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单位放养密度不断提高,天然饵料已不足以供应养殖鱼虾的营养物质,因此必需另外补充人工配合饲料,甚至完全使用人工配合饲料。由于添加过多的鱼粉,导致成本增加。目前水产养殖专家提倡生态养殖法,国外成功的经验利用大型藻类,与虾、贝实行综合性混养,  相似文献   

2.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尤其是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人工配合饲料,鱼虾类的养殖周期缩短,不能获得充足的天然色素源,导致鱼虾的体色变淡,如在大黄鱼的养殖过程中,大黄鱼的体色已失去了原先的金黄色,体型变得难看,品味也无法与野生的相媲美,难免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类胡萝卜素作为着色剂,对养殖鱼类体色进行调控,已引起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在动植物王国中发现的最普遍的一类天然色素的总称,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前者由碳和氢组成,属于烃类色素,如β-胡萝卜素;后者属于含氧色素,…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沿海人工养殖对虾3440亩,总产达26万多斤,其中,干于县水产养殖场产对虾204000斤,平均亩产达127斤。去年底,国家水产总局在干于县召开了全国海水鱼虾养殖现场会议,介绍了他们大力发展对虾人工养殖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前水产养殖体系大多属高密度养殖,而水环境状况却普遍较差,养殖风险日趋加大,为维持正常产量,农民通过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来解决问题,同时就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破坏了水体中的生物链、造成二次污染和鱼虾品质降低等。养殖产品的食品安全与养殖生产的环保节能问题,现已成为了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水环境及饲料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河  曹振杰 《齐鲁渔业》2004,21(11):30-32
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日益严重,阻碍了水产业的健康发展。病原体、环境和易感机体是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特别是鱼类终生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是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人工饲料作为鱼虾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疾病防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已发现的鱼虾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营养性疾病。本文浅要论述了水环境及饲料对水产动物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辉 《水产科技》1994,(3):19-21
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捕捞量的下降,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的匮乏,发展淡水和海水人工养殖显得尤为重要。鱼虾类水生动物的集约化养殖经营不但需要人工配合饲料,而且对人工配合饲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从饲料营养是否全面的问题上考虑,还要从饲料的粘结度、沉浮性、防霉变性能、水溶性以及饲料诱食风味等多方面作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7.
粮食、水产、肉类和禽蛋是我国农业的四大组成部分,而鱼虾养殖在水产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鱼、虾病毒病在各地普遍发生,还有一些宿主特异性较弱的病毒,可通过水体或其它媒介传播,呈全球分布,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和严重威胁。因此分离鉴定鱼虾病毒病原,  相似文献   

8.
伍远安 《内陆水产》2003,28(4):16-17
青虾,又称日本沼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是我国淡水中个体较大的虾类,经济价值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溪流等天然水域和人工养殖水体中。生存水温1~37℃,适宜水温18~30℃,喜欢水草丛生的环境。青虾的人工养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养殖方式从池塘养殖到网箱养殖、稻田养殖,从鱼虾混养到单独集约化养殖,捕捞技术、养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池塘养殖产量从20~30千克/667米2提高到150千克/667米2左右。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  相似文献   

9.
《内陆水产》2005,30(2):43-44
鱼虾池的要求 养殖池塘是水产养殖的场所和基地.必需为鱼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满足鱼虾正常生活、生长、发育、繁殖各阶段的需要。同时,还要有利于生产管理、综合利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黄瑞芳 《福建水产》2004,(4):29-31,28
本文通过对厦门海水养殖鱼虾病害的病原、流行情况、危害程度等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海水养殖鱼虾病害流行的主要特点以及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从病害的检疫防疫,养殖模式,健康抗病苗种的培育,宏观调控和健康养殖,渔药的使用和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提出海水养殖鱼虾病害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于鱼虾类养殖中应用的益生菌的种类及其产物,并且简单介绍一下益生菌的营养价值以及其在鱼虾类养殖中的优势.参考益生菌在鱼虾类养殖中相关研究的相关文献,再一次验证了益生菌在鱼虾类养殖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益生菌在水产中的发展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青虾育苗是青虾养殖的重要一环。只有搞好育苗,才能为大面积成虾养殖和鱼虾混养提供体质健壮、数量充足、价格低廉的虾苗。本试验的目的是利用鱼苗孵化环道,探索青虾人工育苗技术的关键,以期成批生产青虾苗。现将一九八三年的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水产养殖动物抗应激饲料添加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克年 《内陆水产》2004,29(10):45-46
鱼虾类水生动物的集约化人工养殖过程中,难免面临着越来越多应激因素的刺激影响,如水质污染、气候冷热突变、惊吓、饵料营养不良、有害物的侵袭、捕捞、运输、喂养管理不当等等,这些不同程度地应激反应.不但能直接影响动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严重者可导致鱼虾的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患病及至死亡。因此.减少或消除养殖鱼虾的应激因素,除了实行科学饲养管理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在饵料中添加有关抗应激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养殖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中鱼虾混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鱼虾混养技术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循环再利用,可利于提高养殖户的鱼虾混养综合经济效益,为养殖户创造更高的经济利润,有效促进养殖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本文就以鱼虾混养生态养殖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为提高鱼虾混合养殖技术做出应有贡献,以期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养殖行业更加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鲵的生物学及养殖技术(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伟 《科学养鱼》1997,(2):19-20
(五)大鲵的饲料目前,大鲵人工养殖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水产动物类,畜禽肉类及人工配合饲料。1.水产动物类饲料它们包括海淡水中的许多鱼类及其它动物,如蟹类、蛙类、蛇、鼠、水鸟、水生昆虫等。大鲵食性虽然广,但对食物仍有选择性,喜欢吞食新鲜的饵料,不吃腐败的鱼虾。大鲵在自然条件下,胃含物中溪蟹出现率最高,达48.3%~66.7%;其次,鱼为12.5%,虾为10.4%。淡水鱼类中,大鲵最喜欢吃的是日本鳗鲡。26种海产鱼虾中,其中14种摄食率低于60%,是它不喜欢摄食的种类。在自然条件下,大貌主要摄食活饵料,而人工饲养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俗称明虾,盛产于黄、渤海,其肉嫩味美、生长速度快,养殖期短,经济价值高,畅销于国内外,是海水养殖优良品种。我国开展对虾养殖业已有百余年历史,1958年开始进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1978年全国海水鱼虾养殖现场会议后,对虾养殖发展很快,但养殖一般都在盐度为20‰左右的海水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叶燮明 《渔业现代化》2004,(3):31-31,30
全封闭式工业化养殖中,育苗池或养殖池中鱼虾类等的排泄物和剩余饵料,如不及时地清理吸除必将污染池中水质。这会给苗种和养殖鱼虾造成缺氧,影响鱼虾类的生长,甚至会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8.
黄鳝俗称鳝鱼,在我国自然环境中分布广,生活在河流,湖泊,水库,沟渠,稻田等水域中。在自然条件下,黄鳝主要捕食水生昆虫、小鱼虾等动物性饵料,养殖条件下经过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黄鳝肉质爽滑,味道鲜美,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而深受消费者青睐。黄鳝市场价格高,社会消费量大,是目前具有很大养殖发展潜力的名特优水产品种。  相似文献   

19.
史春来 《内陆水产》2013,(12):69-69,71
凡纳滨对虾养殖是在我困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淡水养殖虾类之一,随着生产的发展,病害危害导致养殖成功率很低,主养、混养鱼虾国内旱有报道,但同池鱼虾分隔养殖在围内尚未见报道。2013年高青县在芦湖办事处李长奇村利用9口池塘,运用不同的养殖模式进行技术探索、比较和筛选,认为芦湖办事处李长奇村李宗群养殖的草鱼、鲢鱼、凡纳滨对虾同池分隔养殖效果最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养殖鲟鱼的疾病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祝飞 《内陆水产》2002,27(6):30-31
鲟鱼为软骨硬鳞鱼,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新疆、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河流及其相连的湖泊和浅海中,其肉厚骨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黑色黄金”之称,尤其是用鲟鱼卵加工成的鱼子酱,更是驰名中外,其肉、卵含蛋白质极高,皮可制成佳肴,可以说鲟鱼的全身都是宝。随着其野生资源的减少,人工增殖及人工养殖相继出现。我国已开展人工养殖和养殖的品种有中华鲟、史氏鲟,还有从国外引进的杂交鲟等、北美短吻鲟、俄罗斯鲟、美国高昂鲟以及杂交鲟等。水产业者普遍看好鲟鱼的养殖前景,通过不同的渠道投入资金,进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