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研究降水量对飞播造林成苗量和有苗样方频度作用的区域变化,在汉中降水量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7年安康飞播油松成苗期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法,分析成苗效果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康飞播成苗效果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汉中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两地成苗效果均与1月、6月和9-12月降水量呈负相关,与3-5月和8月降水量呈正相关,但相关度有差异。安康成苗效果与2月和7月降水量相关不显著,而汉中与2月降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7月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充分说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不仅取决于当地年降水量,而且与当地降水量的分布密切相关。与汉中结果一致,在当地降水量范围内,RPA模型值均大于对照,证明RPA拌种能提高飞播后单位降水量的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且作用稳定。  相似文献   

2.
日照因子是1种主要的气候资源,决定着林地水热资源的存在状态和分配规律,进而影响飞播造林成苗效果。为此,在研究汉中降水量和温度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的基础上,利用1997年汉中飞播油松成苗期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调查数据,结合当地1997-2004年日照指标,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了成苗效果与日照因子的关系,并通过与温度和降水量研究结果对比分析,探讨了日照、温度和降水量匹配协调作用对成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苗效果与年日照时数和年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正相关显著。日照、温度和降水与成苗效果相关性季节变化明显,日照和温度与成苗效果相关具有同向性,与降水多反向。冬季,成苗效果与12月和2月日照和均温正相关,与1月日照和均温负相关,而与各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春季,与3月和5月日照和均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4月正相关极显著,而与各月降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夏季,与6月日照、均温和降水均呈负相关,其中,与均温和降水显著;与7月日照和均温负相关极显著,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8月日照、均温和降水正相关显著或者极显著。秋季,成苗效果与日照和均温正相关,与降水量负相关,但各月相关度有差异。剔除时间因子,6、8、9月和12月日照与对照成苗效果关系密切,4、5、11、12、9月和2月日照与RPA成苗效果相关性强。4月和11月均温对照成苗效果和RPA成苗量作用较大,4月均温和年极端最高温度与RPA有苗样方频度关系紧密。5月和2月降水与对照成苗效果和RPA成苗量相关性强,7、9月和12月降水对RPA有苗样方频度作用较大。引进时间因子,成苗效果与月均温模型关系不变;5月日照和降水成为影响成苗效果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陕南秦巴山地立地条件复杂,降水量对飞播成苗效果作用表现各异。在汉中和安康降水量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7年商州飞播油松成苗期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法,分析成苗效果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连旱频发掩盖了年降水量的作用,使商州油松成苗效果与年降水量无显著性相关。冬季土壤表层结冻导致油松幼苗生理缺水使成苗效果与月降水量呈负相关。春季林木开始生长,对水分需求增加,而降水量少,成苗效果与月降水量呈正相关;植被和土壤类型差异导致相关度产生地域变化。造林成苗效果与3月和5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4月降水量相关不显著。暴雨和伏旱发生频次及强度是盛夏季节油松成苗效果与降水量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成苗效果与6月降水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8月降水量极显著正相关。因秋季多雨,土壤水分满足苗木生长,成苗效果与降水量多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不仅取决于年降水量,而且与当地降水量的分布密切相关。在当地降水量范围内,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拌种处理的模型值均大于对照,证明RPA拌种能提高单位降水量的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且作用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降水量与飞播造林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的关系,利用1997年汉中宁强县飞播油松成苗期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法,分析了成苗效果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不仅取决于当地的年降水量,而且与当地降水量的分布密切相关。在不考虑飞播年限因素下,5月降水量是决定对照飞播油松成苗效果的关键因子,对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模型值贡献率分别为96.9%和96.7%。而7月降水量对多效抗旱驱鼠剂(RPA)处理种子飞播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作用最大,对模型值贡献率分别为71.6%和69.8%。在飞播年限协同作用下,5月降水量对对照和RPA油松成苗效果作用最强,贡献率均在95%以上。以飞播年限为权重,2月降水量与对照油松成苗效果相关性强,但5月降水量对模型值贡献率最大,分别为95.6%和96.2%。RPA成苗量与降水量关系与对照相同;而有苗样方频度与5月降水量关系紧密,其中7月降水量贡献率为63.9%,高于5月和2月的32.3%和3.8%。在当地降水量范围内,RPA模型值均大于对照,RPA拌种飞播后单位降水量的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高,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在安康降水量和温度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法,分析安康日照时数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的关系及时域动态,并通过与降水量和温度研究结果对比分析,探讨林地水热条件对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成苗效果与年日照时数和年均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与12月日照和均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12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3月降水量正相关极显著;与4月日照和均温正相关极显著;与5月日照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6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7月日照负相关显著;与9月和11月日照正相关极显著,与10月日照正相关显著;与秋季月均温正相关极显著,与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9月和7月日照是影响成苗效果的主要日照因子,4月、11月、3月和5月均温对成苗效果作用较大,12月、2月和11月降水量是影响成苗效果和对照有苗样方频度的主要降水指标,12月、4月、11月、8月、1月和2月降水量与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有苗样方频度依次相关。在安康林地水热条件下,RPA成苗效果模型值大于对照,证明使用RPA拌种可以有效提高飞播造林油松成苗量和有苗样方频度。  相似文献   

6.
选择陕西汉中市、安康市、商州市和淳化县播区1997年飞播油松为对象,1998年-2003年10月,在各播区的多效抗旱驱鼠剂(RPA)处理区和对照区随机抽取50块1 m×2 m样方调查苗木数量,以有苗样方频度、成苗量和增益指数为指标,采用ANOVA-LSD均值检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分析RPA和对照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差异和动态,评价成苗效果,衡量RPA增益效果。按国标判定,RPA处理区第1年有苗样方频度全优,5年后均不合格;对照区第1年,汉中试验区4优、1良,安康试验区3优、2良,商州试验区1优、4良,淳化试验区1优、2良、2合格,3年后均不合格。飞播后第1年RPA和对照的苗木保存量均评定为优;第5年,RPA为优,而对照区汉中试验区的判定为合格,安康、商州和淳化试验区的为不合格。有苗样方频度和和苗木保存量与飞播年限关系均符合Inverse-模型,且RPA模型值明显大于对照;飞播后第1年至第3年有苗样方频度和和苗木保存量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85.0%,不宜进行飞播造林成效评估。RPA对有苗样方增益作用淳化最高,地区整体差异极显著(p=0.005);而对有效苗增益作用相对稳定,地区差异不显著(p=0.395)。  相似文献   

7.
降水是主要的生态因子,对林木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利用汉中1997年飞播油松14 a调查资料,结合当地1997-2011年降水情况,采用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法研究树高、树高年生长量和树高生长年增量与降水量的关系,探讨RPA拌种飞播对油松利用林地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树高与年、3月和8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12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对照油松高年生长量与8月和11月降水量正相关显著;RPA树高年生长量与3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8月和7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1月降水量负相关显著。4月降水量与对照油松高生长年增量呈显著负相关,与RPA负相关极显著。剔除树龄因子,树高对3月、2月和11月降水反应敏感;3月、7月和9月降水量对RPA和对照树高模型贡献分别为54.2%和52.5%。RPA树高年生长量优化模型中,排除了年降水量的作用,3月、4月、8月、7月、12月、11月和1月降水量作用依次降低,贡献介于2.7%~27.2%;对照模型中,年降水量贡献47.1%,8月、3月和12月降水分别贡献29.8%、10.7%和9.7%。4月降水量对树高生长年增量作用较大,1月和12月降水也与RPA年增量相关。引入时间因子,3月降水对树高作用较大。树龄权重下,3月降水量对树高作用最大,而年降水量是影响树高年生长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
空间格局反映了种群生物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对陕西4个地市1997年飞播油松成苗期空间格局研究证明,RPA和对照区油松均呈聚集分布。其中,RPA处理油松聚集对密度依赖性较高,环境异质性对聚集度作用较小;而对照聚集对密度依赖性较低,环境异质性的影响较大。飞播造林初期,油松密度高,油松具有均匀分布的趋势;随着林木增长,油松密度降低,林内油松聚集度逐渐增强。但由于RPA促进了苗木抗逆性,有苗样方频度和苗木保存量明显提高,聚集度较低。而对照有苗样方大量减少,油松分布相对集中,聚集度增强,均匀度降低。表明RPA拌种可有效降低飞播后油松分布聚集程度,扩大油松在林地适宜生存范围,提高林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拌种是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重要措施。为了正确评价RPA拌种飞播造林成效,为制定科学的飞播造林技术方案和飞播林营林方案提供依据,采用ANOVA-LSD均值检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利用陕西4个地区14 a油松高生长资料,分析了RPA和对照飞播油松高生长的差异和年动态。结果表明,各地飞播油松的高生长表现为汉中>安康>淳化>商州。RPA处理区14 a生油松高比对照分别提高了(33.0±1.6)%、(26.9±2.3)%、(29.5±3.6)%和(31.7±6.3)%;RPA处理与对照间树高差异十分明显(p<0.01),且差距逐年增大;年际间高生长量均值变异较大,增益作用有波动。理论上可将飞播油松林生活周期分为幼苗生长期、个体林木生长期和群体林木生长期。其中,幼苗生长期决定飞播造林的成败,个体林木生长期决定林木能否成林。汉中、安康和淳化RPA和对照油松林的理论更新周期分别为42 a和44 a,商州的为43 a和45 a。  相似文献   

10.
香蕉叶片每月生长数与月均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花期长短与初花期的旬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果穗重、果指重与花芽分化初期的旬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旬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穗重、果指重及可食率与≥15℃的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穗重还与初花期的旬均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水湿条件较好的果园,香蕉生长发育与降雨量的关系不显著。建立了上述各相关的数学模型,可用于预测香蕉生长发育状况和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1.
多效抗旱驱鼠剂(RPA)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多效抗旱驱鼠剂(RPA)研制的技术路线、组方原理、试验研究结果等。用RPA进行常规蘸浆造林,能显著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和生长量,可有效预防甘肃鼢鼠、草兔和牛羊的危害,定植2年后油松的高生长比对照提高8.0cm,对鼠类的综合预防效果提高10.2%~13.8%。用RPA进行拌种和浸种处理,可以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使苗齐苗壮,提高土壤的生产潜力。RPA在苗圃育苗或飞播造林中应用,能够提高成苗率,促进苗木木质化程度,使苗木安全越冬,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起到以根提水,以水促长的作用,处理区油松幼苗保存量达0.5~0.8株/m2,对照区仅为0.07株/m2,处理区油松苗木平均高3~5cm,对照区为2~3cm。  相似文献   

12.
水稻成苗率与4月份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4月上旬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水稻成苗率与4月份降水量呈负相关,与4月上、中旬降水量呈负相关,与4月下旬降水量呈正相关;水稻成苗率与4月份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4月上、中旬日照呈正相关,与4月下旬日照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荆州市中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多项式法分析了荆州市历年中稻妥穗分化期和抽穗结实期的气象条件(温度、降水、日照时间)和中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荆州市中稻产量与稻穗分化期的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同期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同期降水量相关不显著;与抽穗结实期的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同期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1999—2019年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姜堰区、泰兴市3地水稻生长季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3地气象因子对各自地区水稻产量年度间变化的影响.针对气象因子(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地表温度等),对年际水稻生长季尺度,生育关键时期尺度上的变化特征、趋势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统计分析月雨日数(月日降水量≥0.1 mm的日数及微量降水日数之和)、月日降水量≥0.1 mm日数的年际间变化规律及其与3地年度间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气象因子对泰州市3地产量的影响不同;3地21年来年际间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降水量、月日降水量≥0.1 mm日数、日平均地表温度等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日照时数、月雨日数、日平均风速等呈波动式下降趋势;3地其他气象因子变化趋势不一致,且年际间均有差异;年际间各气象因子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表现为兴化市产量与月雨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姜堰区产量与月雨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姜堰区、泰兴市产量与日平均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分析气象因素对年际间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泰州市21年来水稻单产年际波动较大,单产最高值为2018年兴化市的9750 kg/hm2,最低值为2003年兴化市的7470 kg/hm2;综合分析发现,21年来总体气象条件对水稻单产影响较小,但极端天气如2003年的洪涝灾害和2016年的持续连阴雨天气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5.
以4个苎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插条长度与成苗率、单株根干重、主茎高度增加量、单株叶干重及分枝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插条长度与单株叶干重、单株分枝数、最低分枝位、最高分枝位、分枝位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成苗率、单株根干重、主茎高度增加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不同品种间有差异.综合考虑,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插条长度在5~10 cm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多效抗旱驱鼠剂室内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用多效抗旱驱鼠剂(RPA)对小麦、黄豆、油松、侧柏种子进行浸种、拌种处理。结果表明,300倍的林用型和200 倍的农用型RPA对侧柏种子浸种效果最好,30 倍的林用型和80倍的农用型RPA拌种效果最好,经检验分析,差异显著。浸种的500倍林用型RPA对油松促长效果更为明显,发芽率比对照提高25.2% ~27.0% ,平均高生长增加2.1~2.8cm 。拌种的30倍的林用型可以使油松发芽率提高27.7% ~29.8% ,苗高增长0.6~1.3cm ;40倍的农用型使黄豆的发芽率提高13.8% ~23.2% ;侧根数量增加0.3~1.6;浸种型的RPA使小麦发芽率提高13.3% ~23.3% ,苗高增长5.1~7.5 cm ,根长增加0.6~1.8 cm;拌种型RPA使小麦发芽率提高9.3% ~22.6% ,苗高增长4.7~6.6cm ,根长增加0.4~1.6 cm 。选食试验,用RPA处理的种子保存率达78.3% ~100% ,迫食试验,达71.9% ~89.6% ,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对青海省湟水流域农田土壤主要微生物种群分布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月内土壤微生物数量有较大的差异,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降水量及温度呈极显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降水量呈显负相关,轮作方式、作物种类、海拔高度等因素对土壤中的主要功能菌和微生物数量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秀华 《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31-131,133
东北地区大棚内早春温度分布对黄瓜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瓜早期产量与最低温度呈极显著相关,黄瓜中期产量与60cm处最低温度和日均温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多效抗旱驱鼠剂对种苗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多效抗旱驱鼠剂 ( RPA)对小麦、黄豆、油松、侧柏种子进行浸种、拌种处理 ,结果表明 ,侧柏以林用型 30 0倍浸种和 30倍拌种效果最好 ,油松以林用型 50 0倍浸种和 50倍拌种促长效果更为明显 ,经检验分析 ,差异显著。黄豆、小麦以农用型 4 0 0拌浸种和 4 0倍拌种 ,对其发芽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林用型 1 50倍对油松、侧柏进行蘸浆造林 ,能促进苗木生长 ,提高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20.
扁穗牛鞭草无性繁殖根系形成发育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5份扁穗牛鞭草资源无性繁殖单株根系的形成时间及发育过程。结果表明:①根形成时间存在着差异,初生根和次生根形成时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2.36%、20.90%;②根系入土深度在苗期、成苗期、成株期存在着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70.39%、35.36%、19.81%;③根系分布范围在成苗期、成株期存在着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58.03%、37.56%;④成株期根系重量有差异,变异系数为58.03%;⑤成苗期根系深度与分布范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76530),苗期根数与成苗期根系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871),与成株期根系分布范围呈显著负相关(R=-0.58941),成苗根系深度与成苗根系分布范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745),成苗根系分布范围与成株根系分布范围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2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