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粱新技术育种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作为我国最先迈入市场的粮食作物,具有抗涝、抗旱、耐盐碱以及耐瘠薄等特性。由此可见,高粱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均具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价值。近年来,高粱这一稳产作物的发展趋势逐渐开始向干旱地区转移。然而,在转移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抗性、单产以及品质方面均没有显著的提高,进而严重影响了高粱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在概述高粱育种新技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比较了组培育种新技术、航天育种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力,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粱育种工作、促进高粱种植业的发展献力。  相似文献   

2.
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我们自己的研究实践和设想,对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是一种比较实用和有效的育种技术,进一步开展高粱体细胞人工诱变筛选育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们自己的研究实践和设想,对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高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是一种比较实用和有效的育种技术,进一步开展高粱体细胞人工诱变筛选育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肥大,黄色,可散落出部分花粉,但散落出来的花粉无效,自交套袋不结实,雄性不育性稳定。大多数高粱品系对A3细胞质雄性不育表现保持,具有优良性状的多数品系可转育为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这些不育系具有丰产性好、育性稳定、抗败育等特点。A3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源很少,只有极少数高粱品系能恢复其育性,恢复度在40%~95%之间。A3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源少且恢复系难以选育,是A3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主要障碍,解决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选育问题,是实现A3细胞质雄性不育利用的关键。此文主要对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和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及杂交种选育和应用、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遗传表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育种者重视A3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新疆高粱育种研究进程,缩短育种时间,提高育种效率,通过提早育苗移栽至日光温室,躲避高粱生长期间不利的气候因子,从而延长高粱生长的适宜时期,以达到高粱材料就地加代技术。本文主要从第1季高粱材料的提早育苗及管理技术、日光温室内的管理及第2季高粱生产的种子发芽率控制等方面对伊犁垦区高粱就地加代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高粱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杂粮作物之一,在我国北方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粱以其抗旱、耐盐碱、产量高等栽培特点,成为内蒙古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蒙古自治区高粱育种研发现状及高粱种业发展潜力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在高粱品种选育、专属品种研发、种子科研主体和育种平台等方面的困境提出了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创新生物育种平台、提高育种技术、引进科研人才、建设高粱种子生产繁育基地、打造高粱育种核心企业等对策,为推动高粱种业快速发展、推进种业振兴建设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丰富复粒高粱种质资源,研究复粒基因的遗传规律,探讨复粒高粱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采用自育复粒高粱不育系3份与综合性状优良的单粒高粱恢复系4份分别进行杂交,调查统计F_1、F_2复粒性状,进行复粒遗传规律分析并观察复粒高粱小穗结构。结果表明,复粒性状为显性,由1对基因控制。观察到复粒高粱小穗雌蕊、雄蕊数多,存在多浆片、多护颖、多子粒的现象;从复粒高粱的育种目标看,72B·DORADOA_2具有较高的复粒率,千粒重适中,可能是优良的复粒高粱亲本系。  相似文献   

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5062-5070
饲用高粱作为酿酒和牲畜饲料的重要原料,拥有众多优良的农艺性状,其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粱育种工作中,影响高粱农艺性状的数量基因位点已被定位得到。分蘖作为一项重要的株型性状,对高粱的耐密性、抗倒性、光吸收效能等生理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当前饲用高粱株高、穗长、叶部形态等性状的基因定位工作已有相当顺利的进展,而分蘖性状因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难度较大,对分蘖的基因定位工作进展则较为缓慢。本研究总结了近期对高粱分蘖性状以及其他农艺性状QTL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在不同农作物品种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部分同源性高的保守序列保留下来,证明同一物种不同性状之间具有关联性这一观点。在高粱的育种研究中,将基因工程育种与实验统计、数量遗传学结合,能更好地揭示各项因素对高粱农艺性状的贡献程度,提高育种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无融合生殖是植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高粱无融合生殖为育种提供了选育更高产量、具有多种抗性、品质优良的杂种机会,是最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论述了高粱无融合生殖类型、发生机制、遗传研究及其育种前景,为最终实现高粱杂种优势固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作物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芦笋种质资源与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述了近年来芦笋种质资源的引种情况,不同芦笋种质资源相关农艺性状以及在国内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研究。总结了芦笋主要育种技术,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全雄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的研究成果及进展。笔者认为今后芦笋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技术研究工作可重点从2个方面寻求突破:(1)加强芦笋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创新利用;(2)开展多元化育种,高效推进抗茎枯病、优质和高活性成分等优良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四川高粱良种繁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忠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120-123
本文对四川高粱产业发展与品种利用现状做了评述。通过对四川高粱品种繁育中存在的常规高粱品种选育滞后于杂交高粱品种选育、高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高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滞后,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分析,提出了四川发展高粱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及时完善高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加大对高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大对高粱新品种选育、推广的投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粱产业工程技术研究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解决制约中国高粱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工程技术问题,通过研究分析高粱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剖析高粱产业工程技术研究的现状问题,进而探讨高粱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研究对策,针对性的提出7个对策:高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高粱育种种质资源创新;专用高粱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研发;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高粱深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旨在推动中国高粱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翔宇  李海  梁海燕  宋晓强  张知 《种子》2021,(1):134-137
依托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支持,在山西省晋北糜黍主产区,通过"三圃"制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单株选择—株行圃选择—株系圃选择—原种圃繁殖),通过科研+公司+基地+农户的良种繁育模式运作,确保了糜子新品种繁育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在推广上,通过科研+种业公司+农资服务部的合作推广模式,实现了技术支撑、生产保障和基层推广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植物离体诱变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作物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新种质的筛选中。综述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简况、离体诱变育种采用的技术、抗性突变体的筛选技术以及检测方法、应用现状及在百合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离体诱变育种的优势及在百合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F. Mekbib 《Euphytica》2006,152(2):163-176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is the fifth most important cereal crop worldwide and it is the fourth most important crop in Ethiopia. The national average yield amounts 1302 kg/ha. In order to assess the achievement in farmer breeding various types of research were undertaken. These include survey research to quantify the trend in productivity, the level of and reasons for adoption of improved varieties, yield performance and preference evaluation of farmers’ varieties (FVs) and improved varieties (IVs). As per the trend analysis over the last four decades, total production and yield per hectare has increased by 11.63 and 14.2%, respectively. However, area allocated to sorghum has decreased over years by −2.93%. The lack of consistent productivity is attributed to the fluc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orghum production in Ethiopia is predominantly based on varieties developed by farmers. The share of IVs is very low. FVs and IVs are adopted by 87.3 and 12.7% of the farmers, respectively. Besides, the adoption of IVs is limited to the lowland crop ecology. The comparative yield of FVs is higher than IVs by 132%. On top of yield, farmers do prefer their varieties for other multipurpose values namely feed, fuel wood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 FVs under production are identified in each wereda. Farmer breeding has been successful compared to four decades of formal breeding. On the other hand, both farmer and formal breeding are not without weaknesses; a comparative balance sheet is outlined for both. Ideotypes for the three major crop ecologies are suggested and integrated plant breeding is anticipated to develop the proposed ideotypes thereby increase sorghum productivity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6.
高粱籽粒果皮和种皮性状与单宁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直观观察对一些常用高粱品种的籽粒性状基因型做了推测,并将其结果与单宁含量测定结果一起进行了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证明,高粱种皮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高单宁含量.紫色种皮和深色果皮无种皮的高粱都只含极少量的单宁(分酚).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对高粱籽粒分类和高粱品质育种工作中对于籽粒性状的选择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旨在为解决食用、饲用高粱的籽粒品质育种与抗鸟害和病虫害育种之间的矛盾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月季育种技术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对引种筛选育种、 杂交育种、 芽变育种、 诱变育种、 分子育种等主要育种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报道, 总结了各育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并进行了展望, 提出将分子育种技术的先进手段与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 并且注重国际交流以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 同时深入对月季发育的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机理的研究, 才能更有效地获得新品种的观点, 以期为月季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今后西番莲等热带果树的单倍体育种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文章归纳了人工诱导孤雄生殖、人工诱导孤雌生殖、染色体加倍等不同单倍体育种培养技术的技术要点及发展现状,总结了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禾谷类作物、花卉、林木和果树育种方面的应用进展。同时指出,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建立作物品种纯合系,推进遗传学研究,形成新的基因型,加快热带果树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9.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归纳了近十年来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指出目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培育棉花的抗病品种,分析了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目前主要存在5大问题:(1)缺乏陆地棉高抗抗源;(2)抗黄萎病育种周期长,且方法单一;(3)抗性遗传规律不清,抗性遗传基础狭窄;(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病育种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抗病性鉴定方法欠缺。探讨了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远缘杂交,并结合多代回交和定向选择的方法创造新物种;(2)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分子诱变等手段创造新材料;(3)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抗性材料;(4)可以只导入所需的抗性基因或采用RNAi技术培育抗性植株。同时对今后育种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国内外研究者已经通过各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至今尚无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分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高粱上也得到应用。由于分子标记具有诸多优点,因此它的发展和应用为高粱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此文概述了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类型,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高粱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关联遗传学、突变体等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分子标记技术在高粱遗传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