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抗生素滥用造成水体中存在一定量的抗生素,同时伴有抗性基因的产生,而传统的水处理工艺不能将其完全去除,抗生素由此进入给水管网中,影响管网水质,进而影响管网中的生物膜生长。本试验选取三种抗生素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抗生素作用下管网水质(p H、DO、浊度)的变化情况。试验中测试了装置运行39天的生物膜生长过程中p H、DO、浊度,发现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UV_(254)影响水平不同:磺胺嘧啶氯霉素四环素;且不同浓度抗生素对UV_(254)影响水平不同,一定范围内浓度越大UV_(254)值越大。装置运行39天,磺胺嘧啶1000ug/L、氯霉素1000ug/L、四环素1000ug/L的UV_(254)值分别为0.148 cm~(-1)、0.062cm~(-1)、0.048 cm~(-1);而四环素1ug/L、100ug/L、1000ug/L分别0.026cm~(-1)、0.036 cm~(-1)、0.048 cm~(-1)。而抗生素的添加对p H和浊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密度青蛤养殖塘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与养殖密度的相关性和样本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实验周期内各养殖塘水体中异养细菌总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且差异不显著(P>0.05),而弧菌数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9月份与其他月份水样中弧菌数量差异较为显著(P<0.05)。各塘底泥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和弧菌数量变化差异均不显著,而不同密度养殖塘底泥中弧菌数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不同采样时间同一塘的青蛤腔液异养细菌总数差异极显著(P<0.01),而弧菌数量差异较为显著(P<0.05)。样本间、样本与养殖密度间相关性分析发现,水体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与弧菌数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335,P<0.05);底泥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与弧菌数量变化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极显著(r=0.587,P<0.01);底泥和水体中异养细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变化与养殖密度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青蛤腔液异养细菌总数变化与养殖密度相关性极显著(r=-0.189,P<0.01),弧菌数量变化与养殖密度相关性极显著(r=-0.123,P<0.01)。  相似文献   

3.
淡水养殖池塘中水体碳氮比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对浙北地区温室中华鳖、外塘中华鳖、加州鲈、乌鳢、翘嘴红鲌5个淡水养殖品种在1个养殖周期内的养殖水及周边外河水中碳、氮含量进行调查测定,分析不同养殖品种及周边外河水体中的碳氮比(简称C/N)水平。结果显示,各养殖品种养殖水体中总有机碳(简称TOC)含量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总氮(简称TN)含量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少,在8月达到最大值;而水体中C/N则随养殖时间先减小后增加,且在8月达到最小值;比较养殖水体和周边外河水中的C/N,结果显示,温室中华鳖养殖池水中C/N最低为0.65;翘嘴红鲌养殖池水中最高为5.59,各养殖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但作为养殖水源的周边各外河水间无显著性差异。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高C/N的养殖水体水质显著优于(P0.05)低C/N的养殖水体水质,说明养殖后期适当添加额外碳源,提高养殖水体C/N,可能是改善养殖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UV254与COD、TOC相关分析及氯离子对测定UV254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UV254与COD、TOC相关性及氯离子对测定UV254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和青岛市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UV254、TOC、COD进行测定分析其相关性,并分别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分析氯离子对UV254测定的影响.[结果]在试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和青岛市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UV254与TOC、COD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水中的有机物指标;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中不同含量氯离子对UV254与COD、TOC相关性分析影响很小,基本可以忽略;氯离子的存在使污水厂二级出水COD/UV254、TOC/UV254值减小.[结论]用UV254替代COD、TOC评价溶液中有机物含量时,必须与具体水质相结合,才能准确表达有机物含量.  相似文献   

5.
以精养日本鳗鲡为研究对象,设计投放光合细菌单养(组1)、安装生物浮床单养(组2)、投放鲫鱼鳙鱼混养(组3)、空白组(对照组)等不同模式对日本鳗鲡精准养殖水体水质和生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70d的养殖周期内,除混养组合和对照组间的平均增重率无显著差异外(P0.05),光合细菌和生物浮床对日本鳗鲡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三种养殖模式对试验周期内日本鳗鲡精养水体中磷酸盐和中亚硝酸盐浓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光合细菌组的作用尤其显著(P0.05),其后依次是生物浮床组、混养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种养殖模式对硝酸盐的浓度无显著差异影响(P0.05),三种养殖模式对氨氮含量在养殖周期内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整个养殖周期内,光合细菌组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始终高于其他组(P0.05)。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养殖模式在改善日本鳗鲡养殖水质的前提下,对日本鳗鲡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作用。本试验结果为日本鳗鲡养殖提供了可参考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投放光合细菌、安装生物浮床单养和罗非鱼、鲫鱼、鳙鱼混养等3种不同模式对尼罗罗非鱼精准养殖水体水质和生长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70 d养殖周期内,除混养组合和对照组间的平均增质量率无显著差异(P0.05)外,光合细菌和生物浮床使罗非鱼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3种养殖模式对试验周期内罗非鱼精养水体中磷酸盐和中亚硝酸盐浓度均具有不同程度降低作用,光合细菌组的作用尤其显著(P0.05),其后依次是生物浮床组、混养组和对照组;3种养殖模式对硝酸盐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3种养殖模式氨氮含量在养殖周期内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整个养殖周期内,光合细菌组水体中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水体中氨氮含量始终高于其他组(P0.05)。结果表明,3种不同养殖模式在改善罗非鱼养殖水质的前提下,对罗非鱼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作用。同时,此几种模式可为推动我国罗非鱼发展模式由资源高耗费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不失为罗非鱼生态健康高效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虾贝混养池塘养殖环境中底质硫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11月对江苏滨海盐场虾贝混养池塘底质硫化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与养殖环境中其他因子的关系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养殖周期内底质硫化物的变化幅度在143.26~372.45mg/kg,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在7~8月份含量最高。回归分析表明底质硫化物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底质硫化物含量随着水体COD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底质硫化物高值出现的时期滞后于水体COD高值的产生时期。底质中硫化物随着氧化还原电位的提高而降低,两者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针对5个不同的淡水养殖品种翘嘴红鮊(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乌鳢(Ophicephalus argus)和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进行定期养殖水体监测,分析养殖期间不同品种养殖水体TOC的变化和有机物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TOC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养殖水体之间TOC值存在一定差异,翘嘴红鲌-中华鳖、黄颡鱼-青虾、黄颡鱼-中华鳖、乌鳢-中华鳖,两两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体TOC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翘嘴红鲌-黄颡鱼、翘嘴红鲌-青虾、翘嘴红鲌-乌鳢、黄颡鱼-乌鳢、青虾-乌鳢、青虾-中华鳖,两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表明,不同生活习性的养殖品种对水环境TOC值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通常以肉食性、摄食量大的品种对水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对5种不同的淡水养殖品种:翘嘴红鮊(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乌鳢(Snakehead)和青虾(Shrimp),进行定期养殖水体监测,分析养殖期间不同品种养殖水体TOC的变化和有机物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 TOC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发现不同品种养殖水体之间TOC值存在一定差异,翘嘴红鲌-中华鳖,黄颡鱼-青虾,黄颡鱼-中华鳖,乌鳢-中华鳖,两两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体TOC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翘嘴红鲌-黄颡鱼,翘嘴红鲌-青虾,翘嘴红鲌-乌鳢,黄颡鱼-乌鳢,青虾-乌鳢,青虾-中华鳖,两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表明不同生活习性的养殖品种对水环境TOC值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通常以肉食性、摄食量大的品种对水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淡水养殖池塘及其外河水中TOC·COD及PV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规范》(SC/T9102.3-2007),于2014年6~8月对湖州市43家水产养殖场的池塘水及其周边水体中TOC、COD及PV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外河水及池塘水中PV与TOC、COD与TOC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池塘水中TOC、COD和PV的含量均高于其外河水,说明水产养殖自身存在较高的有机物污染。相关性分析表明,外河水中PV与TOC、COD与TOC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96和0.848(P0.01);池塘水中PV与TOC、COD与TOC相关性良好,但较外河水有所下降,相关系数分别为0.635和0.775(P0.01)。水产养殖水体中较高浓度的悬浮物、亚硝酸盐和氯离子等共存离子对不同有机物指标间的相关性影响较大,仅用单一测定参数预测水体中有机物污染情况局限性较大。因此,在分析养殖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状况时,应根据不同水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用于该水体有机物测定的参数或者将多种参数结合起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