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虞秋成  严建民 《核农学报》2001,15(6):345-350
为了把野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基因导入到普通栽培油菜品种中 ,本文报道了野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L .fendleri的原生质体培养及其原生质体与普通栽培油菜品种原生质体融合。结果表明 :L .fendleri原生质体及两种植物融合原生质体在P8培养基上诱导出愈率高 ;来源于下胚轴的原生质体出愈率高于子叶原生质体 ;低剂量γ射线辐照处理更有利于促进原生质体融合 ;子叶原生质体间细胞融合频率高于下胚轴原生质体间细胞融合频率 ;B5培养基 +2mgZT L对提高融合原生质体细胞愈伤组织再分化最适宜 ;原生质体融合细胞再生植株高度 60~ 70cm ,叶片形状偏向L .fendleri,叶片大小、茎秆粗细、花药大小介于双亲之间 ,花型、花色偏于B .napus,花药空瘪 ,无花粉粒 ,自交不能结实  相似文献   

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能打破柑橘传统育种中常遇到的问题,如远缘杂交不亲和、雌或雄性器官败育以及珠心胚干扰等问题的限制,实现核基因和胞质基因重组,为柑橘遗传育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柑橘作为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中最为成功的作物之一,值得其他作物借鉴。本文详细阐述了柑橘原生质体在电场诱导作用下,采取"叶肉原生质体+胚性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对称融合模式再生植株的整个技术过程,对于原生质体操作技术的初学者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60)Coγ射线诱变选育热凝胶多糖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卫旗  何国庆 《核农学报》2003,17(5):343-346
利用60 Coγ射线对产生热凝胶多糖 (Curdlan)出发菌株GM 2 4的菌体细胞与原生质体分别进行辐照处理 ,发现60 Coγ射线对GM 2 4原生质体的诱变效应明显优于对其菌体细胞的作用。对最终诱变筛选获得的 1株高产稳定的Curdlan生产突变株A81研究表明 :与GM 2 4相比 ,其Curdlan产量提高了 5 0 4%,发酵周期缩短了 1 8%,发酵终止后底物残糖由 1 5 3g L降至7 4g L。糖的转化率从 38 7%提高至 5 8 2 %。这说明在Curdlan生产菌株的筛选中60 Coγ辐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脂质体包裹质粒DNA,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不同磷脂成分对包裹率的影响,以及超声处理对脂质体内质粒DNA稳定性的影响。用改进的脱水再加水法制备质粒脂质体,使包襄率由10—20%提高到60—70%。黄瓜悬浮细胞原生质体与包裹pUC12—CAT质粒的脂质体经PEG诱导融合,培养3天和6天后均测得较强的CAT活性,说明脂质体介导的外源基因己在黄瓜细胞中成功地表达。  相似文献   

5.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勋清  刘录祥 《核农学报》2008,22(5):635-639
本文介绍了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总结了胚胎培养、加倍单倍体技术、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快繁技术、植物来源生物产品生产技术的应用,展望了植物细胞工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农抗5102产生菌与泾阳链霉菌5406融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修军  周启 《土壤》1997,29(6):296-298,325
本文报道农抗5102产生菌衍生菌株90-11和WH-1与泾阳链霉菌5406之间融合研究的前期结果。研究表明,二级生长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增加至17%及匀浆打散菌丝团,均能提高5406菌株的原生质体释放量。农抗5102产生菌与泾阳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条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胡萝卜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俊明 《核农学报》2001,15(6):336-340
继代培养 4~ 5d后的胡萝卜悬浮细胞 ,经酶解获得大量原生质体 ,并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 ,探讨了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多种因素。实验表明 :①原生质体的培养密度在 5× 1 0 4 mL~ 5× 1 0 5 mL范围内均可 ,以 2 5× 1 0 5 mL为佳 ;②对于细胞的分裂、细胞团的生长 ,以改良的B5培养最好 ,N6培养其次 ,MS较差 ;③适当降低原生质体培养基中的甘露醇浓度 ,有利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④在本实验所涉及的培养方法之中 ,以液体浅层培养为优。  相似文献   

8.
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不仅能够引起谷物霉腐,而且能够代谢产生具有强肾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A,OTA),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然而,赭曲霉也能够发酵应用于甾体转化和生产木葡聚糖酶等有益方面.为深入解析赭曲霉中OTA的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以及探索其有益的基因资源,本研究基于同源重组的原理,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成功构建了赭曲霉的遗传转化体系.基于赭曲霉对潮霉素的敏感性,本研究选择以潮霉素抗性基因作为赭曲霉遗传转化体系的筛选标记基因,筛选浓度为70 μg/mL以上,为保障筛选的稳定性和减少假阳性,选择浓度100 μg/mL的潮霉素进行筛选.赭曲霉原生质体的质量和浓度是转化成功的必备条件,本研究优化2%蜗牛酶和2%纤维素酶为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细胞壁酶解条件.本研究采用融合PCR和巢式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上下游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相融合的拟转化DNA片段,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将拟转化DNA片段转化入赭曲霉原生质体,经潮霉素抗性筛选、PCR测序验证鉴定是否为阳性转化子.赭曲霉遗传转化体系的成功构建为今后赭曲霉在OTA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和工业生产应用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草菇优良菌株突变体库,首次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诱变草菇原生质体,优化的诱变条件是输出功率125 W、处理时间20 s。筛选出3株抗冻能力明显提高的突变菌株,3株突变株在草菇生长的20℃低温环境与对照相比生长速度提高了17%~57%,出菇爬料速度提高了0.8~2.4倍,出菇时间提前了1~2d,抗低温胁迫能力提高了24h。研究运用RAPD技术进行分子鉴定,建立草菇ARTP诱变育种筛选与检测评价平台。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产量和再生率,本研究以褐色双孢蘑菇棕秀一号为材料,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对褐色双孢蘑菇制备原生质体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溶壁酶1.35%、蜗牛酶7.01%、酶解温度30.4℃、褐色双孢蘑菇菌丝体菌龄8.36 d、酶解时间3.00 h,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高达4.39×10~7个·mL-1;当溶壁酶含量为1.32%、蜗牛酶含量为6.96%、褐色双孢蘑菇菌丝体菌龄9.00 d、酶解时间2.97 h、酶解温度31.0℃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15.1%)。利用紫外诱变和化学诱变技术对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进行生长特性诱变,筛选获得了18株生长速率提高的突变菌株。本研究为褐色双孢蘑菇在遗传转化、基因组重排、基因编辑技术等后续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多功能褐球固氮菌YKT41(Azotobacter chroococcum)的耐盐碱能力,将耐盐菌微球菌(Micrococcus sp.)MNY2与该固氮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采用选择性及非选择性培养基对融合子进行12次传代试验后,获得稳定融合子15株,生物测定表明,融合子YM2和YM9表现出双亲的固氮、耐盐、抑菌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2.
草地早熟禾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草地早熟禾品种RugbyⅡ成熟种子诱导的松软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以酶解法分离出原生质体,进行了原生质体培养;利用PEG融合法对MidnightⅡ和Nuglade的原生质体进行了融合,获得了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研究了不同酶液组成、酶解时间、愈伤组织继代时间和渗透压对草地早熟禾原生质体游离及生长的影响;预处理对亲本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和适宜的融合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继代培养8~10d的胚性愈伤组织,在1.0%纤维素酶+1.0%离析酶+0.5%果胶酶+0.3%崩溃酶条件下,酶解14~17h可得到产量和活力较高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在KM8P培养基中培养3d后出现第1次细胞分裂,2~3周后形成小细胞团,此时添换低渗培养基2~3次,有利于小细胞团持续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试验获得了草地早熟禾品种RugbyⅡ原生质体来源的愈伤组织;5mmol/ml碘乙酰胺处理Nuglade原生质体10min及40μg/ml罗丹明处理MidnightⅡ原生质体5min,能有效地使Nuglade和MidnightⅡ原生质体失活;两品种融合PEG(6000)适宜浓度35%,融合率为9.8%。  相似文献   

13.
为制备酒糟腐熟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对筛选得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诱变育种菌株UN-5和里氏木霉的复合效果进行了考察.针对菌种耐酸性、复合时二者拮抗性以及培养时间、菌种配比和培养pH这3个影响复合菌剂纤维素酶活的主要因素设计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结果 表明,复合菌剂的菌种配比、培养时间和pH对复合菌剂的纤维素酶活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味精废浆有机肥对杨树根系特性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效果,为杨树苗的培育和造林以及味精废浆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一年生欧美I-107杨树苗为试材,通过盆栽模拟方式,研究CK(不施肥)、CF(单施化肥)、CM(味精废浆)和CM+CF(味精废浆和化肥各提供50%的氮)等处理对杨树苗根系构建水平、根系吸收面积、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地径、苗高生长的影响。[结果]施用味精废浆显著促进了杨树苗根系的生长,尤其增加了毛细根的数量及在根体系中的比例。同CF相比,CM+CF处理显著增加了根系的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增幅分别为76.39%和121.48%;同时,CM+CF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达最高值,并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此外,该处理还明显促进了杨树苗地径、苗高的生长,其中地径分别较CK,CF和CM处理显著提高45.30%,22.62%和10.78%,苗高分别显著提高42.21%,20.65%和11.46%。[结论]味精废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助于改善杨树苗根系特性,并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而促进杨树苗生长。  相似文献   

15.
固氮芽孢杆菌GD272的筛选鉴定及其固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所选育出的一株固氮芽孢杆菌(编号为GD272)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测定和接种效果研究。通过16S rDNA基因比对以及生理生化鉴定表明,该菌株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 sp.。乙炔还原法测定显示该菌株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小白菜盆栽试验看出,接种GD272菌达到了施用化学氮肥的同等效果。菌株GD272在固氮微生物肥料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紫外线对杏鲍菇原生质体的诱变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株PL7的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线诱变的研究。结果发现,用20W紫外灯(245nm),在垂直距灯管30cm处照射90s,PL7菌株的原生质体致死率达74%。获得再生菌株234株,其中20株与亲本菌株PL7有明显的拮抗反应,6个菌株菌落生长速度提高11.0%~17.8%,液体培...  相似文献   

17.
原生质体EMS诱变选育杏鲍菇高产菌丝多糖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杏鲍菇的产品研发,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杏鲍菇PL7菌株原生质体,筛选菌丝多糖含量显著增加的原生质体诱变菌株。结果表明,EMS诱变原生质体的适宜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0.20%和15 min;从160个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中筛选出与亲本菌株拮抗作用明显的22株诱变株;通过菌丝多糖浓度测定,获得菌丝多糖浓度显著增加的7株诱变菌株;通过菌落生长速度测定、RepPCR分析和出菇试验,最终获得高产菌丝多糖的新型菌株D3-12。本研究结果为杏鲍菇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农业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最迫切、难度最大、集成性特征最明显的领域。该文对农业物联网国内外技术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领域关键应用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以及对策措施。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农业物联网安全监管与服务质量保障技术。农业物联网对策措施: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规范研究,加强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物联网产品设备检测,加强农业物联网应用布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环境。该研究为中国农业物联网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稻田土壤肥力及生物学活性的沼液适宜用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沼液为养殖业废弃物,含有多种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和无机养分,其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施用沼液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出稻田的适宜沼液用量。【方法】以“黄秀软占”为试验材料,2013年在广东省博罗县连续开展了2茬大田试验,以不施肥(CK)和施常规化学肥料(CF)为对照,设施用沼液200、 400、 600、 800和1000 m3/hm2 5个水平,依次记为BS200、 BS400、 BS600、 BS800和BS1000。分析了施用不同量沼液稻田土壤主要养分和酶活性,并采用PCR-DGGE 方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稻田土壤有机质、 碱解氮、 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连续施用沼液存在累积叠加效应; 第一茬试验土壤pH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下降,连续施用2茬土壤pH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施用沼液与不施肥和施用化肥相比,能够提高土壤蔗糖酶、 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早稻以800 m3/hm2处理、 晚稻以600 m3/hm2处理最优,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似系数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且晚稻各处理间差异程度大于早稻。主成分分析表明,早稻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土壤理化指标和微生物丰度,晚稻第一主成分反映了除脲酶以外的所有理化因子、 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指标信息,说明连续施用2茬沼液对土壤理化因子、 尤其是对生物活性产生了重要影响。【结论】施用沼液能够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 碱解氮、 有效磷和速效钾,在水稻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施用沼液为400~800 m3/hm2时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综合沼液对土壤肥力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且连续施用沼液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建议稻田生态系统沼液的适宜用量为600~800 m3/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