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甜菜应用种衣剂试验初报胡晓智,李国臻,李振明(辽宁省康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省康平县东升乡农科站)为了解决甜菜苗期地下害虫多、保苗难的问题,我们在辽宁省康平县东升乡(1995~1996年)做了应用甜菜种衣剂拌种的试验和示范,收列了保苗、增产、增...  相似文献   

2.
东辛农场是北方甜菜种子南繁的重要基地。抗寒保苗是本场如何进一步发展采种甜菜的关键之一。为此,我们通过三年露地越冬采种甜菜冻害的试验研究,初步探讨了甜菜要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冬前必须达到一定的苗龄、根径及适宜的叶色指标。以这些指标为依据,进而初步确定了较适的播期、施肥技术、深栽培土可作为采种甜菜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3.
昌黎地区甜菜种植在麦茬后,6月末至7月初播种时正值雨季,立枯病严重,影响保苗,致使减产.为此,自1987年起进行夏播甜菜采用苗圃育苗大田移栽.通过3年育苗移栽试验,提高了保苗率,但褐斑病较为严重,致使产量、含糖下降,为此,我们又进一步探索育苗期与甜菜产量、含糖率以及与褐斑病发病关系试验。试验方法:试验用多倍体品种苏垦8312.播前甲基硫环磷和保苗灵(内蒙糖所生产)闷种一夜.苗圃为平畦,整平后条播,株行距6cm×12cm.移栽与直播田行株距均为50cm×27cm,移栽田移栽后灌一次大水,其它管理均相同.试验以大田直播与苗圃分期育苗同期移栽进行对比.1990年苗圃播种期为5月5  相似文献   

4.
采种甜菜单产低,是近几年来困扰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经多年的试验证明,引起采种甜菜单产低的技术因素有:育苗质量差、管理粗放、母根窖藏技术不到位、田间管理不及时等,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探索出相应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种甜菜单产低,是近几年来困扰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经多年的试验证明,引起采种甜菜单产低的技术因素有:育苗质量差、管理粗放、母根窖藏技术吵到位、田间管理不及时等,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探索出相应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6.
卫福种衣剂保苗效果观察林祥军,李汝平,张树森新疆农七师123团生产科奎屯8332081993~1995年,对美国有利来路公司生产卫福种衣剂(主要成份:拌种灵、萎莠灵、微量元素及粘着剂填充物)进行了棉花种子包衣保苗试验。处理用卫福种衣剂400g均匀拌和...  相似文献   

7.
地膜覆盖栽培是由国外引进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在棉花、花生及蔬菜等作物上已广泛应用。近几年对原料甜菜地膜覆盖栽培研究及应用较为深入,但对采种甜菜研究尚少。为探索甜菜露地越冬采种早熟高产优质的栽培措施,笔者于1983~1985年进行了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和生产示范,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已开始在江苏省农垦系统各采种农场推广。1985年黄海农场甜菜采种覆膜面积已达2,430亩,占采种面积的30%。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白城地区1988年采用国产纸简育苗甜菜移栽10万亩,占全区甜菜播种面积的1/6。目前看长势好,可望丰收。白城地区是吉林省甜菜主产区。这里气候、土壤等条件均适宜甜菜生长,但因该地区常春旱,风沙大,甜菜保苗难,全苗更难,公顷保苗达不到3~3.5万株。为提高保苗率,从1979年起,由日本引进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应用纸筒育苗技术培育甜菜原种母根,结果表明,纸筒育苗提高了母根的繁殖系数,起到了抗旱保苗的作用,与直播比节省原种3倍以上,所以纸筒育苗培育原种母根是一项经济效益较高、切实可行的方法。为获得检糖原种母根,移栽期(苗龄)10~15天(1对真叶期),故移栽的甜菜幼苗主根长度控制在10cm以下,纸筒长筒在20cm为宜,应用纸筒育苗技术培育甜菜原种母根的育苗适期应为5月上旬,移栽期为5月下旬。  相似文献   

10.
使用10种不同种衣剂处理,筛选出的T1和T3两种种衣剂能有效促进植株苗期的生长。种衣剂对新甜14号的致病性无显著性效果,所有处理的感病性和对照无明显差别,但是使用种衣剂后植株的耐受立枯病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对立枯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试验筛选出效果最佳的种衣剂是T2。试验筛选出T7、T8两种对产量起明显效果的种衣剂,使用种衣剂后能有效提高甜菜块根的含糖率。试验筛选出的T1、T7对甜菜母根的产糖量有明显效果,综合性状较好。可以对试验初步筛选出的T1、T2、T3、T7和T8做进一步的试验和鉴定,以选出最适宜新疆本地气候条件的种衣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市场上常见的几种种衣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种衣剂包衣对种子发芽、长势、病害防治均有很好的效果,优于常规处理,其中稻吉吉种衣剂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优于对照和常规处理,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可达到98%和96.5%;秧苗素质方面稻吉吉种衣剂处理各项指标均表现最高,其中干物质积累和茎基宽量分别高31.58%和16.3%。  相似文献   

12.
促进花生种子在低温胁迫下发芽的种衣剂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种衣剂对花生种子活力的影响,筛选适合我国南方应用的种衣剂,本文用科农系列种衣剂和闽农系列种衣剂及种衣剂1号、2号对花生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同时结合预播种及低温淹水胁迫条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花生种子经种衣剂处理后,其发芽率、鲜重、活力指数及根系生长状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种子包衣处理后在低温淹水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活力.科农种衣剂使用效果好,但对花生有一定的副作用,闽农种农剂对花生没有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应进一步完善并加速开发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豆蚜虫防治新技术,比较研究种衣剂拌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用高巧(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播前拌种试验,采用50 mL水分别加入高巧2、4、6、8 mL拌种1.0kg的处理方法,播种后比较其出苗率及幼苗的发育情况、蚜虫防治效果、小豆百粒重、产量及增产率。[结果]高巧拌种不会影响小豆出苗,可有效防治小豆蚜虫,但防效随时间延长而降低。防效保持在85%以上,可显著提高小豆百粒重和产量。[结论]该技术可在小豆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HND1生物种衣剂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药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厚垣轮枝菌HDQ18活性产物制备的生物种衣剂HND1原液、稀释5×、10×、20×、50×处理大豆胞囊线虫J2.研究其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效.结果表明:HND1对J2有较高的毒性,其死亡率分别为94.0%、83.3%、61.0%、54.3%、29%.用不同剂量的75% HND1生物种衣剂包衣大豆种子,在大豆出苗1个月后,调杳大豆根系胞囊线虫数量.结果表明:施用HND1种衣剂的3种不同处理的平均防效分别为45.5%、57.5%、60.5%,均好于对照药剂35%多克福种衣剂.对大豆株高和根瘤数等的调查结果表明,HND1种衣剂对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安全.  相似文献   

15.
花生种子大小和形状对出苗和幼苗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花生品种的饱满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在幼苗3叶期和6叶期不同幼苗生长阶段研究种子大小(重量)、形状(长、宽、长/宽比)等特性与出苗速率及幼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生种子大小、形状影响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①花生种子质量愈大且种形愈长,其出苗后残留于子叶中的物质能量愈多,幼苗地上部鲜重较小;种子质量较小时,其长、宽、厚等性状与幼苗生长无明显相关关系,但种子质量和长/宽比显著影响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适中质量的种子其长、宽、质量和长/宽比均明显促进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发育,且其种子长度和质量与残留物间呈显著相关关系。②中等质量的种子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很小,且适中的长/宽比明显促进种子萌发时物质的运转和幼苗的生长。③较长粒型花生种子其长度与子叶残留物呈极显著正相关,宽度与子叶残留物呈显著负相关,且与地上部生长无显著相关关系;中等长度和较短粒型的种子的质量明显利于幼苗地上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小麦专用复方抗旱型浸种剂和包衣剂抗旱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小麦复方抗旱型浸种剂和包衣剂的抗旱机理及给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小麦品种临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用复方抗旱型包衣剂和浸种剂及普通包衣剂处理后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光合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普通包衣剂处理和对照相比,抗旱型包衣剂处理的小麦种子萌发率、发芽势降低,而抗旱型浸种剂处理的种子萌发率、发芽势升高,两种抗旱型种子处理剂处理下小麦幼苗根数和根长均显著增加.除气孔间隙CO2浓度外,抗旱型浸种剂和抗旱型包衣剂处理的幼苗地上部干重、叶片持水力和MDA含量低于对照和普通包衣剂处理,根干重、根冠比、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后二者,其中抗旱型浸种剂处理效果较佳.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复方抗旱型包衣剂和浸种剂处理可显著增加小麦幼苗根系生长、抗氧化、硝态氮利用和光合性能,浸种剂还可促进种子萌发,从而降低干旱胁迫对幼苗造成的伤害,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抗旱型浸种剂表现优于包衣剂.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和区域试验熏研究烯唑醇种衣剂使用剂量、处理方法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烯唑醇微粉种衣剂1∶200~300包衣,可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在接种条件下,田间小区防效为51.5%,区域试验平均防效为85.2%,增产11.4%。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玉米的安全性依次为干包>催包>浸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巴胺(Dopamine,DA)引发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 以新疆自育水稻品种新稻17号为研究对象,分别用0(纯水)、0.1、0.5、1、1.5 mg/L的DA溶液(分别用S0、S0.1、S0.5、S1、S1.5表示)引发种子,采用浓度为100 mmol/L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以未引发无盐胁迫处理作为对照1(CK),未引发有盐胁迫处理作为对照2(S-CK),研究多巴胺引发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盐胁迫下(S-CK)水稻种子的萌发受到明显抑制且萌发速率降低,幼苗长势弱。引发处理不同程度缓解了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提高发芽率(13.3%~25.8%)和发芽速率,促进幼苗生长;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增加(16.4%~51.8%和6.5%~31.2%),超氧化物歧化酶 (28.9%~72.7%)、过氧化物酶 (15.0%~60.1%)和过氧化氢酶 (35.1%~133.0%)活性显著提高,丙二醛 (7.1%~26.8%)含量明显降低。表明对种子进行引发处理,通过增强盐胁迫下水稻种子活力,提高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强了水稻种子及幼苗的耐盐性,其中1.0 mg/L的多巴胺溶液(S1)引发效果优于水引发(S0)。【结论】对于新疆自育水稻品种新稻17而言,1.0 mg/L多巴胺溶液引发能够有效提高其对盐胁迫的抵抗能力,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茎处理对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部位、不同芽数和不同质量的甘蔗种茎为材料,分析不同种茎来源对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种茎萌芽出苗及幼苗生长表现最好,萌芽率和苗高分别为72.81%和46.33 cm;单芽茎的萌芽率较低,苗较矮,而三芽茎、四芽茎和多芽茎的萌芽率和苗高差异不明显。正常种茎的萌芽率与倒伏种茎的差异不显著,与绵蚜危害种茎、螟虫危害种茎和黑穗病危害种茎的差异显著;正常种茎苗高与螟虫危害种茎的差异不显著,与绵蚜危害种茎、倒伏种茎和黑穗病危害种茎的差异显著;而黑穗病危害种茎芽萌发长成的植株只有3.82%为正常植株,其他均为黑穗苗。结果说明生产上选健康的甘蔗中部或梢部茎留种,以双芽段、三芽段、四芽段或多芽段种茎种植有利于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