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减氮增钾和有机肥替代是提高中国作物生产中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降低作物生产病害风险的有效途径。研究明确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减氮追施、有机肥替代和增施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该区域实施水肥高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4年大田定位试验基础上,通过测定全膜覆盖垄沟种植条件下传统施肥(PM)、减氮25%并花期追施和增施钾肥(PMN)和减氮50%与有机肥替代并花期追施(PMO)的土壤贮水量、马铃薯的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计算不同施肥模式的耗水量、生长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以明确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马铃薯耗水过程的调控及其对干物质积累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011—2014年PMN花前耗水量较PM分别降低了17.4、28.7、26.8和34.2 mm,花后耗水量增加了31.1、34.7、36.7和49.2 mm;PMO没有显著降低马铃薯花前耗水,而花后耗水量分别增加了17.8、24.3、11.2和10.3 mm。与PM相比,PMN在盛花期后显著提高马铃薯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使马铃薯产量在2012—2014年平均增加2 595.1 kg·hm-2,并使水分利用效率(WUE)在2013—2014年分别增加了14.4%和6.3%,达到显著差异;PMO显著提高马铃薯各生育期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4年平均马铃薯块茎产量增加了2 945 kg·hm-2,而且WUE在2012—2014年显著高于PM。PMN和PMO较PM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肥料偏生产力、化肥偏生产力、氮素偏生产力和化肥氮素偏生产力,表明PMN和PMO能协同提高作物的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实现以肥调水和以水促肥的目标。2011年为严重干旱年份,虽然PMN和PMO能调节马铃薯花前花后耗水,提高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显著提高养分偏生产力,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提高。【结论】PMN和PMO均能显著调节马铃薯花前花后耗水量,增加生物量和提高生长速率,使得马铃薯块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增加。与PMN相比,PMO对马铃薯产量、WUE和养分偏生产力的增加幅度更大,是资源更加高效和作物增产的养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华俊  江芹  董玲  宁志怨  李卫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18-10020,10030
[目的]优化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密度、基肥施用量和播种期对江淮地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确定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采用费乌瑞它品种马铃薯获得产量高于16320.52kg/hm^2的农艺措施为:播种密度6.255万~7.050万株/hm^2,施用基肥(N∶P∶K含量45%的三元复合肥)1025.4~1211.7kg/hm^2,最适播种期8月17~21日。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播种时期,其次是播种密度,最后是基肥用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脱毒马铃薯稻田春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25-29
对脱毒马铃薯稻田春季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措施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为种植密度> 多效唑喷施> 施肥量> 地膜覆盖> 施肥种类;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喷施多效唑和地膜覆盖处理分别较对照增产8.5% 和6.3% ;在不同栽培处理组合中,以种植密度60cm ×16cm 、用地膜覆盖、施用三元复合肥、每公顷施全N153.0 kg、P2O5 72.0kg、K2O225.0kg、在初蕾期喷施多效唑处理组合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模式下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覆膜栽培方式下,如何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是目前旱作区马铃薯生产急需突破的瓶颈。为了实施水肥的高效管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集雨种植模式(F0:露地垄作;F1:全膜覆盖双垄垄播;F2: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下施肥(N0:不施肥;N1:配方施肥;N2:农民习惯施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马铃薯增产增效的最佳种植模式及与之配套的施肥水平。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双垄种植和施肥处理可以明显提高马铃薯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其中F2N1处理对块茎膨大期的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最大,而在淀粉积累期和成熟期以F1N1处理的块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比F2N1处理增加了5.59%和2.88%,差异显著(P0.05)。可见,相比沟播种植而言,马铃薯垄上种植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块茎的膨大。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施肥处理的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F1N1处理的最高,F2N1处理的次之,分别比F0N1处理显著增加了40.26%和34.10%、16.33%和14.77%,但F1N1与F2N1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处理的马铃薯肥料利用效率表现为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以F1N2最高,而与其他处理相比,F1N1处理的磷、钾素农学效率显著增加了0.21~6.68倍和0.21~3.47倍,且磷、钾素偏生产力的增幅达0.05~0.91倍和0.05~0.40倍。这表明F1N1不仅可以协同增加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还促进了磷、钾素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的提高。综上所述,F1N1处理更有利于实现马铃薯增产和水肥高效利用,是半干旱区马铃薯增产增效的最佳覆膜种植模式和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5.
甘薯新品种龙薯3号系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6年从岩薯5号茎尖组培苗变异株经筛选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蔓割病、商品性好等优良特性,适宜作优质营养型的甘薯品种。甘薯新品种龙薯3号配套栽培技术包括: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培育壮苗;适时早插,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收获及加强田管等环节。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量(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冷凉灌区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试验以‘冀张薯12号’为供试品种,开展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二因素试验,设3个施肥量(600、1100、1600 kg/hm2)与4个种植密度(5.25万、6万、6.75万、7.5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能延缓马铃薯生育期,提高种植密度能缩短生育期;随施肥量增大,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均显著增大;随种植密度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与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株高、SPAD值与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肥量>密度;随施肥量和群体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大薯产量、大薯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产量要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以处理F2D3的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最大。通过二元二次回归分析表明,当施肥量达到1065.366 kg/hm2,种植密度达到6.7...  相似文献   

7.
以脱毒甘薯龙岩7-3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经计算机模拟建立施肥的高产数学模型并找出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结果表明,①产量超过45t.hm-2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为尿素施用量163.05~191.55kg.hm-2;过钙施用量546.6~653.4kg.hm-2;硫酸钾施用量510.3~614.55kg.hm-2;种植密度5.45万~5.80万株;②4个因素对鲜薯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钾肥>密度>氮肥>磷肥;③各因素间对产量影响皆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④较高水平的施钾量和施氮量有利于产量的提高;⑤适宜种植密度条件下大中薯率高。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春玉米产量潜力及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春玉米不同水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潜力之间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制约春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方法】以黑龙江省春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当地气候资料、作物生育期、栽培管理措施和土壤资料,使用区域尺度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分析研究区域春玉米1981-2010年不同水平产量潜力,明确春玉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域内春玉米产量潜力与玉米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分布趋势一致,西部高于东部,产量潜力年际变化趋势有增有减;春玉米雨养产量分布特征与生长季降水量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中部高于东西部的趋势,降水量愈少的地区,雨养产量低且稳产性愈差;最近30年研究区域82%的站点雨养产量呈下降趋势,雨养产量的不稳定性远高于产量潜力的不稳定性,气候土壤生产力区域特征为西部齐齐哈尔和绥化地区最低。近30年因降水变化造成的产量差呈增加趋势,表明生长季干旱发生风险加大。【结论】降水是制约黑龙江省西部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可通过灌溉提高产量;中部伊春地区、通河地区和牡丹江地区,水分不是限制春玉米产量的因素,提高产量的途径是改良土壤条件及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在雨养条件下,东部的三江平原通过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可提高产量16%-22%。  相似文献   

9.
于2004—2005年开展了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和肥料运筹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F1D4产量最高。在不同密度处理下马铃薯产量随马铃薯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产,马铃薯种植密度降低有利于形成大薯,平均单个薯重增加,提高商品性,提出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最低密度不宜少于60000穴/hm2,高肥下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低肥下应适当增加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10.
丘陵红壤旱地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覆膜和垄作栽培以及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春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栽培较裸地栽培增产 48.2 %~ 5 7.6 % ,每公顷纯收入增加 7734.90~ 781 3.35元 ;垄作栽培较平畦栽培增产 7.92 % ;三元复合肥施用量以每公顷 6 0 0kg为宜 ;种植密度以8.2 5~ 9.75万株 /hm2 为宜  相似文献   

11.
针对脱毒甘薯原原种特殊的生长环境,研究了氮肥、栽培密度2因素与脱毒甘薯原原种产量及生长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栽插鲁薯7号快繁试管苗6.75万株,施纯氮15kg,产量可达8692kg/hm2,最大叶面积到达时间较同品种未脱毒甘薯提前5~10d;针对脱毒甘薯营养生长期长,块根膨大期短的特点,提出了控制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栽插密度以提高甘薯单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地区马铃薯青薯2号优质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永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15-1017
[目的]研究柴达木地区青薯2号马铃薯高产优质的密度,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的最优组合。[方法]在柴达木地区利用4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青薯2号马铃薯的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与其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商品薯含量、淀粉产量的回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在柴迭木地区,青薯2号块茎产量、淀粉产量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密度6.75×10^4粒/hm^2、纯氮125.00kg/hm^2、P2O5 120.00kg/hm^2、K2O 250.00kg/hm^2;商品薯产量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密度6.75×10^4粒/hm^2、纯氮199.32kg/hm^2、P2O5 95.67kg/hm^2、氧化钾199.32kg/hm^2。[结论]在柴达木地区,青薯2号的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商品薯产量、淀粉产量与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之间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油菜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产中种植面积较大的12个双低油菜品种为材料,分析其在稻田和旱地的生态适应性和产量,研究四川丘陵地区不同油菜品种的增产潜力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稻田生境下,绵油11、川油58的产量较高,分别为2696.25、2552.85 kg hm-2,比稻田油菜平均产量增产17.61%和11.36%。其中,绵油11的生育期238 d,抗倒伏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川油58的生育期233d,抗倒伏性强,抗菌核病能力最强,抗蚜虫能力较强。旱地生态环境下,绵油11、川油58的产量较高,分别为3091.75、3054.95 kghm-2,较旱地油菜平均产量增产14.94%和13.58%。其中,绵油11的生育期232 d,抗倒伏能力一般,抗菌核病能力较差,抗蚜虫能力较差。川油58的生育期230 d,抗倒伏能力强,抗菌核病能力最强,抗蚜虫能力一般。在四川盆地丘陵地区,稻田油菜品种可选择绵油11和川油58,旱地油菜品种可选择川油58。针对不同生态环境区选用适宜的油菜品种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促进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油菜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间套作是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农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半干旱旱作区发展间套作,必须选择基于水分承载力的模式。【方法】依托4年大田定位试验,测定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单作(PM)、马铃薯蚕豆间作(PF)、马铃薯豌豆间作(PS)和马铃薯扁豆间作(PH)的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作物产量等指标,计算耗水量、经济收益和水分经济收益率,明确其产量和水分效应,并评价其农田水分持续性。【结果】间作有利于缓解6-7月份的高温胁迫,在2012-2014年,PF、PS和PH处理在该时期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PM处理下降0.8-3.6℃、0.4-2.8℃和0.8-1.8℃。间作促进作物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在干旱和平水年的耗水深度达200 cm。与马铃薯单作相比,PF处理使花前耗水增加41.6-131.7 mm,而使干旱(2011)和平水年份(2012)的花后耗水分别减少48.6 mm和34.3 mm;PH同样增加了花前耗水,但花后耗水量和单作处理无显著差异;PS的花前花后耗水量介于二者之间。PH的经济收益和水分经济收益率最高,分别较马铃薯单作增加了29.8%-51.4%和19.8%-24.0%。4个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在4年期间增加了100 mm以上,表明全膜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和豆科作物间作种植,对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无显著负影响。【结论】PH能够降低6-7月高温期间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增加马铃薯花后耗水量,增产效果显著,并对土壤水分持续性无明显负面影响,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较为理想的间作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淮北地区马铃薯在生产中存在问题,包括种薯催芽、种薯切块、水分管理、施肥、轮作倒茬、种植密度、资金投入等内容,并提出对策,对于提高马铃薯单产、增加产区农民的收入、确保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适宜在内蒙古包头市栽培的马铃薯品种,并进行肥料配比研究。[方法]在包头市马铃薯主产区固阳县,系统研究了不同马铃薯品种及肥料配比处理下,马铃薯生长发育特性、经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结果]引进的马铃薯品种商品薯率和经济产量表现不尽一致,但均高于当地主栽品种克新1号;早熟品种中薯3号,中熟品种中薯11号、康尼贝克,晚熟品种青薯9号和冀张薯8号田间生长势强,芽眼浅,抗病性好,商品薯率和经济产量高,适宜在包头市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肥料配比为纯N 3 000 kg/hm~2、P_2O_52 250 kg/hm~2、K_2O 7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包头市地区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脱毒甘薯增产机理及最佳氮钾配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脱毒甘薯增产效果及氮钾配比试验表明,推广种植脱毒甘薯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其增产的主要机理是:①脱毒甘薯个体健壮,生长发育速度快;②群体光合面积大,光合产物多;③大中薯比率高、库容量大。其氮钾肥产量模型为y=2200.47+195.527N+100.0733K-10.9885N^2+5.529NK,经济合理施肥量分别为10.96kg和9.41kg,N、K最佳配比为1.2:1。每kgN可增产甘薯68-7  相似文献   

18.
Under the limited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t is essential for the safety of grain production to study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pproaches on narrowing the winter wheat yield gap and improving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in China.In this study,DSSAT-CERES-Wheat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winter wheat yield under different agricultural treatments,and we analyze yield gaps and NUE with different management scenarios at regional scales and evaluate the suitable approaches for reducing yield gap and increasing NU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potential of narrowing yield gap ranges 300–900 kg ha~(–1) with soil nutrients increase,400–1 200 kg ha~(–1) with sowing date adjustment and 0–400 kg ha~(–1) with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 as well as 700–2 200 kg ha~(–1) with adding nitrogen fertilizer.Contribution rates of management measures of soil nutrients,sowing date adjusting,planting density,and nitrogen fertilizers are 5–15%,5–15%,0–4%,and 10–20%,respectively.Difference in nitrogen partial productivity ranges 3–10 kg kg~(–1) for soil nutrients,1–10 kg kg~(–1) for sowing date adjusting,1–5 kg kg~(–1) for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and–12–0 kg kg~(–1) for adding nitrogen fertilizers,respectively.It indicates that four treatments can narrow yield gap and improve the NUE in varying degrees,but increasing nitrogen fertilizer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NUE.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6种不同栽插方式对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产量的影响,为脱毒甘薯的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脱毒甘薯北京553为材料。6个处理分别为:A1不带根“ ”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2不带根倒“7”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3带根倒“7”栽插法(5节入±3节)、A4不带根“V”型栽插法(5节入±3节)、A5(CK)带根“V”型栽插法(5节入±3节,为目前山西地区甘薯生产上使用的栽插法)、A6不带根直插法(5节入±2节)。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4次重复。[结果]在6种栽插方式中,Al栽插方式产量最高,折合产量达到32901.45kg/hm^2,比A5(CK)增产21.5%,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结论]“ ”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操作简捷,入土深度适宜,能合理利用垄层空间,产量高,适合山西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赵锦  杨晓光  刘志娟  吕硕  王静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6):3143-3156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特征,为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1961-20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基于东北三省7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根据农业气象学指标,在分析1981-2010年较1961-198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可能种植北界变化的基础上,利用APSIM-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各气象站点逐年的雨养产量,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春玉米雨养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变化特征,并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的气候适宜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1)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春玉米的可能种植北界向北移动了158.3-285.8 km,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增加了3.87×104 km2,占东北三省土地面积的4.91%。(2)1981-201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比例由81.14%增加为86.66%,其中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比例由36.61%减少为34.82%,而次高产区则由44.53%增加到51.85%,低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8.86%减少为13.34%。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单产减少40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扩大,特别是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7.0%。(3)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稳产区、稳产区和次稳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80.20%增加为89.28%,且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比例由40.97%增加为49.97%,而低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9.80%减少为10.72%。(4)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61.09%增加为83.00%,但最适宜区面积比例由18.83%减少为6.67%,可种植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20.08%减少为10.33%。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单产总体下降了171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2.6%。【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北界明显向北向西移动,春玉米的可能种植面积增加;在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如果不考虑品种和栽培管理措施的适应,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面积所占比例缩小,春玉米雨养产量的单产下降,但由于可能种植面积的增加,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春玉米雨养产量的稳定性增加,其中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增加;在春玉米可能种植的区域内,春玉米的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减少明显,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单产下降,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的增加,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