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机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病虫害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夺取水稻丰产丰收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更是粮食生产安全的保证。近年来,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在江苏深入开展,有力的促进了水稻单产的提高与稳定,大力推广机插水稻成为一个主要的水稻栽培形式。随着机插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的生育特点、病虫发生的规律也有所变化,病虫防治技术也就有所调整。笔者总结多年来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病虫防治技术,发表如下。一、机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生育特点  相似文献   

2.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技术,以节水抗旱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大面积水稻丰产的综合集成创新技术,是旱育秧、厢式免耕、精量推荐施肥、地膜覆盖、“大三围”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冶等先进技术的有机整合。因此,采用这项技术实际上就是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落实先进实用技术的过程。在多年不同地方的示范推广证明,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具有节水、节肥、省种、省工、无公害和环保、高产稳产等显著效果。但我们也发现一些农户在采用这项技术的过程中,由于关键技术措施没有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3.
双流县历来十分重视水稻生产,制定了“杂交稻综合配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以积极的措施大力培训和推广,在稳定水稻产量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近年来水稻产量一直没有恢复到本县历史最高水平,综合分析其原因,特别是2008~2009年“成都市优质稻丰产科技示范”项目实施结果表明,稻曲病、纹枯病已经成为水稻产量继续提高的瓶颈。因此,加强对两病的防治,推广防治新技术,是实现水稻高产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寒优湘晴”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松江区试种,但产量不高不稳,大面积生产产量难以突破550kg/666.7m^3.为了探索其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与“杂交粳稻“寒优湘晴”大面积推广及高产保优栽培模式的研究”项目试验基地密切结合,于2001~2002年进行不同播期、不同肥料运筹、不同密度和病虫防治试验,并以常规水稻品种“秀水110”为对照,采用试验与推广相结合方法,分析了“寒优湘晴”增产机理和播期、肥料、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寒优湘晴”增产机理是: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分蘖势强,成穗率高;个体粗壮,穗大粒多。关键技术是:适时早播早栽;调整肥料运筹,增施P、K肥;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做好稻曲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加之农民不断加大氮肥用量,不重视钾肥的使用,水稻高产与倒伏矛盾日益突出,给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结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北安市开展了系统的水稻防倒伏研究试验及示范推广,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面笔者将具体措施介绍如下:1选用优质抗倒品种作物要高产,良种要先行,选用优质高产抗倒品种是防止水稻倒伏的重要途径。通过筛选,北安市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抗倒  相似文献   

6.
壮秧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基础,但在水稻大面积生产上播种量一直较大,影响了壮秧的培育和优良品种的产量表现。近年来农技部门大力推广示范稀播技术,情况有所好转,但问题仍较突出。为确定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嘉33”在本地的适宜播种量,更好地指导大面积水稻生产,2007年笔者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加之农民不断加大氮肥用量,不重视钾肥的使用,水稻高产与倒伏矛盾日益突出,给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结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北安市开展了系统的水稻防倒伏研究试验及示范推广,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面笔者将具体措施介绍如下:一、选用优质抗倒品种作物要高产,良种要先行,选用优质高产抗倒品种是防止水稻倒伏的重要途径。通过筛选,北安市在生产上大面积  相似文献   

8.
“兴农”牌水稻壮秧剂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农”牌水稻壮秧剂试验结果初报李金凤王巍路钰任国珍(辽宁省土壤肥料总站沈阳110034)(新宾县土肥站水稻产量与秧苗素质的优劣密切相关。水稻壮秧是水稻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技术,尤其是水稻旱育稀植和水稻抛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更需要培育优质秧苗。水稻床土...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地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很多符合水稻节水、丰产的稻田用水管理模式,如“浅湿间歇”、“浅湿晒”、“控制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等灌溉模式。而“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一项比现有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新兴节水高产技术。水稻覆膜旱作技术具有节水、分蘖力强、保肥、抗病虫、产量稳定等优点,其栽培突出旱、稀、湿,是旱作水稻、水作水稻、雨养水稻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水稻无水不能栽插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经10年合作建立的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技术,以节水抗旱为主要手段实现大面积水稻丰产的综合集成创新技术,是旱育秧、厢式免耕、精量推荐施肥、地膜覆盖、“大三围”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的有机整合。为促进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制定如下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2014-2016年鄂北地区麦茬中稻采用超高产栽培技术后的产量表现及群体结构,并从培育适龄多蘖壮秧、双株大行小苗移栽、增施配方肥料、精准水分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论述了其主要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陈永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1972-1974,1986
[目的]探索总结肥西县乃至江淮地区中籼稻高产栽培模式。[方法]依据省级水稻苗情监测项目,从生产实际出发,利用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积极调查研究秧苗素质、秧田施肥、大田移栽质量和水稻生育关键时期的茎叶变化、大田施肥等对中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适当早播、减少播量、增加秧龄和控制苗高等均有利于中籼稻产量的提高;增加秧田施肥总量,重施基肥,适量施用断奶肥和送嫁肥能显著增产,施肥量不足和施肥方法不正确是引起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增加基本苗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手段,穴苗数偏少和基本苗不足是导致中、低产田形成的根本原因;适当增加有效分蘖临界期叶龄对增加产量有利;保持抽穗期合理的有效茎蘖数、增加抽穗期的叶龄有利于增产;增加大田施肥总量及N肥、P2O5肥、K2O肥、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施用量等能显著增产,前期肥力不足,后期脱肥快,很难促蘖成穗,是中、低产田产量偏低的原因;有效穗数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培育高素质秧苗、保持合理的大田基本苗数、配套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是争取较高的有穗数、夺取高产的必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氮肥运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技术模式。[方法]2007和2008年,分别以两优6326和丰两优3号为试材,在机插和相同磷钾肥(底肥)条件下,设置3种施氮量(165、210和255 kg/hm2)和2种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6.0∶4.0和7.5∶2.5),进行田间裂区试验。[结果]在中小苗机插条件下,杂交中籼水稻丰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10 kg/hm2 减少基蘖肥施氮比例、相应适当增加穗肥施氮量,并在倒2叶期追施40%的穗肥,更有利于机插杂交中籼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并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蘖肥∶穗肥比例以6.0∶4.0为佳。[结论]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的氮肥运筹不同于常规粳稻机插栽培 在9750 kg/hm2目标产量水平下,推荐的施氮方案是大田总用氮210 kg/hm2。  相似文献   

14.
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我们多年研究成果,并与现在高产栽培成熟技术组装配套,集成了一套以提高成穗率、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充分挖掘品种优质潜力(保优质)为主攻目标的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本文介绍了其技术原理和应用效果,并详细介绍了其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育秧肥培育壮秧、"三控"结合控蘖,配套技术包括稀播细管、宽行浅栽、适肥促发、补肥防衰、增氧灌溉等技术。  相似文献   

15.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当前、当地影响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株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及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重点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改革,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达到苗壮、株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扩大双季稻,应用传统技术经验;2)推广矮秆品种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3)推广杂交水稻及稀播、少本插等配套栽培技术;4)总结推广高产栽培模式及中低产田配套增产技术;5)开展吨粮田工程的农业技术及杂交水稻规范化栽培.研究立足水稻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调节水稻与环境相适应,以实现高产.而高产必须正确处理产量因素关系,群体个体关系,生理生态关系以及技术措施的关系.促进水稻生产,改革技术主要抓3条措施:1)改革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2)推广合理密植,协调苗、株、穗粒;3)改进施肥方法,注意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6.
依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5年在湘北提引灌区开展双季优质稻"减氮增苗"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结果表明:"减氮增苗"的杂交早稻、常规早稻平均产量分别比常规模式增加7.9%、6.3%;"减氮增苗"的杂交晚稻、优质常规晚稻平均产量分别比常规模式增加6.2%、4.9%,增产效果明显,且优质常规稻在"减氮增苗"技术下的增产效果与杂交稻差异不明显。综合其他因素考虑,认为优质常规稻的"减氮增苗"应是今后重点推广的丰产增效模式。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以来辽宁省水稻发展形势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1949年以来,辽宁省水稻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的趋势是面积显增加,单产成倍增长,总产量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塑料薄膜及新农药的使用。肥料用量的增加等是水稻增产的基础,杂交粳稻辽优1号和株型理想的直立穗品种辽粳5号等的培育成功,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关键,旱育苗,稀播稀插,节水灌溉,平衡施肥,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栽培措施的应用,是水稻增产的保证,同时,在籼粳稻杂交,水稻杂种优质利用,理想株型育种,高产优质育种和旱育苗,稀植栽培,节水灌溉,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技术等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杨飞  吴文革  赵前进  王本平  季一胜  胡琪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80-11581,11586
引进示范“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开展沿江稻区杂交中粳机插稻适宜品种选择、适宜播栽期探索、明确丰产高效栽培的产量结构和再拍技术关键,总结出适合沿江杂交中粳高产平衡栽培的技术要点,并进行了示范验证。即选择嘉优2号机插、百亩示范方径省级专家实产验收平均产量达10615.6kg/hm^2;其平衡栽培技术路线是:选择大穗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通过精量匀播、培育壮秧、适龄移栽、精量取秧,提高栽插质量;科学运筹肥水、及时防除病虫草害;缩短栽后缓苗期促发低位分蘖、控制高峰苗,减少无效分蘖,从而实现杂交中稻分蘖前后生长均衡、分蘖与成穗均衡和主茎与分蘖穗均衡,构建高质量植物群体,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高产农艺研究现状及发展探讨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水稻种植机械化是中国作物机械化生产的难点。论文在回顾中国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与阐述水稻3种机械化种植方式下的高产规律与栽培农艺。(1)系统归纳了盘育毯苗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重点阐述了毯苗机插稻的高产形成规律,即以合理的茎蘖动态与LAI动态,提高群体中后期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以合理增加生育中期有效与高效生长量,提高抽穗后物质生产积累量与最终生物学产量;以足量穗数与较大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并保持通常的结实率与粒重。同时介绍了相配套的高产栽培农艺:①培育标准化壮秧,提供构建高产群体起点的生物基础;②机械精确栽插,形成高质量群体起点;③前期及早促进,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稍前群体茎蘖数够到高产适宜穗数值;④及早适度搁田,把群体高峰苗控制为适宜穗数值的1.4-1.5倍,为及早重施壮秆促花肥创造条件;⑤主攻中期优化生长,增加有效与高效生长量,以适量壮秆大穗构成高光效群体;⑥强化后期物质生产与积累,提高群体库容充实量。(2)系统介绍了钵苗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具有的诸多优势:利于精确培育大秧龄带土钵壮秧;几乎无植伤地精确机插;可精确实现高产栽培设计的基本苗;利于培育适宜数量的壮秆大穗,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植株抗倒性;源库较协调,群体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利于稳定高产与创造超高产;同时可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利于多熟制周年高产。实施高产栽培的关键农艺为:①精确培育加大秧龄的壮秧;②精确定量机插;③适当重施分蘖肥与促花肥。(3)阐述了机直播稻生长发育特点与产量形成特征,介绍了合理确定机直播稻种植范围、选用相适生育期的抗倒大穗型品种、抢早机械精播、切实加强化学除草与肥水管理等增产增效的农艺措施。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紧贴国情,明确提出专业化培育标准化壮秧与机械精确移栽,并配套稳定高产高效农艺,应是中国多数稻区栽培机械化的基本方向,机械化直播可在稻季热量丰裕的部分地区应用。接着,指明了相应的研发重点与关键:①强调把毯苗机插高产栽培列为中国水稻主产区机械化主体方向加以重点研发,认为必须加强研发的重点是:增强毯苗秧龄弹性与秧苗素质;秸秆机械高质量还田整地与精确栽插秧苗;促进大田稳靠早发,培育适量壮秆大穗,增加群体总库容量。②降低机具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以及稳定超高产高效农艺的构建,则是水稻钵苗机插栽培研究的重点。③机直播稻高产栽培农艺发展应重点研究以高效的机械作业提高前茬秸秆还田质量与整地质量,提高机械精确播种质量与全苗早发的技术。文章最后还强调各水稻主产区,应据本区特点切实搞好当地主体机械化种植方式高产栽培全程机械化模式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0.
通过示范片调查和定点试验, 探索了95-16 的特征特性和高产结构, 总结了以旱育壮秧扩行稀植、提高群体质量为中心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结果表明, 该品种 (系) 产量潜力大, 生育期适中, 适应性强, 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是替代武育粳3 号的主体品种。其理想的产量结构为: 有效穗330~345/m 2, 每穗总粒120~130 粒, 颖花量 (4.20~4.35) ×104/m 2, 结实率90% 以上, 每穗实粒数110~120 粒, 千粒重28 g 以上。群体质量栽培配套技术为:“壮秧, 扩行, 减苗, 控水, 调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