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大白菜小孢子胚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优化培养体系,创制优异DH群体,获得纯合育种材料。以15个大白菜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了基因型、培养基成分、低温预处理、取材时期对小孢子胚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材的小孢子胚发生频率有明显差异,有13个品种诱导得到了胚状体,最高出胚率达每蕾10.16胚;NLN培养基中添加0.05~0.20mg.L-1的6-BA和0.10mg.L-1NAA对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花蕾低温预处理对胚状体发生有明显促进作用;盛花期取样的小孢子产胚率高于始花期和末花期;改良MS培养基中添加0.10g.L-1的活性炭,有利于胚状体的发育及成苗;MS 0.10mg.L-1NAA为小孢子植株生根最适宜的培养基;建立了高效的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10份不同类型的F1代青花菜为试材,研究了基因型、小孢子发育时期的细胞学观察、培养基类型及pH值等对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青花菜小孢子胚状体产量的主要因素,不同品种间胚胎诱导频率差异显著;花蕾大小与小孢子发育时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基因型之间最适花蕾的长度也有一定的差异;1/2 NLN+130 g蔗糖是青花菜小孢子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培养基最佳pH值为6.2;子叶胚在液体培养基中停留25d为最佳时间;MS培养基中琼脂含量为7.0 g·L-1时胚状体苗的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预处理对萝卜离体小孢子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小娟  张丽  许明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3):254-257,279
研究了低温、甘露醇、秋水仙素预处理对5个萝卜品种离体小孢子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的花枝低温预处理对小孢子发育没有影响,而低温结合甘露醇和秋水仙素预处理可提高萝卜离体小孢子的膨大率、成胚率及胚状体的再生率,且不同品种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同。B5-13培养基中添加15 g/L甘露醇预处理花药1 d或3 d,或B5-13培养基中添加10 mg/L秋水仙素预处理花药1 d或3 d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萝卜离体小孢子培养的成胚率。诱导出的胚状体除极少数没有形成再生植株外,大部分均获得了再生植株,有的再生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4.
王春丽  姚延兴  彭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0919-10922
[目的]探讨在自然生长条件下若干因素对萝卜(RaphanussativusL.)小孢子胚诱导及胚再生植株的影响。[方法]首先探讨不同萝卜品种的出胚能力,然后分析热激、低温预处理和培养基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最后研究胚状体再生成苗与植株继代培养情况。[结果]对22份萝卜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12份获得胚状体,3份获得再生植株,出胚材料中90%以上为杂种一代。4℃低温预处理0~3d小孢子出胚率无明显差异;培养基中加入1~2滴0.5%活性炭和一定浓度6-BA可显著促进小孢子诱导产生胚;不同萝卜品种适宜的热激温度和时间有所不同;发育正常的子叶型胚成苗率为100%;胚萌发分化早期适宜培养基为B5+2%蔗糖+1.2%琼脂,后期可逐渐将琼脂浓度降低;FCM测定小孢子植株自然加倍率为30%,单倍体占少数,四倍体与嵌合体(二、四倍)均为30%;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人工加倍率达60%。[结论]该研究完善了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可提高单倍体获得频率,加快这一技术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步伐。  相似文献   

5.
叶用芥菜小孢子离体培养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个叶用芥菜Brassica juncea var. foliosa品种为试材, 研究了游离小孢子培养过程中基因型、低温预处理、高温热激、更新及加液和秋水仙碱等对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有4个品种获得胚状体, 各品种间胚状体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特选九心芥’胚产量最高;4℃低温预处理24~48 h及33~34℃高温热激处理24~48 h对诱导胚状体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更新和添加培养基处理也可促进胚状体发生, 以质量浓度为170.0 g·L-1的蔗糖起始培养48 h后添加等质量浓度90.0 g·L-1蔗糖培养基处理效果最佳;1~10 mg·L-1秋水仙碱24~48 h处理可提高小孢子培养反应, 增加供试材料胚产量。  相似文献   

6.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成胚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取大白菜雄性不育系转育中间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探讨了基因型、株龄、激素浓度、低温处理时间对大白菜成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成胚有一定影响,从最高322个胚/30个花蕾到没有胚状体产生;株龄对胚诱导率有一定影响,在盛花期和末花期采集花蕾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产胚率最高;在培养基中加入6-BA能明显促进胚状体的发生,0.05mg/L的培养基上胚产量最高;低温预处理也能提高小孢子胚产率,最适宜的时间为24h。  相似文献   

7.
黄花芥蓝游离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花芥蓝自交品系ZBo-1和ZBo-6为供体材料,研究了培养基添加激素、热激时间、取材时期以及供体植株生长条件对小孢子胚状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2℃热激1 d小孢子胚产量最高,培养基中添加NAA 0.1 mg/L、IAA 0.1mg/L和6-BA 0.1mg/L能促进芥蓝小孢子胚状体的形成.不同时间取材,胚状体产量存在明显差异,胚状体诱导成功率在60%~80%.2个材料在人工春化温室栽培和自然春化温室栽培2种生长条件下都有子叶形胚和鱼雷形胚形成的 能力;ZBo-6在自然春化温室栽培条件下胚产量显著高于人工春化条件下的胚产量,而ZBo-1的胚产量以人工春化条件下较高.试验获得了黄花芥蓝的小孢子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甘蓝型油菜NER游离小孢子培养优化体系。[方法]对甘蓝型油菜新胞质不育恢复系(NER)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并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研究。将所取材料接种在NLN-13诱导培养基上培养,并统计总胚产量和子叶胚产量,比较不同基因型间胚状体诱导效果将诱导培养基NLN-13中添加0.05mg/L6-BA、0.05mg/LNAA及二者混用,分别统计平均总胚产量和平均子叶胚产量。研究液体单层悬浮培养和固液双层培养2种培养方式对培养方式对小孢子胚产量的影响;在诱导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对平均胚产量作调查。[结果]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甘蓝型油菜NEA不育胞质恢复系(NER)胚产量差异显著,说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基因型的差异是造成胚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提高小孢子胚发生能力试验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上添加适当的6-BA和NAA有利于小孢子胚的发生;固液双层培养优于液体单层培养;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碱加倍处理小孢子胚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在诱导直接成苗前对子叶型胚进行12h/12h弱光照1~2d、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A等处理能提高小孢子胚成苗率。[结论]建立了一套新胞质不育材料的小孢子培养优化体系,为加速新型胞质不育恢复系材料NER转育后代基因型纯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8个新疆芜菁(Brassica rapa L.)品种为试材,对影响小孢子培养中胚胎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差异很大,在接种的8个基因型中,有4个诱导出胚,诱导成功率50%,其中W4出胚率最高,达到73胚/30蕾。NLN-13培养基中添加激素能明显促进胚状体的发生;低温预处理也能提高小孢子产胚率,最适宜的时间为24 h。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春性甘蓝型油菜胚状体成苗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提高胚状体成苗效率,缩短DH群体构建的时间。【方法】以小孢子培养获得的5964个子叶形胚状体为材料,研究了胚状体长度、培养基分装方式、琼脂质量浓度、低温处理时间与胚状体成苗的关系。【结果】胚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放置方式影响其形态发育;长度为3~4mm的胚状体成苗率最高,达到60.1%;分装方式Ⅲ,即分装20min后封口,培养基凝固后表面没有积水的培养基出苗最好,成苗率达到65.2%;随琼脂质量浓度的增加,胚状体成苗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琼脂质量浓度为12g/L时的成苗率最高,达到61.3%;4℃低温处理14d可使胚状体一次成苗率提高到65.5%。【结论】缺氧和低温处理影响胚状体的形态发育;胚状体发育程度影响成苗率;相对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成苗;琼脂质量浓度通过影响培养基中可利用水的分配、培养瓶内湿度以及乙烯浓度影响小孢子胚成苗率;低温可能通过影响胚状体内源激素水平起到提高成苗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个甘蓝F1小孢子培养中高出胚率的诱导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个优良的F1甘蓝为试材,探讨了高温热激、蔗糖浓度、添加和更换培养液培养、激素种类与浓度配比等因素对提高甘蓝小孢子诱导胚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F1甘蓝材料经24 h 、33℃高温热激处理对小孢子胚胎发生是必要的;小孢子在13%蔗糖浓度培养基(NLN-13)中培养胚产量最高,为1.89胚/蕾;高浓度蔗糖的培养基(NLN-17)培养3 d后添加低浓度蔗糖培养基(NLN-10)培养能大幅度提高胚产量,比一直在13%蔗糖的培养基(NLN-13)培养的胚状体增加255.2%;NLN-13培养基中添加0.1 mg/L 6-BA和0.05 mg/L NAA能够诱导出高胚产量.  相似文献   

12.
低温预处理和基因型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生长在大田自然环境下的1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探讨材料的低温预处理方式、处理时间、花序长度及其基因型对油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处理的油菜花序,其小孢子无胚胎发生能力;30~40cm长的花序冷藏处理10d,小孢子仍有一定的胚胎发生能力;花序长度在0~40cm时,用于处理的花序越长,则能进行小孢子胚胎发生的花序的有效处理时间越长;但随着花序处理时间的延长,小孢子产胚率有下降的趋势。此外,材料的基因型对小孢子产胚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低温预处理在水稻亚种间花药培养中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4年就低温预处理对水稻亚种间杂种花粉植株诱导的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组合给予6~8℃4天的预处理后,出愈率及绿苗分化率都可显著提高;但组合间要求的适宜低温预处理时间不同,其原因是不同组合的小孢子对低温的耐忍力不一样,同时正常小孢子在低温预处理过程中仍会以不同速率缓慢地发育;不同组合6~8℃预处理的适宜天数在0~20天之间,可用取出接种时花药中仍可见清晰的细胞核且处于单核后期的大多数小孢子作指标。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NER游离小孢子培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甘蓝型油菜新胞质不育恢复系(NER)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甘蓝型油菜NEA不育胞质恢复系(NER)胚产量差异显著,即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基因型的差异是造成胚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提高小孢子胚发生能力试验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上添加适当的6-BA和NAA有利于小孢子胚的发生;固液双层培养优于液体单层培养;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碱加倍处理小孢子胚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在诱导直接成苗前对子叶型胚进行12h/12h弱光照1~2 d、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A等处理能提高小孢子胚成苗率.建立了一套新胞质不育材料的小孢子培养优化体系.本文还讨论了提高小孢子胚发生能力的一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预处理是诱导小麦小孢子胚胎发生的重要方法。分别对分蘖、穗子、花药和小孢子进行高温预处理,比较预处理形式对小麦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预处理穗子不仅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而且得到的胚状体最多。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培养基以甘蓝型油菜NER为试材,分别于2006年9月、2007年9月、2008年9月种植于四川省农科院郫县农场。提取液(B5):B5大量(KN032500mg/L+MgSq250mg/L+CaCl2·2H2O150mg/L+NaH2PO4·H2O150mg/L)+B5微量Ⅰ+B5微量Ⅱ+KI1000mg/L+B5有机+Fe—Salt肌醇100mg/L+蔗糖130g/L(高压灭菌,置4℃冰箱中备用)。诱导基本培养基(NLN·13):NLN-13大量+MS微量Ⅰ+NLN-13微量Ⅱ+Fe—EDTA40.0mg/L+甘氨酸2.0mg/L+烟酸5.0mg/L+VB60.5mg/L+VB.0.5mg/L+肌醇100.0mg/L+生物素0.5mg/L+叶酸0.5mg/L+L-丝氨酸100.0mg/L+谷氨酰胺800.0mg/L+谷胱甘肽30.0mg/L+蔗糖13%+NAA0.5mg/L+6-BA0.05mg/L。分化培养基MS:MS+蔗糖2%+琼脂粉6g/L。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再生体系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甘蓝型油菜花油3号、湘油15号为材料,优化了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再生胚状体的条件,建立起甘蓝型油菜小孢子的高效再生体系。在主花序第一朵花开后第4d从主花序上取4.0~4.5mm花蕾,每毫升NLN培养基接种1个花蕾的小孢子,在32℃起始热激培养36h,胚状体再生频率最高,花油3号达24.80个胚状体/花蕾,湘油15号达16.50个胚状体/花蕾。胚状体再生植株的频率为80.2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开展茄子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为茄子单倍体育种在生产实践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6个不同基因型茄子栽培品种为试材进行小孢子培养,探究基因型、花药预处理、花药壁组织及供体植株生长环境对茄子小孢子培养的影响.[结果]6个茄子栽培品种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诱导频率差异明显,其中,37号和128号品种的小孢子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 0.01,下同);6个茄子品种中仅37号品种能形成再生植株,其中5株为单倍体植株,8株为双单倍体植株.茄子小孢子培养必需进行高温(36℃)热激处理,最佳处理时间6d;低温(4℃)预处理不能启动茄子小孢子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但能极大促进愈伤组织形成;花药预处理以低温(4℃)处理6d+高温(36℃)处理6d的效果最佳,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达60.0个/花药;花药壁组织与小孢子共培养能促进愈伤组织形成,最佳处理时间8~12 d.供体植株在露地环境条件下小孢子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极显著高于温室环境条件.[结论]对露地环境条件下种植的37号和128号茄子的花药进行低温(4℃)处理6d+高温(36℃)处理6d,可获得最佳的小孢子愈伤组织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