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穗型籼稻不育系京福1A的选育及其组合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V20B为母本、D297B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育成京福1B,再以博白A作质供体,京福1B为核供体.育成新不育系京福1A。京福1A具有穗大粒多、品质较优、不育性稳定、败育彻底、异交特性好、柱头外露率高等特点。京福1A与恢复系配组,F1代表现较好的配合力,根据灰色评判法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京福1A/明恢67、京福1A/将恢155和京福1A/蜀恢527为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普通野生稻的高抗褐飞虱渗入系HS204为抗源供体材料,采用杂交、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选育抗性保持系和不育材料,以期为杂交稻抗性育种提供良好的材料基础。结果表明,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4份抗性基因纯合的保持系中间材料(100B、101B、102B和103B),2份抗性不育系材料(100A和103A)。与高抗不育系100A测交的10个组合均表现出较好的抗褐飞虱抗性水平,其中属高抗水平的为100A/R2586、100A/KR838和100A/KR527,其余为抗至中抗水平;100A/KR527、100A/R2586、100A/明恢63、100A/辐恢838和100A/桂99等组合单株产量比对照(特优7118)显著增高,增幅为14.45%~49.26%。获得的抗性保持系,可为杂交稻抗性不育系的育种提供更好的基因源;获得的抗性不育系可直接应用于三系杂交稻的配组选育。  相似文献   

3.
京福Ⅰ优527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的新不育系京福1A,与从四川农业大学引进的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而成的晚稻中熟优质新组合。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县自2005年早季引进种植,表现植株形态好,抗性强,产量高,米质优,增产、增收显著,是适合我县种植的早晚兼用的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4.
京福2优70是福建省超大现代种业有限公司用京福2A不育系与明恢70恢复系配组育成的中晚熟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6年3月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京福1优527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用自育的新不育系京福1A与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蜀恢527配组育成的中晚籼中熟优质稻新组合,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塔前镇于2005年引种该组合作中稻试种栽培,经过3年多点试验、示范,该组合表现产量高、适应性较广、稳产性好、米质较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从恢复系 "万恢88/内恢92-4" 杂交组合F2代不育株选育的细胞质不育系,被暂时定名为"万恢88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PAGE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克隆测序等技术对其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研究,分析其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和分子机理.通过PAGE电泳发现,其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PCR带型与野败型(WA)、印水型(ⅡA)、D型(Di)、冈型(GA)存在差异.对其不育系内香2A和保持系内香2B的差异片段回收测序,获得两条667 bp长度的mtDNA片段2A和2B,通过序列比对和电子杂交分析,获得片段为atp6基因的部分序列及其上游序列.2A和2B相比有3个碱基不同,分别是第57位G→T,第100位T→C,第161位C→T.功能分析第100 位T-C点突变使atp6基因启动子核心序列遭到破坏.通过对atp6基因上游序列的RT-PCR分析,发现不育系内香2A的atp6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故而推测万恢88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由于不育系线粒体atp6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发生点突变,导致atp6基因不能正常转录,致使线粒体供能不足,最后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7.
29A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珍汕97B与V20B杂交再与珍汕97A回交转育而成的籼型三系野败型不育系。其花粉不育类型为典败,不育度100%。用29A与盐恢559配组育成的新组合29优559综合性状突出,结实率高达90%,比汕优63增产10%左右,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京福I优527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昕用新的不育系京福1A,与从四川农业大学引进的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而成的晚稻中熟优质新组合。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怍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县自2005年旱季引进种植.表现植株形态好,抗性强,产量高,采质优,增产,增收显著,是适合我县种植的早晚兼用的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9.
海丰优408系海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用恢复系广恢128与京福1A组配选育的抗病高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型紧凑,有效穗多,穗着粒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无微量花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湘油66A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湘油66A是利用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作保持系,对Polima不育系进行改良育成的无微量花粉不育系.对湘油66A及其具有相同核背景的Polima不育系Z04A,温敏核不育系湘油402S和湘油66B的育性比较观察试验表明,几个不育系的不育株率均达到100%,而不育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以湘油66A最高,两年均表现出稳定的彻底不育特性,其次为Z04A和湘油402S,湘油66B最低.湘油66A经济性状优良,品质优.利用15份资源材料对湘油66A和Z04A进行恢保关系鉴定,结果表明,湘油66A与Z04A具有相同的恢保关系,从中筛选出7份对湘油66A具有完全恢复作用的恢复系.利用这7个恢复系与湘油66A所配的组合在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6个组合均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2.28%~19.21%,其中有3个组合的增产幅度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应用水稻协青早A/(协青早B/密阳46)F6、协青早A/(珍汕97B/密阳46)F6及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 3套测交群体,开展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经典遗传学研究 . 结果表明:水稻CMS的育性恢复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不同遗传背景对水稻育性恢复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在微效QTL的不同,当群体中协青早B的成分被珍汕97B取代后,群体中恢复基因的效应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2.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遗传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江西环境条件下利用"协青早A/(协青早B/密阳46)F6"、"珍汕97A/(协青早B/密阳46)F6"、"协青早A/(珍汕97B/密阳46)F6"及"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4套测交群体,进行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水稻CMS的育性恢复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不同遗传背景对水稻育性恢复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在微效QTL的不同;不同环境条件对水稻育性恢复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微效QTL的变化上,主效基因的作用亦可能因环境而异。  相似文献   

13.
早籼杂交稻新组合“京福1优150”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台湾粳稻资源台农67与优质恢复系中间材料HB85杂交育成的优质、早熟恢复系"闽早恢150",与京福1A配组育成新组合京福1优150,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长穗颈不育系协青早eA(1)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推广的籼型不育系存在着较严重的包颈现象 ,限制了繁种和制种产量的提高 .通过直接辐射诱变保持系协青早 B,获得其高秆隐性突变体协青早 e B( 1) ,再转育成不包颈不育系协青早 e A( 1) ,使不育系不仅解除包颈现象 ,且能保持原不育系的优良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 .用协青早 e A( 1)组配的杂种 F1代与不含 eui基因的协青早 A的杂种 F1代无显著差异 ,并具一定增产潜力 .该不育系已于 1999年 9月通过了福建省教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5.
高秆隐性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引进长穗颈协青早A不育系 (以下简称“长协A”)与恢复系“44 80”进行春季制种试验 ,获得了成功。同时进行了“九二 0”不同用量的对比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在不喷施“九二 0”的条件下 ,“长协A/ 44 80”的制种产量比“协青早A/ 44 80”增加 483.35kg/hm2 ,增幅达 5 2 .73%。在喷施 30g/hm2 “九二 0”的条件下 ,“长协A/ 44 80”的制种产量可达31 0 5 .90kg/hm2 ,比“协青早A/ 44 80”增产 81 .5 2 %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提高京福1优527的单产水平,挖掘其产量潜力,2007年在福建省三明地区进行种植密度、纯氮施用量、磷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基本苗21.74万株、施用纯氮150kg、施用磷肥90kg、施用钾肥150kg可实现较高的产量水平,与其它处理差异达显著.京福1优527高产栽培策略是合理密植,控制好基本苗数.一般中等肥力田基本苗以21.74万/hm2左右为宜.例如安排密植规格为20 cm×23 cm,每丛插1~2苗左右.同时通过合理施用氮、磷肥促使大穗,以达到高产目的.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每公顷施用纯氮150kg、磷肥150kg可达到7.72t/hm2左右的产量水平.与此同时,配合施用钾肥和有机肥也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李莉  汪秀峰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2):105-107,110
用500个随机引物,对我国主栽的协优杂交稻组合及其双亲进行RAPD分析,发现28个引物能够在供试材料中产生多态性差异,其中,8个引物所产生的11条多态性标记带具有清晰、可靠、易于分辨的特点,适于用作协优杂交稻及其双亲的区别与鉴定。使用引物PLD12能够将协优64与其双亲乃至所有供试材料加以区别,使用引物PWP13,可以将协青早A与协青早B加以区别,结合使用引物PLC11、PLD12和PWP13,则可以将所有供试材料逐一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8.
高温胁迫对早稻不同品种灌浆结实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不同耐热品种,研究高温胁迫后籽粒灌浆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温影响灌浆物质积累主要在2个阶段,一是高温胁迫阶段,此阶段灌浆速率增大,是导致垩白增大的主要因素;二是解除胁迫后,灌浆速率明显下降、灌浆持续时间缩短,导致籽粒充实度下降、粒重降低而影响产量。082和农大288受高温胁迫影响的幅度小于协青早B和茉莉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控制不同定位群体水稻抽穗期、株高和产量性状表现的QTL,挖掘同时控制株高与产量性状且对抽穗期影响小的QTL区间,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杂交稻恢复系密阳46作为共同父本,分别与保持系协青早B和珍汕97B配组,构建2个籼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在同一地点多年种植,对不同群体抽穗期和株高相关的QTL定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定位到12个抽穗期QTL和11个株高QTL,其中2个抽穗期QTL在2个群体中都能检测到,分别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和第7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区域。通过与前期相同群体产量性状QTL定位结果比较,发现6个多效性区间,其中,1个同时控制抽穗期、株高和产量性状,3个同时控制抽穗期和产量性状,2个同时控制株高和产量性状。【结论】相对于共同的父本密阳46,水稻矮败型保持系协青早B与野败型保持系珍汕97B对抽穗期和株高的遗传控制存在较大差异,并以株高更为明显。第2染色体长臂RM6—RM240的QTL作用较稳定,对株高和产量性状作用方向一致,且对抽穗期无显著影响,对于通过“矮中求高”实现水稻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协优赣20(协优1666)的选育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败型不育系的恢复系测64-7为母本与爪哇型广亲和系轮回422通过有性杂交,从杂交后代中经多代定向选择,育成具有爪哇稻血缘偏籼型恢复系01666与大面积应用的协青早A配制成一个高产、优质、抗性较强的亚亚种间强优势新组合协优1666。该组合通过两年江西省区试平均6.15t/hm2,比对照汕优桂33增产5.55%,居第二位;1996年参加南方5省16个试点晚稻新组合筛选试验,平均产量6.84t/hm2,居首位,比对照汕优64增产5.83%,差异达显著水平。几年生产示范一般产量6.5~7.2t/hm2,比当地主栽组合增产10%左右,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提出了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