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短期UV-C间断和连续照射对辣椒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利用紫外线C(UV-C)抑制幼苗生长的特性来培育壮苗,以普通日光灯照射作为对照,在UV-C总辐射剂量相同的情况下,设间断照射(8 min×2)和连续照射(16 min×1)2个处理,研究了短期UV-C间断照射和连续照射对辣椒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C间断照射处理辣椒幼苗的电导率、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均比连续照射处理和对照高,株高、全株鲜重及根系活力比连续照射处理和对照低;间断照射和连续照射处理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在2~22 d比对照高,22~42 d比对照低。UV-C照射对辣椒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辣椒在UV-C辐射反应中的保护作用也不大。说明UV-C间断照射对辣椒幼苗的影响大于连续照射。  相似文献   

2.
镧对UV-C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温室中研究了La3+对UV-C辐射胁迫下番茄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a3+能够显著缓解UV-C辐射胁迫对光合色素的降解作用,与单一UV-C胁迫组相比,番茄幼苗叶绿素a平均提高了17.65%、叶绿素b平均提高了17.11%;La3+可以缓解类胡萝卜素在UV-C胁迫下的降解,使其维持较高水平。综合比较得出,30mg/LLaCl3在UV-C辐射胁迫下对番茄幼苗的防护效果好于60mg/LLaCl3。  相似文献   

3.
外源海藻糖提高黄瓜抗旱性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外源海藻糖与黄瓜抗旱性的关系.于黄瓜幼苗长至1叶1心时,用1/2Hoagland营养液加5mmol·L-1和10mmol·L-1海藻糖浇灌黄瓜幼苗2次,再在上述营养液中分别加入20%的聚乙二醇PEG6000浇灌黄瓜幼苗一次,5d测定与抗旱相关生理指标,以研究外源海藻糖对干旱胁迫下的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糖处理可提高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的含量,降低电导率和MDA的含量,提高POD、CAT和SOD酶的活力,10mmol·L-1的处理效果要比5mmol·L-1好.海藻糖可提高黄瓜抗旱性,而且10mmol·L-1的处理效果比5mmol·L-1处理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镧(La3+)对UV-C辐射胁迫下番茄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C胁迫降低了番茄幼苗SOD和POD活性,增加了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La3+对UV-C胁迫下番茄幼苗SOD和POD活性有显著的正调控作用;与单一UV-C胁迫组相比,番茄幼苗SOD活性平均增加了38.03%,POD活性平均增加了20.43%,MDA含量平均降低了18.63%,表明La3+有效防止了番茄幼苗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番茄幼苗膜系统的伤害。综合比较得出,30 mg/LLaCl3对番茄幼苗的防护作用好于60 mg/LLaCl3。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与苦荞芦丁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序列,探讨外源前体物质及UV-C辐射条件下芦丁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分子选育高芦丁含量荞麦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简并引物结合3′RACE的方法,克隆苦荞芦丁合成途径相关基因;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持续添加外源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Phe)前体(1、2、4 mg•L-1)1—5 d和辐射时间(1、3、5、7 h)UV-C处理条件下叶片芦丁含量的变化,qRT-PCR分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Phe(4 mg•L-1)处理1 d,芦丁含量(26.15 mg•gFW-1)为未处理对照(12.55 mg•gFW-1)的2倍;UV-C辐射3 h,芦丁含量(17.36 mg•gFW-1)明显高于对照;克隆到3个基因FtCHS,FtF3H和FtFLS-like,qRT-PCR分析表明Phe(1 mg•L-1)处理4 d,FtCHS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的4.84倍,Phe(4 mg•L-1)处理5 d,FtF3H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的1.06倍,Phe(2 mg•L-1)处理5 d,FtFLS-like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的3.90倍;UV-C辐射1—3 h,FtCHS、FtF3H和FtFLS-like相对表达量分别高于对照。而FtFLS-like基因,仅在UV-C辐射1 h,相对表达量升高为对照的127.71倍。【结论】添加不同浓度Phe前体及不同时间UV-C辐射,芦丁含量变化及与芦丁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探讨芦丁生物合成途径及影响因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丹丹  张付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629-11631
[目的]为了研究UV-C照射对辣椒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相关影响.[方法]按照农作物发芽标准,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并测定株高、茎粗、干鲜重等指标.[结果] UV-C辐射能使辣椒种子发芽势降低1.5% ~10.6%,但对发芽率没有影响.10、20 h处理使辣椒种子的出苗率分别提高18%和17%.通过测定生长指标,发现10 h处理能使辣椒幼苗的茎粗增加,植株高度降低,干鲜质量增加,壮苗指标有所提高.[结论]UV-C照射处理辣椒种子10 h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短波紫外线结合热处理对黄瓜冷害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黄瓜Cucumis sativus采后储运过程中的冷害发生,以黄瓜'戴多星'Deltasta'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短波紫外线(UV-C)和热空气单独或结合处理对4 ℃储藏条件下黄瓜冷害以及膜透性,丙二醛(MDA),抗坏血酸,总酚,总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UV-C和热空气单独处理相比,5.0 kJ·m-2的UV-C照射结合37 ℃热处理能够诱导低温下黄瓜组织中抗氧化酶保持较高的活性,维持较高的总酚和抗坏血酸质量分数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低温胁迫下活性氧积累造成的膜质过氧化,阻止了黄瓜相对电导率的增加和丙二醛的积累,从而显著降低低温下黄瓜的冷害发生程度。同时,UV-C结合热处理也较好地保持了黄瓜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在抑制黄瓜冷害的作用中存在协同效应。为减少黄瓜在低温储运过程中的冷害发生和保持品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日光温室栽培常用黄瓜品种德尔100为试材,通过智能人工气候箱模拟设施生产中的3个低温环境,依据丙二醛、脯氨酸、电导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4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阐述黄瓜在宁夏日光温室栽培受冷害的机制。结果表明:黄瓜幼苗在23℃/12℃环境下受影响较小,23℃/9℃环境次之,23℃/6℃环境对黄瓜幼苗的伤害最严重,其在23℃/12℃环境可耐受6 d,在23℃/9℃环境可耐受4 d,23℃/6℃环境可耐受2 d;黄瓜幼苗在低温胁迫后,经过23℃/17℃(CK)恢复不同时间,在23℃/12℃处理6 d、23℃/9℃处理4 d、23℃/6℃处理2 d后,植株恢复表现均不明显表明植株恢复状况取决于前期受低温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UV-C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UV-C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乘积确定照射剂量,在不同的UV-C辐射剂量下,设不同的接种时间和不同的贮存温度和光照条件,测定了苹果采后炭疽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结果表明,控制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最适UV-C照射剂量为7.5kJ·m-2。UV-C照射2d后,人工接种发病指数最低,紫外照射结合13℃低温贮存,果实发病率、发病指数明显低于对照。低剂量UV-C照射能降低苹果炭疽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抑制苹果采后炭疽病的发生、发展。低剂量紫外线照射可诱导苹果的抗病性,且其诱导具有时间性。UV-C照射后光照与黑暗贮存控制炭疽病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时间紫外线UV-C辐射后,CO2浓度增加、光合有效辐射变化对早熟禾(Poapratensis)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C辐射对早熟禾的净光合速率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随辐射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大.在1 600μmol·m-2·s1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早熟禾净光合速率较800μmol·m-2·s-1光合有效辐射的净光合速率降低.CO2浓度增加可使早熟禾净光合速率增加.Logistic模拟分析表明,在CO2浓度不断增加条件下,早熟禾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随UV-C辐射时间的延长下降,而且在强光下其最大值具有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UV-C辐射是导致早熟禾气孔下降的主要因素,与CO2浓度增高相关性较低.蒸腾速率的变化规律与气孔导度相同.  相似文献   

11.
UV-C照射对番茄幼苗生长和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在距番茄幼苗顶端30cm用紫外灯(UV—C)每隔1d、2d和3d照射一次,每次照射5min,到第4片真叶完全展开,分别照射9、6、5次。结果表明,随着UV—C照射次数的增加,即照射间隔天数的减少,番茄幼苗的株高、节间距、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增厚;照射次数在不超过6次时对茎粗无显著影响;幼苗POD、CAT活性和MDA的含量随UV—C照射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SOD活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处理鲜榨苹果汁的最佳时间,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了不同UV-C处理时间对鲜榨苹果汁主要品质指标、抗氧化性能及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10或20 min的UV-C处理能显著保持鲜榨苹果汁色泽、降低浊度和总酚含量,同时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且不影响pH和可滴定酸含量,从而较好地保持了果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另外,UV-C处理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无显著影响,30或40 min处理能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论]UV-C照射处理作为苹果汁的非热加工技术手段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短波紫外线对鸭梨采后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5 kJ/m2的短波紫外线(UV-C)辐照鸭梨,研究其对鸭梨采后品质及防御性酶的影响。实验显示:5kJ/m2的UV-C处理能够显著抑制果实病斑的扩展,至接种后第7天,病斑直径与对照相比减小了17%。贮藏过程中,UV-C处理有效延缓了鸭梨果实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SSC)的下降,在处理后第14天辐照果的硬度为5.55,比对照高出9%,而可溶性固形物在贮藏后第7、14、28和42天分别较对照高6%、12%、5%和11%;同时UV-C处理诱导了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UV-C处理为有效的鸭梨保鲜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植株接受UV-C照射对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的作用。【方法】以5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定期对植株进行UV-C照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法对黄烷醇类多酚积累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LAR表达进行分析,从底物、酶活性、蛋白质含量及基因转录水平阐明UV-C对Vv lar1、lar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UV-C照射并未改变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规律,但诱导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特别是在幼果期,UV-C照射明显诱导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UV-C照射诱导葡萄果实LAR酶活性升高,LAR1、LAR2蛋白含量增加,Vv lar1、Vv lar2转录增强。【结论】UV-C能够诱导Vv lar1、Vv lar2转录,合成新LAR1、LAR2蛋白,LAR酶活性增强,导致黄烷醇类多酚在葡萄果实中积累。  相似文献   

15.
白藜芦醇是多种植物中的抗病因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对紫外线辐射后花生植株不同组织部位中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含量进行了检测,系统地比较了花生不同组织部位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时空含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30min,在室温下(25℃)完全避光中放置,可明显提高花生植株中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含量。其中,花生根部Res及其衍生物对UV-C辐射诱导的敏感性远高于茎部和叶片,经紫外处理42h后,花生根部Res含量高达124.47μg/g,是对照的104.55倍。  相似文献   

16.
采后UV-C处理对葡萄抗病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辐能流短波紫外线(UV-C)处理对甬优1号葡萄腐烂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UV-C应用于葡萄保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葡萄贮藏前进行0、0.5、1.0、1.5、2.0 kJ/m2 UV-C照射处理,然后在(0±1)℃、相对湿度90%环境下贮藏84 d。贮藏期间取样测定腐烂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以及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结果]UV-C处理有效控制了葡萄果实腐烂,显著提高了PAL、PPO、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诱导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的迅速增加。[结论]UV-C处理抑制葡萄果实的腐烂与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总酚、总类黄酮含量的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UV—C结合CIO2处理对鲜切毛竹笋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鲜切毛竹笋为试材,用6kJ/m^2的UV—C和100mg/L的CIO2单独或结合处理,以未加处理的为对照,然后在0℃下贮藏6d,对毛竹笋贮藏期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UV-C结合CIO2处理能够有效抑制鲜切毛竹笋PAL、PPO和POD活性,减少组织中木质素的合成和丙二醛的积累,延缓组织老化;同时,还能减少水分损失,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结论]UV—C结合CIO2处理能有效地保持鲜切毛竹笋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以葡萄品种"黑比诺"叶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肉桂酸和不同光质对葡萄愈伤组织增殖及对其中白藜芦醇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酸浓度为21mg·mL-1时,白光有最利于葡萄愈伤组织的增殖;在肉桂酸浓度为27mg·mL-1时,绿光最有利于葡萄愈伤组织的增殖;白藜芦醇含量在肉桂酸浓度为27mg·mL-1的白光下最高,但产量却在蓝光下最高;葡萄愈伤组织采收后经紫外强度8μmol.m-2.s-1处理10min可显著提高其中的白藜芦醇含量;而当肉桂酸与紫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时对白藜芦醇合成的促进作用不如两因素单独作用时的强.  相似文献   

19.
Effects of salicylic acid (SA), ultraviolet radiation (UV-B and UV-C) on the trans-resveratrol (Res) inducement of the skin of harvested grape berries were studied with three grape cultivars Takasuma, Tano Red and Carigane. Split plot design tests were adop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UV-B and UV-C radiation on Res inducement of different cultivars. Results showed that spraying 100 mg·L−1 SA markedly enhanced Res contents in the skins of harvested berries for the three selected cultivars. However, the effect of SA varied with the cultivars, and Res inducement by SA was more effective to Tano Red than Takasuma and Carigane. UV-B or UV-C irradi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s contents in grape skins and UV-C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UV-B. The effects of UV types and dosages on Res inducement depended upon cultivars. In the range of 0–3.6 kJ·m−2, the Res contents in the skins of the three grape cultivars were enhanc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dosages of UV-B and UV-C.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07, 24(1): 30–33 [译自: 果树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