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化学诱变及其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园艺植物化学诱变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诱变剂种类及诱变机制、诱变材料、处理方法、化学诱变育种的特点和突变体的筛选作了总结,同时对化学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EMS具备的较高突变频率在作物育种上被广泛使用。目前栽培种花生遗传背景相同或相似,遗传变异率低,很难产生优异性状。育种家利用EMS对花生进行化学诱变,从后代中筛选、鉴定出一些优异突变体或目的基因。综述了EMS诱变原理与特点、诱变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后代突变体的筛选方法和EMS诱变在构建花生突变体库中的应用前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巴西蕉"无菌增殖芽,突变体通过L-羟脯氨酸(HYP)定向筛选,经低温胁迫筛选出抗性较强的突变体.利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等手段鉴定突变体.结果表明,EMS诱变处理"巴西蕉"无菌增殖芽适宜的浓度和时间组合为1.5%+3 h;经HYP筛选的突变体在低温胁迫后,其叶片脯氨酸含量提高、丙二醛含量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诱变后的表型突变主要包括叶片颜色、叶片性状和株型的变异.该研究为高效诱变香蕉提供技术参考及后期选育优良品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4.
三黄占2号EMS诱变突变体库的构建与稻瘟病抗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黄占2号是国际公认、具有稻瘟病持久抗性的籼稻品种.为了获得用于三黄占2号稻瘟病持久抗性基因鉴定及机制研究的突变体,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对三黄占2号进行诱变处理,创建突变体库,并对三黄占2号EMS突变体进行稻瘟病抗性评价.以成苗率50%为标准,筛选出最佳EMS诱变浓度为0.8%.从M2代起以单粒传方法进行突变体库的构建,获得了性状相对稳定的7 387份M4代突变体.广东阳江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约有5.9%和5.4%的材料的叶瘟和穗瘟抗性分别发生了突变,并观察到多种抗性变化类型,从中筛选出300份突变体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EMS诱导水稻中花11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化学诱变剂甲基黄酸乙脂(Ethyl metbane sulphonate简称。EMS)对粳稻品种“中花11”进行诱变处理,以构建突变体库。结果表明:0.5%EMS溶液处理的水稻种子,再经0.5%和0.7%EMS溶液复合处理,发生突变的频率为12.4%,复合处理的诱变效果优于一次性处理。EMS诱变产生的突变体,后代发生分离的基因数量少,稳定性较好,但不同的株系所产生的突变类型丰富。EMS诱变产生的主要突变类型有:穗部形态突变、籽粒形态突变、茎秆形态突变、叶片性状突变、育性突变及熟期突变等。通过近四年的诱变、筛选,已鉴定EMS诱变产生的突变体861份;同时对部分突变性状如簇生穗、树稻等进行了遗传分析试验;另外在M3筛选到一个生产上能推广使用的水稻突变新品系。  相似文献   

6.
甲基磺酸乙酯(EMS)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诱变剂,能诱发产生高频率的基因和染色体突变。近年来,依托突变体的创建为基础的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基因研究得以迅速拓展。从小麦EMS诱变、最佳处理剂量与表型、生理生化、分子标记鉴定,产量、品质、抗逆、抗感病等关键性状突变体筛选以及小麦异源易位系创制与诱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突变库的利用等多方面对我国在EMS诱变及其在小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EMS技术的发展前景及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诱变育种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化学诱变及其突变体筛选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诱变育种是人工利用化学诱变剂诱发作物发生突变,通过多世代对突变体进行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能利用的农作物品种。系统地介绍了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处理技术、特点和材料的选择,以及突变体的筛选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不仅是作为遗传生化的研究对象,而且也是作为标准的基因标记而被广泛利用。因此,要开展抗生素产生菌的遗传学研究,首先必需要获得营养突变体作为材料。营养突变体的诱发可采用各种诱变剂,本实验是应用效果显著的化学诱变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对链霉菌5102进行诱变处理,然后筛选出各种不同标记的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并对营养型的分布作了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化学诱变能有效的创造各种突变体,确定诱变的适宜条件能提高诱变效率,更好地拓展花生种质资源.采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2个花生品种的种子外植体,设置5个处理浓度(0.3%,0.6%,0.9%,1.2%,1.5%)和5个处理时间(0.5,l,3,5,7h)共25个组合,以半致死量为选择标准,确定了中花5号的适宜诱变组合为0.9%、7h,1.2%、5h,远杂9102的适宜诱变组合为0.6%、7h,0.9%、7h.对中花5号Ml代植株的一些生物学性状进行观察,发现EMS对其产生了明显的生理损伤,两个品种对EMS的敏感性有差异,但差异性不大.对部分突变体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其DNA已经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0.
作物诱变育种及突变体鉴定与筛选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述了作物的诱变机理、诱变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突变体的鉴定与筛选技术,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作物诱变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展望了诱变育种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果树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物理、化学和空间诱变的原理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进展。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果树诱变的手段、诱变剂的选择、分离筛选和鉴定技术已经成熟并被广泛应用,果树诱变育种体系日趋完善,并获得很多优良性状或品种。采用γ射线辐射、低能离子注入、激光诱变、空间诱变及复合诱变对相应品种(系)进行系统的诱变研究必将会在果树育种研究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简要介绍了60Co-γ和EMS的诱变原理,诱变剂量的选择,诱变材料的选择以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进一步阐述了这2种诱变技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分析了小麦育种现状以及诱变育种在小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育普鲁兰多糖的高产菌株。[方法]以Aureobasidium pullulan NNG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普鲁兰多糖高产菌株。[结果]出发菌株A.pullulan NNG摇瓶发酵所得普鲁兰多糖产量为28.79 g/L,而突变菌株UV-1产糖量为46.96 g/L,是出发菌株的1.69倍。通过突变株UV-1与出发菌株NNG发酵期内形态的观察,发现在发酵的第7天突变株UV-1膨胀细胞数达到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普鲁兰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EMS诱导小麦突变体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叙述了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导小麦突变体最佳诱变剂量的选择,突变材料的种植及其选择的方法,阐述了出现的变异类型和突变体的应用,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田海娇  吴昊  杨洪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281-1286,1290
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该酶在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能源、粮食、环境污染等危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迄今为止纤维素酶活和产率均较低、生产周期长、成本高,都严重地阻碍其工业化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纤维素产生菌产酶能力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培养体系的优化(碳源、氮源、表面活性剂和未知生长因子)、培养条件的优化(温度、pH、溶氧量)、菌种改造(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物理化学复合诱变、基因工程法)等方面对优化菌种产酶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目前,虽在培养条件优化和菌种分子改造方面初有成效,但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大幅提升酶活性。今后,应加强菌种选育和发酵工艺等基础研究工作,分离和筛选出高效纤维素分解菌群,并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菌种,提高酶活。  相似文献   

16.
木薯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加快木薯优良品种选育进程,笔者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木薯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重点归纳了木薯诱变材料的选择、诱变方法、诱变方式、木薯诱变效应及突变体的鉴定、筛选及嵌合体的分离策略等方面,同时提出了目前木薯诱变育种存在的突变随机性和嵌合体等问题及解决方案。指出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诱变育种技术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另外笔者认为诱变育种技术与离体技术、生物技术结合将是今后木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柿树遗传资源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内外柿树遗传资源收集、保存以及研究现状。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标记4个方面对柿品种的鉴定进行了阐述及评价;从有性杂交育种、芽变选种种质创新方面阐述了柿育种。对柿种质资源研究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梅花种质资源以及梅花育种研究的总结,对梅花品种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得到270个梅花品种的详细性状信息;结合对花梅和果梅的性状研究分级,选出7个性状作为花果兼用梅新品种的选择标准。根据花果兼用梅新品种的选择标准,在山东青岛通过实生选育以及杂交育种等方式培育,并且通过芽变选种选出4个抗寒花果兼用梅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我国食用菌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芾 《农技服务》2010,27(8):1076-1077,1079
综述了食用菌育种的方法,包括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常规手段,以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等新的育种手段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