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为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工厂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养殖密度(120、180、240、300尾/m2),在养殖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养殖30 d后对4个养殖密度条件下的墨吉明对虾进行生长性状测量及存活率统计,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讨墨吉明对虾最适养殖密度.[结果]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增长有显著影响(P<0.05).G120组的体长和体质量的增长速度显著优于其他密度组,增长率(GR)和增重率(WGR)分别高达36.54%和158.53%;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与密度的呈负相关(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特定生长率逐渐下降,G30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为(2.09±0.57)%,与其他密度组特定生长率差异极显著(P<0.01);饵料系数(FCR)与养殖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即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饵料系数逐渐增大,G300组的饵料系数仅为3.37±0.53,低于其他3组.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当养殖密度高于240尾/m2时死亡率高达40%,严重影响墨吉明对虾的存活率.[结论]当养殖密度为120尾/m2时,虽然各测量指标最大,但空间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墨吉明对虾工厂化养殖,养殖密度为180 ~ 240尾/m2时,各生长性状测量值相对较高,且有利于墨吉明对虾工厂养殖空间利用率,因此应选180 ~ 240尾/m2作为墨吉明对虾工厂化养殖最适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密度(361.20、722.40和1083.60尾/m2)和碳水化合物水平(15.47%、29.15%和41.00%) 对凡纳滨对虾存活和生长的影响。5周的饲养结果表明:在三个密度水平,随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 高,对虾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呈上升趋势;在三个碳水化合物水平,随密 度的升高,对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饲料系数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2010年8~10月,于茂名市电白冠利达科技生物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选择3个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进行虾池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试验.每个池塘安装5个网箱,网箱中罗非鱼的密度分别为12.5、25、37.5、50、62.5尾/m2,鱼的规格为(68±3)g/尾,密度为12.5尾/m2的网箱不投喂饲料,其余网箱投喂罗非鱼饲料.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网箱罗非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投喂饲料网箱罗非鱼的饲料系数和肥满度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密度为62.5尾/m2网箱罗非鱼规格偏小,存活率显著偏低,其他网箱罗非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50尾/m2网箱罗非鱼规格较大,产量与62.5尾/m2网箱接近并显著高于其他网箱.说明在对虾池塘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网箱中罗非鱼放养密度以50尾/m2为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养殖密度对长江鲟幼鱼生长情况的影响,为现阶段长江鲟幼鱼的人工饲养密度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设置2.45(D20)、4.96(D40)、7.08(D60)、9.64 kg/m3(D80)等4个初始密度,分析14、28 d后长江鲟幼鱼饵料转化率(FCR)、特定生长率(SGRL和SGRW)、日增质量率(DWG)、肥满度(K)以及变异系数(CVL和CVW)等生长参数差异.D20和D40组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日增质量率均显著高于D60和D80组,而D20组的肥满度显著低于D60和D80组;各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随养殖时间延长而降低,但各组间变异系数却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变大.考虑到产量、收益以及种间均匀度,本阶段长江鲟幼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4.96 kg/m3.  相似文献   

5.
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水质因子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水质因子及免疫力的影响,分别设置4个养殖密度(200、400、600、800尾/m<'3>)梯度,在玻璃水箱中进行8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体重增加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均受养殖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各项指标随养殖密度增加而降低;水质指标pH值受养殖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与养殖时间增加而降低;各组氨氮含量均随着养殖密度和养殖时间增加而增加,200、400、600尾/m<'3>密度组的氨氮含量均与高密度组(800尾m<'2>)差异显著(P<0.05);各组间酚氧化物酶活性、溶菌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都随着养殖密度增加而降低;而对虾体内自由基(超氧阴离子)随着养殖密度和养殖时间增加积累增多.  相似文献   

6.
初始放养密度对鳡幼鱼驯食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5组,于1.0m×1.0m×1.0m网箱中进行,初始放养密度为100尾/m3(D1组)、300尾/m3(D2组)、500尾/m3(D3组)、700尾/m3(D4组)、900尾/m3(D5组),试验期共28d,研究初始放养密度对鳡幼鱼驯食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累积死亡率(MR)和体质量变异系数(CV)随初始放养密度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其中D3、D4组CV显著低于其他3组;总残食率(CR)随着初始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驯食成功率(WSR)随着初始放养密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其二次回归方程为Y=-1.101 X2+13.590 X+44.093,相关系数R2=0.931,最适初始放养密度为617尾/m3;特定生长率(SGR)随初始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驯食成功率、驯食效率和操作强度,鳡的适宜初始放养密度为500~700尾/m3。  相似文献   

7.
养殖密度和水温对沙塘鳢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养殖密度和水温对沙塘鳢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20、40、60、80、100尾/m3 5个养殖密度和18、22、26、30℃及自然水温5个温度处理,3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和水温对沙塘鳢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沙塘鳢存活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饵料系数随养殖密度增大呈上升趋势,其中20尾/m3生长最快,40尾/m3组经济效益最佳;随着水温的升高,沙塘鳢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6℃水温处理组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养殖密度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精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选用初始体质量平均16.7 g、体长平均10.8 cm的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初始密度为125 000尾/hm~2(D1)、100 000尾/hm~2(D2)和75 000尾/hm~2(D3)的3种养殖密度,在精养池塘中进行142 d的养殖和水质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各密度组均属绿藻型池塘,且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丰度增幅均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上显示出了较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均随养殖密度升高而呈递增趋势,但均未达到重污染水平,表明放养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饵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成活率变化不大,均在90%以上。其中特定生长率在D1、D2和D3各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增重率、肥满度和饵料系数在D1和D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黄颡鱼生长指标分析,该试验条件下的最适放养密度为D2(100 000尾/hm~2)。  相似文献   

9.
在4个拥挤胁迫水平下(200、400、600、800尾/m3)研究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对拥挤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免疫机能的影响,分别在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饲料中维生索C含量为2000mg/kg)前10、7、5、3d和当天以及投喂维生素C后4、8、10d取样测定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阴离子含量等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前各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酶活性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后10d200尾/m3、400尾/m3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酶活性恢复到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前10d的水平;在投喂大剂量维生索C后10d600尾/m3,800尾/m3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酶活性有所提高,但均显著低于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前10d的活性;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后各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超氧阴离子随着时间的增加由上升到下降,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后10d200尾/m3、400尾/m3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超氧阴离子活性高于投喂大剂量维生索C前10d的水平,但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后600尾/m3,800尾/m3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超氧阴离子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投喂大剂量维生素C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挤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鲻鱼混养密度与网箱围隔对鱼虾混养效果和水质的影响,为今后发展推广鱼虾混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在3.2 m×3.2 m的室内水泥池放养800尾虾苗(处理I)、800尾虾苗+1.0 kg鲻鱼(处理II)、800尾虾苗+2.0 kg鲻鱼(处理III)、800尾虾苗+3.0 kg鲻鱼(处理IV)、800尾虾苗+2.0 kg鲻鱼(处理V),处理V用网箱将鲻鱼隔离在网内而对虾可通过,探讨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对鱼虾生长、饲料效率、能量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及水质的影响。【结果】收获时,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重、产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鲻鱼的体重、增重率、体重特定生长率均随鲻鱼混养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采用网箱围隔相对其他混养处理能够明显改善对虾的生长状况,但仍显著低于单养对虾处理(P〉0.05,下同)。【结论】凡纳滨对虾混养鲻鱼能有效提高饵料利用率,但由于鲻鱼抢食虾料而影响对虾生长;采用网箱围隔混养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对虾生长,却未能提高饵料利用率。因此,凡纳滨对虾混养鲻鱼时,二者间的合理放养密度有待下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 金钱鱼 蕹菜综合养殖模式中不同金钱鱼规格和密度对养殖效果和氮磷利用的影响,在21个室外水泥池(5 m×3 m×1.2 m)中,开展3×2的双因素实验,即设置3种金钱鱼放养密度(1、2和3 尾/m2)与2种金钱鱼规格(10.0与30.0 g/尾)组合的组为实验组,对虾单养组作为对照。实验过程中保持不换水以及相同饲料投喂量。结果表明,与对虾单养组相比,该养殖模式可将对虾的存活率提高1.9%~13.6%,养殖总产量和总饵料系数均显著改善(P<0.05);综合养殖系统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率范围分别为44.4%~62.5%和19.4%~29.1%,显著高于单养池的26.7%和8.2%(P<0.05)。最佳的金钱鱼养殖规格和密度为30.0 g/尾、2 尾/m2或3 尾/m2。  相似文献   

12.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 GIAHS)保护的试点项目,该系统中最适水稻密度的选择关系到其更好地应用推广。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栽培密度开展了优化研究,分析3种水稻栽培密度(高、中、低密度株行距分别为20 cm×30 cm、30 cm×30 cm和40 cm×30 cm)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构成,记录3种水稻密度青田田鱼(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密度(40 cm×30 cm)条件下的水稻分蘖数和生物量在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高密度;在3种密度中,低密度(40 cm×30 cm)下的水稻茎秆构成性状优势明显;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茎秆构成因子是穗长、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千粒重。水稻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时青田田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达到最高值4.54%±0.03%,极显著高于高密度(20 cm×30 cm)时的3.62%±0.04%。各水稻密度下的青田田鱼的存活率(survival rate, SR)无显著差异。基于水稻生长和综合效益考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采用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方式可以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同时获得更快的田鱼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3.
管角螺幼螺网笼吊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不同网笼养殖密度和海区网笼吊养的方法,对管角螺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0d的不同养殖密度养殖,各密度组幼螺壳高、体质量的生长均呈指数生长,除10个·笼-1密度组生长离散(SV)增加外,其他4个密度组(20,30,40,50个·笼-1)生长离散(SV)均降低;不同密度组间生长表现差异显著,20,30个·笼-1密度组的生长速度最快;生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质量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特定生长率与养殖密度存在着显著的3次项回归关系(SGR=0.8573+0.1532D-0.0051D2+0.00005D3,R2=0.9991)。海区网笼吊养结果表明:选取养殖密度为30个·笼-1,经过100d的海区吊养,管角螺壳高增加了34.7%,体质量增加了157.4%,壳高平均日增长0.18mm,体质量平均日增长0.173g,成活率为98%;网笼吊养模式适合管角螺养殖。  相似文献   

14.
棉花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PARI)是影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不同覆膜方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光分布的影响尚未明确。在旱区一膜三行的机采种植模式下,设2种覆膜方式(有膜和无膜)与5种种植密度(D1:9×104株/hm2,D2:13.5×104株/hm2,D3:18×104株/hm2,D4:22.5×104株/hm2,D5:27×104株/hm2),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PAR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有膜处理下棉花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能力较强;冠层PARI与种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种植密度之间PARI存在差异;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推进呈单峰曲线。有膜处理下,不同种植密度LAI在第94~98天达到峰值;无膜处理下,不同种植密度LAI在第109~113天达到峰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其生殖...  相似文献   

15.
Under fi eld conditions,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mmonifi cation bacteria,potassium bacteria and phosphorus bacteria on nutrient availability in soil and yield of rice in the cold region of China and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Results showed that DF1P2 treatment(ammonifi ers 1.5×10~8 cfu·m~(-2),phosphorus bacteria 1.5×10~8 cfu·m~(-2),and potassium bacteria 1.5×10~8 cfu·m~(-2))increased availabl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soil,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P,and K in plant organs and increased the rice yield and was the most signifi cantly among all the treatments.This treatment could be recommended as the best suitable biolog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for the rice production in the cold reg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16.
以‘玉针香’为材料,设计4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N1(不施氮)、N2(尿素180 kg/hm2)、N3(尿素126 kg/hm2)、N4(180 kg/hm2尿素+生物炭200 t/hm2),2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D1(18 cm×25 cm)、D2(14 cm×25 cm),于2020—2021年开展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稻米品质与叶片氮代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稻米出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组分均无显著影响,D2处理各指标均略高于D1处理;施氮提高了出米率与各蛋白质组分含量,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以N4处理的效果最好;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稻米品质影响显著,N4D2处理的稻米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最优,胶稠度最长,蛋白质组分含量最高;种植密度对叶片含氮量、硝态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均无显著影响;D2处理的叶片含氮量以及NR、NiR活性较高;施氮提高了叶片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以及NR、NiR活性,以N4处理的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全氮含量、NR活性、NiR活性与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组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增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整精米率,显著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本试验条件下,N4D2处理对优质稻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最好,其调控机制在于提高了叶片全氮含量和氮代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于大田条件下,研究种植密度对半冬性小麦“周麦22”群体构建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周麦22群体光能利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叶面积指数(LAI)先升后降,成穗率以270万hm-2密度处理(D2)最高;D2处理的小麦LAI适宜,群体受光态势良好,较其他密度处理具有明显优势,最终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最高。说明,在豫中地区周麦22密度270万hm-2左右是高产创建的理想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武运粳30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运粳30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纯N225、270、315、360 kg/hm~2)及3个栽插密度水平(株行距12 cm×30 cm、14 cm×30 cm、16 cm×30 cm)试验,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武运粳3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成穗率等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施氮量在27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225和360 kg/hm~2处理。增加施氮量能显著增加武运粳30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但氮肥过多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栽插密度变小,有效穗数降低,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增高,在株行距为14 cm×30 cm条件和12 cm×30 cm条件下产量差异不明显,但高于16 cm×30 cm条件。[结论]在施氮量275 kg/hm~2和株行距14 cm×30 cm的组合下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可充分发挥武运粳30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郁闭度板栗林下套种香榧的生长适应性,通过对林地不同郁闭度下香榧幼树的生长量进行分析,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不同郁闭度下香榧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下香榧幼树生长量,冠幅、苗高和新梢均为郁闭度0.5全光照郁闭度0.8,其中郁闭度0.5显著高于郁闭度0.8;地径为全光照郁闭度0.5郁闭度0.8。不同郁闭度下叶片Amax在9.61~12.28μmol·m-2·s-1,郁闭度0.5郁闭度0.8全光照,遮阴条件下叶片Amax显著高于全光照条件;不同郁闭度下叶片LCP差异也较大,其中全光照下LCP最大,为16.50μmol·m-2·s-1,郁闭度0.5最小,为4.50μmol·m-2·s-1;3种郁闭度下叶片AQE、LSP和Rd差异均不显著。光响应曲线结果显示随着PARi的增强,不同郁闭度下叶片的Pn增大,Tr加大,Tf升高,Gs增大,Ci下降、WUE增加。相比郁闭度0.8和全光照条件,郁闭度0.5更适宜香榧幼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以水稻组合"中浙优1号"为材料,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其常规品质、RVA特征值和米饭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下,供试样品的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RVA的消减值和回复值以及米饭硬度共6项指标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播期试验中,播期Ⅲ(6/15)稻米的整精米率最高;播期Ⅰ(6/5)、Ⅱ(6/10)样品的淀粉RVA特征曲线接近,且其峰值粘度明显高于后3个播期;后3个播期淀粉RVA特征谱接近;播期Ⅰ、Ⅱ米饭粘性较高,且播期Ⅱ的硬度最小。不同种植密度处理试验中,种植密度Ⅱ(13.5万丛/hm2)处理的整精米率最低,种植密度Ⅴ(27万丛/hm2)的整精米率最高,两者差异达6.1%;种植密度Ⅴ处理的RVA的消减值、回复值和米饭质地的硬度均为最小。"中浙优1号"在温州地区可于6月10日左右播种,并选择27万丛/hm2的种植密度,其RVA的消减值约-50 RVU,米饭硬度约0.5 kg,粘性约20.0 g.mm2,米饭食味品质较好且米饭冷后不易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