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以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确诊为兔脑炎微孢子虫感染的家兔为研究对象,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外周血CD4+、CEB+细胞比例,并与健康家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兔脑炎微孢子虫病患兔外周血CD4+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而CD8+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兔脑炎微孢子虫患兔外周血CD4+/CD8+比值明显下降,机体免疫力减弱,可能是导致兔脑炎微孢子虫入侵机体,引起家兔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华 《农家科技》2007,(7):25-26
<正>1.不到配种月龄不宜配种。家兔的性成熟时间一般为4~6月龄,母兔适宜的配种时间为8~9月龄。配种时间不能过早,否则,不仅会影响仔兔  相似文献   

3.
<正>家兔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温度低而稳定,空气干燥,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兔病相对减少,仔兔成活率较高,只要管理得当,家兔同样可以在冬季繁殖。1巧选种应选择耐寒能力强、在本地饲养时间长的当地品种,种公兔应达到8~10月龄,体重在3.5kg以上,要求  相似文献   

4.
夏季青绿饲料充足,但由于高温影响,家兔普遍食欲降低;多雨环境湿热,利于细菌、病毒的繁殖,兔群易发生球虫病、腹泻病等,对仔兔和幼兔的威胁最大,死亡率较高.为保证夏季养好家兔,防止兔病发生,应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被毛形态特征的显微结构研究可以为动物种属鉴定及识别提供依据。试验对加利福尼亚兔(Lepus californicus)、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及草兔(Lepus capensis)的毛纤维横切图和它们不同部位的直针毛髓质指数的研究表明,草兔毛纤维横切图异常特殊,可将其与加利福尼亚兔及家兔进行区分,加利福尼亚兔与家兔的毛纤维横切图相似,不能进行二者的区别鉴定;但加利福尼亚兔与家兔在髓质指数区间上的分布有所区别,依次为47.5%~71.7%和72.8%~91.1%,此指标可以将二者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6.
<正>兔的正常体温是38.5~39.5℃,适合于兔生长和繁殖的温度为15~25℃,家兔的生长发育与外界环境条件紧密相关,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家兔生长影响是不同的。冬季气温低,天气冷、日照短、青草缺,家兔的死亡率较高,给家兔饲养带来不便,对家兔养殖影响巨大。因此,防寒保温是家兔冬季饲养管理的工作重点。一、注意防寒防冻1.做好防寒保温工作。虽然冬季气温低,但除新生仔兔外,兔舍温度并不要求很暖和,但要求其温度要相对稳定而不能忽冷忽热,要不然会容易引起感冒。室内养兔时,要关好门窗,防止贼风侵袭;  相似文献   

7.
<正>为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家兔行业健康发展,日前,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种经济动物创新团队、山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家兔专业委员会、山东省畜牧协会兔业分会联合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兔业委员会,在泰安召开了"中国家兔绿色健康养殖研讨会"。会议旨在全面提升科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8个兔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荧光-多重PCR技术,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18对微卫星引物,对苏系长毛兔、皖系长毛兔、美系獭兔、新西兰白兔、福建黄兔、闽西南黑兔、九疑山兔和比利时兔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8个兔品种在18个微卫星座位上的基因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8个兔品种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18 5~0.548 9。福建黄兔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最高,为0.548 9;苏系长毛兔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最低,为0.418 5。平均遗传杂合度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说明福建黄兔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根据各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将8个兔品种分为3大类:苏系长毛兔、皖系长毛兔、美系獭兔、九疑山兔和闽西南黑兔聚为第1类群,新西兰白兔和福建黄兔聚为第2类群,比利时兔为第3类群。[结论]该研究可为家兔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按照家兔的经济用途可分为肉用兔、毛用兔、皮用兔试验用兔、观赏兔,兼用兔。兔毛是一种高档次的纺织原料,具有轻柔、膨松、保暖、手感好等特点;兔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兔肉有四高三低的特点,蛋白、赖氨酸、磷脂、消化率高,胆固醇、脂肪热量低;兔皮具有轻柔、绒毛整齐光亮尤其是獭兔皮具有短密平齐特点是很好的制裘原料。养家兔是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发展贫困地区的一条出路。而提高家兔的繁殖能力对于养好家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兔球虫病是家兔常见的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该病与兔瘟、兔巴氏杆菌病、兔疥癣病一同被称为四大兔病。该病不仅流行广,而且死亡率高,尤其是断奶期的家兔更易感,感染率达100%,死亡率可达70%,给家兔饲养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手术条件下,对8只白色青年家兔(4只供体和4只受体)进行了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在4只受体兔中,A兔和D兔采用连续缝合法,B兔和C兔采用间断缝合法。观察发现,4只受体兔均有抓挠眼部和互相舔眼现象;A兔在术后第6天突然死亡,但角膜植片完好,剖检见肠道出血;B兔和C兔分别在术后第6天和第8天角膜植片脱落,但无明显炎症反应;D兔到术后第15天时角膜完全透亮,整个缝线清晰可见,分辨不出植片边缘,第16天拆除缝合线。结果表明,兔角膜移植的术后护理很难,原因是他们不仅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反而有自我伤害行为;B兔和C兔的植片脱落与瞬膜摩擦、抓挠眼部和互相舔眼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河南省家兔球虫感染情况,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采自河南省9个地区30个规模化养兔场和家庭养殖场共1 342份新鲜兔粪便样品进行兔球虫感染情况调查。发现各年龄段兔均存在球虫感染现象,总感染率为61.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饲养模式下,兔球虫感染率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球虫感染率随兔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1)。河南省家兔球虫感染较为严重,应加强该病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3.
疥癣是家兔的常发病,疥癣是由疥螨或痒螨侵入家兔的皮肤所引起的一种体表寄生病,以剧痒和患部发炎、结块、消瘦为特征,其传染性很强,病兔或病兔污染的环境为传染源,轻者使病兔日渐消瘦、毛色无光,重者使家兔衰竭死亡,对养兔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正>1概述随着博州地区养兔业的发展,在门诊接诊中兔病的发生在增多,其中家兔的球虫病是家兔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本病病原是兔艾美尔球虫。2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根据笔者门诊接诊统计,在博州地区以夏、秋季多发。各品种的家兔均易感,断奶后至3月龄的兔最易感,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5.
疥癣是家兔的常发病,疥癣是由疥螨或痒螨侵入家兔的皮肤所引起的一种体表寄生病,以剧痒和患部发炎、结块、消瘦为特征,其传染性很强,病兔或病兔污染的环境为传染源,轻者使病兔日渐消瘦、毛色无关,重者使家兔衰竭死亡,对养兔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德化县国宝乡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兔生产,为农民增加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在养殖过程中,一些兔场兔螨病非常严重,特别是一些散养的农户,兔螨病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可达70%以上,轻的使家兔消瘦,影响生产性能,严重的造成死亡,给养兔户带来经济损失。为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科学防治兔螨病。一、发病情况家兔螨虫病(兔螨病),是由寄生于家兔体表或表皮内的痒螨虫或  相似文献   

17.
<正>兔瘟是由兔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家兔烈性传染性疾病。典型的兔瘟具有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家兔养殖业的一大威胁。养兔场将兔瘟的预防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但还是时有发病,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如要取得好的防治效果,就要分析当前兔瘟的新变化,采取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一、兔瘟的新特点1.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8.
刘鹏 《新农业》2015,(1):39-40
<正>家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传染病。本病是家兔的一种常见疾病,因病菌感染部位不同而表现出多样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多以败血症、鼻炎、肺炎和中耳炎等为主要特征。1流行病学本病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多为散发,有的呈地方性流行。病兔和带菌兔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兔的鼻液、唾液、粪、尿等带有大量病菌,可污染草、料、饮水、笼具、场地等。一般通过呼吸道、  相似文献   

19.
以家兔为实验动物,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技术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体Ag-NORs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Ag-NORs在细胞间、个体间以及每个家兔品种间数目变化范围均有差异;5个品种间差异显着大于品种内个体间差异.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德系安哥拉兔、青紫兰兔、大耳白兔Ag-NORs均数分别为3.31、3.05、2.67、2.96和3.62,说明Ag-NORs具有品种间特性,作为遗传指标,可用于研究家兔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家兔饲养管理中,球虫病是最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家兔发生本病后可在兔场迅速传播,造成仔兔和幼兔的大量死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兔产品的需要量越来越多,促使家兔饲养规模日益增加,致使球虫病的发生也呈逐年增多趋势。同时球虫病属于环境性疾病,在外界环境潮湿温度时,或者兔舍管理不善,卫生条件较差等恶劣情况下,本病在养兔场有扩大现象,给养兔场带来巨大的危害。必须做好家兔防病工作,确保兔群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