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结果表明,粮果油经菜菌生态立体种植比传统禾谷类单一平作种植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光能利用率、植株体积、叶面积系数、植株干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经济效益倍增。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苜蓿轮作玉米后玉米植株养分吸收与转运特性,以7龄紫花苜蓿地为前茬,连续3年采用当地同一高产栽培方案种植玉米,测定植株N、P、K养分的吸收、积累及转运。结果表明:苜蓿轮作玉米后,植株氮、磷含量吐丝后随着玉米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植株钾含量在吐丝前随着玉米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植株氮、磷、钾积累量随着玉米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年份植株氮吸收量和吸收比例在乳熟-成熟期差异最大,植株磷吸收量和吸收比例差异不显著,植株钾吸收量和吸收比例在出苗-大喇叭口期差异最大。植株氮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均随玉米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植株磷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随玉米种植年限增加差异甚微;植株钾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均随玉米种植年限增加而降低。苜蓿轮作玉米后,随玉米种植年限增加,植株N、P、K吸收养分能力下降,氮养分转运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通过2003—2004年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试验,确定黑龙江省主栽大豆新品种的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由于种植密度不同,直接影响光照在植株群体中的分布,导致植株群体间小气侯环境的差异,最终影响产量。试验确定合丰45号、47号大豆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在25万株/hm^2左右,合辐93154—2大豆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在25~3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果园生草对~(15)N利用及土壤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玲  文昭  安欣  姜翰  姜远茂 《土壤学报》2015,52(4):950-956
以2 a生红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种植3种牧草(白三叶、鼠茅草和黑麦草)对苹果植株生长,氮素利用、损失及其在0~60 cm土层残留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苹果相比,生草栽培后苹果植株总鲜重、新梢粗度、新梢长度及根冠比皆成增加的趋势;苹果植株根长、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均以种植白三叶处理最大,其次为种植鼠茅草,最低的为单作苹果;不同处理间氮素利用率差异显著,种植白三叶后苹果植株氮素利用率最高,种植鼠茅草次之,单作苹果最低;生草栽培后15N残留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且其15N残留量显著高于单作苹果。而在20~40 cm及40~60 cm土层15N残留量则以单作苹果最高,种植黑麦草次之,最低的为种植白三叶;生草栽培后氮素损失率为单作苹果种植黑麦草种植鼠茅草种植白三叶。表明种植白三叶、鼠茅草及黑麦草在促进苹果植株氮素利用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土壤氮素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施用钢渣对水稻土硅素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施用钢渣种植水稻的贫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钢渣使土壤pH升高,土壤水溶态硅和无定形硅的含量降,活性硅及有效硅含量上升,水稻植株含硅量上升,水稻植株含硅量增加,除水溶态硅外,上述影响随钢渣用量增加或粒度变细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沙漠腹地盐水灌溉条件下蔬菜种植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腹地盐水灌溉条件下种植蔬菜首先要建立防风固沙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0种蔬菜进行适应性筛,选出西葫芦、甜、茄子等9种适应性较强的蔬菜并建议推广,同时,摸索出沙漠腹地盐水灌溉条件下蔬菜种植的关键技术;育苗移栽,苗期集中管理,;底肥大量施用腐熟有机肥,追肥少量勤施;喷灌与漫灌相结合,以坟盐;植株精细调整,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  相似文献   

7.
夏越  沈仁芳  马建锋  车景 《土壤》2023,55(6):1207-1215
锰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锰会导致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发育不良等,严重时可致植株死亡。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但种植在有效锰含量不同的土壤中;水稻主要种植在锰有效性高的南方酸性土壤中,小麦主要种植在有效锰含量低的北方石灰性土壤中。为探究水稻和小麦响应缺锰的差异及其机理,本研究采用水培法比较了水稻和小麦苗期在缺锰和加锰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植株各部位元素含量和分配情况,并采用绝对定量法比较了小麦和水稻中锰转运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供锰充足的植株相比,缺锰三周严重抑制水稻的生长,而不影响小麦的生长;在缺锰条件下,小麦根到地上部的转运率比供锰充足时提高了16.4%;相反,水稻体内锰从根到地上部的转运率降低了7.5%;苗期小麦根中TaNRAMP2的绝对表达量是水稻OsNRAMP2的3.8-5.1倍。这些结果表明,小麦比水稻更耐缺锰胁迫,这可能与NRAMP2在小麦中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沙漠腹地盐水灌溉条件下种植蔬菜首先要建立防风固沙体系,在基础上对20种蔬菜进行适应性筛选,选出西葫芦、甜瓜、茄子等9种适应性较强的蔬菜并建议推广。同时,摸索出沙漠腹地盐水灌溉条件下蔬菜种植的关键技术:育苗移栽,苗期集中管理;底肥大量施用腐熟有机肥,追肥少量勤施;喷灌与漫灌相结合,以水压盐;植株精细调整,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  相似文献   

9.
种植在新平整的瘦瘠赤红壤上的菠萝,在秋冬季干旱田间条件下,菠萝植株出现缺硼症状时,进行采样分析和观测。结果表明:菠萝缺硼,氨基酸受到影响,叶绿体超微结构发生变化,叶绿素含量低,从而降低光合作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适当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是目前挖掘我国玉米高产潜力的关键措施之一,但种植密度的提高增加了倒伏发生的风险。倒伏使玉米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并且给机械收获带来困难。本研究以春玉米为对象,针对玉米拔节孕穗期倒伏发生特点、抗倒伏植株和倒伏植株基部茎节及较高茎节上的次生根的相关力学特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内玉米倒伏严重。不同倒伏类型比较,根倒伏发生频率显著高于茎倒伏,二者分别占总数的90.4%和4.9%。根倒伏的发生以中度和重度为主,轻度倒伏发生频率较低。与不抗倒伏植株相比,抗倒伏植株基部茎节的节间直径、惯性矩以及抗弯截面系数高;同时抗倒伏植株较高茎节上的节根数量和最大拉力较倒伏植株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种植花生相比,种植苎麻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28.44%)、田间持水量(10.06%)和总孔隙度(5.65%),土壤密度则显著降低7.20%;2)监测期内,花生地各层土壤以及整个0~ 100 cm土体水分变异系数普遍高于苎麻地,苎麻地0 ~ 100 cm土体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协调性优于花生地;3)苎麻地0~ 40 cm土壤较花生地延长抗旱时间7d以上,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差异越来越小;4)红壤坡耕地种植苎麻有利于提高红壤旱地土壤抗旱能力,特别是中、上层土壤.从扩充土壤水库的角度考虑,红壤旱地种植苎麻优于种植花生,该研究结果可为挖掘红壤区深层土壤水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减少土壤硝态氮淋失的作物搭配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业生产中为获得较高作物产量而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同时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使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增加了淋溶风险。不同作物搭配生长及种植模式在协同提高作物产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集约化生产能力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栽培措施,同时在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硝态氮污染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本文从不同类型作物搭配生长及不同种植模式(设施蔬菜与填闲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与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与露地蔬菜、蔬菜与蔬菜)方面综述了高效利用土壤氮素、降低土壤硝态氮累积与淋失的效果,并根据不同类型作物特点进行了机理上的解释。文末以搭配作物根系为突破点对作物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雨型和甘蔗种植对赤红壤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南方高强度、高频次降雨下甘蔗种植对赤红壤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方式下(顺坡和横坡)蔗地和裸坡坡面径流和侵蚀泥沙特征,探讨甘蔗种植方式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获得影响赤红壤坡面侵蚀的主要雨型。结果表明:(1)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均表现为裸坡>顺坡蔗地>横坡蔗地,裸坡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是顺坡蔗地和横坡蔗地的1.7~5.3倍;顺坡蔗地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是横坡蔗地的1.9,2.3倍。(2)次降雨条件下,裸坡坡面径流量与侵蚀量均整体高于蔗地处理,而顺坡蔗地整体上大于横坡蔗地,但二者差异随甘蔗生长逐渐缩小。(3)A型雨(中历时、小雨强、小雨量)发生频次最高,但B型雨(短历时、大雨强、中雨量)是引起裸坡和顺坡蔗地坡面产流产沙的主要雨型,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占总量的49.9%,57.6%和62.3%,64.2%;D型雨(长历时、极大雨强、极大雨量)是造成横坡蔗地坡面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雨型,由其产生的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占总量的49.5%和72.2%。研究结果可为明晰南方赤红壤区蔗地土壤侵蚀特征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冬小麦在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到灌溉用水短缺影响以及生育后期易倒伏减产的制约,冬小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该研究探究了推迟灌拔节水条件下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抗倒伏特性的影响,设置宽幅精播(W)与常规种植(C)2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置灌拔节水60 mm(I1)和推迟10 d灌拔节水60 mm(I2)2种灌溉处理,研究冬小麦关键生育期茎秆物理指标,倒数第2节间茎杆力学、抗倒伏指数、蠕变变形量、产量及其组成等指标,探究冬小麦抗倒伏特性综合调优的种植模式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宽幅精播模式下推迟灌拔节水对抽穗期倒数第2节间茎杆抗折力有显著提升的趋势,显著提高了抗弯刚度,显著降低了蜡熟期倒数第2节间茎杆抗折力和抗弯刚度,以及植株蜡熟期鲜质量;宽幅精播模式下推迟灌拔节水显著提高了抽穗期抗倒伏指数,并提升了灌浆期抗倒伏指数,该处理在抽穗期、灌浆期和蜡熟期的抗倒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3、1.58和1.87 N/(m·g)。冬小麦倒数第2节间茎杆在施加小于其极限抗折力的不同比例荷载时具有蠕变特性,宽幅精播模式下推迟灌拔节水茎杆蠕变极值平均值在抽穗期最大,灌浆期表现仍然较好,均由减速蠕变过渡到稳定蠕变阶段,蠕变极值范围介于0.6%~3.7%,蠕变极值平均值介于0.7%~2.5%。综合考虑抗倒伏指数和蠕变试验结果,冬小麦在宽幅精播模式下结合推迟10 d灌拔节水处理的抗倒伏特性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平原冬小麦节水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种植模式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实现碳减排的可行性,筛选并推荐适宜的低碳种植模式,对实现农业低碳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在识别区域主要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核算模式间的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分析通过生产模式转换实现碳减排的可行性和潜力,并最终筛选出适宜的低碳排、高效益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湖北省3个主要水稻种植区20种种植模式间碳排放强度及生产成本差异明显,通过种植模式的调整可实现碳减排。鄂中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种植模式为:中稻-油菜、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江汉平原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种植模式为:中稻-油菜、淹水-烤田-淹水-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鄂东北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低碳种植模式为:中稻-小麦、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种植模式从基准模式向各个区域推荐模式转换过程,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的同时降低。研究结果可以为种植模式综合评估和低碳农业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渝北区鸽子沟小流域7种不同种植模式径流小区的雨后径流进行了水样分析,结果表明:与治理前相比,整个集雨区的径流污染治理程度以中、下坡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总体治理效果最为显著,中坡为单一种植模式,下坡为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总体治理效果最差。下坡为新栽柑橘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Cd含量最高,中坡为单一种植模式,下坡为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Pb含量最高。径流污染程度最小的是中、下坡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径流污染程度最大的是下坡为新栽柑橘的复合种植模式径流小区。径流中TN,Cd,TP,Pb含量和泥沙有显著相关关系;COD和TP、泥沙呈显著关系;TN含量是影响COD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模式和坡度对片麻岩山坡地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坡度(5°,15°,25°,35°)与不同欧李种植模式(1,2,3行)下对片麻岩山坡地土壤坡面氮素流失和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流时间随着坡度增大而提前,平均产流时间从种植模式3行到1行推迟了59.23%,2行到1行推迟了32.28%;不同种植模式下产流强度及波动幅度均为1行>2行>3行;(2)降雨过程中,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流失量和流失浓度表现为1行>2行>3行,不同坡度下,氮素流失量和流失浓度为5°<15°<25°>35°,临界坡度为25°;(3)相同坡度,种植模式由2行到3行时硝态氮流失量减幅最大,5°,15°,25°,35°分别减少了16.78%,44.71%,41.33%,41.89%;(4)氮素流失过程中硝态氮流失量占比40.35%,铵态氮流失量占比10.13%,流失形式以硝态氮为主;(5)相同种植模式,2种氮素流失量和流失浓度与坡度存在二次函数关系,相同坡度,与种植模式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范围分别为0.531~0.999,0.102~0.999;(6)种植模式与硝态氮流失量和铵态氮流失量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是影响氮素流失的主要因子。在片麻岩山坡地,利用多行交错方式种植欧李可显著降低氮素流失。  相似文献   

18.
耕作及种植方式对土壤入渗参数和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耕作和种植方式对土壤入渗参数及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规律,试验设置了4个处理(深松+旋耕+等行距、深松+旋耕+三密一稀、旋耕+等行距、旋耕+三密一稀旋耕+三密一稀),每个处理中设3种不同畦田规格(畦长30、35、40 m,畦宽均为2 m),越冬和拔节期分别进行灌水,实测了入渗量、水深、水流推进时间等,基于采用Kostiakov入渗公式计算的土壤入渗参数和WinSRFR4.1软件优化法求解的入渗参数,研究不同处理下入渗参数变异对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田间试验实测值和基于WinSRFR4.1软件优化模拟值间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1.24%和1.57%,表明采用2种方法确定不同耕作和种植方式下土壤参数均可行;2)耕作和种植方式的不同会对土壤入渗参数产生较大影响,前者影响更大。3)越冬期和拔节期灌水时入渗系数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0.34和0.22,入渗指数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0.14和0.13。2次灌水期间相同处理入渗参数也发生了时间变异性,处理深松+旋耕+等行距和深松+旋耕+三密一稀的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均发生中等变异性,处理旋耕+等行距和旋耕+三密一稀发生弱变异性。4)在土壤入渗参数的变异性影响下,2次灌水过程中,不同处理水流运动时间均发生了变异性。5)基于土壤入渗参数变异性,确定了2次灌水不同耕作及种植方式冬小麦畦灌条件下土壤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研究结果可为畦灌系统设计和管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采用农户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内陆盐碱地农田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种植方式主要有小麦—玉米轮作、小麦—棉花轮作、西瓜—棉花套种、玉米—大豆间作和春玉米单作5种。这5种种植方式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0.1,60.1,106.2和170.2mg/kg,不同种植方式间差异显著,西瓜—棉花套种方式的养分含量最高。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值仅为70.2mg/kg,应适当增施氮肥;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值高于作物所需磷含量15mg/kg,应适当减少磷肥的施用;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为170.2mg/kg,应根据作物对钾的需求特点,控制钾肥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GEE平台与Sentinel-NDVI时序数据江汉平原种植模式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快速精准地掌握作物种植模式信息对于农业产能评估、区域种植结构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高精度、大范围、涵盖复杂种植模式的空间数据集.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南方重要的产粮地之一江汉平原为例,基于GEE平台和Sentinel-NDVI数据,构建时序物候特征集,通过探究半自动提取大量样本的方法,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