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益生菌发酵乳中的活菌数是保证其功能特性的关键因素,为提高益生菌发酵乳中的活菌总数,以干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复合菌种为试验对象,以发酵过程中的pH值和吸光度平均值值为试验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 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接种量、益生菌接种比例、发酵温度、葡萄糖添加量以及大豆多肽添加量对发酵乳pH值和活菌数的影响,并建立了复合益生菌发酵模型。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脱脂乳乳固体质量分数为12%,接种量为6%,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接种体积比为3∶1,葡萄糖添加量为2.9%,大豆多肽添加量为0.8%,发酵温度为34℃,在此条件下预测值为1.076,验证试验得到实际值为1.087,与理论预测值相比,相对误差为1.0%。发酵乳最大活菌数为4.1×1011 cfu/mL,与已有研究相比,活菌数提高了1-2个对数级。在4℃条件下贮藏21 d后,发酵乳的活菌数仍然保持在4.7×1010 cfu/mL。研究结果为工业化生产高活菌数的益生菌饮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乳酸菌发酵作为果蔬汁的一种绿色加工技术,不仅可以赋予产品独特的风味,还可以转化其中的活性物质,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该研究以湖北杂交枸杞为原料,使用6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及发酵乳杆菌)进行发酵,研究发酵前后枸杞果汁理化特性、主要活性成分及体外抗氧化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理想的发酵菌株。结果表明,6种乳酸菌在枸杞果汁中生长良好,活菌数均能达到10.0 lg CFU/mL以上。发酵后的枸杞果汁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产酸能力更强,发酵后总酸含量达6.74、6.07g/kg。与未发酵枸杞果汁相比,经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发酵的枸杞果汁中总酚含量增加了13.76%~28.07%,而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发酵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6种乳酸菌发酵后枸杞果汁中总黄酮含量增加了55.80%~161.97%。发酵枸杞果汁的抗氧化活性与发酵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函数显示经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发酵的枸杞果汁品质更优,适宜作为开发枸杞高值化绿色加工饮品的发酵剂。  相似文献   

3.
龙眼果浆复合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出适合龙眼发酵的复合乳酸菌,优化建立其发酵工艺,比较分析了7种不同的乳酸菌发酵龙眼的降糖能力和释放结合态酚类物质的能力,发现明串珠菌降糖能力最强,植物乳杆菌释放结合态酚能力最强。利用植物乳杆菌和明串珠菌复合发酵龙眼果肉,以游离酚质量分数和还原糖质量分数结合的综合模糊评判值为指标,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确定复合乳酸菌发酵龙眼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复合乳酸菌发酵龙眼果浆的模糊评判值影响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料液比。复合乳酸菌发酵龙眼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为1∶7(g/m L),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53 h,接种量为1.4%,菌种配比为1∶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龙眼果浆的游离酚质量分数为(161.77±3.93)mg/(100 g),还原糖质量分数为(122.80±3.64)mg/g。该研究为开发低糖含量,且适合糖尿病、肥胖症等病人食用的龙眼乳酸菌发酵饮料新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普通青霉D12和罗伊氏乳杆菌及其混合发酵产物对苹果幼苗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为缓解苹果连作障碍提供绿色生防措施.[方法]以32年苹果园土和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进行盆栽试验.普通青霉D12?(R1)和罗伊氏乳杆菌(R2)活化后制成活菌数分别≥2×109?CFU/mL和?≥3×109?CFU/mL的发酵产物.盆栽...  相似文献   

5.
梨渣固态发酵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梨渣这一资源,该文以新鲜鸭梨渣为主要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方式,研究了梨渣与麸皮比例、外加氮源、无机盐、装瓶量、培养温度和时间对生防用多粘类芽孢杆菌D1生长及产芽孢的影响。研究发现,梨渣是一个良好的固态发酵原料,适合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当梨渣与麸皮的质量比为5∶2时,获得最大活细胞数,为2.5×109 cfu/g。向梨渣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尿素、硝酸钠和豆饼粉可明显提高活菌数和芽孢数,其中添加豆饼粉的效果较好。培养基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5%磷酸二氢钾极大地促进了菌体生长和芽孢的形成。随着培养基装瓶量的增加,芽孢数也随之明显减少。多粘类芽孢杆菌D1的较适培养温度为34°C,较适培养时间为120 h。适宜培养条件下的活菌数、芽孢数和芽孢率分别为5.09×109 cfu/g、4.78×109 cfu/g和93.9%。该研究结果为利用梨渣发酵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菌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玉彤  吴祖芳  翁佩芳  陈功 《核农学报》2021,35(10):2369-2376
为了提高10 L发酵罐发酵胡柚汁中活菌数、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本试验以植物乳杆菌L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1)和发酵乳杆菌L2(Lactobacillus fermentum L2)为发酵菌种发酵胡柚果汁,考察了摇瓶发酵条件下初始pH值和溶氧对胡柚汁乳酸菌发酵过程以及菌体细胞凝聚性的影响,并对10 L发酵罐发酵放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H值和装液量会影响胡柚汁发酵过程中活菌数、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且胡柚汁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细胞有自凝聚能力。在10 L发酵罐中控制搅拌转速为100 r·min-1并结合pH控制发酵,胡柚汁发酵最大活菌数达到2.86×1010CFU·mL-1,总酚和总黄酮最大含量分别达到268 和752 μg·mL-1,比10 L发酵罐静置发酵分别提高47%、12%和13%,达到摇瓶最佳发酵效果。本研究结果为乳酸菌发酵胡柚汁饮料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南极磷虾粉作为培养基成分,研究枯草芽孢杆菌高密度培养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以枯草芽孢杆菌数目为指标,使用单因素试验对培养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工艺进行优化,从而研究出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南极磷虾粉为培养基成分培养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南极磷虾粉浓度2.5%,接种量10%,装液量100 mL/250 mL,pH值为8.0,发酵时间3 d。在此培养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数可达到3.6×109 CFU·mL-1。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传统发酵水产调味品的产业化,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虾头酱快速发酵工艺。选择从传统虾酱中分离得到的季氏毕赤氏酵母(Pichia gilliermondii)、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以及购买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icola),作为外加复合菌株混合发酵,提高虾头酱风味。基于感官品评和氨基态含量分析,首先探索快速发酵杀菌方式及复合菌株接种比例,然后在单因素基础上,选择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优化法,对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菌株接种量进行中心组合试验设计(Box-Behnken),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酵母菌、乳酸菌及霉菌的最佳混合浓度比例为1∶5∶3,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53.6℃,发酵时间13.46 d,混合发酵剂接种量2.69 m L/100g。优化后进行验证最终工艺条件为:温度54℃,发酵时间14 d,接种量2.5 m L/100g,发酵制备虾头酱的感官评价得分为7.64,氨基态氮浓度为(0.82±0.04)mg/m L。研究结果为虾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及虾头酱的快速发酵生产提供产业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基因工程菌JZ2316发酵的接种量、pH及诱导剂IPTG添加时间等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0.500 0 g/L、磷酸二氢钾0.667 0 g/L、一水柠檬酸0.355 0 g/L、七水硫酸镁0.250 0 g/L、二水氯化钙0.002 5 g/L、消泡剂0.025 0 g/L、微量元素母液(包括七水硫酸铁5.00 g/L、硼酸0.10 g/L、六水氯化钴0.10 g/L、一水硫酸锰0.33 g/L、七水硫酸锌3.80 g/L、二水钼酸钠0.10 g/L、硫酸钴0.10 g/L)0.010 0 g/L,流加糖为60%葡萄糖(质量体积比),pH为6.9,接种量为10%,发酵OD600 nm达到28添加诱导剂。  相似文献   

10.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花生粕饲料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花生粕作为动物饲料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提高其利用价值本文以热榨花生粕作为固体发酵培养基,以加水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麸皮含量为变量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分析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花生粕饲料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花生粕饲料的最佳条件是花生粕18g、加水量20mL、接种量0.44g、发酵时间60h、发酵温度30℃。在此条件下,发酵后产物芽孢杆菌芽孢数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甘薯淀粉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水平,本试验以植物乳杆菌(Lp)、干酪乳杆菌(Lc)、保加利亚乳杆菌(Lb)、戊糖片球菌(Pp)、嗜热链球菌(St)、商业植物乳杆菌(SZ)6种乳酸菌分别对甘薯渣进行发酵,系统分析不同发酵产物的pH值、总酸含量及营养功能成分,并采用灰色理论加权关联度对甘薯渣发酵产物进行综合营养评价,筛选适宜发酵甘薯渣的乳酸菌菌种。结果表明,6种乳酸菌的发酵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Lb组pH值最低(3.15),Lc组总酸含量最高(27.90);同时,不同乳酸菌对发酵产物中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Lb组乳酸含量最高(11.60 mg·mL-1),SZ组乙酸含量最高(66.99μg·mL-1),Lb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0.74 g·100 mL-1),St组总酚含量最高(146.87μg GAE·mL-1)。与未发酵样品相比,Lc组游离氨基酸总量提高了3.71倍;所有发酵产物中的Mg、Ca、Fe、Zn、Se等矿物质元素含量均显著提高。进一步通过灰色理论加权关联度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12.
以新鲜苹果渣为主要原料,采用果胶酶法对苹果渣的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酿造工艺参数。初步获得的苹果渣酒精发酵条件是果胶酶添加量0.06%、酵母接种量8%、初始糖度16 °Brix;苹果渣醋酸发酵过程的最优工艺条件是干湿苹果渣的配料比为1 ∶ 10、醋酸菌接种量15%、发酵温度32 ℃,此条件下总酸含量增长到38.267 6 g/L。  相似文献   

13.
不同发酵处理对玉米粉加工特性及淀粉粒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蕾  梁建芬 《农业工程学报》2022,38(14):303-311
以拓宽玉米粉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为目标,该研究以玉米粉为原料,研究了发酵处理对其色泽、水合特性、热特性等的影响,并从淀粉结构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甜酒曲及两者的混合发酵剂和不同发酵条件的处理,对玉米粉的加工特性影响明显。与对照处理相比,植物乳杆菌发酵处理24 h显著降低(P<0.05)玉米粉的水结合能力、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及膨胀势,分别为9.87%、10.7%、35.2%和13.0%。先接入甜酒曲发酵12 h再接入植物乳杆菌,总发酵时间36 h可使玉米粉的亮度提高7.41%,混菌发酵玉米粉的吸水性、膨胀性比植物乳杆菌单菌种发酵有所增加。与对照处理相比,植物乳杆菌发酵玉米粉24 h使焓值降低25.8%,先接入甜酒曲发酵12 h再接入植物乳杆菌进行混菌发酵比植物乳杆菌单菌种发酵可增加原料的焓值。发酵处理后玉米粉的粒径显著减小,淀粉的官能团位置并未发生改变,但会影响分子排列的有序度和双螺旋度,电镜分析显示发酵破坏了淀粉粒结构的完整性,颗粒表面出现孔洞和裂纹。发酵处理会影响玉米粉的加工特性,其变化同淀粉的变化密切相关。应用发酵技术处理玉米粉以改变其水合特性将为更加合理地在食品领域应用玉米粉提供新的思路。从水合特性的角度看,发酵处理后的玉米粉将可更好地应用于焙烤食品、面条、搅团、玉米糊等食品中,进一步拓宽玉米粉在食品领域的用途。  相似文献   

14.
添加复合菌剂好氧发酵牛粪生产生物肥料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新鲜牛粪和稻壳粉为发酵原料,进行牛粪好氧发酵试验,探讨生物有机肥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首先选择复合微生物菌剂接种量、原料含水率、C/N比、翻堆次数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初步确定四个因素的最适范围,然后对四个因素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参数。在一次发酵结束后,加入固氮细菌、解磷细菌和解钾细菌等有益微生物,通过测定二次发酵过程中有益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确定二次发酵终止时间。试验结果表明,一次发酵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原料含水率65%,C/N 30︰1,菌剂接种量3.5‰,翻堆次数4 d一次。在一次发酵15 d后加入固氮细菌、解磷细菌和解钾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6 d,三种菌的活菌数达到稳定,可终止发酵。在此工艺条件下,物料升温快,最高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腐熟度高,发酵周期缩短,生物有机肥中活菌数达到5.2×109 cfu/g,发芽指数为96.8%。  相似文献   

15.
柿果醋醋酸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柿子原浆果醋的发酵规律,给柿果醋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水柿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对柿果醋醋酸发酵过程的工艺参数(发酵温度、醋酸菌接种量和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醋酸菌接种量、发酵时间对柿果醋醋酸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发酵温度对后者影响不显著.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3.1℃,醋酸菌接种量0.56‰,发酵时间110 h,在此工艺条件下柿果醋醋酸含量可达4.928 g/(100 mL).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酵温度、醋酸菌接种量、发酵时间与醋酸含量之间回归模型高度显著,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植物乳杆菌对苏尼特羊肠道菌群、血浆代谢物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选取三月龄苏尼特羊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基础日粮)和植物乳杆菌组(R组,基础日粮、活菌数为3×1010cfu/g植物乳杆菌),进行为期90 d的饲喂试验.屠宰后取其肠道内容物及背最长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代谢组学液相-色谱联...  相似文献   

17.
乳酸菌复合系和植物乳杆菌提高柳枝稷青贮效果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该文旨在探讨接种乳酸菌复合系SGL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柳枝稷青贮效果的影响。以营养生长阶段的柳枝稷为原料,分别接种1 OD600/kg 鲜质量的SGL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不接菌的处理作为对照。在发酵第3、10、20和30天开罐取样进行检测分析发酵饲料品质,通过短期人工瘤胃技术测定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变化,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原料和青贮料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接种乳酸菌复合系SGL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均能有效抑制Enterobacter和Clostridium,使Lactobacillus成为控制发酵的优势菌,加快青贮过程中pH值的下降速率,提高柳枝稷青贮饲料品质,并提高柳枝稷青贮料的瘤胃发酵效果,复合菌系SGL比纯培养的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18.
为了高效利用脱脂薏米制备水提取液,该研究采用酸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协同干酪乳杆菌发酵脱脂薏米,考察了菌酶协同处理对薏米水提取液可滴定酸、还原糖、总酚、多肽、氨基酸、抗氧化活性及酪氨酸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影响。与干酪乳杆菌单独发酵相比,菌酶协同可促进发酵薏米的蛋白质降解,显著提高水提取液中多肽、还原糖和总酚浓度(P0.05)。菌酶协同处理后水提取液中小分子多肽比例显著增加(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达到0.73~1.17。此外,菌酶协同处理后水提取液的铁离子还原能力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干酪乳杆菌单独发酵显著增强(P0.05),酪氨酸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分别达到了52.3%~58.1%和36.7%~41.5%,显著高于干酪乳杆菌单独发酵(P0.05)。结果表明,菌酶协同可显著提高脱脂薏米水提取液的营养品质,综合比较后木瓜蛋白酶的增强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利用薏米提油后的副产物脱脂薏米开发高附加值薏米水提取液功能食品和化妆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低胆固醇发酵牛肉香肠工艺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降低牛肉香肠中的胆固醇含量,采用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方法优化香肠的工艺参数,以胆固醇降解率和感官评定为指标值,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从而确定最优加工工艺参数为:啤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配比为1︰2,接种量为0.9%,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为24h。在此条件下生产出的发酵牛肉香肠中胆固醇比原含量降低了34.98%。  相似文献   

20.
植物乳杆菌对提高发酵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T2-6发酵添加亚油酸(LA)的脱脂牛乳,转化LA生成共轭亚油酸(CLA),以期提高发酵牛乳中的CLA含量。结果表明:LA诱导可提高发酵牛乳中的CLA产量,发酵温度37℃,CLA生成量和LA转化率为最高。加入葡萄糖、酪蛋白酶水解物,有助于植物乳杆菌LT2-6的生长和提高CLA的生成量。添加0.075%的LA,发酵24 h,43%的LA转化为CLA,发酵后牛乳中的CLA含量达到320 μg/mL,为普通发酵牛乳的5~6倍。经脂肪酸萃取和甲酯化,气相色谱检测显示生成的CLA主要为:cis-9,trans-11-C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