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小麦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航天诱变育种作为现代育种的一条新途径,以外层空间为诱变环境,在微重力、多种射线等复杂因素的作用下诱发植物产生突变,除具有提高突变率、变异较易稳定的特点外,还有生理损伤较轻、处理后代个体存活率高的优点,因此在植物育种中利用较多.作者综述了小麦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今后我国小麦航天诱变育种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太空大粒王”小麦新品种,是我国航天育种单位以“航天诱变育种”为途径,精心选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籽粒大如黄豆,平均千粒重82克,最大千粒重可达90克以上。2001年在我处以  相似文献   

3.
<正> “太空2号”小麦是由我国航天育种单位以“航天诱变育种”为途径,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高产小麦新品种。湖北省农作物良种研究所饶水佳先生从农业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协作网引进少量在我处试繁表现良好。从本地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06,(10X):85-85
9月9日15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航天育种试验和研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是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工程迈出了关键步伐。据悉,“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装载的9类2000余份育种材料,可望创造出200多个育种新材料,培育出10多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经繁育推广后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航天育种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育种是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也是一种利用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育种技术。本文从航天育种的原理出发,综述了航天育种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航天育种在现代育种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正>公司简介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企业。2007年,正式成立了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组建了甘肃省航天工程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专业从事农作物航天育种、生产、销售。拥有航天搭载的农作物9大类999个品系,育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蔬菜、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38个,且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区。  相似文献   

7.
日前,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小麦杂交育种工作全面结束,今年做小麦杂交组合3000个。近年来,为充分利用皖垦组织化、规模化优势,全面提高皖垦种业的小麦育种水平和档次,农场积极开展小麦规模化育种,把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在亲本选配、后代选择、抗性检测、产量品比、多点鉴定、布点推广、示范宣传等方面逐步完善,形成了完备的小麦育种体系,全面推进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8.
柯豹 《北京农业》2012,(22):49-50
<正>太空育种成效显著"神九飞船我们搭载了玉米、辣椒、茄子、番茄、刀豆等作物种子,这些种子随神九返回舱一起回来。"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负责人、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文生说。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太空育种,又称航天工程育种研究日益成熟,已利用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先后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多种作物上培育出进入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的优异  相似文献   

9.
亚洲1号黑小麦系由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中心农业专家经多年努力,用蓝粒小麦、四倍体紫粒小麦进行复合运缘杂交,对杂种幼胚进行离体培养,再经过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的最新珍稀黑小麦新品种.亚洲1号黑小麦育成不但迅速引起国内外小麦育种专家关注,农业部刘培植副部长视察黑小麦生长情况后,对该品种评价很高,并希望加快繁种,向国内外推广.  相似文献   

10.
《贵州农业科学》2005,33(B09):I0002-I0003
病害是制约贵州小麦高产的限制因素之一,抗病育种已成为贵州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以贵州省攻关项目为支撑,通过课题组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小麦抗病育种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航天育种的成就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航天育种是一种新型的育种手段。概述了我国航天育种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粮、蔬菜、花卉和菌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指出我国航天育种科研工作居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航天育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三个国家(中、美、俄)之一,也是少数利用航天技术进行诱变育种的国家。航天育种是利用卫星、飞船等返回式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太空诱变因子的作用下,使其发生遗传性状变异,利用有益变异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技术与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航天育种可以创造出新的种质资源,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一、我国航天育种的初步成果自1987年始至2001年初,我国已成功…  相似文献   

13.
佟屏亚 《北京农业》2012,(32):31-33
正随着神州9号载人飞船太空遨游归来,"航天育种"再次成为媒体宣传的热点,这让笔者不得不追踪觅迹,查一查航天育种的来龙去脉。何谓"航天育种"据航天育种工程首席专家解释:航天育种又叫航天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因素,诱发农作物的遗传性发生变异,即利用空间环境的宇宙粒子、  相似文献   

14.
《世界农业》2006,(6):F0004-F0004
中国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室是早著名小麦育种家蔡旭先生于1949年组建并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小麦育种工作者曾一致认为选育半矮秆小麦(株高70 ̄85cm)增产潜力最大且稳产,对提高小麦单产能发挥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半矮秆小麦增产潜力大且稳定的说法产生了疑问,如倒伏、不易管理等。笔者根据多年的小麦育种实践认为矮秆小麦(株高60 ̄70cm)在抗倒性、易管理、增产潜力上均优于半矮秆小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不同的杂交途径选育了一批矮秆小麦,克服了半矮秆小麦存在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航天育种的历史、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主要成就、航天育种的原理、柱花草概述、航天育种在柱花草的应用等,并展望了柱花草航天育种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月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人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航天育种试验和研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是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工程迈出了关键步伐。优良品种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航天育种利用空间环境资源,通过航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结合,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是我国在农业育种领域获得的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实施航天育种工程,为我国农业科学家探索农作物的空间诱变育种机理、全面选育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技术平台,必将有力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在卫星返回地面屙,农业部将组织有关科研单位,抓紧开展机理研究与育种试验等科研工作,争取早日将航天诱变取得的新材料转化为育种科研成果,3—5年后航天育种成效将得到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18.
1 品种来源 绿粒小麦新品种绿优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中心空间作物研究室采用远缘杂交,对杂种幼胚进行离体培养,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育而成的保健型小麦新品种,2006年引入景泰县试种。  相似文献   

19.
《北京农业》2010,(5):50-51
近日,第六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扬州市开幕。五年一届的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代表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领域的最高水平。本届研讨会为期3天.与会专家代表将围绕小麦超高产育种与栽培、抗病与抗逆育种、品质改良、生物技术等领域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0.
动态信息     
《现代种业》2007,(5):60-62
浙江啤酒大麦选育取得初步成效,细胞工程育成大麦品种“花33”,辽宁小麦航天育种实现新突破,美国2007年种植的玉米有73%为转基因品种,我国正全力培育“绿色”超级稻。[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