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山体发生崩塌等山地灾害,改变了流域运动形态。定性分析其危害远远大于常规的水土流失。但定量分析,究竟危害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详细研究报道。2008年日本学者Laurentia DHANIO等人根据2004年3月26日发生在印尼的山地灾害相关资料,定量研究了因山体发生崩塌、滑坡,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其结论是:山地灾害的发生,不仅造成河流的泥沙大量沉积,且崩塌前径流深为降水量的60%,而崩塌后下降到45%。浑浊度比崩塌前提高了400倍。此项研究揭示了流域内一旦发生滑坡,必然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增加了流域治理难度。但也提示我们应利用这种改变规律,决策流域治理手段。此项研究成果对我国研究山体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地灾害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山地灾害主要以崩塌、滑坡及泥石流为主(称崩滑流灾害).长期以来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安全,广泛破坏资源环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白石口铜铁矿区在露天开采过程中破坏山体植被,形成多处基岩裸露面;废渣乱堆乱放,占压山坡及沟谷植被,从而造成渣土遍布、植被稀少,存在发生诱发性水土流失灾害的可能.本文在分析矿山开采过程中水土流失特点的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福鼎玄武岩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不仅大面积损坏土地和植被,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而且存在发生诱发性水土流失灾害的可能。本文在分析矿山开采过程中水土流失特点的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分析贵州山地型风电场环境特征,建设工程土壤侵蚀特征的基础上,对贵州山地型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同时段及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进行探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旨在为贵州山地型风电场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地灾害社会心理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社会心理学、灾害社会学与社会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人们在山地灾害发生的灾前、灾时、灾后的心理反应与行为特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山地灾害的防治,从而为山地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必要的社会心理学对策.  相似文献   

7.
山地灾害演化特征和预测预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粒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的沙堆作为山地灾害的概化模型,通过实验研究其动力学行为,结果均呈现自组织临界性.利用既有的地貌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山地灾害的演化特征,表明幂律特征和自组织临界性是许多山地灾害的共性.将改进的重标极差分析方法引入泥石流灾害前兆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分析中,以云南蒋家沟泥石流为例,计算总径流量时间序列的赫斯特指数H值,得出可以利用H值的异常变化特点预测预报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概述建瓯市丘陵山地红壤果,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存在问题及产生灾害后果,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果茶园水土资源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山地灾害与土壤发生类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庆元县突发性山地水土灾害与土壤发生学类型作相关性研究后发现 ,红壤上灾害发生绝对量最大 ,且集中发生在红壤的黄泥土和黄壤的山黄泥土两个土属中。山地灾害发生密度以紫色土土类最高 ,次为水稻土土类 ,其中淹育型水稻土的红泥田、黄泥田和潴育型水稻土的黄泥砂田则是灾害密度最大的三个土种。粗晶花岗岩发育的砂粘质红泥本为极易滑坡的土壤 ,但在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覆盖下 ,没有山地灾害发生 ,因此 ,恢复自然植被和发展材用毛竹林是防治山地灾害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贵州高海拔山地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贵州高海拔山地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现场调查工作实践,在分析和总结风电场工程及其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土流失防治经验及技术.旨在为贵州高海拔山地风电场及国内其它山地风电场的水土流失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与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存旭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5):111-113,118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双重过渡带,受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通过对水土流失危害以及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条件中的作用分析,指出了水土保持是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提出搞好水土保持,促进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重点抓好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切实加强拦沙蓄水工程和坡面水系配套工程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工作,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2.
平原地区的城市化水土保持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平原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与人类生存环境,要以全新的观点认识。水土流失是世界性的生态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搞好平原地区的城市化水土保持,亦是当今世界一项有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  相似文献   

13.
翻耕对花岗岩坡地水分转化及产流产沙特征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坡地水土流失是导致土壤质量退化与土地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采用人工降雨野外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翻耕前后花岗岩坡地水分转化及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翻耕可以提高水分转化率,但从总趋势上看,翻耕条件下径流含沙量与产流产沙量均显著高于翻耕前,其中平均含沙量增加1.5倍,产沙量增加12%,故应多种耕作措施有机结合;降雨过程中,随着产流时间的延长,坡地产沙量呈加速增加的趋势,而且增加速度显著快于坡面径流。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延长初始产流时间,减少产流量以及提高降雨向土壤水分的转化率均可有效减少坡地土壤流失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山区景观生态建设中应遵守的治理原则和适用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为今后山区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保山市东山生态建设工程为例,系统地剖析了山区景观建设及生态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针对山区项目建设水土流失产生特点,制定出一套从坡面(如拦水埂、梯田整地、水平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等)到沟道适用于山区景观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治理常见技术,并初步计算工程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后可减少的年土壤侵蚀量为5 200 t以上。[结论]在山区景观生态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优先,安全先行,统筹兼顾为原则,在考虑施工材料经济性和生态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景观美学因素,以制定完整的山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面积62957km2,中度侵蚀以上的面积占47.42%。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河北省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二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针对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赞红 《水土保持研究》2001,8(2):88-89,156
分析了冀西北山地水土流失的现状与原因,认为造成其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脆弱生态因子导致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应依靠含有人工投入的生态重建方式.提出治理冀西北山地水土流失的有效生态重建途径是植被建设体系、径流调节体系、经济开发体系和社会行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延安市为例,剖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在城市化建设与发展进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指出人类城市化建设活动将加剧水土流失,并随之带来多种危害,特别是造成河流泥沙增加、河床淤积抬高,水体、土壤和空气污染,以致引发洪涝和多种地质灾害等。论文旨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寻求相应的防治对策,减少城市开发建设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特别是在黄土高源丘陵沟壑密布、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为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和服务。  相似文献   

18.
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对原地貌扰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直接影响周围环境安全及资源安全。为研究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治理技术,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野外实地调查,对不同侵蚀类型区典型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输电线路工程塔基和施工便道占地类型复杂,黄土丘陵区占地类型最多(5种),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分别为49%和28%;红壤丘陵区以林地为主,占比为69%;黑土低山丘陵区占地主要为耕地、林地,分别为42%,40%;青藏高原占地主要为草地,占比达78%;新疆山地则主要是以裸地为主,占比高达98%。(2)输电线路工程不同水土流失地貌单元水土流失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塔基区和施工便道水土流失量较大,其次是牵张场,跨越施工场地水土流失量最小;塔基区土壤侵蚀模数表现为黄土丘陵区最大,是红壤丘陵区的2倍,黑土低山和漫岗丘陵区的5倍。塔基边坡的修复应该依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方式,施工便道注意排水沟布设,牵张场土地恢复过程中应先进行深松翻处理。(3)对山丘区输电工程形成的各侵蚀单元进行近自然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采取临时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组合。综上,研究结果可为山丘...  相似文献   

19.
开挖面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对其进行分类,是构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指导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水土流失监督执法的基础.以我国东部水蚀区为背景,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土石山区及南方红壤区内多个不同类型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的实地调查,在总结分析水蚀区开挖面特征及水土流失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开挖面分类体系.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按照开挖面质地与物质组成,把开挖面分为均质面和非均质面;第2层次根据开挖面上方有无来水,把开挖面分为无汇水影响开挖面和有汇水影响开挖面;第3层次按照开挖面形成的时间,把开挖面分为非稳定面和稳定面.该分类体系,不仅打破了现行工程边坡分类中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界限,而且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构建奠定了基础.最后,对分类体系在土壤流失测算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辽南土石质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辽南土石质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进行试验研究 ,试验按四因子二水平一次回归正交设计 ,试验因子选择降雨侵蚀力 (R)、地面坡度 (S)、雨前土壤含水量 (W)和作物盖度 (C)。研究结果表明 ,四因子对坡耕地径流量影响大小依次是R、W、S、C ,对土壤冲刷量影响大小依次是R、W、C、S。依据试验结果建立了坡耕地水土流失数学模型 ,此模型可在坡耕地水土流失定量评价及预测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