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低强度间伐对杆材阶段马尾松林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杆材阶段不同密度的马尾松林在低强度间伐后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间伐后平均木的单株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的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皮、根的生物量因积累而增大,但枝、叶的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林分年龄为20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接近间伐前的数值,林分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密度为3000株.hm^-2的林分生物量始终最大,密度为3750、2655株.hm^2的林分次之,密度为4515株.hm^-2林分量小;间伐后不同密度马尾松林生物量生长量变化情况不同,密度为2655株.hm^-2的林分没有出现最大值,密度为3000和3750株.hm^-2的林分在林龄为20a时出现最大值,密度为4515株.hm^-2的林分在林龄为17a时出现最大值,说明林分密度过大会影响林分生长,应采取间伐措施调节林分密度,密度为3000和3750株.hm^-2的林分第二次间伐时间可选0在林分年龄为20a,而密度为4515株.hm^-2的林分应选在林龄为17a时第二次间伐。  相似文献   

2.
在苗圃地条件下以生物固氮、抗逆性较强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优良改土和常绿灌木树种山毛豆为研究对象,开展种植密度对其幼林生长影响的试验,对植苗2年后1、2、4、8株/m24种初植密度的山毛豆幼林生长量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山毛豆幼林的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减小,呈现出1株/m22株/m24株/m28株/m2的趋势;平均树高随密度变化其变化规律不明显,而幼林植株高径比则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枝下高和树高比率与初植密度呈线性相关。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山毛豆的平均单株生物量呈递减趋势,可由方程y=ax-b来描述;单株各器官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少,其中干生物量所占单株生物量的比例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枝、叶的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林分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遵循干根枝叶皮的规律;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林分总生物量的43.5%~51.0%,而树皮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小,仅占5.9%~6.5%。密度1株/m2处理的山毛豆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比的排序为干枝叶根皮,而其余3种密度均为干枝根叶皮。  相似文献   

3.
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根钻法,研究了株行距分别为1.0 m×1.0 m、1.5 m×1.5 m、2.0 m×2.0 m 3种林分密度对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林不同直径等级(≤0.5、>0.5~1.0、>1.0~2.0 mm)根系、特别是吸收根(直径≤0.5 mm)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吸收根生物量随林分密度降低而减少,总细根(直径≤2.0 mm)生物量随林分密度降低而增加。吸收根与总细根根长密度均以中等林分密度下最高。单株水平上,各直径等级根群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均随着密度的降低而增加。底层(>20~30 cm)吸收根所占整个取样剖面的比例,随着吸收根根长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密度处理内各样地单位面积根系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变异较大,导致密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根系直径等级和土壤深度对林分和单株细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 P<0.05)。总之,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现存量影响较弱,而对其垂直分布格局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的养分循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湖南省3种不同密度类型的马尾松飞播林分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营养元素的含量均以树叶最高,树干最低,在各组分中大量元素以N、K、Ca的含量较高,而P和Mg的含量较低;微量元素以Mn的含量为最高,Cu的含量为最低。单株林木营养元素的积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低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是中密度、高密度林分的2.75倍和4.04倍。不同密度单株林木各营养元素积累量依次为N>K、Ca>Mg>P>Mn>Fe>Zn>Cu。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乔木层营养元素的积累量逐渐增大,地被层历积累的营养元素量有减少的趋势。林分年净积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元素的净积累量以N最大,Cu最小。各种元素的吸收量、存留量都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也因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变小。并且大量元素的循环速率要高于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5.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湿地松中龄林的施肥位置和准确估测根系生物量,以湘北11年生5种造林密度湿地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根分层挖掘法,对其根系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根系发达,单株根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根系生物量基本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根桩和大根是构成根系的主体,合计占总根量的85.8%-89.4%。不同密度林分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63.1%以上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内,81.4%以上的根系(含根桩)生物量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0 cm范围内,因此应在1/2株行距、20 cm深度的位置施肥最好;根系与树干相关性最大;建立的单株各径级根系生物量估测模型精度较高,可根据林木胸径、树高及林分密度估测根系生物量。  相似文献   

6.
尾叶桉人工林生物量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绍明  覃连欢  龙滔  蓝金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94-11596,11607
采用相对生长法对柳州地区6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密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人工林各器官的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存在密切关系。林分密度为833、1111、1250、1429、1666、2000、2500株/hm2时,林分生物量分别为61.57、81.54、90.05、79.94、79.39、74.64、74.03t/hm2,林分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林分单株及其各组分的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250株/hm2是当地尾叶桉人工造林的理想密度。  相似文献   

7.
杉木造林密度生长效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通过对29年生五种不同造林密度杉木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木和优势木胸径均随着密度增大而明显减小;树高随着密度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但不明显;平均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林分现存蓄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应控制在1875~3750株/hm2,培育大径材应控制在1875~2805株/hm2.  相似文献   

8.
木荷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木荷马尾松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生物量,蓄积量,生长状况和空间利用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密度下,选择适宜的混交比例能显提高林分生产力及空间利用率,当密度为3150株/hm2时,混交比例为1:1有7年生林分生物量最大达m/82.90t.hm^-2,蓄积量最大为V/24.73m^3.hm^-2,叶生物量m/14.27t.hm^-2,林分生长状况良好,该处理林分,空间利用率高,生物量或蓄积量比其它模式提高30-80%,显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供生产经营参考。  相似文献   

9.
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生长良好的5a生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556株/hm2和1 667株/hm2两种不同的林分密度,对其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分配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种不同林分密度巨桉单株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均为树叶>树干>大枝或小枝>果实>树皮;②从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在树干的分配来看,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P、K、Mg和Ca变化趋势相同,基本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增加,有机C在556株/hm2样地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1 667株//hm2样地则是逐渐减小,N在556株/hm2样地为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1 667株/hm2样地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③从两种密度巨桉生物量的分配看,生物量分配为树干>树皮或大枝>小枝>叶>果实;④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均表现一致规律,均为Ca最多,分别为601.78 kg/hm2和1 204.43 kg/hm2,其次为N、K、Mg和P积累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长白落叶松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立地条件相近28年生的5种林分密度(780、920、1099、1190、1377株·hm-2)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调查与生物量测定,探讨了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长白落叶松林平均单株木生物量、群落生物量及乔木层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下...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下大叶相思幼林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密度为1 667、4 444和10 000株·hm-2的2年生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幼林的胸径、树高、冠幅生长进行了研究,并采伐标准木,用标准木的各器官干质量与胸径和树高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估测林分的生物量和平均木干质量.结果表明:密度为1 667、4 444和10 000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分别为3.35、3.31和3.88 cm,平均树高分别为4.26、4.02、4.10 m,平均冠幅分别为2.11、1.73、1.26 m.密度为4 444和10 000株·hm-2林分的平均单株干质量相近,显著小于1 667株·hm-2林分的平均单株干质量(P<0.000 1);林分生物量则为10 000株·hm-2林分(27 600 kg·hm-2)>4 444株·hm-2林分(12 266 kg·hm-2)>1 667株·hm-2林分(6 701kg·hm-2).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率在密度为10 000和4 444株·hm-2的林分内为干>根>枝>叶>皮,在密度1 667株·hm-2的林分内为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12.
一代杉木人工林(29年生)林分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对 2 9年生的一代杉木人工林采伐时的林分生物量积累和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试验区 2 9年生杉木最大木、平均木和最小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率大小顺序均为 :干 >根 >皮 >枝 >叶 ,并且干和皮器官的分配比率均较为接近 ;林分中不同径阶杉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率差异不是太大 (除了最大木的叶比率略小、枝的比率较大外 ) ,用平均木的各器官生物量来估计林分各器官生物量总量完全能满足精度要求 ;密度对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较大 ;叶、干生物量及其分配比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枝、皮生物量分配比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地被物生物量基本上是随着林分地位指数的提高、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降低而增加的  相似文献   

13.
桂东南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回归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估算和比较分析桂东南地区3种密度柳杉人工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和林分径阶生物量,为南亚热带地区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及碳汇估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用线性和非线性生物量模型分别对来自3种密度柳杉人工林的19个单株和各器官的生物量进行方程拟合,选择最优拟合方程进行3种密度林分生物量的估算和分析。【结果】对单株和各器官的生物量估算,模型W=a*Db*Hc要略优于其他4种模型;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低、中、高3种密度柳杉人工林林分的总生物量分别为201.30、182.46和171.03t/hm^2,表现出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同密度的柳杉人工林的径阶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低密度和中密度的柳杉人工林的径阶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5.0cm径阶以上,分别占85.36%和75.25%,而高密度林分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1.0—14.9cm径阶,占41.52%。【结论】对单株和各器官的生物量估算,非线性模型要略优于线性模型,南亚热带柳杉人工林的保留密度过大反而不利于其林分生物量的积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西国有博白林场14年生湿加松进行采脂密度试验,分析林分密度及立地条件对湿加松生长和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加松不同密度之间生长和产脂量存在较大差异,立地条件对生长及产脂量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不同的保留密度试验中,胸径和枝下高的密度效应最明显,树高次之;林分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与树高则是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升高,保留密度为1 125株/hm2林分蓄积最大;5种不同林分密度下产脂量的差异显著,单株产脂量随胸径增加而增加,林分产脂量随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900株/hm2密度产脂量最大;综合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松脂产量,林分密度900~1 125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美洲黑杨新无性系短伐期试验林 5年生 84个单株样本的生物量。结果表明 ,单株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下降 ,林分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此时林分密度仍是影响林分生物量的主要因子 ;栽培品系是影响生物量的另一重要因素 ,不同无性系的生物量差异显著 ,36 6、35 1无性系显著优于对照 6 9杨 ,且以36 6无性系表现最优 ;不同管理水平也同样显著影响单株和林分生物量 ,集约经营是短周期栽培所必需的 ;依据树高和胸径分别建立了估算枝、干生物量的最佳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6.
研究4种12年生不同造林密度试验林的生物量变化特点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当林分密度大于1800株/hm^2后,增加速度减缓。下木层、草本层、林分平均木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乔木层林分生物量23.78-86.90t/hm^2,占群落生物量96%以上。树干、树皮和根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枝、叶刚好相反;树干生物量占54%-64%,枝占12.45%-20.94%,根占12.83%-14.83%,叶占6.70%-10.77%,皮占7.69%-8.22%。造林密度由稀到密,生物量所占百分比,大径级木分别为42.4%、47.7%、15.3%、6.9%,小径级木分别为6.1%、5.6%、14.2%、32.7%。培育纸浆材林的造林密度可定为3600-4500株/hm^2,12年时3000-4050株/hm^2。  相似文献   

17.
大青山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 a生油松人工林中设置5块不同密度的标准地,分别选定样木,测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再换算到整个样地的平均生物量。结果表明:相似立地条件下,30 a生油松人工林在2 200株/hm2~4 400株/hm2一定密度范围内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样地林分密度递增而增大,总叶面积却随密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造林密度(625株/hm~2、1 111株/hm~2、1 667株/hm~2、2 500株/hm~2)下樟树7年生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研究,探讨樟树人工林营建适宜造林密度和幼林间伐强度。结果表明:4种不同密度下樟树幼林生物量及主干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均在1 111株/hm~2密度下最大,分别为24.91 t/hm~2和9.24 t/hm~2。四种不同密度下樟树幼林各器官生物量分布格局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生物量占比在35.43%~45.8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乔木层碳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的林分乔木层碳密度最大。不同密度樟树幼林0~100 cm层土壤碳密度在65.28~93.94 t/hm~2,林分总碳密度在70.05~101.61 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碳密度呈下降趋势,密度为625株/hm~2的林分和1 111株/hm~2的林分碳密度差异较小,但远高于密度为1 667株/hm~2的林分和2 500株/hm~2的林分。综合从生物量积累和碳汇功能来考虑,樟树人工林培育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也可在适当密植的林分基础上7年林龄前间伐为1 111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大。6龄以后,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密度小的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量逐年显著增加。大约在11年生之前,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受密度的影响而相互变化,其后趋于稳定,以密度为825株/hm2的林分的最大,可达153.39 m3/hm2,其他依次为540>420>1 215株/hm2(35.18 m3/hm2)。密度在400~1 000株/hm2的杨树人工林干、枝、叶量比例合理。同密度时,充分发挥林木边行优势的行带式配置结构的林分比均匀分布的林分的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快,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显著增加.造成行列带林分生长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及其外侧的高含水率的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确保水分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以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不同的林分密度,研究林分密度对云杉人工林生长、云杉单株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会对云杉人工林生长、云杉单株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造成直接影响,其中1400株/hm2的林分密度是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云杉人工林最适宜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