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体育黄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在牛体胆囊内培育天然牛黄,即将牛保定麻醉后,通过手术,切开胆囊,放置塑料网架和注射特定菌种,利用异物和细菌的作用,使之产生牛黄,故称牛体育黄手术。几年来,笔者在参加该项工作中积累丫点滴体会,也曾遇到过一些异常的问题(事故),现就育黄手术的体会和出现的问题,分述于下,以求同道赐教。  相似文献   

2.
牛黄的人工培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黄是十分贵重的药材。人工培植牛黄 ,是通过一定的外科手术 ,在牛胆系统内放置特制的异物 ,并注射一种特制的菌苗 ,经异物和菌苗的刺激后 ,在牛胆系统内形成牛黄 ,其质量与疗效 ,与天然牛黄完全相同。人工培植牛黄 ,不影响牛的使役、繁殖和出栏 ,是农家增加经济收入的好项目。具体技术如下 :1 选牛准备 为使植黄优质高产 ,最好选用 4~1 0岁龄的壮牛 ,品种、公母不限。术前 1 2h禁喂料水 ,检查牛的脉搏、呼吸及活动状态是否正常 ,有病或怀孕的牛不宜做手术。2 手术部位 在牛体右侧肝脏下缘的胆囊部位 ,即从牛肩胛 1 /3处往后划一直线…  相似文献   

3.
牛黄是中药贵重药品之一,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在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应用广泛。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从七十年代开始牛胆囊埋核培植牛黄的研究,为交流经验,取得牛黄人工培植高产,现将自己经历150例植黄手术的经验和体会整理介绍如下。1 人工牛体培植牛黄的形成 牛黄本是牛的一种病理产物,实为胆结石。牛体植黄是用兽医外科手段,将异物(核体)埋  相似文献   

4.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对培植牛黄产量的影响罗炳泰,潘淑英(新疆塔里木农垦大学动物科学系,阿拉尔843300)牛黄是名贵中药,70年代末期我国首次在牛胆囊内培植牛黄试验获得成功,80年代中后期我国广泛开展牛体胆囊内培植牛黄实验与推广。1992年福建植黄手术队...  相似文献   

5.
通过牛体培殖天然牛黄,目前都是采用向胆囊内埋置异物的方法。由于手术量大,要求敏捷、安全,所以选择恰当的术部及手术通路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近年来有关牛胆囊手术的报道资料中,对手术部位的描述不甚一致,切口形状也不统一,有的术式还嫌冗繁。最近我们做了33例牛胆囊手术,对手术部位及通路作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牛胆囊置核是牛黄培植的主要手术。国内各地在推广这项技术时,其手术方式不尽相同。然而,术式的差异对牛黄的产量质量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我们在河南、内蒙、辽宁、陕西、安徽、湖南等六省区十四个市县施行的420例牛胆囊置核术的资料,对保定、麻醉、切口选择、胆囊切开、缝合及手术失误的应急措施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前言 培植牛黄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从活牛胆囊中经过一定的培育后取出的一种可代替天然牛黄使用的药品。培植牛黄取出后的清洗、干燥、脱床、除杂等环节是影响培植牛黄质量的不可忽视因素。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经理论分析总结,将如何加工培植牛黄成为一种合格的药品这一技术进行探讨。 培植牛黄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从活牛胆囊中经过一定的培育后取出的一种可代替天然牛黄的药品,影响培植牛黄质量的因素除植黄成黄等技术环节外,  相似文献   

8.
牛体牛黄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牛黄和人工培植牛黄,前者是牛肝胆系统自然形成的病理产物;后者是以外科手术为手段,在牛的胆囊内植入致黄因子,诱发机体形成的。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少手术取黄过程中牛黄的损耗,一般提倡屠宰取黄,特别是对老龄牛、残、菜牛或其它利用价值不大的牛,更应如此。但是对生产利用价值比较高的牛,若因胆结石影响使用性能或人培  相似文献   

9.
体外植黄牛胆汁分泌和排空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培植天然牛黄技术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培植牛黄技术”,是继“牛腹腔内模拟胆囊胆汁引流和快速培植牛黄的研究”,“模拟动物胆囊研制与利用技术”,“牛双胆囊培植牛黄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培植牛黄成因研究”之后最新发展的一项培植牛黄技术。该研究与国内外以前的研究相比,首次截断胆总管,改建体外胆汁流通径路,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七月我们开始对三头牛进行人工培殖牛黄的试验。次年五月对手术牛逐头进行取黄,同年先后共进行十八头牛的取黄与埋核手术,我们所采用的牛黄核心,是白色塑料压制的,大小象小型鸡蛋。两端有大小不等的圆形孔,中空,外壳呈网格状,每个网格间隙,是里外通透的。在施行牛的胆囊手术,将此核心埋植于牛的胆囊内,经约一年时间。以同样手术将此核心取出,又再次埋入新的核心。从取出的牛黄核心来看,网格间隙通透部位,均为胆囊内生成的牛黄所堵塞,其内壁亦广泛地吸附着一层黄色沉淀物,  相似文献   

11.
对人工培植牛黄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培植牛黄手术的体会任成林(河北省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075131)人工培植牛黄,必须施行牛的胆囊手术。而手术操作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国内各地在推广这项技术时,手术方式不尽相同。通过实践我们找到了较佳手术部位和手术方法,具有安全、简单易行、便于...  相似文献   

12.
牛胆囊手术在做人工培殖天然牛黄时,经常使用。教科书上介绍的手术位置,是在胸部右侧倒数1、2肋间中线和肩端与髋关节连线的交点上。对此位置,我们用本地黄牛和荷(兰)本(地)杂交牛作试验,见于胆囊位置靠前,虽可把手伸入切口触摸,但不能把胆囊拿出体外,无法作手术。若把倒数第二肋骨剪断,手术仍很困难。经过试验,我们选择了另一个手术位置,现介绍如下。一、试验牛黄牛14头,其中本地黄牛13头,性别为公牛6头,母牛7头,年龄  相似文献   

13.
牛体人工培植牛黄的技术,为解决牛黄的来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有的施术者因对术部的局部解剖构造不清楚,视该手术为腹腔手术,故对有的牛在手术中突然出现气胸,认为是手术错误。笔者对200余例牦牛、黄牛手术结果认为,人工培植牛黄手术(即牛的胆囊手术)是胸腹腔手术。下面就人工培植牛黄手术中的某些问题加以探讨,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1牛活体胆囊内培植牛黄手术凡1.5岁以上的健康牛,不论性别、品种、用途均可用于植黄。术前24~36小时禁饲,8~12小时禁止饮水。牛黄床是由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热压注塑而成,外包1层低密度织纱的棉布,底部系有牛黄床固定线。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使用,或用钴辐射消毒后直接使用。牛黄菌种是在肉汤培养基中用梯度胆汁培养法培养的非致病性耐牛胆汁大肠杆菌,含菌量为每毫升50亿个以上,每头牛胆囊内接种10~15毫升。  相似文献   

15.
据人医一些微生物学著作记载,胆囊内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胆囊炎的感染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在家畜方面仅见报道于天然牛黄的胆囊胆汁内存在大量大肠杆菌。有人认为在人工培植牛黄中大肠杆菌经驯化后能在牛胆汁内繁殖生长良好。但对畜禽胆囊内大肠杆菌的带菌情况未见详细报道。因此我们对经育肥屠宰的牛、羊及鸡胆囊内大肠杆菌的带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大肠杆菌在牛胆汁及人工配制的胆盐肉汤内的繁殖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供兽医临床和人工培植牛黄参考。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胆囊采集将屠宰后的畜禽立即结扎胆管取出胆囊,放置4℃冰箱保存备用。共取育肥屠宰的牛14例,羊33例,卵肉兼用公鸡7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作牛的胆囊手术,进行人工培育牛黄,在有些地区已经开展,并取得一些成果。但手术方法比较复杂,为简化手术,我们对1头2个月的小牛和4头成年荷兰牛作了试验,又于79年5月初,配合商都县兽医站搞  相似文献   

17.
人工培植天然牛黄技术至今已有 2 0多年的历史 [1~ 3]。“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培植牛黄技术”[4] ,是继“牛腹腔内模拟胆囊胆汁引流和快速培植牛黄的研究”[5] ,“模拟动物胆囊研制与利用技术”[6] ,“牛双胆囊培植牛黄配套技术的研究”[7] 和“培植牛黄成因研究”[8] 最新发展的一项在国内外居领先水平的培植牛黄技术 ,该研究与国内外以前的研究相比 ,首次截断胆总管 ,改建体外胆汁流通径路 ,将牛黄发生器 (AG)由腹内移到体外 ,简化了腹腔内植入模拟胆囊的复杂操作 ,并可随时调节成黄内环境 ,有利于牛黄的形成 ,使牛黄产量在 5~ 7个月的培…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许多省份都在大力开展牛胆囊的培植牛黄工作。为了配合这项工作及诊断胆囊疾病等,我们对牛的胆囊进行了超声探查试验。一、超声探查的仪器、条件及方法(一)应用的仪器: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  相似文献   

19.
模拟动物胆囊研制与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20头黄牛通过手术方法将模拟动物胆囊植入牛腹腔内,术后3个月在模拟动物胆囊内形成培植牛黄9.55±2.81g,经模拟动物胆囊引流胆汁38.72±19.40L。对20个培植牛黄样品成分含量测定,胆红素为28.72±8.84%,胆酸为10.03±2.76%。培植牛黄电镜扫描呈蜂窝状结构;培植牛黄石腊切片后进行PAS、Alcian蓝-PAS、AlizarinredS钙染色,证明培植牛黄的基质为中性粘多糖和少重酸性粘多糖构成。对模拟动物胆囊内胆汁成分含量测定表明,胆酸含量始终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粘蛋白含量较术前升高(P<0.05)。培植牛黄的药理作用和急性毒性和天然牛黄相似。模拟胆囊内含菌量增加,达1.7亿个/m1,主要为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20.
利用5头健康黄牛同时施行了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内培植牛黄手术和肝脏内胆管插管手术,以探讨牛黄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牛黄菌种的作用下,胆汁的理化特性首先在肝内胆管发生改变,转变为成黄胆汁;胆汁进入胆囊后,黏蛋白含量和细菌的数量迅速增加,结果导致胆汁的黏度升高,胆酸含量和pH值下降,这加速了牛黄小颗粒的形成;在牛黄发生器内,胆汁的黏度和pH值下降,这促进牛黄小颗粒的沉降、聚集和附着,从而减少了牛黄的丢失,提高了牛黄产量。牛的体重大,分泌的胆汁多,牛黄产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