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资本结构变化和资源稀缺性产生了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需求。文章从如何施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入手,来分析企业如何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组织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组织控制的跨度扩宽,组织结构扁平化,员工权利的增大等要求组织提供共同的价值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把员工当作“社会人”,满足员工感情的、精神的需要,形成和发展员工群体价值观,成为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3.
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企业创造超常效益和增值的基本源果。当前,我国林业企业正面临着尖锐的森林资源供需矛盾和日趋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要摆脱林业企业“两危”的困境,其发展的道路只能是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向人的知识智慧和知识创新依赖型转变。因此,林业企业要转变观念,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一)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行业在科教兴国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大力发展林业教育和职…  相似文献   

4.
1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知识,尽管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仍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已不像工业时代那样至关重要,而知识却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表现在国民财富中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大大提高,而信息产业则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5.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点也在于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就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创新为基础,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血脉,对创新的依赖程度更加明显,是一种充分知识化的经济。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发动机”的高校,担负着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除了必须配备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办学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必须具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树立知识本位的观念当前,受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官本位”和…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因此,高科技将产生人类时代变革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其产业化。目前,高科技产业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人类已远离了以使用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 ,跃上了以使用能源与机械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最辉煌的颠峰 ,并开始向第三个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为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 ,笔者认为 ,森防系统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组织省以上森防机构和有关科研单位进行科技攻关 ,加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改变当前防治工作“灾后防治”、“非计划性抗灾”的被动局面。作为战斗在防治工作第一线的市、县以下基层森防工作者 ,其首要任务是学习 ,掌握先进森防知识和技术 ,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技术创新。1 学习…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林火扑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森林防火工作也不例外,尤其是林火扑救,更应重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教育终身化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高校继续教育培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首先阐述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主要内容,针对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现行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工作实践,对如何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建设也在飞速发展,并且其在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市政道路设计,非常重视城市居民出行的方便和安全,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例如市政道路中的无障碍设计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传统的市政道路设计主要是以车为本,重点考虑城市道路如何满足车辆出行需求。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传统的市政道路设计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思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市政道路设计。本文介绍了市政道路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几点市政道路中以人为本的具体设计思路和模式,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路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办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教学中,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分别从人力资源管理的五大模块入手,展开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究,提出了主要从"选、用、激、育、留"等五个纬度的进行核心专业知识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相结合,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的民办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全球经济、竞争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的空间更为广阔,它在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大。探索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律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林业企业历来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中体现在各项操作规程、细则、制度和规定上。但是我们在多年的事故教训中也看到,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人的因素在安全生产中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已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安全生产管理更应如此。全国第三个安全生产月,其活动主题就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道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也日益显露出来.本文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含义及发展状况,然后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核算等几个问题,最后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和预测.  相似文献   

16.
浅谈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量数字化知识进入图书馆之后,对知识收藏和服务,不仅为人们获取信息技术手段带来了巨大变革,更对人们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和获取知识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的出现,是新的管理革命的主要标志,是图书馆管理的新发展。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成为争夺和控制的对象,知识和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在经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 ,即将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充分认识实用知识、科技创新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和介入程度 ,构建未来林业科技创新的超前思维和发展策略 ,扩大林业知识经济成分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知识经济及其特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 ,乃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动力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中所指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电子技术时代”、“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超工业社会”、“信息经济”、“高技术经济”等。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对知识经济比较确切的解释应该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简言之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是企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及其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21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更加重视提倡知识性,以人为本的管理。通过对国内科研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的文献检索、广东省内科研单位及相关企业管理和科技人员问卷调查、研讨、实证研究等,分析了国内外科技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现状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转制后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磊 《国土绿化》2005,(5):11-11
生活在现代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环境中的人,越来越渴望“诗意的栖居”。居住环境设计要不断地深化“以人为本”,满足人们“与自然共生”和对自然与生态的迫切要求.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亲切的人性空间。而一些城市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和开发理念的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