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实验室关于有粘结剂冷压成型型煤强度研究的一些实验结果。所用原料煤为烟煤,以高分子聚合物为粘结剂。本文讨论了原料煤粒度、压力和水分对型煤冷态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对工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验表明:原料煤的粒度对型煤冷态强度影响较大;成型水分对亲水性粘结剂的分散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颗粒内部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稻谷颗粒内部水分扩散模拟的基础上,根据弹性力学的有关理论,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了在干燥和保温存放过程中稻谷颗粒内疗的应力分布。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发现,应力计算结果可以成功地用于水稻的爆腰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笔者建立的自然多孔介质干燥分形孔道网络模型(袁越锦,杨彬彬,焦阳,等.多孔介质干燥过程分形孔道网络模型与模拟:I.模型建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3):65-69)的正确性,采用新鲜土豆切片进行热风对流干燥试验,并对干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形孔道网络模型模拟得到的多孔介质内部温度、水分含量的分布与响应较规则孔道网络模型的更接近试验结果;分形孔道网络模型能合理地解释目前常用干燥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湿斑和不规则干燥前沿等现象;多孔介质的喉径分布对干燥有显著影响,喉径分布不均匀程度越高,干燥时间越长;孔隙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干燥时间无确定性关系。孔道网络模型考虑了多孔介质孔道细观结构对干燥过程的影响,在预测多孔介质内部水分分布与响应方面更接近真实干燥过程。  相似文献   

4.
玉米颗粒内部的二维传热传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玉米干燥过程中二维传热传质非线性偏微分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谷粒内部水分的蒸发,并假设水分以液态形式扩散到谷粒表层,然后在谷粒表面产生汽化,在分析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水分对玉米物性参数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该模型方程进行了分析和求解,并在薄层干燥试验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拟方法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平均相对误差5%左右,为进一步进行应力分析及缓苏过程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用建筑室内往往因为通风不良造成CO2浓度超标,因此对室内CO2浓度分布的研究十分重要.以人体的CO2散发量的实验模型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设计搭建了微缩建筑空间CO2散发模拟实验平台,建立了一种微量稳定的气体制取的实验方法.结果表明,所测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较好,为研究建筑通风空间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实验模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名称不能确切反映作物产量与水分关系的数学特点。作物—水模型(MCRW)的名称可能较为适合,这种模型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模型。本文从理论特征,建模主要假设及确认方法等方面,对线性模型和阶段非线性模型的建模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国外主要的阶段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模型适用条件;对线性模型进行了带有置信区间的改进。可为非充分灌溉中模型选择和应用提供指导以及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热传导理论,建立了地下土壤初始温度分布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将模型的全年模拟结果与全年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地下土壤温度分布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十分吻合,说明理论模型是正确的.模拟结果表明,当土壤深度达到10 m时,土壤全年温度趋于稳定.该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利用云南水稻多年平均水分敏感指标数据,以地统计学作为理论工具,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上,对云南水稻水分敏感指标进行了空间变异规律分析,并优选出插值模型。研究表明:云南水稻多年平均水分敏感指标变异函数以普通克里金球状模型拟合最优、80.5度方向变程最大、插值模型以普通克里金球状模型插值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徐亚平  刘菊  李新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77-19080
[目的]对抗性淀粉的膨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方法]利用响应曲面法的中心组合设计,选择物料水分含量、螺杆转速和模头温度作为优化因素,研究了各因素不同水平对膨化产品的抗性淀粉含量、膨化度的影响。[结果]在研究产品中抗性淀粉的试验中,各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顺序为:螺杆转数〉模头温度〉物料的水分含量;在研究产品膨化度的试验中,各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顺序为:模头温度〉螺杆转数〉物料的水分含量。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抗性淀粉膨化工艺的最优参数:物料的水分含量为11.5%,螺杆转速为533.333 r/min,模头温度为110℃,理论计算产品中抗性淀粉含量达到16.271%,产品膨化度达到7.507。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实测产品中抗性淀粉含量为(15.735±0.332)%,产品膨化度为7.154±0.462,与模型高度拟合。[结论]对未来膨化抗性淀粉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理论及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变压器中水分的分布状况以及油中水分的变化情况, 提出了以相对饱和度和温度为监测特征量的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在线监测的方案. 采用聚酰亚胺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油中微水含量的在线监测, 并利用计算机完成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在试验变压器上进行的实验表明传感器工作正常, 能很好地反映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 达到在线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水稻水分精确管理的知识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因此水分精确管理对于水稻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在分析和提炼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描述水稻需水规律与栽培技术、品种类型、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采用土壤水势作为灌溉指标,建立水稻水分精确管理知识模型;基于系统工程思想,进一步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5平台上构建水分精确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结果】模型具有灌溉管理方案设计以及动态调控的功能,在杭州和南京两个生态点进行的大田对比试验表明,两生态点按照模型设计方案进行水分管理的田块,其产量平均分别提高了6.9%和9.1%,灌溉水分生产率平均分别提高了53.61%和42.73%。【结论】该模型对于不同条件下的水稻水分精确管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2.
以实验数据为依据,把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水分梯度分布作为影响植物根系生长的环境因子,结合非饱和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对冬小麦的根系生长进行仿生模拟,分析根系吸水对非饱和土壤湿分与热量传递的影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裸土和有作物覆盖的土壤床中的热、湿迁移也进行了模拟比较。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水分生产函数建模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对玉米不同灌水处理下的耗水量和产量的试验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Jensen模型、Minhas模型,Blank模型、Stewart模型和Singh模型,对上述5种水分生产函数模型求解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确定适合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的玉米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为Jensen模型和Stewart模型,可为该地区...  相似文献   

14.
管道中油携水流动时的水相界面分布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成品油管道低洼处积水引起的腐蚀产物堵塞管道事故,严重威胁管道的正常运行。为研究管道中油携水作用机理,根据适用于油水两相共存于同一管路中的两流体模型,提出了水相厚度梯度的计算公式,对不同倾角管道中油流携带积水时水相界面的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物性参数和管道倾角均能影响水相界面的分布,分析结果可以很好地指导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中应记录油品的温升,进而确定物性的变化。另外,在管道倾角较小时,应减小倾角的变化量;管道倾角较大时,应增大倾角的变化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未能被有效纳入到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框架中,从而为解释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的结果带来了诸多困惑。鉴于此, 总结了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基础;系统探讨了物种分布模型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特别指出了物种分布模型研究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重点阐述了物种分布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物种分布模型与生态位理论、源-库理论、种群动态理论、集合种群理论、进化理论等具有重要的联系;正确理解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有赖于对影响物种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环境条件、物种相互作用与物种迁移能力)做出定量的分离;目前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将物种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迁移能力有效纳入到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应该加强模型背后理论框架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整合物种相互作用过程、种群动态过程、迁移过程和物种进化过程等内容。研究还认为,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模拟功能群和群落结构将是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风化煤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具有孔径分布合理、活性官能团丰富的特点,可通过改性提高其吸附性能,处理高浓度重金属废水,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本文旨在以风化煤为原料制备一种高效的铅修复剂并对其吸附机制进行探究,以期为含铅废水的净化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支撑,同时为风化煤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方向。[方法]采用乙烯胺改性、响应曲面法制备和优化风化煤修复剂的制备工艺,在批量吸附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SEM)、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PS)等表征技术,对该材料的吸附机理进行探究。[结果]确定了三乙烯四胺改性风化煤制备铅修复剂的工艺参数:体系pH=4.98、乙烯胺用量2.58 mL·g-1风化煤、超声时间为64.34 min、超声功率为350 W;该修复剂对铅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表明该过程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容量达228 mg·g-1,较原煤提高了48%;热力学分析显示,ΔG<0、ΔH>0、ΔS>0,即该反应是自发的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17.
应用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原理,对塑料暗管排水条件下分层土壤的水分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土壤水分分布结果和田间实测的土壤部面水分数据一致,应用该模型可以确定出试验区在一定外界气象条件下不同地下水降落速度时农田的受渍情况。  相似文献   

18.
滴灌条件下砂壤土枣林的水分入渗及再分布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水分在砂壤土中入渗和再分布的规律特征,为枣树的合理灌溉及有效节水提供依据。以各径级枣树根系在沙壤土中的分布为依据,运用Decagon公司生产的ECH20土壤水分传感器与48通道的自动数据采集器动态测量其合理的布置,得到灌水期及灌水结束后水分分布的特征值。根据被采集数据的特征值对水分的运移距离、运移时间、运移速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行比较,了解土壤水分运移及含水率的变化,绘出灌水结束及水分再分布湿润体模型。结果表明,(1)在灌水初期,不同滴头流量的水分运移距离,运移速率水平方向均大于垂直方向;(2)水分再分布湿润体大于灌水结束时湿润体,而在相同位置灌水结束时湿润体含水率大于再分布湿润体含水率;(3)砂壤土中水分特征值及湿润体分布范围为枣树的灌溉制度提供依据,达到节水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态扩散平衡法,利用饱和无机化合物溶液产生稳定的相对环境湿度,对4种国内外生产绿茶的水分吸附特性进行研究,获得了这儿种绿茶等温吸附曲线.以多层吸附理论为基础,通过BET模倒和GAB模型以及Hal-sey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水分含量与水活度之间的关系,拟合结果表明,几种绿茶的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之间的数学关系用GAB方程可以更好地描述,并得到相应的单层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20.
详尽描述了软土流变特性的室内直剪实验方法,探讨了实验中需特别注意的加载方法、试样保存以及试验数据读取等一些重要问题,通过对现有流变模型的分析及结合室内直剪蠕变试验结果,用非线性牛顿体替代线性牛顿体,从而对西原正夫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导出了改进后模型的本构方程.最后,采用本文改进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非线性分析,获得了相应的实验拟合曲线及模型的参数值,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