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马铃薯免耕栽培与常耕栽培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西式快餐企业进军中国市场 ,对马铃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马铃薯的种植将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但长期以来 ,广西兴业县马铃薯的栽培一直沿用传统常耕方法即在晚稻收割后 ,经过犁翻耙地后起畦播种 ,工作量大 ,成本高 ,产量、品质、效益较差 ,严重阻碍生产的发展。现介绍马铃薯稻田冬种省工增效、优质高产的免耕覆盖稻草栽培方法。1种植地点及时间地点 :广西兴业县石南镇富阳村肖忠伟户稻田 ,时间 :2003年12月~2004年3月。种植品种 :贵州马铃薯。2种植面积免耕栽培覆盖稻草厚度6cm、…  相似文献   

2.
不同覆盖模式对稻田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进行稻田冬种马铃薯3种不同覆盖模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覆盖模式对稻田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的出苗率最高,免耕覆盖稻草(4cm)后盖黑色地膜的小区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不同覆盖模式对马铃薯的可溶糖、还原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大,翻耕块茎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免耕覆盖稻草(4cm)后盖玉米秸秆(6cm)块茎的还原糖和淀粉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冬种不同品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品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冬种重复对比试验,探索在桂东南地区不同品种马铃薯的产量及经济性状。试验表明:本地区冬种马铃薯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条件下产量表现最好的是费乌瑞它,其次是克新1号、克新12和大西洋品种;克新18号表现最差,大面积推广种植应予以谨慎。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冬种多种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免耕大畦种植方式,综合性状好,产量高,增产效果显著,最适宜本地推广;稻草覆盖免耕小畦种植方式,综合性状表现较差,产量低,不适宜推广;普通地膜(白色)和黑膜覆盖翻耕小畦种植二种种植方式,出苗快,出苗率高,产量较高,但生长后劲不足,且薯体商品性差,可以选择性推广;普通地膜和黑膜 稻草覆盖免耕小畦种植二种种植方式,出苗慢,出苗率低,产量较低,且经济性状表现差,不适宜本地推广。  相似文献   

5.
早春鲜食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及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探索马铃薯栽培新途径,提高马铃薯单产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选用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早熟品种进行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比传统起垄栽培增产224.9 kg/667m2,增产幅度为16.2%;对免耕种植进行分次收获,选择较大薯块提早上市,可使实际纯收入大幅增加,达2 681.5元/667m2,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冬种马铃薯4种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探讨了各种栽培方式对土壤温度、水分和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期不同土层温度以常规翻耕处理最高,苗期以免耕+盖稻草和免耕+盖稻草+盖膜处理最高;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免耕+盖稻草处理最为稳定;出苗率则以常规翻耕处理最高:而免耕+盖稻草栽培方式的马铃薯干物重和产量最高.在冬种马铃薯生产上,采用免耕+盖稻草或免耕+盖稻草+盖膜的栽培方式可明显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适合贵州不同区域费乌瑞它的最佳种植密度,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在威宁县、荔波县、赤水市进行了费乌瑞它种植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威宁县为代表的春种区费乌瑞它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万/hm2株左右,较当地常规种植密度增产2125kg/hm2,增幅5.7%;以荔波县为代表的冬种区费乌瑞它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较当地常规种植密度增产3166.66kg/hm2,增幅8.6%;以赤水县为代表的秋种区费乌瑞它的最适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较当地常规种植密度增产2708.33kg/hm2,增幅10.4%。  相似文献   

8.
费乌瑞它马铃薯特征特性及冬春稻田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费乌瑞它马铃薯的特征特性,并阐述了其冬春季稻田免耕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选种催芽、合理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内容,以期为费乌瑞它马铃薯的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新技术,具有省工省力、降低成本、马铃薯商品性好等特点,近年来德宏州积极示范推广种植,对提早商品薯上市节令、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不同播种深度对马铃薯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为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费乌瑞它、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黑膜覆盖、稻草覆盖和常规种植3种栽培方式下的5、10、15和20 cm 4种不同播种深度处理,测定马铃薯土壤含水量、温度、物候期及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与常规种植相比,丽薯6号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2种栽培方式下的土壤温度均提高1.9℃,在苗期、发棵期、结薯期,黑膜覆盖5~1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最大;在黑膜覆盖播种深度5和10 cm处理下,2个马铃薯品种的生育期最短;丽薯6号和费乌瑞它分别在黑膜覆盖播种深度为10和15 cm时,各农艺性状、产量(57.20、36.30 t/hm2)和经济效益表现最优。【结论】广西冬种马铃薯丽薯6号、费乌瑞它2个品种的最佳栽培方式分别为黑膜覆盖播种深度10和15 cm,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合理选择和应用栽培方式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接种条件下,通过监测田间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研究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少免耕措施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6种少免耕措施分别是:传统耕作不覆盖(CK);免耕麦草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地膜覆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少免耕处理中,传统耕作不覆盖(CK)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高于其它处理,而产量均低于其它处理.其中,传统耕作不覆盖处理田块中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为76.22%,病情指数为36.86,产量为1 416.05 kg/hm2.免耕地膜覆盖处理田块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59.25%、24.08;而产量最高,达到2 081.06 kg/hm2.因此,免耕地膜覆盖耕作技术,能有效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对土壤剖面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稻草还田免耕对稻田土壤剖面氮、磷和钾的影响。【方法】对连续2年和7年结合稻草还田常耕抛秧和免耕抛秧试验的水稻土剖面氮、磷、钾进行了研究。【结果】免耕表层0-4(5)cm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常耕土壤。稻草还田免耕0-4(5)cm土壤的全钾含量显著高于常耕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稻草还田常耕差异不明显,但显著高于普通常耕土壤。免耕5-20 cm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低于常耕土壤。普通免耕Aa层(耕作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常耕土壤。免耕的Ap层(犁底层)、W层(潴育层)和C层(母质层)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耕土壤。【结论】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协调土壤氮、磷和钾的效果比普通免耕好,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是稻田免耕栽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耕作方式对还田稻草氮素释放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在免耕和常耕条件下,还田稻草氮素释放特性和水稻氮素利用的差异。【方法】2006年和2007年晚稻,在田间将稻草还田,并在不同时期测定稻草中残留的氮素,同时进行桶栽试验,将15N标记稻草还田,成熟期测定水稻积累的总氮素和15N丰度。【结果】稻草中残留的氮素随还田时间延长而下降,但不同时间段下降的速度差异很大。还田后0~40 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60%,还田后40~100 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10%。两种耕作方式下还田稻草含氮率均呈升高趋势。无论是干稻草还是湿稻草还田,免耕条件下稻草氮素平均释放速率高于常耕。免耕方式下湿稻草的氮素释放速率较高,常耕方式下干稻草氮素释放速率较高。【结论】无论还田稻草状态相同与否,常耕水稻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产量较免耕水稻高。免耕有利于还田稻草的氮素释放,但水稻从还田稻草中吸收的氮素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早大白为试验材料,进行冬马铃薯5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方式的出苗率最高;不同处理中以少耕覆盖稻草8cm的总产量和单株产量最高,商品薯率以免耕覆盖稻草8cm的最高。此外,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总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对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其中以传统栽培和免耕覆盖稻草(8cm)后盖普通地膜的总糖、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生产上采用少耕或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方式,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合在本地区推广的马铃薯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对费乌瑞它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和摆种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稻草覆盖,芽眼朝下摆放种植的处理11(2640.5kg/667m2);其次是双垄覆草盖土,芽眼侧向摆放种植的处理9(2591.5kg/667m2);常规种植的处理1产量为2478.5kg/667m2,居第3位.利用稻草覆盖种植可获得传统种植的产量,同时减少了挖掘时造成的破皮薯,提高了商品薯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耕作条件对两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主栽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半直立穗型品种龙稻5号和弯曲穗型品种东农428)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少耕、翻耕)的对比试验,最终进行了3种不同耕作方式的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免耕、少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产生负影响,且免耕明显大于少耕;少耕栽培方式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翻耕、免耕栽培方式,由于免耕栽培方式对产量影响过大,经济效益并不是最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下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以尿素 猪粪强化栽培水稻的产量最高,而常耕条件下以单施尿素常规栽培水稻的产量最高,但各处理的产量差异并不显著。无论是免耕还是常耕条件下,单施尿素常规栽培水稻比单施猪粪强化栽培水稻植株积累更多的氮素量,但其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下降。两种耕作方式比较,免耕条件下水稻的氮素运转效率、氮素农艺效率显著高于常耕,但常耕条件下的氮素回收效率比免耕的高127.9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免耕、常耕等4种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固氮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常耕和稻草免耕处理的水稻总固氮酶活性相对高于其他两个处理;从灌浆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总固氮酶活性明显下降,下降程度由大到小是稻草常耕>常耕>稻草免耕>免耕,说明不施稻草、免耕方式较常耕方式能延缓成熟期水稻固氮酶活性的降低。在不同时期,均以水稻茎的固氮酶活性最高,叶片的最低;从灌浆期至成熟期,不同处理水稻根、茎固氮酶活性明显降低,叶片的变化最小。因此,不同生育时期和耕作方式对水稻根、茎固氮酶活性影响明显,而对叶片固氮酶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少耕轮作和小麦秸秆覆盖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少耕轮作和留茬覆盖小麦间作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一个轮作周期内,间作轮作中小麦籽粒产量较相应单作轮作提高43.98%~55.55%,玉米籽粒产量较相应单作轮作提高61.03%~69.98%,增产效果显著;间作轮作的耗水量及WUE较相应单作轮作分别增加42.07%~43.94%与11.54%~15.51%。与传统间作相比,少耕轮作留茬覆盖可显著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间作的耗水量,25cm高等量秸秆覆盖免耕处理较其他间作处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4%~10.97%与4.13%~15.69%,耗水量降低1.54%~4.09%。所以25cm高等量秸秆覆盖免耕处理为本试区减少水分无效损耗、提高WUE的可行模式,是试区内较适宜采取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