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藏东南18种杜鹃属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期为分类鉴定提供孢粉学依据。18种杜鹃属植物分属于杜鹃亚属、常绿杜鹃亚属、糙叶杜鹃亚属。结果表明,供试花粉均为四合体花粉,四合体直径以大萼杜鹃最大,林芝杜鹃最小。单粒花粉球形或近球形,为3孔沟,黄杯杜鹃萌发孔的长宽值最高,为17.38 μm×3.32 μm,而林芝杜鹃萌发孔的长宽值最低。花粉外壁由大小、形状不一的颗粒组成,其中黄毛雪山杜鹃和白毛杜鹃的颗粒形状较为特殊,为长颗粒状。综合认为,花粉形态特征不宜作为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但仍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杜鹃花属植物花粉的形态、活力和寿命,观测映山红、迎红杜鹃、满山红、密枝杜鹃、高山杜鹃和白花杜鹃花粉形态结构,采用TTC染色法测定6种杜鹃花粉贮藏活力,研究不同杜鹃花粉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6种杜鹃花粉均为四合体复合花粉,呈球形四面体结构,不同花粉四合体的直径28.0~55.0 μm,花粉由大到小依次为高山杜鹃>迎红杜鹃>映山红>白花杜鹃>满山红>密枝杜鹃。不同杜鹃花粉大小差异极显著。6种杜鹃花粉贮藏7天,生活力为62.4%~72.9%,花粉生活力由高至低依次为白花杜鹃>高山杜鹃>映山红>密枝杜鹃>迎红杜鹃>满山红,不同种之间差异显著。随贮藏时间延长,不同杜鹃花粉生活力呈不同程度下降,下降速度由慢到快依次为白花杜鹃<映山红<迎红杜鹃<满山红<密枝杜鹃<高山杜鹃。6种杜鹃间的花粉生活力随储藏时间变化差异极为显著。贮藏期7~21天的花粉生活力,白花杜鹃>映山红>迎红杜鹃>满山红>密枝杜鹃>高山杜鹃。不同贮藏期之间,花粉生活力差异极显著。6种杜鹃花粉形状结构基本一致,花粉大小存在差异。白花杜鹃花粉活力高,失活慢;高山杜鹃花粉采集后7天内保持较高的活力,随后快速失活,花粉寿命短;映山红亚属较杜鹃亚属的杜鹃花粉失活速度慢。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不同地理种源杉木花粉的形态、微观形态、花粉壁的结构、花粉萌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变异进行了分析。杉木花粉有一个萌发孔;花粉外壁为颗粒状纹饰;花粉壁可分为外壁和内壁,外壁又可分为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杉木花粉的颜色、形态、萌发孔及萌发后花粉管生长长度各种源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猪毛菜属3组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观察的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相似程度很高,其形态均为球形,以单粒形式存在,萌发孔数量为18~38个,孔圆形或近圆形,均匀分布,外壁纹饰为不同形状的突起.种间花粉形态区别于花粉粒的大小,萌发孔的数量,花粉外壁纹饰的类型及突起密度.同时,研究从孢粉学角度初步分析了该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孢粉学特征揭示的系统演化关系与前人基于外部形态特征建立的猪毛菜属分组演化系统相一致,此外,还对五种植物的花粉萌发孔数量与其系统进化地位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核桃品种花粉量及花粉形态,为配置新疆核桃栽培授粉品种及深入开展孢粉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离心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核桃花粉粒数量及花粉粒表面形态特征.[结果]每花蕾中花药数为19~21;每花序花粉量在181.18×104~888.02×104粒,平均为561.15×104粒,主栽品种新新2和温185极显著高于其余参试品种,分别为888.02× 104和876.58×104粒.不同品种之间花粉形态存在差异,花粉极轴长度在33.55 ~41.68μm,赤道轴长度在37.87 ~43.46μm,形态为近球形或扁球形,中等大小;不同品种萌发孔的数量及特征不同,孔的短轴在1.98~2.66μm,长轴在2.15~3.39 μm.[结论]不同核桃品种的单花序花粉量差异较大,花粉为近球形或扁球形,花粉外壁纹饰为颗粒状雕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红砂花粉形态特征及其种内花粉变异程度,为红砂孢粉学研究与种质资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来自甘肃、宁夏、内蒙古并在试验地种植适应生长10余年的15个红砂种源花粉为材料,运用扫描电镜观测花粉性状指标;用Kolmogorov-Smirnow 方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不同指标数据处理后进行种源间比较,计算其变异系数,采用组间连接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红砂花粉均以单粒形式存在,极轴长/赤道轴长为2.14(1.54~2.46),形状呈超长球形或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三沟,沟长长达两极,但不形成合沟;不同红砂种源的花粉形状和萌发沟数目相似。15个红砂种源的花粉大小为26.38(15.32~30.97) μm×12.37(10.06~14.50) μm,多为中型花粉粒;花粉萌发沟长为22.76(13.78~26.02) μm,萌发沟宽为0.39(0.14~1.66) μm,各种源萌发沟脊面形状宽窄不一,差异明显;萌发孔直径为0.21(0.16~0.27) μm,花粉外壁纹饰为细网孔纹饰,存在向极细网孔纹饰进化的趋势;不同红砂种源的花粉特征存在差异。各花粉特征指标的变异系数为4.39%~102.12%,种源整体变异程度较大,种源间存在遗传多样性。基于不同指标的聚类结果表明,各种源聚类距离远近与其花粉特征有关,其中花粉大小的影响较大;且甘肃酒泉瓜州(G-J-GZ)种源始终聚为一类,其花粉大小显著小于其他种源,属于较为原始的种质。【结论】不同种源红砂的花粉形状与萌发沟数具有遗传保守性,花粉特征具有遗传多样性,其中花粉大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砂种源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河北省坝上七星湖夏季9种湿生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意义。[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对七星湖9种湿生植物进行花粉形态观察和研究,记录其花粉的大小、形状、表面纹饰等形态特征。[结果]花粉粒呈球形、近球形或长球形;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3沟、6沟、3-4沟、3孔沟、3~4孔沟等5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条纹状、具刺、颗粒状等4种类型。同时根据这些植物的生境、产地及分布,讨论了它们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为古环境、古植被、古气候研究提供了现代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扫描电镜(S-450)对大麦属、燕麦属、黑麦属、小麦属以及该属内十一个种的花粉形态及绒毡层上星状小体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麦类作物花粉多为近球形,直径约为30-55微米。具单孔(远极孔),孔为圆形,具明显的孔环,孔的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环状加厚,形成孔垣,致使萌发孔呈现不同程度的外凸。具有孔盖,花粉表面为细颗粒状。麦类作物的花粉形态属间差异明显。四属间绒毡层上星状小体分布密度及其形态差异显著,是一个较稳定的性状,可以用于分类检定。小麦属内各个种之间花粉形态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产自不同地域的 14株毛茛花粉形态 ,发现毛茛花粉粒为圆球形 ,种内比较一致 ;但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和大小等方面种内具显著多态现象 ,因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以萌发孔类型可分为 4种 :1) .无萌发孔 ;2 ) .三沟 ;3) .散沟 ;4) .近散孔 ,其中散沟为基本类型 ;按外壁纹饰特征可分为外壁具带刺疣状纹饰和小刺状纹饰两类。本研究结合前人的工作认为毛茛花粉萌发孔类型的演化趋势为无萌发孔→三沟→散沟→近散孔  相似文献   

10.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产自不同地域的14株毛茛花粉形态,发现毛茛花粉粒为圆球形,种内比较一致;但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和大小等方面种内具显著多态现象,因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以萌发孔类型可分为4种:1).无萌发孔;2).三沟;3).散沟;4).近散孔,其中沟为基本类型;按外壁纹饰特征可分为外壁具带刺疣状纹饰和小刺状纹饰两类。本研究结合前人的工作为毛茛花粉萌发孔类型的演化趋势为无萌发孔→三沟→散沟→近散孔。  相似文献   

11.
豆科蔬菜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豆科蔬菜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豆科蔬菜花粉类型较多,形状有长球形,近球形和球形,萌发孔有3孔沟,3拟孔沟和3孔等类型,外壁纹饰以网状雕纹花粉较多,对花粉的大小,P/E比等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灰分析,分析比较结果为研究其系统演化和分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质发芽特性和籽粒形态的遗传变异与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大豆豆芽专用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发芽试验,研究不同来源的77份大豆种质的发芽特性及籽粒形态的遗传变异特点。[结果]不同大豆品种萌发到达不同历期的时间和增重存在差异,种子形态、豆芽的产量和长度、油分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黄皮大豆的豆芽产量增长率最高,青皮大豆的豆芽最长。豆芽产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脐大小、脐形及油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豆芽长度与百粒重、脐形呈极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脐大小、脐形及油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形指数、蛋白质含量与油分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豆的种子性状可作为豆芽专用品种选育与利用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桑树花粉的亚显微结构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对7个桑树品种的花粉通过戊二醛固定制样处理,酒精梯度脱水、冷冻干燥和金属喷镀制备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大小及表面纹饰观察。[结果]花粉表面特征及纹饰均清晰可见,表明该试验方法适合桑树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供试桑树花粉为近球形,具2个萌发孔,孔膜具刺突;极轴大小15.99~22.63μm,赤道轴大小14.98~20.78μm,‘育2号’花粉体积最大,而‘晋选7号’花粉最小;花粉外壁均分布有不同密度的点状颗粒,花粉表面呈现平滑和瘤状突起2种纹饰类型。[结论]戊二醛固定液–酒精梯度脱水法是进行桑树花粉形态观察的一种较理想的研究方法;该研究结果或可为桑属植物的孢粉学鉴定及种甚至种下等级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in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pollen grain and stoma of four triticeae specie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s of pollen grain and stoma, and the chromosome ploidy. [Method] Comparison of the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grain and leaf epiderm among diaploid Thinopyrum elongatum, Elytrigia intermedia, hexaploid Triticum aestivum and octoploid Tritielytrigia types were carried out by observation under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SEM). [Resul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species in the micro-morphology, the size, the surface protuberance, the germ pore of pollen grain and the leaf epidermal stoma, in which diploid Thinopyrum elongatum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hree. Diploid, hexaploid and octoploid species of triticeae had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grain and stoma. However,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hexaploid species and octoploid species were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 Som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grain and stoma could be used as the evidence to identify diaploid, hexaploid and octoploid spieces whose chromosome ploidy are hugely different.  相似文献   

15.
秦素平  张志雯  陈于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821-17822
[目的]研究3种木犀科药用植物花粉形态特征,为木犀科药用植物的孢粉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木犀科的迎春(J.nudiflorum)、连翘(F.suspensa)和金钟花(F.viridissima)3种药用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3种木犀科植物的花粉粒赤道面观呈椭圆形、卵圆形,极面观呈3裂圆球形、3裂片状,外壁表面具有清楚的网状雕纹,网眼大小不等,呈不规则形,但不同类型之间存在差异。[结论]该研究可为这3种木犀科植物的种间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大喇叭杜鹃(Rhododendron excellen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蔗糖、硼酸及CaCl2单因子及正交试验对其四合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硼酸和CaCl2及3因子交互效应对大喇叭杜鹃的四合花粉萌发率、单花粉粒萌发数量及单花粉粒花粉管长度均有显著影响;最适蔗糖、硼酸和CaCl2溶液浓度分别为80g/L、100mg/L、80mg/L;正交试验的最佳配方组合是:80g/L蔗糖+50mg/L H3BO3+40mg/L CaCl2。  相似文献   

17.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测量了黄麻圆果种19个品种和长果种3个品种花粉的形态和大小。栽培种黄麻花粉粒为长球形,具3个萌发沟,长条状或狭缝状,极面不汇合,外壁具不规则5~7边形的网状纹饰,每个网眼具有大小和数目不等的许多小孔。不同种和品种花粉的大小、形状和外壁纹饰皆不同。长果种的花粉粒较大,网眼较大,为不规则长多边形;圆果种的花粉粒较小,网眼多为不规则偏方的多边形。花粉粒形状和外壁纹饰均与品种的腋芽有无关系不大,与茎色、叶柄色等特征无关,而与品种的地理来源、亲缘关系和生育期似有联系。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其花粉粒形态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花粉粒形态差异较小;生育期较长的品种花粉粒似较长,而生育期短的品种花粉粒较短.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麻花粉的形态特征可能为黄麻育种和种、品种分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山茶属植物的研究提供孢粉学资料,验证花粉形态在植物识别与鉴定应用中的可行性,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茶科山茶属4种植物的花粉表面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4种山茶属植物花粉在形状、大小、P/E值和外壁纹饰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其花粉外壁纹饰分属不同的类型: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网状,凹脉金花茶(Camellia impressinervis)近脑纹状(近蠕虫状纹饰),蒙自连蕊茶(Camellia forrestii)皱波状,贵州连蕊茶(Camellia costi)皱网状,其中,贵州连蕊茶的网脊上密布疣点(疣状突起),可能是一个进化特征;4种植物的P/E值和P值呈明显的正相关(r2=0.827 2),具有较大的P/E值和P值的两种连蕊茶组植物处于较高的进化地位,山茶属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和P/E值反映了物种间的差异,也反映出近缘物种间一定的进化和亲缘关系,可为组间分类及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三系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系杂交稻谷的遗传动态,探索不育系和恢复系各自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华中地区常用的4个三系不育系与27个恢复系(品种)为供试材料,组成4×27NCⅡ交配设计,对三系杂交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等4个性状均为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同时受到父母本的影响,但受父本的影响比受母本的影响大。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都有很高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9.65%、98.31%、95.27%和98.81%。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千粒重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粒长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未达显著相关;粒宽与粒长和长宽比达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对长宽比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246、-0.5559和-0.0158。[结论]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不育系和恢复系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