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在一个淡水水库中设置0.5米~3和1米~3的塑料网箱,放养人工繁殖的大头淡水白鲳(C.macropomum)鱼种(体重30克),在不同的投饲方式及饲料蛋白水平下分二组进行饲养试验。第一组投饲试验为期194天,测试了三种投饲方式:(1)变化的投饲方式,日投饲量为体重的5%递减至2%,每日投饲两次;(2)固定的投饲方式,日投饲量为体重的3%,每日投饲两次;(3)固定的投饲方式,日投饲量为体重的3%,每日投饲一次。第二组试验测试了三种饲料蛋白水平:30%、35%、40%。在各种投饲方式或饲料蛋白水平下鱼的最终平均体重,相对生长率和饲料转换率未见有显著差异(P<0.05)。根据试验结果,淡水白鲳鱼种及幼鱼在本试验所采用的投饲方式和饲料条件下能良好生长。从经济效益和净产量考虑,应优先采用蛋白水平较低的饲料。  相似文献   

2.
为找出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幼鱼的适宜日投饲率,试验中设日投饲量占鱼体重0.8%、1.0%、1.2%、1.4%四个水平,连续喂食初始体质量为(170±10) g的半滑舌鳎60 d。结果表明,日投饲率对半滑舌鳎的体重、增重率、瞬时生长率、积温生长系数、特定生长率、蛋白保留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日投饲率的增加,上述指标先升高后降低,日投饲率1.0%时最高;0.8%、1.0%组的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1.2%、1.4%组。0.8%、1.0%组的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且显著低于另外两组。结论:体重为(170±10)g的半滑舌鳎适宜日投饲率为体重的1.0%。  相似文献   

3.
不同投饲率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一种饲料5个投喂水平(鱼体重1.0%、2.0%、3.0%、4.0%、5.0%)在水温26~28℃的条件下对日本黄姑鱼幼鱼(26.85±1.69g)进行了40d生长实验。结果表明: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随着投饲率的增加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饲料利用率随着投饲率的升高呈先下降后平稳再下降的趋势;鱼体的水分含量随投饲率的增加而下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随投饲率的增加而升高,投饲率对灰分无影响。根据最大相对增重率和最大饲料利用率,确定日本黄姑鱼幼鱼适宜投饲率在水温26~28℃时为3.0%。  相似文献   

4.
采用同一种饲料,选取同批次的锦鲤幼鱼(17.50±1.04)g,研究投饲率对锦鲤幼鱼生长及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投喂水平(鱼体质量1.0%、2.0%、3.0%、4.0%、5.0%),在水温为(27.0±1.0)℃的条件下4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投饲率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饲料利用率呈先下降后平稳再下降趋势;随着投饲率的增加,鱼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逐渐上升,而水分含量逐渐降低。根据相对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综合分析,确定锦鲤幼鱼适宜投饲率在水温(27.0±1.0)℃时为4.0%。  相似文献   

5.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选用体重为(145.08±0.56)g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4种饲粮蛋白质水平(41%、46%、50%和55%,即Ⅰ、Ⅱ、Ⅲ和Ⅳ组)的单因素实验74 d,研究蛋白营养变化对工业养殖大菱鲆幼鱼生长、氨氮排泄及肌肉氨基酸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鱼增重率的提高随饲粮蛋白含量升高先快后慢,Ⅲ、Ⅳ组增重率极显著高于Ⅰ、Ⅱ组18.48%-65.95% (P<0.01),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则相应下降,Ⅱ、Ⅳ组分别极显著低于Ⅰ组25.64%、28.21% (P<0.01),Ⅱ、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2)实验鱼氨氮排泄率与饲粮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即随饲粮蛋白水平提高,实验鱼氨氮排泄率呈先缓增后趋平稳趋势,饲粮蛋白含量超过50%时,排泄率急剧上升.氨氮排泄率呈明显昼夜节律性,即摄食后排泄率逐渐升高,6-8 h达排泄高峰,后逐渐降低,以此周期性循环.早投喂后6h各组排泄率达高峰,Ⅳ组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17.95%-35.07% (P<0.01);晚投喂后8h各组排泄率达ld内第2次高峰,Ⅳ组极显著高于Ⅰ组31.27% (P<0.01),显著高于Ⅱ组14.25% (P<0.05);(3) 17种常见氨基酸在各处理组鱼肌肉内含量丰富,总量均高于65 mg/l00 mg,且随饲粮蛋白含量升高呈渐增趋势,其中,Ⅲ、Ⅳ组无论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还是鲜味氨基酸含量,均略高于Ⅰ、Ⅱ组,但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蛋白含量变化对实验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比例无显著影响.总之,饲粮蛋白水平过高,不能显著改善生长性能,却会显著提高氨氮排泄;同时,既不能改变肌肉氨基酸比例,也难以显著增加肌肉氨基酸积累.研究表明,大菱鲆幼鱼饲粮适宜蛋白质水平为45%-50%.  相似文献   

6.
崔超 《海洋渔业》2014,36(1):35
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以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4.42±0.06 g)为对象,探讨了投饲频率对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氨氮排泄的影响。实验采用等量投饲法,共设置4个投饲频率(2次·d-1、3次·d-1、4次·d-1和6次·d-1,分别记为F2、F3、F4和F6组),投饲实验为期42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增加,实验鱼的增重率升高,饵料系数下降。其中,F6组增重率最高,为461.33%,但与F3组(409.67%)和F4组(443.33%)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相应地,F3、F4与F6组实验鱼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而F3、F4与F6组之间的饵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F2组和F6组肥满度较低,且显著低于F3组和F4组(P0.05);此外,实验鱼脏体比和肝体比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而略有下降,但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肝脏淀粉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升高,胰蛋白酶活性的差异则不显著;提高投饲频率还可降低鱼的氨氮排泄率,其中F6组的耗氧率也显著低于其它组。结果显示,适当增加投饲频率可提高俄罗斯鲟的消化酶活力,降低蛋白被用于能量代谢的比例,从而提高了幼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结合本实验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人工养殖鲟鱼幼鱼的投饲频率大于等于4次·d-1为宜。  相似文献   

7.
网箱养鲤中适宜投饲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993两年用粗蛋白含量22-42%的4种配合饲料、7种投饲率(3、4、5、6、7、8、9%)进行网箱养鲤时,5、6、7、8、9月的适宜投饲率分别为5-6%、7%、7.5%、6%和5%。在饲料粗蛋白含量为20-40%范围内,蛋白含量增减5%,投饲率应相应减增1%。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两种粒径饲料(2 mm和3 mm),进行4种不同组合,分别为FS1组(3 mm粒径饲料投喂60 d)、FS2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1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50 d)、FS3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2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40 d)和FS4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3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30 d),对克氏原螯虾幼虾(7.73±0.05) g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间存活率、肝体比、肥满度和腹部含肉率均无显著差异。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且在FS2组达到最大值。FS2组和FS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各组间肝胰腺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且在FS2组达到最高水平。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以及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一粒径组(FS1组)相比,FS3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  相似文献   

9.
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不同养殖方式下鳙饵料的贡献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养殖方式(A组:施肥;B组:施肥+1/2投饲;C组:施肥+投饲;D组:投饲)围隔中鳙(Aristichthys nobilis)肌肉碳氮稳定同位素变化情况,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贡献率。结果表明,A组鳙肌肉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为(–23.8±0.1)‰和(10.8±0.4)‰,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的值(P0.05),后三者之间值没有显著差异。围隔中的食物源有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和饲料,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均低于消费者鳙的同位素值。3种食物在不同养殖方式下的贡献率不同,浮游动物是A组鳙的主要食物来源,平均贡献率为(65.6±3.2)%,饲料是另3个组鳙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B组饲料的贡献率相对较大,达82.1%。说明投饲鳙后,鳙对饲料能够较好地吸收利用,但在池塘中同时培育天然饵料能有效提高饲料的贡献率,减少投饲量,降低残饵的污染。本研究旨为实践养殖中合理投饲鳙的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林茂苍 《科学养鱼》2001,(12):50-50
一、投饲与鳗鱼规格的关系欧鳗规格大小是决定投饲率的前提之一。众所周知,规格越小投饵率越高,但究竟要达到多高的投饵率才能保证其健康生长,又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一般认为,在水温适宜、鳗体健康、饲料品质保证、放养密度适宜时,应保持的投饲率为:白仔阶段投喂红虫时期,可不控制投饲率,尽量让白仔吃饱。在转为白仔后期和黑仔期时投饲率可参照表1:表1白仔后期与黑仔期投饲率在30尾/公斤以内,许多教科书或文章提倡应低于2.5%,在10尾/公斤以内应低于2%,在5尾/公斤以内应低于1.5%。但从本人几年的…  相似文献   

11.
正以初始体重为(0.38±0.01)g的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实验,研究两种糖源饲料(蔗糖和玉米淀粉)和投喂频率(7次/天、5次/天、2次/天)及其交互作用对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性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投喂频率后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显著升高,糖源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和评估国内鲟饲料的状况和养殖效果,本实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筛选了4种品质达标、价格一致的鲟饲料.以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i♂)作为养殖对象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对比分析4种鲟饲料养殖效果.将240尾初始体重为(512.48±3.10)g的杂交鲟幼鱼按投喂饲料品牌分为4...  相似文献   

13.
不同投饲率对黄颡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幼鱼(体长1.621±0.1561cm,体重0.093±0.02g)放养在12个容水50L(40cm×30cm×41.6cm)水槽中,每个水槽30尾,投喂含粗蛋白40.53%、粗脂肪13.14%的配合饲料,以搅碎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黏合剂(二者的比例为4∶1),投饲率为15%(1组)、20%(2组)、25%(3组)和30%(4组),每组三个重复。60d的饲养表明,4组鱼的成活率最高(81.57%),1组最低(18.75%),2组和3组分别为54.83%和54.54%。统计分析表明,随投饲率增加,鱼的增重率不断增加,2、3、4组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1组(P<0.05),但这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1组鱼的呼吸代谢率高于其他组是生长缓慢的原因。本实验证明,黄颡鱼夏花培育期间,投饲率以25%~20%为宜。  相似文献   

14.
人工饲料对刺参幼参生长贡献的碳稳定同位素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不同养殖密度下刺参对人工饲料的吸收利用情况,实验采用碳稳定同位素法研究人工饲料对刺参幼参生长的食物贡献率.实验采用室内水族箱与刺参养殖池塘内围隔相结合的方法,刺参幼参的初始体质量为(4.78 ±0.58)g,水族箱(100 cm ×60 cm ×60 cm)内10头幼参用人工饲料按5%刺参初始体质量(湿重)连续喂养60 d;参池围隔(长8.0m×宽8.0m×高1.9m)内,投喂的实验组幼参在5、10、15、25和35 ind/m2的养殖密度下经人工饲料驯化后按5%刺参初始体质量(湿重)连续喂养6d,同时设不投饲的对照组,各4个重复.结果显示,水族箱内的刺参幼参的体质量经人工饲料饲喂60 d后均显著增加,其特定生长率(SGR)为(2.73±0.57) %/d,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 C值)由初始时的-18.633‰±0.552‰显著变化为-19.466‰±0.316‰(P =0.032).围隔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刺参的最终体质量都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但同一密度的实验组刺参最终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刺参幼参的δ13C值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由-13.262‰±0.183‰减小为-15.102‰±0.189‰,人工饲料对幼参的食物贡献在最低密度5 ind/m2下为最小值3.78% ±2.98%,在最高密度35 ind/m2下达到最大值为29.48%±3.31%.研究表明,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法可有效分析刺参幼参的生长与摄食,人工饲料对刺参生长的贡献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显著增大(P<0.01),但比常见鱼虾等水产养殖品种要低得多,这与刺参自身摄食生理学特点、饲料质量、养殖模式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配制5种饲料,速大肥(Stafac500)的添加量分别为0,20,40,60和80mg·kg-1,于室内水泥池(0.90m×0.60m×1.0m)分组进行实验,每池养凡纳滨对虾60尾,初始体重为0.22g,每组饲料3个平行,养殖时间8周。增重率(%)分别为1105±43,1115±33,1150±22,1192±53和1272±33;饲料系数分别为1.56±0.11,1.51±0.02,1.45±0.01,1.42±0.10和1.49±0.02。结果表明,投喂添加速大肥添加剂饲料的对虾生长性能优于对照组,对虾摄入不同剂量的速大肥对全虾的营养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几种饲料原料对刺参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饲料原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采用鱼粉、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 Kuntze、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海泥5种主要原料配制的饲料投喂体长为4.18±0.23cm、体重为5.99±0.26g的刺参幼参,进行了为期80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时,投喂鼠尾藻饲料、浒苔饲料和动物性饲料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95.36%/d、92.29%/d和84.87%/d.这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生长效果要好于投喂海带饲料和海泥饲料的刺参.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室内养殖条件下,虽然刺参能够更好地利用植物性蛋白,但是可以将动物性蛋白作为刺参的辅助性饲料成分,配制出营养更全面的配合饲料;浒苔作为刺参幼参的养殖饲料原料是完全可行的;海带粗加工产品不适于用做刺参饲料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投喂水平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初始体重为(68.85±0.44)g和(26.67±0.17)g的2种规格黄鳝为研究对象,大规格按照体重的2.8%、3.6%、4.4%和5.2%投喂;小规格按照体重的3.0%、4.0%、5.0%、6.0%和7.0%投喂;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大规格组50尾/箱,小规格组100尾/箱,实验持续56d.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2种规格黄鳝增重率、饲料系数、肝体比以及全鱼脂肪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但金鱼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大规格黄鳝在投喂水平为4.4%和5.2%时增重率达到最高水平,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规格黄鳝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大规格黄鳝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胆固醇(TC)含量先升后降,血清甘油三脂(TG)含量呈上升趋势;大规格黄鳝在投喂水平为4.4%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达到组间较高水平.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小规格黄鳝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TG、TC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血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投喂水平为6%时,小规格黄鳝的SOD和LZM活性均处在较高水平.本研究表明,当大规格黄鳝投喂水平为4.4%、小规格黄鳝投喂水平为5%-6%时,黄鳝的生长性能达到较佳状态.  相似文献   

18.
李济平 《渔业现代化》1999,(5):12-13,10
二种生物过滤器(滴流和珠粒)和二种去固体过滤器(旋转筛滤器和多管沉淀池)组成四种室内独立循环养殖系统(表1)。每个系统均有一个20001环状玻璃钢水箱、水箱内饲养平均体重609杂交条纹鲈鱼苗,密度约320条/箱。每天08:00投喂饲料。第一个试验持续4周,每个系统投饲率600克/天.约占3%鱼体重。第二个试验持续约6周、每个系统投饲率800克/天,占2.5%鱼体重。试验3和试验4重复以上二种投饲率。二个连续试验之间,更换全部用水,清洁过滤器阻塞物。整个过程约6个月生长期(四个4~6周试验和每二个…  相似文献   

19.
一、配合饲料的投喂技术1.选择优质适口的饲料在选择饲料时,要根据养殖鱼类的食性、个体大小、营养需求,选用合适粒径的饲料,减少饲料损失。2.合理制定投饲计划夏季(7、8、9月)是鱼类生长高峰期,投饲量一般占整个生长过程的65%,应重点保证这一时期的饲料供应。一般水温在15~20℃时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3.0%,水温20℃以上时为3.0%~5.0%,并通过经常性的鱼类生长情况抽检,每隔10~15天对投喂量进行一次调整,以鱼摄食“八成饱”为宜。3.采取科学投饲方法鱼种放养后,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就要进行鱼的驯化。起初用少量饲料慢慢引诱鱼到…  相似文献   

20.
在水产养殖日常管理工作中,最耗费时间的工作就是投饲。投饲方式主要有人工投喂和自动投饵机投喂2种。采用人工投喂,劳动强度大、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投喂精确度低,饲料损失率16%~20%,饲料成本高,养殖效果差;采用自动投饵机投喂,基本解决了人工投喂存在的问题,饲料的损失率8%~9%,养殖效果明显提高。但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投饵机还存在一些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