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中氮库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土壤不同团聚体中氮库的分布特征。【方法】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分别从黄土高原不同地域分层(0~20、20~40和40~60 cm)采集22个土壤剖面样品。【结果】无论哪种团聚体,从表层向下,有机氮、矿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皆呈递减趋势。不同土壤团聚体,其有机氮含量明显不同,>5 mm、2~5 mm、1~2 mm、0.25~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氮含量依次递增趋势,而0.25~1 mm、<0.25 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氮含量依次呈下降趋势,以0.25~1 mm团聚体有机氮含量最大;不同团聚体中铵态氮、硝态氮和矿质氮含量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由于不同大小团聚体所占比例不同,因此无论是土壤有机氮,还是矿物态氮,其贮量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与含量并不完全一致:> 5 mm、2~5 mm、1~2 mm粒级结构体中贮量依次呈递减趋势,而1~2 mm、0.25~1 mm、< 0.25 mm依次呈递增趋势,以1~2 mm结构体贮量最低。【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中各级团聚体含氮量分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土垫旱耕人为土各级团聚体含氮量最高,干润砂质新成土各级团聚体含氮量最低。植被对团聚体中的氮素分布也存在一定影响,有机氮和矿质氮大体上均呈自然林地>新垦农田>人工林>农地。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江苏沿海滩涂绿肥种植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种植黑麦草、苕子,分析滩涂土壤理化性质、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养分结构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沿海滩涂上种植黑麦草、苕子,可降低土壤容重及土壤水溶性总盐的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的含量,且随着生长期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种植绿肥提高了沿海滩涂土壤各土层(0~10、10~20 cm)>2.0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数;绿肥生长期越长,团聚体质量百分数提高的幅度越大。种植绿肥提高了滩涂地区>0.25~2.00 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数,而降低了>0.05~0.25 mm、≤0.0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的质量百分数,且在≤0.05 mm粒级上效果尤为明显。种植绿肥后,各土层(0~10、10~2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而明显提高;土壤中性蛋白酶活性、土壤蔗糖酶活性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而明显提高,且以10~20 cm土层的酶活性提高幅度较大,种植黑麦草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幅度大于苕子;土壤中性蛋白酶活性与土壤蔗糖酶活性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2种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蕉园行间间种甘薯对土壤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解决香蕉园多年连作单种产生的土壤结构差、保水保肥力下降等问题,以桂蕉1号为材料,设置香蕉与甘薯间种和香蕉单作2种不同的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比较分析蕉园间种甘薯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月至9月期间,与单作相比,蕉园间种甘薯可使土壤容重和固相组成降低,降幅分别为3.28%~9.97%、1.24%~3.76%;使土壤孔隙度、土壤液相、气相占比升高,提升的幅度分别为1.24~3.76、0.36~6.39、0.88~4.34百分点;对于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组成,间种甘薯促进了微团聚体向较大粒级的团聚体转化,使>2 mm、0.25~2.00 mm粒级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增幅分别为1.15~13.01、0.60~21.69百分点,同时使土壤0.053~<0.25 mm、<0.053 mm粒级的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下降,降幅分别为1.78~22.47、0.24~1.17百分点,因而使间种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土壤团聚体稳定率(WSAR)、R>0.25、平均质量直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长期不施肥土壤团聚体中胡敏素的含量以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土壤团聚体中HMr含量随粒级的减小而降低。不同粒级相比0.25~0.053 mm粒级HMi的含量最低。HMi/HMc比值表现为<0.053 mm粒级的最高。随粒级的减小HMi的E4/E6比值降低,<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HMi的分子质量大,缩合度高,结构复杂。  相似文献   

5.
丘陵山地茶园土壤团聚体及其碳含量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丘陵山地茶园土壤团聚体及其碳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0~20cm以>5mm团聚体含量最高,占20.59%,2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以<0.25mm微团聚体为主,占35.32%。0~20cm,20~40cm土层均以>5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团聚体基本呈现粒径增大,有机碳含量增加的规律。茶园在0~20cm土层>5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及其分配比例最大,0.25~0.5mm团聚体含量最少,而20~40cm土层以0.25~0.5mm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配比例最大,>5mm团聚体的比例最小。  相似文献   

6.
采取湿筛法测定分析新疆旱地麦田不同产量水平土壤团聚体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麦田土壤各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存在差异。高产田地块土壤5 mm粒级团聚体显著高于中产田和低产田,分别增加45.18%、52.72%;高产田和中产田地块土壤0.25~0.5 mm粒级的团聚体显著高于低产田,分别增加45.70%、51.15%;低产田0.2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分别较高产田、中产田显著增加36.34%、8.84%。高产田0.25 mm粒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达68.30%,比中产田和低产田分别增加13.29%、20.29%。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均表现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分形维数则表现相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MWD、GMD、5 mm粒级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0.25 mm呈极显著正相关。MWD、GMD与5 mm粒级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0.25 mm粒级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4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深松、秋翻),对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研究各粒级(粒径>2.00 mm、>1.00~2.00 mm、0.25~1.00 mm、<0.25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种耕作方式下,在0~20 cm土层4种粒级的土壤团聚体中,粒径>2.00 mm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免耕、少耕、秋翻处理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对同一粒级的土壤团聚体而言,0~20 cm土层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随团聚体粒级变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降低;在秋翻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最高,说明对该地区土壤翻动处理,可改善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肥力,可作为改善绿洲区农田土壤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茶年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茶年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均呈降低—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粒径>2mm和<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占主要比重,粒径1~2mm的水稳性团聚体占比最小。植茶5年和10年的土壤中,>2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0.25mm含量(P<0.05),植茶30年的土壤中,>2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显著低于<0.25mm的含量(P<0.05)。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和平均重量直径均随植茶年限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茶年限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值在0~20cm土层表现为:植茶5年>植茶10年>植茶15年>植茶30年;在20~40cm土层则表现为:植茶30年>植茶15年>植茶5年>植茶10年。表明长期植茶会明显破坏老冲积黄壤的团粒结构,导致较大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逐渐向较小粒级转化,团聚体水稳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20年之际,定量研究岷江上游退耕还林后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动态变化,为干旱河谷区生态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原生林为对照,退耕地生态林和果园(樱桃、脆李、苹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用地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应用混合效应确定林地类型、土层深度、海拔梯度、砾石含量等因素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动态的贡献度。【结果】果园土壤大团聚体(> 0.25 mm)含量显著低于生态林,二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原生林。原生林和生态林土壤团聚体各粒级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5~10 mm> 2~5 mm> 0.25~2 mm> 0.053~0.25 mm> 0~0.053mm,果园土壤团聚体各粒级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0.25~2 mm> 2~5 mm> 5~10 mm> 0.053~0.25 mm> 0~0.053mm;在5~15 cm土层,樱桃园5~1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脆李园和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GMD)均表现为原生林>生态林>果园...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蕉园行间间种甘薯对土壤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解决香蕉园多年连作单种产生的土壤结构差、保水保肥力下降等问题,以桂蕉1号为材料,设置香蕉与甘薯间种和香蕉单作2种不同的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比较分析蕉园间种甘薯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月至9月期间,与单作相比,蕉园间种甘薯可使土壤容重和固相组成降低,降幅分别为3.28%~9.97%、1.24%~3.76%;使土壤孔隙度、土壤液相、气相占比升高,提升的幅度分别为1.24~3.76、0.36~6.39、0.88~4.34百分点;对于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组成,间种甘薯促进了微团聚体向较大粒级的团聚体转化,使>2 mm、0.25~2.00 mm粒级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增幅分别为1.15~13.01、0.60~21.69百分点,同时使土壤0.053~<0.25 mm、<0.053 mm粒级的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下降,降幅分别为1.78~22.47、0.24~1.17百分点,因而使间种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土壤团聚体稳定率(WSAR)、R>0.25、平均质量直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为烟株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以达到提高烟叶质量的目的。[方法]在田间设置4个处理,测定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计算土壤总孔隙度,同时测定烟叶叶绿素的合成效率、经济性状、质量性状。[结果]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对改善烟田土壤物理性状有较明显的效果,团粒结构得到改善,透气性增强;对烟叶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改善根际营养状况和发育环境,促进烟株的生长发育,以处理B(起垄前在田块表面喷施+垄体喷施)效果最佳;对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处理B最佳,处理A(喷施一次调理剂在垄体)次之;对烟叶感官质量影响较大,各处理明显优于对照,其中以处理A最好,处理B次之。[结论]"免深耕"土壤调理剂的应用可以改善烟田土壤物理性状,促进烟株的生长发育,提高烟叶产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太原市南郊区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县区为单位,以土属为单元,对农业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背景值进行研究。这种面向较小区域和较低土壤单元的研究工作,可取得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明秦巴山烟区(十堰)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并提出改良措施。[方法]选取十堰市4个产烟县1 448份土壤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全县植烟土壤平均p H 6.50,有机质19.10 g/kg,碱解氮114.10 mg/kg,速效磷30.00 mg/kg,速效钾155.40 mg/kg,有效锌0.97 mg/kg,氯6.50 mg/kg,有效硼0.17 mg/kg,有效硫26.70 mg/kg,交换性钙2725.00 mg/kg,交换性镁212.70 mg/kg,有效铜1.18mg/kg,有效锰28.38 mg/kg,有效铁30.18 mg/kg。[结论]全市植烟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锌、有效硼、交换性镁均处于适宜范围内,速效磷、有效硫、交换性钙、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铁较为丰富,速效钾偏低,不同植烟县土壤肥力特征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土壤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土改良效果和对牧草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盐碱土改良剂(美地那、康地宝、碱益康)的不同浓度对盐碱土的总盐分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改良剂均能明显地降低盐碱土的总盐分,且降盐效果随改良剂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强。但低浓度的改良剂对土壤pH值影晌不大。同时研究了8种牧草在改良后土壤上的发芽情况。研究表明:土壤改良剂可以明显改良土壤,使种子的盆栽发芽率明显提高,效果最好的是披碱草和羊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研究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征的演变.[方法]以典型的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裸荒地阶段(Ⅰ)、草地阶段(Ⅱ)、灌丛阶段(Ⅲ)、灌木阶段(Ⅳ)和乔木阶段(Ⅴ).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分析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以及生化作用强度的变化.[结果]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微生物总数显著上升(P<0.05),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优势类群的比例也发生变化,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等土壤徽生物主要生理类群数量显著上升(P<0.05);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纤维素分解强度和呼吸作用等生化强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土壤微生物活性是表征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功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扎龙自然湿地典型的芦苇沼泽生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特性在不同土层(0~15 cm,15~30 cm)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性氮、速效钾、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质量分数、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均显著...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绰墩遗址埋藏古水稻土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绰墩遗址古水稻土的基本性质,阐明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机理。【方法】以绰墩遗址埋藏的古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和考古学方法确定了土壤成土年龄和分布;按照中国土壤学会编汇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碳、营养元素含量。【结果】碳化稻和土壤有机质中14C分析证实绰墩遗址最古老水稻土为距今6 000年马家浜时期,该时期古稻田位于表层以下1 m左右,平均每块稻田面积5.2 m2。古水稻土(每克土中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有机碳平均含量9.7 g·kg-1;N、P、K、Ca、Mg、S、Fe、Mn、Cu、Zn的全量平均含量分别为0.8、1.58、18.2、7.6、6.3 、0.1、22.、0.51 g·kg-1和40.9、80.8 mg·kg-1。【结论】古水稻土的有机碳、全氮含量、C/N比显著大于同期种植强度较弱的古水稻土(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g),其它元素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强度古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和pH差异不显著。古水稻土N、S、Cu全量含量显著低于现代表层水稻土,而有机碳、P、Fe、Mn全量含量则相反;现代表层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一般大于古水稻土。  相似文献   

18.
何伟静  江洪  原焕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83-14985
在介绍土壤酶的来源与环境因子对土壤酶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壤呼吸的酶促作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崔文静  张明礼  杨浩  杨本俊  陆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15-8517,8604
[目的]准确估算江西红壤区土壤侵蚀模数,为该区土壤侵蚀状况评估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中国科学院红壤试验基地的一个小流域作为研究区,运用137Cs与210Pbex示踪技术计算耕作土壤侵速率。[结果]江西红壤区137Cs与210Pbex的背景值分别为1 746.64和44 383.83 Bq/m2,耕地平均侵蚀速率为4 857.66 t/(km2.年)。[结论]不同耕地土壤137Cs与210Pbex含量存在差异,但整体趋势一致,即水稻田萝卜地花生地红薯地芝麻地;在耕作土中农作物不同,侵蚀速率也不同,大小顺序是芝麻地红薯地花生地萝卜地水稻田;红薯地和芝麻地为极强烈侵蚀,萝卜地、花生地、水稻田为强烈侵蚀。  相似文献   

20.
针阔混交林择伐作业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LI8100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全自动测量系统,对择伐后林地10cm处的CO2通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土壤及各分室CO2排放通量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择伐作业后,林地表面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土壤温度和湿度共同解释了林地表面CO2通量季节变化的68.10%~98.9%;枯枝落叶层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较差,土壤温度和湿度共同解释了枯枝落叶层CO2通量的12.60%~89.80%,难以确切说明枯枝落叶层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相应关系;根系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较好,土壤温度和湿度共同解释了根系CO2通量的55.80%~96.70%;矿质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较高,土壤温度和湿度共同解释了矿质土壤CO通量的40.30%~99.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