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燕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394-396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历了大规模辞退农民工到农民工用工短缺的变化,现阶段,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以及政府政策导向成为研究重点.通过在江苏省对农民工就业现状展开多个层面的调查,对农民工收入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同时具有农民和工人身份的双重职业者,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者。农民工被动回流会导致企业用工短缺,损害城市便民服务体系,加深城乡隔膜,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分析了农民工被动回流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减少农民工被动回流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珠三角的“用工荒”密切相连.其他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供给数量的减少、珠三角企业产业升级进展缓慢以及用工思维的固有化是新生代农民工所处客观环境对珠三角“用工荒”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如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流动性较强、利益诉求多元化及市民化意愿较强是造成珠三角“用工荒”的另一原因.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改善用工环境,促使农民工融入当地城市以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缓解珠三角“用工荒”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邓力 《新农村》2008,(3):34-34
重庆市政府最近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将通过4种途经扩大农民工住房供应,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让进城农民工安居乐业。 一是鼓励用工单位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存量土地,修建适合农民工居住的集体宿舍。  相似文献   

5.
近日记者从长春市政府获悉.长春市将按照国家建设部的文件为在长工作的农民工.提供住房优惠政策.农民工如果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用工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住房租金补助.并可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6.
浅析政府在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中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民工住房的现状入手,从制度、法律、政府角度分析产生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原因,阐明政府应该发挥的主体作用,以期缓解农民工的住房压力,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甘肃省政府近日出台的甘肃省去房地产库存的实施方案,从2016年起,甘肃省农民工也有住房公积金。一方面,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会为农民工开设缴存账户建立绿色通道;另一方面,甘肃省也要求用工单位把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到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依法保障他们享受住房公积金的政策。其实,现在甘肃省住房积压现象比较严重。有监测数据显示,到2016年元月底,仅甘肃省省会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农村住房过剩与城市住房不足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矛盾。调查显示农民工家庭的农村住房45%处于浪费状态,但他们在城市的居住面积人均却只有4平方米。从农村来说,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回乡预期,建房潮留下的后遗症,农民工投资保值需求,农村宅基地政策的束缚等原因导致了农村住房过剩;从城市来说,商品房价格远远超过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低端房地产市场供给之路不畅,政府公益性住房因数量有限无法惠及农民工导致了农民工城市住房短缺。在对农民工住房理论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市场与政府干预两条解决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用工荒"现象出现至今,已逐渐演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起来看,"用工荒"现象产生是国家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企业用工理念偏差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工荒"的缓解,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好转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减、有利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新型人际关系的营建、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为此,应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切实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用工理念、努力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完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等多个层面入手,以切实消解"用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现象并存显得较为突出,这是多对矛盾综合的结果,包括农民工进城就业成本与收益矛盾、农民工素质与企业需求矛盾、就业年龄门槛与农民工年龄结构矛盾、企业用工苛刻与新生代农民工逸乐享受矛盾。解决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应该多管齐下,各方都应有所作为,本文从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促进就业的角度,从户籍制度改革、禁止用工年龄歧视、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肖克  生李美 《新农村》2005,(10):27-27
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贵州省人民政府最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使农民工讨还血汗钱多了一件利器。贵州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工程承包企业、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用工企业招用农民工后,应在三个工作日内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合同中必须有明确的劳动报酬、工伤保险等条款.并按分级管理原则在一个月内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用工企业必须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农民工工资,要向农民工提供工资支付清单,并按规定保存两年以上,用工单位不得伪造、隐匿、销毁工资支付记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慧娟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409-412,417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平均年龄与初次外出务工年龄较低,未婚者居多;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偏向于选择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维权意识日益增强;需求层次从生存向发展转变。目前在新生代农民工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障碍和问题: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使农民工就业市场面临更大不确定性,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培训情况离市场要求有差距,侵害农民工权益问题突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户籍、住房、教育、社保等一系列制度性和现实性障碍。当前,中国经济在企稳回升之后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将出现地区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农民工流向呈现多层次、多元化趋势,企业管理方式也将实现一些有利于农民工就业条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科技信息     
五部委要求用工单位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前不久,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5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精神,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基本原则是:一要因地制宜,满足  相似文献   

14.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购房比例较低;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受政策影响,广大农民工落户城市艰难;大多数企业为节省成本,对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支持力度不够。为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体现政府的宏观指导性;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等,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对与企业签订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基本社保费的,可对职工个人缴纳的部分给予补助."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缓解企业用工短缺做好用工服务的通知》,从加强企业用工服务入手,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通知》明确,对职工个人缴纳社保费部分给予补助,在相应的劳动合同期限内缴纳社保费,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保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相应的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各县(市、区)自行制定对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保费的补助标准.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出现"民工荒"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并试图通过改善政府服务职能、完善企业用工体制和提高广大农民工自身素质和技能三方面共同努力解决"民工荒"问题,保障企业健康稳步发展,构建良好的用工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技能短缺成因及其缓解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农民工短缺现状,分析了农民工短缺与农民工技能短缺的成因及技能短缺的普遍性、特殊性,及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建筑业企业招用农民工,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向劳动保障部门进行用工备案。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建立与城镇住房保障的建立需同步进行,农民工在退出其保障性住房即宅基地的同时,必须获得与其相应的城镇住房保障以维护其利益。文章从农民工宅基地退出与城镇住房保障两方面入手,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3个行为体考虑,分析当前宅基地退出与城镇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建立与城镇住房保障的建立需同步进行,农民工在退出其保障性住房即宅基地的同时,必须获得与其相应的城镇住房保障以维护其利益。文章从农民工宅基地退出与城镇住房保障两方面入手,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3 个行为体考虑,分析当前宅基地退出与城镇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