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借鉴使用土地利用类型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和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区2005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2005年数据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9年数据为土体利用规划数据),对都江堰市中心城区土地覆被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都江堰市中心城区农用地、园林地、建设用地以及其他土地的覆被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工业-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一般规律,利用1990、2000、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对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进行监测,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六盘水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及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水田、旱地、未利用地明显减少,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加;2000-2010年变化速度明显高于1990-2000年,郊区大部分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1990-2010年林地、草地变化数量不大,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总体看来,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快速的人口扩张及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和RS的郑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1992,2001年的TM影像和2006年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采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和转移矩阵分析了郑州市城区18 a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郑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减少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和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的增加.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有经济发展、政策因素、城市化和人口增加等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0、2000、2010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市区土地利用进行监测,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生态价值,以1 km×1 km网格为统计单元,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中心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多样性下降,离市中心较近的独立乡镇多样性快速上升,功能转变为城乡结会部;研究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网格逐渐连通;研究区内生态价值较低,生态环境脆弱.20年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较大,高利用程度、低多样性、低生态效益的网格逐渐相互连通,形成大的斑块,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借助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从土地利用类型布局变化和土地利用数量结构2个层面分析比较了山西省怀仁县第1次土地调查与第2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揭示该县1989—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怀仁县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四者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6.74%;(2)近20年来,该县各乡镇总计有50.9%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中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的相对变化率较大,均有半数及半数以上乡镇的变化程度高于整个县的平均水平;(3)靠近城区的几个乡镇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高,集中化程度小,远离城区的则相反,这充分说明城市化进程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土地管理与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郧县中心城区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选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的驱动因子,借助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CLUE-S模型对其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模拟,并利用2012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CLUE-S模型模拟可以用于未来郧县中心城区用地的变化,最后利用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模拟202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以期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利用永济市1990年和2008年两期TM数据,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的支持下,采用RS和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的引入,定量分析了18年来永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研究表明,该地区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增加非常快,耕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大幅减少,林草地减少幅度不大,水域面积呈现萎缩的现象。18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小,其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73%,耕地和林草地年变化速度最慢,建设用地年变化速度最快,未利用地和水域年变化速度相对居中。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别是252.52和263.87,土地利用指数逐渐增大,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极限来看,该区域的开发程度已达到中等水平状态。1990~2008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都大于零,反映该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8.
首次对锡林浩特市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进行系统研究,为锡林郭勒大区域内提供时间长跨度、空间小尺度的案例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数学统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型、程度变化模型和结构的空间变化模型对分类系统中的Ⅰ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研究。1)锡林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明显;2)测算得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单一动态度、综合动态度、土地开发度、土地耗减度等指标显示,锡林浩特市2000—2010年是土地利用变化较大的时期;3)影响锡林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策的调整。锡林浩特市30年来土地利用程度呈现逐年提高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指标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指标均大于0,表明锡林浩特市土地利用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土地利用相关概念的内涵和目标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的研究进展,为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借鉴。最后,笔者对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尺度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淮北市城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卫星的2景TM遥感影像和1景Quickbird遥感影像监测和分析淮北市城区1987~2005年共18年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探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淮北市城市环境变化研究和城市规划及城市化前景展望提供理论及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淮北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淮北市城区在1987~2005年18年间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建设用地和林地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土地利用类型稳定区域面积为12.15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9.94%,18年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70.06%,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比平均每年为3.89%,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84%.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郊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利用多种数据源获取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化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显示不同的特征:1990—1995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1995—2000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面积也有所恢复;2000—2006年,建设用地发展重点由建成区转移到远郊区县,建设用地又有所增长。同时从空间角度分析建成区空间分布变化、高速公路周边5 km范围内城市扩张强度变化,揭示了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的空间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两型社会建设,从宏观层面对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分3个项目层,选取18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的综合评判法计算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和8个县的中心建成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的相对土地利用潜力综合水平,其中权重采用客观附权法———改进的熵值法求得。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中,土地利用潜力大的是长沙市区;土地利用潜力中的是宁乡县、湘潭市区、炎陵县、韶山市、株洲市区、望城县、湘潭县、株洲县;土地利用潜力小的是攸县、醴陵市、茶陵县、湘乡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关系在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及经济学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研究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领域.本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间关系为研究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计算2003-2016年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协调程度,分析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因素状况及内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经过了协调-较不协调-相对协调的变化过程.②影响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主要因素有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比、人口密度、公交分担率、土地投入不足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亚市2004、2009、2014、2019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借助ArcGIS10.4软件和Fragstats4.2软件,通过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轨迹分析、城市扩张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等分析三亚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是三亚市的优势景观,占整体的83.08%;耕地发生转变的比例为41.48%,主要集中在城区西部、中部和东部平原地区,其中2014年转为建设用地的占比达到峰值16.99%,耕地转为其他用地后又恢复为耕地的占比为10.78%,可见耕地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有效修复;整体呈现中心区域集聚明显,边缘区破碎化程度高的格局。保障三亚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于防止城市无序扩张,保护基本林地和农田,打造山海廊道;集中利用土地,提高建成区土地功能和价值,分散植被斑块和廊道;维持林地大型斑块完整性,促进物种生存和迁移,提高物种丰富度。研究结果可为三亚市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山西省20世纪90年代末1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省土地变化以城镇、果园变化最大;草地、耕地被城镇大量占用;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大主要受人口压力的影响;从偏离度等看,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定义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郑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郑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据此提出了有效提高郑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南昌市安义县近10 a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马尔可夫链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该县城乡用地的需求量,预测了该县未来15 a城乡用地逐年的规模量,并运用信息熵等研究了该县未来城乡用地的结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在阐述土地产权内涵、土地产权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中旧城改造、农地征收以及"城中村"的土地产权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城市边缘区土地产权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一类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的快速蔓延及强烈的人类活动显著地改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而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及人居环境.通过遥感、GIS技术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法,对淮北市1987年、2000年和2007年3个时期20a间的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87-2007年间淮北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和面积发生剧烈变化,生态用地占城市面积的比例由91.45%降低至71.86%.1987-2000年,农田面积大幅度下降,而林地和水体都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2000-2007年,农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和水体面积却明显下降,建设用地总面积虽然没有明显变化,但其聚集度显著增加.20年间,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00年达31.32亿元.2000-2007年,以废物处理和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最为严重.可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密切相关,此结果可为淮北市景观格局优化及土地合理调控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