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目的]对当归在不同水肥处理下的需水量进行研究,为当归灌溉制度研究及GAP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田间试验,依据试验结果进行理论统计分析,分析了当归在不同灌水施肥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需水量和作物系数。[结果]不同处理0~37 cm深度土壤含水率变化、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起伏较大,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小;不同水肥处理对当归阶段需水量的影响,需水量与灌水量大小成正比,灌水量越大,需水量越高;在适宜灌溉条件下,当归整个生育期的日耗水强度从0.16~4.03不等,作物系数为0.37~1.26,全生育期需水量592.98 mm;当归的整个生育期作物系数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制定当归种植灌溉制度和GAP规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龙茶节水灌溉的需水规律及其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以2年生铁观音茶树为试验材料,研究微喷灌节水灌溉方式下乌龙茶的需水规律、灌溉水量、有效降雨量以及节水灌溉定额。[结果]5月、7~10月是乌龙茶的需水量高峰期,占全年需水量的59.15%。1983~2009年乌龙茶节水灌溉定额为551.4 mm,降雨有效利用率33%;其中大雨、中雨和小雨的有效利用率分别为17%、50%和77%。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乌龙茶需水量下降,降雨有效利用量增加,而降雨有效利用率下降。[结论]乌龙茶的最佳灌溉量是40~50 cm土层的土壤湿度达到75%时的田间持水量。乌龙茶生长需水关键期7~10月,适宜的灌水定额21.0 mm,灌水次数10~15次,灌水周期8~12 d。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南方气候区冬菠菜需水量。[方法]设计3种灌水下限指标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90%(处理1)、80%(处理2)和70%(处理3),每个处理设置2个重复,研究不同灌水指标下冬菠菜的需水量。分析了冬季菠菜的需水量ET;采用改进的彭曼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腾发量E%,进而求出作物系数Kc;利用水面蒸发量玩计算需水系数d;并用ISD法对需水量、产量、作物系数、需水系数和叶面积作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各处理的需水量无显著性差异,降雨对需水量的影响很大;处理1的产量和叶面积显著大于处理2、3,处理2、3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为节约菠菜灌溉用水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确定井渠双灌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方法]针对井渠双灌对作物需水规律的影响,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作物玉米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试验共设10个处理,处理1~10的灌溉定额分别为150、225、300、293、293、286、286、279、279、272 mm。[结果]井渠双灌条件下玉米生长初期作物系数0.25、发育期0.69、生长中期1.14、生长后期0.58;玉米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为599.57 mm。整个生育期内需水强度2.60~5.99 mm/d。[结论]该研究可为河套灌区井渠双灌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求适合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方法]以郑麦98为供试品种,对冬小麦6个不同生育期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冬小麦株高、分蘖、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量影响不同。冬小麦生长前期(苗期、越冬期和返青期)亏水后恢复正常灌溉,对株高、最终的分蘖、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不大。在冬小麦生长前期灌水控制下限为45%田间持水量,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灌水下限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和65%,是适合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结论]该研究提出的灌水模式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满足国家水利部《灌溉试验规范》要求的边界条件前提下,利用蒸渗器并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大棚萝卜灌溉制度及需水量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大棚萝卜最佳试验处理全生育期总需水量123.3mm,其中土壤水44.1mm,地下水补给43.7mm,灌溉水25.0mm。幼苗期和肉质根生长期控制土壤含水率占饱和的80%~90%,叶片生长期控制土壤含水率占饱和的70%~80%。最佳试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增产48.0%,较不同生育期灌水组合增产13.0%~14.0%,不同的灌溉模式对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mm)春油葵(420.0mm)春甘薯(362.1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mm)夏谷子(217.5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春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张家口市坝上地区西兰花灌溉水利用效率,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在西蓝花全生育期内以不同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灌溉依据,对不同处理的西兰花田间水分动态、亩产量和耗水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内,降水丰富的年份下,苗期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50%、莲座期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0%、结球期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50%的产量和水分生产率最大,全生育期耗水量为204.1 mm,日均耗水量为3.35 mm。  相似文献   

9.
采用U11(64)均匀设计原理,对葡萄不同生育期分别设置灌水上限,分析不同灌水量处理对葡萄耗水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各处理耗水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耗水强度与灌水定额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新梢生长期和果实膨大期为需水关键期,耗水强度最大达12.3 mm/d(408 mm)和8.3 mm/d(320 mm);当以上2个生育期水分控制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FC)的60%和85%时有利于葡萄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其中全生育期灌溉755 mm(处理Ⅳ)产量最大,达5 366.7 kg/hm2,且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7.11 kg/(hm2·mm)。适宜大棚滴灌葡萄的灌溉制度参数:灌溉定额为755 mm,灌水周期为2 d,整个生育期灌水60次。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地下滴灌条件下灌水下限与灌水器流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采用3种灌水器流量(0.1、0.9和1.5 L/h)与2种灌水下限(试验地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和60%)的全因素试验,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处理下较高流量的地下滴灌灌溉水分下渗量较大,使得4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较小流量的地下滴灌水分主要保存在上层土壤;灌水下限为80%田间持水量较60%田间持水量能够促进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增加,同时能够减缓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不同灌水器流量处理以0.9 L/h处理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最高,提高灌水器流量能够减缓灌水下限为60%田间持水量处理下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综合作物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灌溉制度为,灌水下限80%田间持水量,灌水器流量0.9 L/h。  相似文献   

11.
供水吸力对温室黄瓜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供水吸力即不同土壤水分对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黄瓜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为温室黄瓜灌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通过设定装置不同的供水吸力(WST)来持续稳定控制不同的土壤含水率,分析各供水吸力处理的黄瓜叶片光合、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能通过调节供水吸力持续稳定控制土壤不同含水率;黄瓜植株在3—5 kPa供水吸力范围内产量与商品瓜率最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3—13 kPa处理范围内的黄瓜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最高为7 kPa处理的36.57,1 kPa处理的黄瓜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表明对黄瓜各生育期进行分期水分调控才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还表明,黄瓜随着生育进程需水量越来越大,供水不足会导致生长点枯死而停止生长,影响黄瓜产量与商品瓜率,黄瓜采收后期适当加大水分供应可以增加采收后期产量。【结论】3—5 kPa的供水吸力较适合温室黄瓜的生长,此时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7%—81%;适当降低黄瓜苗期土壤水分、控制花期土壤水分和增加结果期土壤水分能进一步提高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温控黄瓜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宁夏干旱区日光温室膜下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耗水规律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为563不得mm时,耗水强度整体随着生育期的延后逐渐增大,在结果盛期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在各个生育期各处理日耗水强度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水分的消耗则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灌水量达到563mm时完全能满足黄瓜水分需求,并开始向土壤补充水分,且水分利用率达到33.4kg/m3。[结论]该研究为温室黄瓜生产生产的水分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宁夏干旱区日光温室膜下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耗水规律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为563 mm时,耗水强度整体随生育期的延后逐渐增大,在结果盛期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在各生育期各处理日耗水强度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水分的消耗则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灌水量达到563 mm时完全能满足黄瓜水分需求,并开始向土壤补充水分,且水分利用率达到33.4 kg/m3。[结论]为温室黄瓜生产的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肥水一体化膜下滴灌在日光温室越冬茬黄瓜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君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27-1027
[目的]探寻在日光温室作物栽培中可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灌溉技术。[方法]采用示范对比的方法研究了肥水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在目光温室越冬茬黄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得出,滴灌比漫灌可节省费用5985元/hm^2,平均增产23 755kg/hm^2,增产率为20.99%,每茬可节水4318t/hm^2,比漫灌节水近一半。[结论]肥水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调亏灌溉对温室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常莉飞  邹志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42-7144
[目的]寻找最优的调亏灌溉方案,为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6年对温室黄瓜在不同生长时期采用不同的土壤含水量灌溉下限(45%~75%)组合处理,测定不同灌溉情况下植株的部分生理指标、产量、果实品质及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温室黄瓜初花期土壤水分含量为60% ̄90%田间持水量,结果期土壤水分含量保持65%~90%田间持水量对于提高果实品质最为理想,该处理果实的还原糖、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9.94%、31.34%、3.14%、5.47%,且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高9.75%,保持60%~90%田间持水量节水效果最显著,比对照高18.84%,但果实品质明显不如65%~90%田间持水量。[结论]不同时期的水分亏缺有利于增强植株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结果期的适度干旱可以显著提高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灌水量,且产量并无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膜下滴灌条件下日光温室黄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灌水量处理下黄瓜的形态指标和光合作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处理的水量范围之内,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温室黄瓜形态指标、光合指标、叶绿素含量指标均不同程度地增加。本研究表明,温室黄瓜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结果期每隔3d灌水一次,灌水定额为15mm时其形态和光合指标可达到理想值。  相似文献   

17.
灌水下限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耐莫尼塔’番茄为试材,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0%为灌水上限,设置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50%、60%、70%、80%为灌水下限,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番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灌水下限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番茄生育期内生长指标、组织相对含水量、实际光化学效率、净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及产量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为日光温室番茄栽培的适宜灌水下限,可作为土壤水分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咸水淋洗对高粱和谷子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松嫩平原吉林西部中度苏打盐渍土壤种植高粱和谷子,设对照、补充灌溉、低额淋洗(250 mm)和高额淋洗(400 mm)4个处理,利用当地微咸水进行淋洗灌溉试验与研究。[结果]补充灌溉和淋洗处理较对照均更好地促进了2种作物的植株生长和根系发育;2种作物补充灌溉处理的产量较对照达到极显著增长水平。高额、低额淋洗处理的高粱产量分别较补充灌溉增加26.2%和14.1%(P=0.01);高额淋洗处理的高粱产量虽比低额淋洗有显著增加,但未达极显著水平;高额、低额淋洗处理的谷子产量分别较补充灌溉增加78.5%和33.9%(P=0.01)。[结论]400 mm淋洗量已接近高粱试验地的淋洗上限,但不是谷子试验地淋洗量的上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智能温室大棚中不同季节扦插对黔湄502(Camellia sinensis cv.Qianmei 502)短穗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智能温室大棚不同季节[春季(4月下旬)、夏季(7月下旬)、秋季(10月下旬)]扦插黔湄502短穗试验,调查分析其生长状况和作为母本园时可提供的插穗数。[结果]智能温室大棚扦插快繁黔湄502茶苗无论是1年生还是1足龄茶苗均可达到国家茶苗出圃标准。智能温室大棚不同季节扦插快繁黔湄502茶苗生长量为春季>夏季>秋季,且差异极显著。若以苗繁苗继代繁殖,以枝条利用率65%计算,春季扦插第2年可提供扦插短穗646.5万~1 092.0万穗/hm2,夏季扦插可提供690.0万~936.0万穗/hm2,秋季扦插可提供573.0万~702.0万穗/hm2。[结论]智能温室大棚能快速繁育茶苗,可大大缩短茶树良种选育周期。智能温室大棚不同时间扦插后茶树短穗综合表现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