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蚕种质量是蚕种场的生命,而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又是蚕种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我场自1997年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一切消毒防病措施均以微粒子病防治为中心,蚕种质量特别是无毒率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受到了同行业的一致好评,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与各位共同探  相似文献   

2.
凌荣 《广东蚕业》2010,44(2):4-8
本文针对近年来广西蚕桑发展迅猛,蚕种需求量大幅增加,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率有所上升,蚕种场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应从消毒防病体系、蚕种安全生产体系、质量监督体系等方面,构筑微粒子病防治工程,消灭传染源,防止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达到防治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目的,生产无毒优质蚕种。  相似文献   

3.
李武安 《四川蚕业》2010,38(2):56-57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引起的传染性蚕病,它既可以通过食下传染感病,也能够通过胚种传染给下一代蚕,微粒子病防治是蚕种生产的重要工作。广安区蚕种场作为四川较早的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场,在微粒子病防治上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笔者通过我场建场50多年来的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剖析,来探讨微粒子病在蚕种生产上的发病趋势、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是蚕种生产的重要环节。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在长期的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实践中形成了"五消八选"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生产过程全面消毒,生产环节选优除劣,有效提升了蚕种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5.
文光勤 《四川蚕业》2011,39(3):32-32,43
本文阐述了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在微粒子病防治、蚕种质量监管和各级蚕种生种、再出卵的控制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加强微粒子病防治提高蚕种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成卫 《中国蚕业》2012,33(3):58-60
回顾了安康市蚕种场近年来在家蚕微粒子防治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一些成绩;总结了安康市蚕种场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生产全过程管理,采取控制源头,狠抓各级蚕种质量,杜绝胚种传染,严格技术标准,强化检验手段,做好预知检查,提高检出率,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杜绝食下传染与交叉传染等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主要措施及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两种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技术措施的比较及优化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国蚕种繁育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喷施防微灵与全程叶面消毒是两种不同的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有效技术措施,本文通过全面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技术措施,找出了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缺陷并结合蚕种繁育的生产特点,提出了新的优化组合模式。蚕种场应用优化组合模式新技术后,达到了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提高良种繁育系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坚持以"全部种群治理"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策略,强化彻底消毒与淘汰思想,完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的配套技术,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实行绩效激励机制,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经蚕种生产检验,收到良好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是危害蚕种生产的主要传染性蚕病。为综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江苏蚕种行业多措并举加强蚕种生产过程控制和蚕种产品质量检疫,较好地维护了丝茧生产安全。但近年来由于蚕种生产方式、生产人员、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变化及野外昆虫消长等因素,家蚕微粒子病对江苏蚕种生产的危害依然严重。本文就规范蚕种质量检疫,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寄生家蚕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微孢子可被食下感染并能经卵、胚种传染子代,被国家列为重要的蚕种检疫对象。对于许多种场来说,原蚕区制种为蚕种场带来了较大的利润,在许多蚕种场的蚕种生产量中占据60%-70%的比例,个别种场甚至占100%。因此原蚕区微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该病的流行危害曾给我省蚕种生产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展开了一场防除微粒子病的攻坚战,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防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蚕种微粒子病带毒率大幅度下降,蚕种质量明显提高,建立了平面防微、立体防微、微观防微三大防微体系.主要...  相似文献   

12.
桑叶浸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给许多蚕种生产单位带来损失.作为一种极易传染的蚕病,家蚕微粒子病传播途径有2条:一是胚种传染,生产上主要靠检疫来克服;另一条是食下传染,因防治较为困难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单位的一大难题.目前,采用桑叶全程浸消来控制微粒子病的传播是蚕种生产单位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海盐蚕种场从1993年起就开始尝试桑叶浸消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浸消程序,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已基本控制微粒子病的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四川省南充蚕种场2005-2013年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分析总结了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在原来家蚕微粒子病防治体系的基础之上,减少了高温蒸汽消毒、甲醛消毒,并通过细化桑叶消毒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带毒率”控制在0.002%~0.008%的较低水平,“防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肖凯 《四川蚕业》2014,(3):42-42
<正>蚕种是重要的蚕桑生产资料,是蚕茧高产稳产的基础。蚕种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强、生产环节多、劳动密集型、过程复杂的产业。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通过胚种传给下一代,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在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防控是生产优质蚕种的基础和关键一环。根据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规律,结合近几年我市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供蚕种生产者参考。1传染规律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15.
杭州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蚕种微粒子病发生有所上升的情况,分析了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3个原因,介绍了杭州蚕种场牢固树立“防微”意识、建立新一轮“防微”措施,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暴发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湖州市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情况,在结合塔山蚕种制造有限公司原蚕区以户为单位就地制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了湖州市在家蚕微粒子病防治中的蚕种行业管理规范、技术措施贯彻到位、管理措施扎实严谨、组织形式不断改进等家蚕微粒子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生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蚕业界因微粒子病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所以对微粒子病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鲁兴萌等通过对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认为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等客观因素是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刘吉平通过对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40年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规律及广东省近10年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情况分析,认为气候、地理是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程度预测尚未见报道,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对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至关重要.作者根据湖州市某原蚕区种场19年毒率检测统计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对微粒子病发生程度作长期预测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牵及栽桑、养蚕、制种的全过程.下面就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蚕种场桑园微粒子病防治谈一下个人的体会.一代杂交种感染微粒子病主要是由于食下传染而引起,故蚕种场在一代杂交种生产中应十分重视微粒子孢子污染桑叶而感染此  相似文献   

19.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通过对蚕种生产量与微粒子病的发生量 (淘汰量、有病合格量和有病总量 )、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以及春季与秋季制种、蚕种场与原蚕区制种的微粒子病发生率的比较 (t测验 )表明 :当防治微粒子病的人为因素的作用被减弱时 ,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和原蚕区等客观因素将成为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的主要因子。原蚕区制种中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体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1 本届学组工作小结六年来,本届学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在全国家蚕微粒子病大流行、严重危害蚕种生产严峻形势下,围绕广东蚕种生产微粒子病防治这个主题开展学组活动,作了下列几项工作。 1.1组织学组成员到产区调研,为蚕种场防治微粒子病出谋献策学组紧密协助省蚕业主管部门,根据我省各蚕种生产单位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多次组织学组成员到微粒子病发生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