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409-12409,12443
通过研究热量条件的变化,分析原阳1981—2012年热量奈件(月、四季及≥0℃、≥10℃的活动积温及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建立多年平均气温与积温和持续日数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原阳县作物生长季内平均气温较20世纪80年代上升0.5℃。≥0℃的初日、终日分别提前11d和推后8d,作物生长期延长19d;≥0℃的积温增加153.9℃·d;≥10℃的初日、终日以及持续日数与80年代相比无明显变化。年平均气温与≥0℃、≥10℃积温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8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er-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连续小波分析和Arc GIS空间插值的方法,采用分区的方式对江西省近55年来≥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5年江西省日平均气温≥10℃积温和持续日数呈现增加趋势,初日呈现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迟趋势,且变化速率赣北大于赣中,赣中大于赣南;(2)近55年赣北≥10℃积温、初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1、2004、2000年;赣中≥10℃积温、初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4、2004、2000年;赣南≥10℃积温和初日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5年和2000年,赣北和赣中终日及赣南的终日和持续日数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未发生突变;(3)≥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保持一致,存在18年和30年的周期,且不存在区域性的差异;(4)江西省≥10℃积温、初日、持续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布相似,高值区大部分集中在北部,低值区大部分集中在南部,江西省≥10℃终日的气候倾向率的高值区在西部、低值区在东部。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西省近55年≥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江西省8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er-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连续小波分析和Arc GIS空间插值的方法,采用分区的方式对江西省近55年来≥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5年江西省日平均气温≥10℃积温和持续日数呈现增加趋势,初日呈现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迟趋势,且变化速率赣北大于赣中,赣中大于赣南;(2)近55年赣北≥10℃积温、初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1、2004、2000年;赣中≥10℃积温、初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4、2004、2000年;赣南≥10℃积温和初日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5年和2000年,赣北和赣中终日及赣南的终日和持续日数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未发生突变;(3)≥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保持一致,存在18年和30年的周期,且不存在区域性的差异;(4)江西省≥10℃积温、初日、持续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布相似,高值区大部分集中在北部,低值区大部分集中在南部,江西省≥10℃终日的气候倾向率的高值区在西部、低值区在东部。  相似文献   

4.
为向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陕西省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集1961—2010年该区域71个气象台站的资料,采用气象数据小网格推算、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秦岭南北近50年来稳定通过≥0℃的热量资源的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秦岭南北≥0℃的积温增加、初日提前、终日推迟和持续日数延长,除秦岭北部≥0℃初日变化速度慢于秦岭南部外,秦岭北部≥0℃的积温、终日和持续时间变化速度快于秦岭南部;秦岭南北≥0℃的积温和持续日数发生由少到多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3和1997年,秦岭南北≥0℃初日发生由推迟到提前的突变年份为1997年,秦岭南北≥0℃终日发生由提前到推迟的突变年份为1972和1976年。秦岭地区≥0℃积温的空间变化相似,整体呈增加趋势。秦岭南北初日和持续日数具有相同的周期,秦岭南北的终日具有相同的短周期,而秦岭南北的积温具有相同的长周期。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近50年0℃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有效日数、期内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呈显著提前的趋势,平均每10年提前3.7d;终日没有明显提前或延迟变化趋势;有效日数和期内积温变化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有效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4.5d,期内积温平均每10年增加96.9℃ ·d.全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有效日数、期内积温分别在1986、1989、1994年发生突变.稳定通过0℃的初日在1961-1985年内平均为2月5日,1986-2010年提前至1月24日,提前幅度最大的是苏南地区;有效日数1961-1988年内平均为320 d,1989-2010年增加为338 d,增加最多的是淮北及江淮之间西部地区;期内积温1961-1993年内平均为5335℃·d,1994-2010年上升为5712℃·d,苏锡常及泰州南部地区上升最多.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及合理布局农作物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共和县196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法等方法,分析青海湖南部共和县近59年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热量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9年青海湖南部共和县农业气候资源主要热量指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分别呈极显著提前、推迟、延长和增大趋势,气候倾向率速分别为-2.65 d/10a、2.19 d/10a、4.84 d/10a和90.22℃?d/10a,变异系数分别为11.5%、2.3%、5.2%和7.7%。共和县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分别在2000年、1993年、1996年和1997年发生提前、推迟、延长和增多突变,≥0℃的初日提前9 d,终日推迟9 d,持续日数延长17 d,积温增加315.0℃? d。  相似文献   

7.
选用辽西地区朝阳站19532014年的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农业界限温度0℃、10℃的初日、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显著,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2.243 d/10 a,终日为1.091 d/10 a,持续日数为2.834 d/10 a,积温为55.99℃·d/10 a。1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1.036 d/10 a,终日为1.846 d/10 a,持续日数为2.856 d/10 a,积温为63.271℃·d/10 a。近20年(20052014年的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农业界限温度0℃、10℃的初日、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显著,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2.243 d/10 a,终日为1.091 d/10 a,持续日数为2.834 d/10 a,积温为55.99℃·d/10 a。1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1.036 d/10 a,终日为1.846 d/10 a,持续日数为2.856 d/10 a,积温为63.271℃·d/10 a。近20年(20052014年)与前20年(19532014年)与前20年(19531972年)相比,0℃、10℃初日分别提前11 d和6 d,终日分别后推4 d和8 d,持续日数分别延长13 d和11 d,积温分别增加246℃·d和251℃·d。界限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春娟 《农学学报》2015,5(6):78-81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10℃界限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关中西部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10℃期间的积温以56.568℃.a/10 d 的幅度显著增加。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  相似文献   

9.
选用辽西地区朝阳站1953~2014年的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农业界限温度0℃、10℃的初日、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显著,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2.243 d/10 a,终日为1.091 d/10 a,持续日数为2.834 d/10 a,积温为55.99℃·d/10 a。1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1.036 d/10 a,终日为1.846 d/10 a,持续日数为2.856 d/10 a,积温为63.271℃·d/10 a。近20年(2005~2014年)与前20年(1953~1972年)相比,0℃、10℃初日分别提前11 d和6 d,终日分别后推4 d和8 d,持续日数分别延长13 d和11 d,积温分别增加246℃·d和251℃·d。界限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黎黎  刘凤芝  姜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44-9046,9068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近58年积温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沈阳地面气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8年沈阳≥0℃、≥10℃积温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积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近58年来,沈阳地区气温≥0℃初日提前约10 d,终日推后不明显,持续日数延长13 d,≥0℃积温增加343℃;≥10℃初日提前约9 d,终日推后8 d,持续日数延长16 d,≥10℃积温增加370℃;后20年平均值与前20年相比,≥0℃、≥10℃持续日数均延长9 d,≥0℃、≥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6、202℃。另外,沈阳地区热量的增加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掌握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调整农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兰晓波  方锋  杨晓玲  殷玉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72-16274,16349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59~2010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得出各年代稳定通过10、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河西走廊东部气温持续增暖,线性趋势达0.34℃/10a,较我国大部分地区更为显著,且与各热量资源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气候变暖使得河西走廊东部稳定通过10、0℃积温显著升高,且稳定通过10、0℃积温的起始日期提前、终止日期延后,使得稳定通过10、0℃积温的持续天数显著增加,特别是0℃积温终止日期延后比起始日期提前更显著。[结论]河西走廊东部热量资源的增加有利于当地粮食产量的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12.
辽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娟  徐婷  陈玉光  王鹏  付晓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30-13632
对辽阳市1960~2009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起日、止日、起止日间日数及≥10℃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辽阳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在升高;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起日在提前、止日在推后、起止日间日数在延长,≥10℃积温在增大;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1—2018年英吉沙县国家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依据应用气候学原理,分别对各站≥0、5、10、15、20℃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及积温进行了统计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各界限温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英吉沙县≥0、5、10、15、2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倾向率分别为144、127、151、208、116℃·d/10年,其中≥15℃的热量资源变幅最大;≥0℃初日平均提前1.5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0.3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4.0 d/10年;≥5℃初日平均提前3.0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2.3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8.8 d/10年;≥10℃初日平均提前3.1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2.6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5.7 d/10年;≥15℃初日平均提前6.8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1.9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5.2 d/10年;≥20℃初日平均提前3.5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0.4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1.8 d/10年;英吉沙县≥0、5、10、15、20℃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廷后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78个站点1965~2014年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线性倾向估计法、距平分析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黑龙江省稳定通过≥0℃、≥3℃、≥5℃、≥10℃农业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持续日数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965~2014年,≥0℃、≥3℃、≥5℃、≥10℃界限温度起始日期均呈提前趋势,每10年分别提前1.2、0.8、1.1和1.6 d;终止日期呈延后趋势,每10年分别延后1.5、1.1、0.9和0.8 d;对应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依次为209.9、191.5、179.0和141.1 d,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每10年分别增加2.8、1.8、2.1和2.4 d。界限温度空间变化随纬度降低起始日期呈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呈延后趋势,持续日数从北至南呈U型增加趋势,其中东南部大庆地区和西南部牡丹江地区起始日期出现较早,终止日期延后较多,持续天数普遍高于北部地区。除≥10℃界限温度,各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持续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沈菊  张婵娟  辛萍萍  李娜 《农学学报》2023,13(9):94-100
柴达木盆地区域东西狭长,因降水差异突出,农牧业区以中东部为主。试验与分析不同播期下气象条件及藜麦生长的差异,以期为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干旱区藜麦推广种植奠定基础。以柴达木盆地东部乌兰开展的10个分期播种试验资料为基础依据,分析播期对生长期及各期内气象条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全生育期135~157 d,所需≥0℃积温1913.6~2188.3℃;灌浆至成熟期≥0℃的积温在774.2℃及以上。分枝期、现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与播期、期间≥0℃积温呈明显负相关。t1株高、千粒重及产量最高,t2有效分枝数及茎粗最高,试验整体表现为农艺性状及产量与播期呈负相关,全生育期积温与茎粗及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干旱半干旱区大面积灌溉使降水对藜麦生长的影响减小,但与开花期呈正相关,与灌浆期、成熟期、全生育期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光照时长与有效分枝、株高、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较好的光照有利于缩短作物生长期。播期偏晚(t9与t10)未成熟。试验结果为大面积推广藜麦种植及灾后补种等提...  相似文献   

16.
1961-200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d,初日提前8d,终日延后5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7.
那济海  国世友  侯绪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23-15726,15750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 d,初日提前8 d,终日延后5 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为四川盆区水稻生产布局、品种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四川盆区10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盆区水稻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水稻生长季热量和日照资源,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盆中偏少,由盆中向盆地边缘增加。2)稳定通过12℃初日呈提前趋势,22℃终日呈推迟趋势,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和积温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3)水稻气候资源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不同要素的周期性不同。稳定通过12℃初日存在18~20a的周期变化,22℃终日存在4~6a、8~12a的周期变化,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和积温具有10a左右、18a左右的周期变化,日照时数有5a左右和25a左右的周期变化,降水量有8a和20a左右的周期变化。4)水稻气候资源各要素除降水量之外,都有比较明显的突变性,但不同要素的突变点有所不同。稳定通过12℃初日的突变点在2000年,22℃终日的突变点在1995年,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积温和日照时数突变点分别为1999年、1999年和1980年,突变性都较强。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三门峡红富士苹果始花期预测水平和花期冻害防御能力,本研究分析了气象因子与苹果始花期之间的关系,依据不同数据组合,利用回归法建立了4种始花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3月中旬平均气温、下旬平均气温、3月平均气温、≥0℃积温、≥3℃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5℃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与始花期呈明显的负相关;<0℃积温与始花期呈明显正相关。降水量、日照时数与始花期之间相关性差。通过模型检验,基于≥3℃活动积温和<0℃积温模型作为最优始花期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为当地苹果花节气象服务及指导花期冻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变化对全省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合理规划布局及充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当前全球普遍升温的气候变化,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在Matlab和ArcGIS等技术支持下,分析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天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农业界限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辽宁省10 ℃农业界限温度初日气候倾向率为-0.445 d/10年,终日气候倾向率为1.757 d/10年,持续天数气候倾向率为2.202 d/10年,积温气候倾向率为53.73 ℃·d/10年;1960~2014年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天数增加、积温增加,变化幅度与纬度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从空间变化来看,农业界限温度初日由西南向东北推迟、终日由东北向西南延后、积温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结论]未来辽宁省种植趋势应以辽西山地丘陵区为核心,向中部平原区和辽东低山丘陵区扩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从而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