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养蚕生产上通常1-3龄蚕,称小蚕(或叫稚蚕);4-5龄称为大蚕(或叫壮蚕)。小蚕是充实体质的阶段,是整个养蚕的基础。在饲育过程中,如处理不当,易造成蚕体质虚弱。因此,"养好小蚕七成收",这是蚕农长期在养蚕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陈文娟 《蚕桑通报》2008,39(2):57-58
俗话说“养好小蚕—半收”,小蚕饲养很重要。养蚕生产上的小蚕是指1~3龄蚕,大蚕是指4~5龄蚕。春蚕的蚕期一般为26~28d,其中小蚕期为10d.时间相对较短。在这短短的10d时间内如何科学合理的饲养小蚕,为大蚕的省力化饲养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础,夺取蚕茧生产的稳产高产,在此,谈谈小蚕饲养的几个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3.
小蚕共育是把一定数量的蚕儿集中在一起,使其在良好的环境和饲育条件饲养,减少病源感染,3龄或4龄饷食后分给养蚕户饲养大蚕的一种分段养蚕方法。它有利于消毒防病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达到蚕体发育整齐健壮的目的,为养好壮蚕打下良好基础。现就小蚕共育应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玲 《蚕学通讯》2011,31(1):29-31
养好大蚕尤其是5龄蚕是夺取蚕茧高产、稳产的关键.该文主要阐述了不良环境对养好大蚕的影响,并根据大蚕的生理特点、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养好小蚕半丰收”,而养好小蚕的关键之一是温湿度的调节。随着养蚕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从直接加温补湿到间接加温补湿,发展到今天采用电脑感应小蚕自动加温补湿器。为了科学地证明小蚕自动加温补湿器比地火龙加温补湿共育小蚕时,4龄起蚕体重重,同样条件下大蚕分开饲养后0.5kg茧粒数少,我们对小蚕自动加温补湿器的应用效果用t检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修改)小蚕共育的几个重要技术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保  徐德元 《四川蚕业》2009,37(1):31-32
小蚕共育是把一定数量的蚕儿集中在一起饲育,使其在消毒较为彻底的环境下不受病源感染,发育决、整齐,蚕体健壮,为养好壮蚕打下良好基础。为提高小蚕共育的养蚕水平和养蚕工效,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在养蚕生产过程中,通常1~3龄的蚕称小蚕,或称稚蚕。小蚕与大蚕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及饲育技术不同,对气象环境和营养条件的要求也各异,小蚕喜高温、耐高湿、生长快、抗病弱,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差,对桑叶质量要求高。小蚕期是整个蚕期的关健,养好小蚕是获得优质高产蚕茧的基础。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小蚕的饲养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饲育是养蚕的关键。小蚕叠式蚕框育因其具有省工、省叶等优点,目前在我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掌握小蚕叠式蚕框育的十日三眠日眠控制技术,可提高小蚕共育的质量,增加种桑养蚕效益,推动我区小蚕共育向商品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养蚕一般分为小蚕共育和大蚕分户饲养两个阶段。小蚕共育是小蚕期集中饲育,三龄起蚕饷食后将蚕分发到各蚕农户饲育的形式,一般由养蚕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养蚕大户负责小蚕共育的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正> 蚕从4龄饷食到老熟上蔟,这段时期称为大蚕期。在养好小蚕的基础上,根据大蚕生理情况,保障饲养必需的生活环境条件,进行精心饲养,科学管理,以获得蚕茧单产高、质量优、效益好。因此,必须深入普及推广科学养蚕技术,提高蚕桑人员科技素质,促进“三高”蚕业发展。本文就怎样养好大蚕的有关技术操作问题与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 1986~1987年,我们在沿口乡居子忠等12户开展了大蚕期蚕台无覆盖二回育的试验,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从1988年开始,在全乡逐步推广该项技术。全乡饲养小蚕除使用蚕匾、蚕菲外,90%的蚕户大蚕期均使用蚕台饲养,4龄蚕上蚕台,只覆盖蚕用薄膜3天左右,5龄起蚕上蚕台均不覆盖,不仅提高了养蚕工效,节省了蚕具投资,而且蚕作安全,蚕茧稳产。1988~1991年,全乡共养蚕27416张,平均张产茧37.8公斤,比全县同期平均张产茧30.4公斤,提高7.4公斤,比该乡推广此项技术前三年平均张产茧35.1公斤,提高2.7公斤。经多点调查,蚕  相似文献   

12.
小蚕共育是值得推广的省力化养蚕技术措施之一。它具有省蚕房面积、省用具、省消毒药物、省加温费用、省养蚕时间和劳动力,便于指导,有利于消毒防病,提高桑叶利用率等特点,尤其是进行专业化小蚕饲养,实现大、小蚕分养,更有利于消毒防病,提高蚕体抗病能力。俗话说:“小蚕养好了,  相似文献   

13.
小蚕省力化饲养技术要点与设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祚忠 《中国蚕业》2011,32(1):86-88
小蚕饲养技术要点"养好小蚕七成收"这是养蚕经验的总结,养好小蚕是蚕茧丰收成败的关键。一方面,小蚕期比大蚕期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及病菌的侵害;另一方面,小蚕期感染病原后,病原微生物在蚕体内逐渐繁殖并通过排泄等途径污染环境再感染其它健康蚕。根据小蚕的生理特征,养好小蚕需要注重补催青,营造高温、高湿、消毒彻底的环境条件,并做到良桑饱食。  相似文献   

14.
如何养好小蚕,增强小蚕体质,提高养蚕效益呢?笔者通过多年在基层指导蚕桑生产的经验,以及有关对比试验,认为小蚕稀放稀养是养好小蚕的捷径.  相似文献   

15.
<正>俗话说"养好小蚕半丰收",说明小蚕饲养在整个养蚕中的重要性。目前,江苏小蚕饲养基本上实行了共育制度。小蚕共育是把一定数量的小蚕集中在一起饲育,使其在消毒较为彻底的环境下不受、少受病原感染,保证发育快、整齐,蚕体健壮,为大蚕饲养打下良好基础的一项养蚕技术。它是一种全新养蚕技术,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小蚕管理,有效防止蚕病发生,确保蚕体强健好  相似文献   

16.
家蚕血液性脓病的防治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强 《江苏蚕业》2006,28(3):30-31
<正>血液性脓病是我市养蚕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多发性蚕病之一,它具有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对养蚕生产影响较大,在存、夏、秋均有发生,以夏、早、中秋蚕较多。1病症血液性脓病在各龄期均有发生,在养蚕生产中多发生于3龄以后,特别在5龄中期到老熟前后发病最为严重,潜伏期小蚕一般3~4天,大蚕4~6天  相似文献   

17.
龚春贵 《蚕学通讯》2002,22(1):55-56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生理特点对环境的要求 ,适应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科学养蚕组织形式。是蚕业产业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它具有“三省”、“三高” ,即省人工、省桑叶、省投资 ,养蚕单产高、蚕茧质量高、养蚕的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常言道 :“养好小蚕八成收”。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从事养蚕实践活动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因为小蚕身体小而弱嫩 ,易损失 ,体表面积大 ,且体表上密生刚毛 ,蚕体内水份易蒸发散失 ,需要补充热量和水份。“大蚕风里养 ,小蚕火里喂”就是这个道理。同时 ,小蚕生长发育快 ,对各种病原抵抗力弱 ,容易感染疾病。因此…  相似文献   

18.
2019年秋蚕期,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开展了室内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养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育的蚕4眠蚕体重表现最好,但发育慢、个体小、死笼率高,丝质成绩与对照差距大,1—2龄家蚕粉体配合饲料育、3—5龄桑叶育组的蚕4眠蚕体重、5龄最大蚕体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粒茧丝长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死笼率也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本次试验受各种因素影响,试验结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养蚕技术层面看,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育和小蚕育是可行的,在生产中应用需配套相关养蚕设施和饲养技术。  相似文献   

19.
"养好小蚕一半收",这是中国蚕农在历史悠久的养蚕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概括地说明了养好小蚕对蚕茧丰收的重要意义。小蚕的主要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快、对高温多湿的适应性强,在自然温湿度下,春蚕、晚秋蚕往往不能达到小蚕生长发育的正常要求,需要给予人工加温补湿。  相似文献   

20.
熊小利 《蚕学通讯》2010,30(3):42-43
晚秋蚕是一年四次养蚕中的最后一次养蚕,由于本地区前面已养过三次,病源菌高度积累,数量大,种类多,再加上此时桑叶大多质量差,不是过老就是过嫩,况且养蚕期间气候条件也常常不太好;特别是大蚕期,常常会遇到持续低温天气,蚕儿食欲不旺盛,这一连串问题会使蚕儿抗病能力下降而容易生病,从而影响晚秋蚕的饲养成绩。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区实际,针对晚秋蚕的特点及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何养好晚秋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