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在室内纯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p H值、温度、光照、碳源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结果显示:病原菌为马卡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acadamiae Deighton);病原菌生长较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和20%地锦植物煎汁的PDA培养基,适宜p H值为6.0~7.0,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佳光照条件为全黑暗。  相似文献   

2.
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Hartig)Deighton]是引起三七圆斑病的病原菌。但是,槭菌刺孢的生长发育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本文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诱导出大量的分生孢子,采用十字交叉法和悬滴法从碳源、氮源、酸碱度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对槭菌刺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槭菌刺孢的菌丝在10种不同的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最适固体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而最适液体培养基是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和醇类作为碳源,最易利用的碳源是麦芽糖;对有机氮源的利用能力明显高于无机氮源,其中,最易利用的氮源是酵母膏。槭菌刺孢的菌丝在4~28℃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0℃,高于30℃时不生长,其中,培养基中酸碱度值在pH 4~13时,槭菌刺孢能生长,最适的值为pH 6.5。此外,发现光照能明显促进槭菌刺孢菌丝生长。槭菌刺孢的分生孢子在4~32℃、pH 3~12、相对湿度75%~100%条件下能萌发,其中,最适温度为18℃、最适酸碱度为pH 6,而且,湿度越大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越高,0.5%蛋白胨溶液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同菌丝的生长条件一样,光照能促进孢子萌发。槭菌刺孢的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都是55℃。说明槭菌刺孢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对温度较为敏感,适宜在低温下生长。  相似文献   

3.
香葱灰霉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香葱灰霉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香葱灰霉病病原菌,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及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香葱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的10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最适宜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供试的9种碳源和11种氮源中,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粉;在pH值为4.0~12.0条件下,病原菌都能生长,最适pH值为5.0~6.0;病原菌在4~30℃均能生长,适合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15~25℃,25℃时病原菌菌丝不仅生长快且非常浓密,温度高于30℃菌丝停止生长;菌丝致死温度是52℃(10 min)。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辽宁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榛子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测定。采用已经鉴定并报道的榛子叶斑病致病菌榛叶点霉(Phyllosticta coryli)菌株分别置于设定条件下,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分别测定该病原菌菌丝及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害的症状及病原菌形态进行描述,并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测定。病菌菌丝生长以PSA培养基最适,能有效利用多种糖和氮源,分别以麦芽糖和甘氨酸最佳,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p H值为7~9,光照可促进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61℃。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25℃,最适p H值为5,黑暗条件下对孢子更易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8℃。对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系统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油茶茶苞病原菌——细丽外担菌(Exobasldium gracile)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温度、光照、pH值、不同培养基及不同碳氮源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25℃;在pH值4~8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PDA培养基和NA培养基比较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加入油茶叶煎汁对病原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硝态氮最佳;光照对病菌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芒萁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属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只能在15~30℃范围内生长,28℃菌丝生长最好,分生孢子在32℃时萌发率最高;适宜菌丝和分生孢子生长和萌发的p H值范围均较广,适宜菌丝生长的p H值为4.0,适宜分生孢子萌发的p H值为6.0;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的萌发。供试杀菌剂中以百菌清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对白车轴草夏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B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菌核形成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28℃;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SA,最适菌核形成的培养基为PDA;最适菌丝生长的碳源为Richard培养基,最适菌核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以L-精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L-α-丙氨酸为菌核形成最佳氮源;p H5.0~10.0适宜菌丝生长,p H 6.0菌核产量最高;半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全光照利于菌核形成。药剂敏感性研究表明,病菌对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咯菌腈、多粘类芽孢杆菌、唑醚·代森联、异菌脲和多菌灵的敏感性较高,EC501.0 mg/L,EC905.0 mg/L,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玉米顶腐病生物防治和预测预报提供指导。【方法】研究了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5~30和25℃。该病原菌在pH 4~13能够正常生长、产生孢子并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12,孢子萌发的最适pH7~9,产生孢子的最适pH 6~8。该病原菌在以淀粉、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与供试的其他8种碳源间差异极显著,10种碳源对产孢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甘油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在供试的8种氮源上,该病原菌菌丝均能生长、产孢,孢子均能萌发;在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与其他7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在以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与其他7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处理对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极显著增大;连续光照条件下孢子萌发率100%,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仅有10.8%,二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5~30和25℃;最适pH值分别为5~12,7~9和6~8;在以淀粉、甘露醇为碳源和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湿地松猝倒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病原菌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及形态学研究结果,鉴定湿地松猝倒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该菌的生长温度为10~35℃,以25~30℃最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4~11,以pH 7~8最适宜;以蔗糖或麦芽糖为碳源,硝酸钾或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对菌丝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碳源、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小桐子叶斑病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uingensis Moss.)的影响,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十字交叉法从碳源、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方面对塔宾曲霉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塔宾曲霉在尿素、甘氨酸为唯一氮源之外的其他17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的生长,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牛肉膏;菌丝在23~37℃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5℃,致死温度为65℃;培养基中pH值4~8时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8;此外,光照能促进菌丝生长。塔宾曲霉在尿素为唯一氮源之外的其他18种培养基上均能产孢,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牛肉膏;在23~37℃均能产孢,最适温度35℃;培养基中pH值4~8时均能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孢子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塔宾曲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酸碱度敏感,可能与寄主小桐子的生长环境及叶片的生理生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theobromae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膏、蛋白胨、硫酸铵和硝酸钠为最适氮源:该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时间为10min。  相似文献   

12.
对红豆杉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交链孢属真菌;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最适菌丝生长的温度是28℃;菌丝适宜生长的p H值范围较广,在p H值2.5~10.9之间均能生长;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供试的杀菌剂中以百菌清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玛咖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avenaceum ROT-2的生物学特性和最佳的室内抑菌药剂,为玛咖的高产及高品质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不同培养基配方、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与通气条件对燕麦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选用3种常见农药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结果】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和燕麦培养基(OA)最利于该燕麦镰刀菌的生长,菌落直径大且菌丝浓密,碳源和氮源以淀粉和硝酸钠较适宜,最适生长温度为21℃,致死温度为55℃,在p H 4~10条件下均生长良好,在p H为6时生长最佳,黑暗及不通气条件更有利于燕麦镰刀菌丝生长。【结论】在供试的3种药剂中,80%代森锰锌抑菌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1.00 mg/m L时相对抑菌率为88.8%,EC50为0.140 9mg/m L。  相似文献   

14.
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引起山西石楼赞皇枣黑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该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观察法和凹玻片悬滴法,研究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和光照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量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Alternaria tenuissima的菌丝适宜在PDA、SCS和CZA培养基上生长,其中PDA是最佳的产孢培养基。以CZA为基础培养基时,葡萄糖和甘油为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而无碳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硝酸钠为氮源时最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菌丝在24~32℃生长速度最快,24~28℃时产孢量最大;在pH 6~10范围内菌丝均能良好生长,pH 10时产孢量最大;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影响不明显,黑暗条件下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在24 h时即可达到基本萌发,黑暗条件下28℃时,pH 6~7为最佳萌发条件。Alternaria tenuissima对营养利用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给赞皇枣黑腐病的防治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在海南发生的一种木棉叶片褐斑病,为明确该病致病病原,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对其致病菌进行种类鉴定,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木棉叶片褐斑病的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多主棒孢霉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该病原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28℃、p H值为78,光照环境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以麦芽糖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比较适合该病原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海南番木瓜黑斑病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iessl],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5~28℃和20~28℃;适宜p H值分别为3~12和7~11;供试的9种碳源中,以阿拉伯糖最有利于菌丝生长,木糖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供试的9种氮源中,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甘氨酸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完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5℃处理15min。  相似文献   

17.
测定不同培养基、pH值、温度、光照条件、碳氮源对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菌落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菌为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e,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察贝克氏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2℃,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该病原菌生长无影响,有无碳源对其生长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以蔗糖为碳源生长最好;蛋白胨为氮源生长最好,NH4Cl生长最差.  相似文献   

18.
从昆明市郊的杜鹃盆花种植基地采集炭疽病样品,经病原分离和纯化得到形态一致的6个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将该杜鹃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p H值、温度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有效利用多种碳源,最适合的为葡萄糖;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的有机氮为蛋白胨,无机氮为硝酸钾;病原菌在1535℃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适于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p H值为635℃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适于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p H值为68;适于产孢的培养基为MA培养基。  相似文献   

19.
由木樨生叶点霉引起的桂花叶枯病是桂花上普遍发生,且为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对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物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在PDA、MA和OA等3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PDA和MA上生长相差不大,在OA上生长相对缓慢;菌丝生长适宜p H值为4.0~7.0,最适p H值为6.0;生长适温为24~30℃,最适温度为26℃,黑暗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采用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对西瓜衰萎病的致病菌葫芦科枝顶孢菌(Acremonium cucurbitacearum Alfaro-García,W.Gams&J.García-Jiméz.)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MEA和OA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作为营养,适宜病菌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麦芽糖、蔗糖培养基,适宜病菌生长的氮源为酵母膏、蛋白胨。该菌在5~33℃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温度超过35℃,病菌不能生长。生长的pH值范围为5~12,最适宜pH值为8。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黑暗条件下菌落较其他光照条件生长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