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芍药花茎矿质元素含量和机械强度的测定,表明芍药花茎中Ca、K、Mg、Cu、Zn和Si的含量均表现为高机械强度类品种中等机械强度类品种低机械强度类品种,而Fe和Mn的含量却与之相反。其中,Ca、K、Mg和Si的含量差异在三类品种间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高机械强度类芍药品种花茎机械强度与Ca、K、Si 3种元素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等及低机械强度类品种花茎机械强度则与Ca和Si 2种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花茎机械强度与Cu的含量呈正相关,且与中等机械强度品种显著相关,花茎机械强度与Mg、Fe、Mn、Zn 4种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类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花茎挺直程度是影响芍药切花品质的重要指标,而花茎强度是衡量茎秆挺直程度的物理学标准。为了明确芍药花茎强度与褪黑素含量的关系,以高、低花茎强度的2组芍药品种为材料,测定了花茎强度、植株形态指标、植株光合参数、花茎木质素含量和褪黑素含量。结果表明:与低花茎强度芍药品种相比,高花茎强度芍药品种具有较高的茎粗、茎质量、光合能力、木质素含量和褪黑素含量,并且花茎强度与褪黑素含量之间呈正相关,两者均与木质素含量达显著正相关,表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调控木质素合成来间接影响花茎强度,这为芍药花茎强度的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小麦茎秆机械强度与若干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小麦灌浆高峰期对茎秆的机械强度进行测试 ,并对小麦茎秆各节长、粗 ,株高 ,生物学产量等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小麦茎秆机械强度与各节间长呈负相关 ,其中与茎秆基部第 1、2节间长达显著水平 ,与基部第 3节间长达极显著水平 ,与中部第 4节间长达极显著水平 ;与各节间粗呈正相关 ,其中与第 1、5节间粗达显著水平 ,与第 2、3、4节间粗达极显著水平 ;与穗长及穗重相关不显著 ;茎基部第 2节间干物质对机械强度的贡献最大。在小麦的抗倒性育种中 ,选择矮秆、茎秆粗壮并兼顾大穗的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春夏两种播期甜高粱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00个甜高粱品种春夏两个播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春播与夏播的总体生育期、茎粗、茎节数、秆重和锤度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总体差异不显著;另外,我们可以根据两种播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把品种资源划分为春播、春夏兼播和夏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甜高粱的遗传多样性,选取31份甜高粱品种资源,通过生物学性状的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SSR分子标记试验,获得如下结果:13个生物学性状在品种资源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品种资源间的产量和品质差异真实存在;生物学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株高与茎粗、鲜质量和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粗与鲜质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分蘖数与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粗与粗纤维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前4个主成分作为品质主因子、产量主因子、糖分和产量次因子,以及产量辅助因子;基于生物学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全部品种资源分成6大类群,其中第Ⅰ类属于高产型,第Ⅱ类属于高产低质型,第Ⅲ类属于高含糖量型,第Ⅳ、Ⅴ类群利用价值不大,第Ⅵ类属于高分蘖型。根据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计算得到甜高粱品种资源每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757,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将全部品种资源聚为6大类群,这与生物学性状聚类结果相类似,但又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在四川盆地生态条件下,不同钾肥和磷肥施用量及品种对稻田覆盖秋马铃薯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混合型正交表(L84×24)进行了正交试验,供试材料为米拉和川芋5号。结果表明:不同钾肥和磷肥水平间,均对块茎产量有显著差异,达0.01显著水平,对地上部干物重、株高、茎粗及根系干物重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种间,对块茎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对地上部干物重、株高、茎粗及根系干物重有显著差异,达0.01显著水平;试验表明,在四川盆地生态条件下,稻田覆盖秋马铃薯栽培技术中,施钾肥315kg/hm2,磷肥270kg/hm2,米拉品种产量可达24015kg/hm2。  相似文献   

7.
耐低氮糜子品种的筛选及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耐低氮糜子品种的评价方法,筛选耐低氮糜子基因型材料及鉴定指标,为耐低氮品种的选育和耐低氮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来自国内外100份糜子品种为材料,在低氮胁迫(0纯氮)和正常施氮(150 kg·hm-2纯氮)处理下,连续2年进行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氮含量、氮素吸收共11个指标的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各糜子品种的综合耐低氮能力。【结果】供试品种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氮含量、氮素吸收均存在显著差异;低氮胁迫下,糜子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受到抑制,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变化范围幅度降低,各农艺指标降低幅度排序依次为叶面积>草重>单株粒重>单株穗重>茎粗>主茎节数>穗长>千粒重>株高,不同糜子品种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素吸收均降低,降低幅度为氮素吸收>氮含量;低氮胁迫下,不同糜子品种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正常施氮水平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糜子籽粒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氮含量的变异系数,且低氮胁迫的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施氮处理。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了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5.83%;株高、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氮吸收量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穗重、单株粒重、氮吸收量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12和0.812;根据耐低氮综合评价D值,通过聚类分析将100份糜子品种划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3种类型。【结论】单株穗重、草重、氮吸收量等指标作为糜子耐低氮能力评价的首选指标;榆糜3号、2058、榆黍1号、雁黍7号4个品种耐低氮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采用加-显性(AD)遗传模型,对陆地棉中熟×早熟的8个亲本及其16个F,组合的4个产量性状和5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和成对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组分方差相差很大,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顶部茎粗的加性方差明显大于显性方差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铃重、衣分、株高的显性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且较大;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的表现型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陆地棉中熟与早熟陆地棉品种杂交的F1产量性状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分别与单株皮棉产量间存在正向极显著的显性相关,说明单株皮棉产量表现有优势的组合,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可能表现杂种优势。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分别与株高、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间正向或负向的加性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对杂种后代株高、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的选择,可提高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也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耐低氮糜子品种的评价方法,筛选耐低氮糜子基因型材料及鉴定指标,为耐低氮品种的选育和耐低氮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来自国内外100份糜子品种为材料,在低氮胁迫(0纯氮)和正常施氮(150 kg·hm-2纯氮)处理下,连续2年进行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氮含量、氮素吸收共11个指标的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各糜子品种的综合耐低氮能力。【结果】供试品种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氮含量、氮素吸收均存在显著差异;低氮胁迫下,糜子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受到抑制,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变化范围幅度降低,各农艺指标降低幅度排序依次为叶面积草重单株粒重单株穗重茎粗主茎节数穗长千粒重株高,不同糜子品种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素吸收均降低,降低幅度为氮素吸收氮含量;低氮胁迫下,不同糜子品种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正常施氮水平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糜子籽粒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氮含量的变异系数,且低氮胁迫的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施氮处理。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了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5.83%;株高、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氮吸收量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穗重、单株粒重、氮吸收量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12和0.812;根据耐低氮综合评价D值,通过聚类分析将100份糜子品种划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3种类型。【结论】单株穗重、草重、氮吸收量等指标作为糜子耐低氮能力评价的首选指标;榆糜3号、2058、榆黍1号、雁黍7号4个品种耐低氮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对金娃娃萱草(Hemerocallis hybridus Stella de Oro)种子苗(群体)的花茎高度、单茎花朵数、叶片长度和开花日数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茎花朵数变异系数最大,花茎高度和叶片长度变异系数较大,开花日数变异系数最小,种子苗单茎花朵数与花茎高度明显超过母本金娃娃,通过广义遗传力计算看出,花茎高度、叶片长度和单茎花朵数的变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开花日数的变异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花茎高度与叶片长度和单茎花朵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对种子苗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4个类群,从第1类到第4类花茎高度由高变矮,直至无花茎,单茎花朵数由多变少,最终无花朵;在每个类群中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第1类和第2类中,花茎高度与叶片长度呈显著相关,其余为负相关,从第1类至第4类花茎高度与单茎花朵数相关系数逐渐增大,由低度相关到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采用加-显性(AD)遗传模型,对陆地棉中熟×早熟的8个亲本及其16个F1组合的4个产量性状和5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和成对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组分方差相差很大,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顶部茎粗的加性方差明显大于显性方差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铃重、衣分、株高的显性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且较大;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的表现型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陆地棉中熟与早熟陆地棉品种杂交的F1产量性状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分别与单株皮棉产量间存在正向极显著的显性相关,说明单株皮棉产量表现有优势的组合,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可能表现杂种优势.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分别与株高、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间正向或负向的加性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对杂种后代株高、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的选择,可提高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也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弱光下烯效唑对重穗型水稻植株倒伏风险的缓解效应及途径。【方法】以重穗型水稻渝香203为材料,设置裂区试验,主区为正常光照(CK)和遮阴处理(U),副区为0(U0)、40 mg/L(U40)、80 mg/L(U80)烯效唑处理,比较茎秆力学,物质积累分配及形态性状方面差异,并分析其与植株抗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较正常光照,遮阴处理显著降低渝香203产量,归因于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降低。施用烯效唑显著增加了有效穗(P<0.05),产量略微增加;遮阴处理显著降低了基部节间茎鞘干重、基部节间茎粗、茎壁厚及单茎鞘干重,使得茎秆折断弯矩显著降低,倒伏指数增加,尽管弯曲力矩也显著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断面模数,茎粗、茎壁厚、单茎鞘干重及茎鞘充实度与折断弯矩显著正相关,与倒伏指数显著正相关。随烯效唑用量增加,基部节间长度显著缩短,株高和重心高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弯曲力矩;同时,基部节间茎粗、茎壁厚及茎鞘充实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从而提高了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性。【结论】弱光下重穗型水稻基部节间茎秆强度降低是植株倒伏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烯效唑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从而降低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茎粗、茎壁厚及茎秆充实质量,增强了茎秆机械强度,提高了弱光下重穗型水稻抗倒伏性。  相似文献   

13.
水稻纹枯病发生与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7年晚季,以杂交稻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ShBI)与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ShBI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纹枯病发生越严重的趋势.同一氮肥水平下,两个供试品种的ShBI也存在显著差异,汕优63的ShBI显著高于博优998.在分蘖中期、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ShBI都与单位面积茎数、单位面积的叶重、茎鞘重和地上部干重呈正相关趋势,而与茎粗及茎叶比呈负相关趋势,其中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同一生育期,ShBI与叶重的相关系数都高于ShBI与茎鞘重的相关系数,表明与茎鞘重相比,叶重与ShBI的关系更密切.ShBI与稻谷产量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博优998的相关系数3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高产与防病存在一定矛盾.ShBI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呈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培育茎秆粗壮、茎叶比高的品种,采取栽培措施增加茎粗、提高茎叶比,适当控制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是控病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切花郁金香生育期、花茎高度、花苞长度、叶片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400 mg/kg GA3对品种班雅和荷兰小姐的生育期影响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生育期分别提早5.7 d和5.0 d;叶面喷施400 mg/kg GA3对品种班雅和荷兰小姐茎高的促进作用都较为明显,分别增加6.63 cm和6.38cm,而对茎粗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叶面喷施400 mg/kg GA3对花苞大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且主要是对花苞长度产生影响,而对花苞的宽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晰引进小白菜种质资源在青海地区种植的适应性,筛选性状优异的种质资源,为小白菜优良品种选育及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收集引进的20份京研系列小白菜品种为材料,对其株幅、净菜率、株型、束腰性等农艺性状及维生素C(Vc)、粗纤维、亚硝酸盐和硝态氮含量等营养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结合遗传多样性、营养成分、隶属函数、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20份小白菜品种的不同性状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在0.00~1.16,其中叶色最高,为1.16.数量性状的H'在0.88~1.59,变异系数在0.03~0.41,排序为单株重>短缩茎纵径>叶柄宽>叶宽>株高>叶柄长>腰粗>短缩茎横径>叶长>株幅>干物质率>净菜率.Vc含量介于72.89~396.82 mg/100 gFW,粗纤维含量介于3.81%~23.00%,亚硝酸盐含量介于0.32~3.13μg/g,硝态氮含量介于16.67~604.72 mg/kgFW.12个数量性状的隶属函数均值(R)介于0.22~0.8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株幅、腰粗、叶长、叶宽和单株重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株幅与腰粗、叶长和叶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腰粗与叶长、叶宽和单株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短缩茎横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76;叶柄宽与短缩茎纵径呈负相关,与干物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短缩茎横径与单株重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提取到的8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在1.00以上,8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7.45%.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20个供试材料划分为五大类,第Ⅰ类中有5份资源,第Ⅱ类有3份资源,第Ⅲ和第Ⅴ类都只有1份资源,第Ⅳ类共有10份资源,其中,以第Ⅱ类的夏绿2号、春油5号和京绿7号3个品种的商品性最好.[结论]参试小白菜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程度较高,具有丰富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不同小白菜资源营养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综合隶属函数和营养成分分析筛选出春油5号和春油1号2个小白菜品种,其露地种植田间综合表现较优,适宜在青海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对不同类型甜高粱品种产量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类型的14个甜高粱品种,设置4个不同浓度(0、0.3%、0.6%、0.8%)水平的盐胁迫处理,研究了盐胁迫对不同类型甜高粱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甜高粱品种的籽粒产量和鲜重产量差异显著,籽粒产量和鲜重产量均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杂交种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常规种,表现出较高的耐盐优势;在高浓度条件下甜高粱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对盐胁迫下最敏感的性状依次为籽粒产量、穗粒重、穗重、穗粒数、千粒重、出苗天数、茎重、叶重、单株鲜重、鲜重产量;由逐步回归统计得出,影响籽粒产量的主要因子有穗粒重、穗重、千粒重、穗长、穗粒数、穗粗,影响鲜重产量的主要因子有单株鲜重、茎重、叶重、鞘重、茎粗、株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温处理条件下叶用莴苣抽薹过程中花芽、花茎细胞学和茎的形态变化.[方法]以叶用莴苣(Lactuca sativeL.)“G-B30”,“G-B31”为材料,对两个易抽薹品种的花芽和茎的分化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并结合茎的快速伸长时期确定叶用莴苣的抽薹期.[结果]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两个易抽薹品种的茎尖生长点由尖锐的锐角变为半球形,生长锥逐渐加宽变平,且都是在高温处理第4天时茎尖生长点就开始出现由圆锥形变扁平;花茎高温处理第8天细胞排列出现规律性,与常温8d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在8~20 d时花茎伸长迅速.[结论]通过观察花芽和花茎分化的情况,并结合花茎的形态变化判断,综合可知“G-B30”,“G-B31”在高温处理第8天开始抽薹.  相似文献   

18.
小麦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23个小麦品种(系)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以及植株性状的研究表明: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茎叶重、穗节茎粗、穗长达极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穗节茎粗、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20个蔺草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单本插与丛插对蔺草生长与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所有品种单本插的草茎长均明显低于丛插,而茎数和单株有效茎干重则多于丛插,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本插的先枯部分明显短于丛插,部分品种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由此表明,单本插比丛插更有利于蔺草的生长。另外,单本插在草茎色、草茎粗、花序数目与大小等方面与丛插相比,差异不显著。由于单本插能较好地表现蔺草品种本身的遗传潜力与状态,为此建议在蔺草种质资源评价时,采用此法进行种植试验。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培条件下,分别以88个和122个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等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特点为:①抽穗前、后吸收的氮素量大,抽穗后吸收的氮素比例较高,抽穗期氮素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低、在茎鞘叶中的分配比例高;②成熟期植株含氮率高,成熟期氮素在根系和穗中的分配比例较低、在茎鞘叶中的分配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