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永康市的甬优12产量达到14.054 t·hm-2,刷新了浙江省单季稻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纪录。分析该攻关田甬优12的生育特性、生育期间天气状况以及种植方式方法,讨论获得高产的原因和有待改进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甬优12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黄岩区杂交水稻甬优12品种产量高于9 750 kg·hm-2高产田块的113组穗、粒、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提出甬优12进一步增产应采取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10.50 t·hm-2)群体,对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颖花/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降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成穗率高(75%),此后群体下降平缓,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1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仍保持在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580×104m2·d·hm-2以上,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50.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0.0 t·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至成熟期干物重达19.0 t·hm-2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群体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群体生长平稳,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小,拔节以后,群体生长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结论】超高产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快发,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超高产栽培水稻适宜产量构成应以足量穗数与较大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对8个单季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广两优香66产量为10.42 t·hm-2,在本次试验中居首位,综合性状也较佳,建议多点试种并扩大示范推广面积;甬优17号和甬优1512综合性状都较好,可作为高产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甬优538、甬优1540和浙优18可以继续试验并小面积推广示范;齐丰1068和甬优150综合性状表现差,建议不再试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3414"试验,确定甬优12在高肥力水平下的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N 379.2 kg·hm-2,P2O5136.35 kg·hm-2,K2O 181.2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351.3 kg·hm-2,P2O5135.15 kg·hm-2,K2O180 kg·hm-2。  相似文献   

6.
云和县2013年单季杂交稻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和县对7个单季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512、甬优17的产量高,分别为8458和8 121 kg·hm-2,比对照中浙优1号增产20%以上;中浙优10号、甬优12和浙优18产量在7 670~7 894kg·hm-2,增产13%~17%,以上品种适合在云和县推广种植。而Y两优2号产量低于对照,可能与扬花期遇高温有一定关系,需要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7.
甬优538在武义县作为连作晚稻机插栽培,攻关田达到10.5 t·hm~(-2)的高产目标,总结甬优538连作晚稻产量超10.5 t·hm~(-2)的技术指标、生育特性和实施结果,介绍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甬优6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超高产优质稻新组合,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漳州市于2006年引进试种,表现出超高产潜力。本文对甬优6号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表明:甬优6号全生育期127-131 d,有效穗8.2-11.6万穗.hm-2,每穗总粒数310-377粒,结实率84%-87%,千粒重24.3-24.8 g;实割产量平均为8.59 t.hm-2,比博优253增产23.6%。本文还总结了甬优6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双季稻机插栽培高产重点应提高连晚产量,走多穗技术路线。提出早稻机插产量7.125~8.250 t·hm-2,晚稻机插产量7.875~6.750 t·hm-2,双季产量15 t·hm-2的品种搭配和配套栽培技术。品种搭配采用中早熟早籼+中熟晚粳,配套技术有旱(基质)育秧,适期早播抢栽,提高插种质量,插足基本苗,肥水定量管理促早发等。  相似文献   

10.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甬优538在小麦茬直播栽培,施纯氮0~270 kg·hm-2,稻谷产量随施氮量上升而增加,而后纯氮量上升至315 kg·hm-2时,则产量呈递减趋势,施肥效益降低,成本增加。在中等偏上土壤肥力条件下,小麦茬直播栽培杂交稻甬优538最佳施氮量为纯氮270 kg·hm-2。  相似文献   

11.
单季晚稻武运粳7号超高产的群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结构,以提高超高产的重演率,本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肥料处理,使小区产量产生9.00~12.00 t·hm-2的变异,研究了单季晚粳稻武运粳7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颖花量大、高效叶面积大、高粒叶比以及高生物产量,尤其是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明显优势是超高产群体的最显著特征.与高、中产群体相比,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的指标主要为:穗数300~315万穗·hm-2,成穗率大于65%,颖花量47 625万朵·hm-2左右,每穗实粒数131粒左右,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7.2左右,灌浆结实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平均每天小于等于0.062,高效叶面积占有效叶面积比大于等于61.9%,粒叶比值大于等于0.66粒·cm-2,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大于9.00 t·hm-2,占产量的75%以上.  相似文献   

12.
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一般产量水平(25穴·m-2,目标产量9.0t·hm-2)下,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在高产水平(28穴·m-2,目标产量10.5t·hm-2)下,设置常规高产施肥和优化高产施肥,共4个处理,研究了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在节约氮肥30%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后期施氮比例,使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总量提高11.2%,产量提高了11.6%,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优化高产施肥模式在比常规高产施肥模式节约12%的氮肥的条件下,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6.6%,产量增加了7.2%,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证明,水稻产量随着抽穗后干物质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抽穗后干物质的增加对水稻高产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试验结果表明,菜用大豆浙鲜豆4号在3月中旬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氮肥施用量控制在62.70~125.25 kg·hm-2,播种密度9.0万~13.5万穴·hm-2,每穴留苗2株,有利于取得高产,产量在10.000 t·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浦江县杭坪镇8.2 hm~2单季甬优15机插栽培示范方,平均产量10.893 t·hm~(-2),最高田块12.326 t·hm~(-2)。分析高产田穗粒结构及叶龄动态,提出甬优15机插产量超10.5 t·hm~(-2)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甬优12等10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产量、性状等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浦江不同种植模式种植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结果表明,甬优12号产量最高,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16.08%;甬优1512产量较低,比对照减产15.35%。10个品种平均产量10.32 t/hm~2,产量在8.65~11.86 t/hm~2。甬优12号、甬优15号、甬优7850、甬优1540、甬优538共5个品种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其中甬优12号、甬优15号、甬优7850产量达极显著差异。甬优17号、甬优1140、甬优8050、甬优1512共4个品种的产量低于对照甬优9号,其中甬优1512与对照相比减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吉林农业科学》2014,(4):62-67
在宁夏农牧交错区通过L18(6×36)正交设计进行人工草地建植试验,目的是筛选出该地区草地建植的最优组合,并分析正交设计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正交设计得到牧草适应性的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Medirago sativa)+有机肥36 t·hm-2+NPK中肥配比(N165 kg·hm-2+P135 kg·hm-2+K135 kg·hm-2)+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秸秆废渣10 t·hm-2,这与适应性最强的处理12基本一致,各因素中品种与有机肥对适应性的影响程度较大,NPK与植物废渣的影响程度较小;产量的最优组合为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有机肥36 t·hm-2+NPK中肥配比(N165 kg·hm-2+P135kg·hm-2+K135 kg·hm-2)+苦豆子秸秆废渣10t·hm-2,这与处理15完全一致,各因素中品种和NPK对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程度较大,植物废渣的影响程度较小;同时证明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草地建植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氮素穗肥对超级稻颖果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素穗肥对超级稻抽穗期群体结构、颖果发育和成熟期穗部性状的影响,为超级稻高产高效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超级稻‘宁粳3号’和‘甬优12号’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氮素基蘖肥用量下设置0、60、120和180 kg·hm-2氮素穗肥用量,考查超级稻颖果发育变化,分析抽穗期水稻植株农艺性状和成熟期穗部性状。[结果]施用氮素穗肥可以增加水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株高、剑叶叶长和顶部3叶叶基角和叶开角,并能够增加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枝梗粒数;顶2叶和顶3叶叶长、穗长随氮素穗肥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施用氮素穗肥会降低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的结实率。强势粒颖果长度、宽度和厚度发育速度及其大小均高于弱势粒;120 kg·hm-2穗肥用量使‘宁粳3号’弱势粒和‘甬优12号’强弱势粒颖果长度、宽度和厚度增加;180 kg·hm-2穗肥用量抑制了‘宁粳3号’弱势粒和‘甬优12号’强、弱势粒颖果长度和宽度增加,对粒厚发育没有影响。产量与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剑叶叶基角、顶2叶叶开角以及顶2叶叶长、顶3叶叶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强、弱势粒的千粒质量与粒宽、粒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氮素穗肥用量为120kg·hm-2时超级稻生育后期群体结构合理、穗部经济性状协调,有利于籽粒生长和产量提高;粒长和粒宽可以作为评价水稻千粒质量及产量潜力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常山2018年引进甬优1540作再生稻栽培,以2季相加百亩示范方平均产量17 390.25 kg·hm-2的成绩打破浙江省再生稻高产纪录。尽管获得了较高产量,但由于对甬优1540特性掌握不够,对其高产栽培所需的配套技术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于2019—2022年继续从适期播种、科学施肥、插秧密度、留桩高度、头季稻收割技术、水浆管理、病虫绿色防控等方面探索甬优1540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2022年在极端干旱天气条件下百亩示范方2季产量相加产量超18 000 kg·hm-2。本文结合近年围绕甬优1540再生稻高产栽培所做的试验示范,分析总结浙西地区甬优1540百亩示范方2季产量相加超高产技术要点,为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水平从9 000 kg·hm-2向10 000 kg·hm-2突破的途径,明确河北省10 000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的产量结构特点和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个体特征,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可稳定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的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4年4个小麦生长季,在高产大田设置不同品种、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处理,结合其他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小麦超高产攻关研究。将4个生长季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的处理分为9 000—9 500、9 500—10 000和10 000 kg·hm-2以上3个水平,分析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和各个生育时期群个体性状的变化,并结合土壤肥力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适宜的生态条件。【结果】通过3个产量水平处理的比较,河北省小麦产量从90 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公顷穗数变化较小,穗粒数在30—35粒的概率较大,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水平从9 000—9 500 kg·hm-2提高至9 500—10 000 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至10 000 kg·hm-2以上时收获指数有所提高。穗数800万/hm2、穗粒数在30—35粒、千粒重43 g以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22 000 kg·hm-2、收获指数为0.46是河北省10 000 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比较理想的产量结构和调控指标。10 0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小麦旗叶和倒2叶叶面积均小于20 cm2,孕穗期叶面积指数为7.69—8.24,均低于9 000—9 500 kg·hm-2产量水平,但花后20 d叶面积指数在4以上,花后30 d在2以上,均高于后者。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以上,土壤基础肥力和施肥量变化较小,生育期降水量和灌水量也未增加,但小麦全生育时期特别是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有所增加。【结论】河北省实现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的突破,公顷穗数的增产潜力较小,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应作为主攻方向。大小适中、后期衰老缓慢的高质量群体是实现10 000 kg·hm-2超高产的保证,较高的基础肥力以及积温和光照较好的年型是实现10 000 kg·hm-2超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浙江省15个水稻甬优1540化肥定额制试验示范数据为基础,在高(9.0~12.0 t·hm-2)、中(7.5~<9.0 t·hm-2)、低(<7.5 t·hm-2)3个产量水平下比较分析化肥定额制和常规施肥的水稻产量、化肥和氮肥用量的差异。结果显示,高产水平下,化肥定额制水稻产量、氮肥用量与常规施肥无差异,但化肥定额制化肥用量显著低于常规施肥;中低产水平下,化肥定额制水稻产量、化肥用量和氮肥用量均与常规施肥无差异。不同产量水平下,化肥定额制氮肥用量均低于常规施肥,氮肥的减少量占化肥减少总量的58.4%~89.1%。水稻甬优1540实施化肥定额制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实现化肥减量,高产水平下水稻化肥定额制的化肥减量效应较为显著,化肥定额制的化肥减量效应可能是由于氮肥用量的降低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