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器官形态发生是生命体发育成其固有的三维立体结构并维持其形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形态发生信息的指导.形态发生信息包含3个方面:1)位置信息;2)预期模式信息;3)表观遗传信息.形态发生信息的实质及其作用机制是理解形态发生的首要条件.在低等动物中研究发现,生物电作为一个密码系统编码着形态发生,是形态发生信息的实质.该文综述了器官形态发生场与器官形态发生、生物电在编码器官形态发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基于日常生活中用电作为密码系统的实例,提出了生命体内存在生物电高级运行方式的假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生物电密码的破解,人为控制器官形态发生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鹿茸作为哺乳动物唯一能够完全再生的附属器官,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发展迅速,由于鹿茸生长与肢体发育过程非常相似,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鹿茸再生作为肢体再生研究的模型。介绍了器官再生的研究现状,综述了鹿茸再生的研究进展,展望了鹿茸作为医学模型应用于肢体再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鹿茸的形态发生与鹿茸干细胞(包括发生干细胞和再生干细胞)内[Na~+]的关系有关,以鹿茸干细胞为模型,研究不同干性的哺乳动物干细胞内[Na~+]的差异,并鉴定引起这种差异的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NaV)因素。采集并培养具有不同干性的梅花鹿鹿茸干细胞,包括生茸区骨膜细胞(AP细胞,鹿茸发生干细胞)和角柄骨膜细胞(PP细胞,鹿茸再生干细胞,其干性低于AP细胞),以鹿普通脸部骨膜细胞(FP细胞)作为对照,并采用CoroNa染色方法,通过荧光强度来分析不同类型细胞内[Na~+]的差异,结合PCR方法鉴定转录水平上NaV基因的差异,并分别用睾酮和MS-222对细胞进行处理,观测其对细胞内[Na~+]的影响。结果表明:鹿茸干细胞内[Na~+]高于FP细胞,其中AP细胞内[Na~+]高于PP细胞;NaV1.1基因在AP细胞中特异性转录;睾酮对这3种细胞内[Na~+]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MS-222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胞内[Na~+]。本研究发现:鹿茸干细胞内[Na~+]与其干性一致,干性高的AP细胞内[Na~+]也相对较高;NaV1.1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AP细胞内[Na~+]高的主要原因;干扰NaV的MS-22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胞内[Na~+]。说明哺乳动物器官的发生和再生可能与低等动物器官上的发现类似,都与细胞内[Na~+]有关。  相似文献   

4.
鹿茸是唯一能够完全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因而成为良好的生物医学研究模型。研究发现,鹿茸的再生是一个基于干细胞的过程,其内在的生长机制和调控模式对再生医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鹿茸的组织学、形态学及鹿茸干细胞的发现/鉴定进行了总结,进而探讨了鹿茸干细胞内与再生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5.
软骨组织的研究一直依赖于哺乳动物胚胎模型,这种方法存在取材困难、难以明确界定分层边界等弊端。而鹿茸非常独特,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医学模型对软骨发育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传统的软骨研究模型和鹿茸这种新型模型,分析了鹿茸作为软骨研究模型的优势,同时对鹿茸软骨组织发生与生长的组织基础,以及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鹿茸软骨组织中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寻找更有效的软骨发育研究模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草莓胚状体形态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草莓丰香不同器官体细胞胚胎的诱导及形态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莓体细胞胚胎形态发生经历了与合子胚形态发生相似的阶段,即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期胚等,最后发育成再生植株。草莓不同器官花药、花蕾、叶、叶柄、子叶和下胚轴均能形成体细胞胚,但不同器官的体细胞胚发生率不同,其中以花蕾最高(平均61 74%),子叶次之(平均49 24%)。培养基中激素种类与配比对各器官体细胞胚的诱导率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稻愈伤组织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稻的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通过分化培养基的再诱导,产生体细胞胚胎(胚状体)。培养条件对胚状体的形成是很重要的。胚状体发生过程中,形成胚原细胞;原胚;球形胚;心形胚;以及不很明显的鱼雷胚(或梨形胚)等形态。胚原细胞可以单个发生,也可群体发生,因此可以形成胚胎群。  相似文献   

8.
波兰弗罗茨瓦夫医学大学的研究人员2011年12月8日披露说,由于鹿茸是哺乳动物生长最快的器官之一.好奇心驱使他们决定寻觅鹿茸干细胞的奥秘。经过立项6年的悉心研究,他们终于成功地发现了鹿茸干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S100A4是S100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具有EF双螺旋结构域的Ca2+结合蛋白。S100A4在多数成体组织细胞中不表达,在多种肿瘤和干细胞等增殖细胞内高度表达。相关研究表明,S100A4蛋白的表达与细胞的异常增生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侵入以及瘤区血管的生成。本研究组发现,S100A4在鹿生茸区骨膜(鹿茸发生的组织基础)和角柄骨膜(鹿茸再生的组织基础)的组织细胞中均大量存在。与肿瘤细胞不同的是,鹿茸干细胞并没有因为S100A4的表达而发生异常的侵入和转移,其增殖、生长直至分化为形状规则的完整鹿茸受到了严格的调控。鹿茸是哺乳动物中唯一可以周期性再生的复杂器官,其再生的机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S100A4作为一种在快速增殖细胞中高度表达的多功能蛋白,为我们揭示鹿茸的发生与再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根据龙眼胚性愈伤组织转录组数据库信息,进行龙眼胚性愈伤组织tRNA怀丁苷合成蛋白基因(Dltyw1)cDNA全长克隆及其在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定量表达分析.结果表明:Dltyw1基因全长2273 bp,包含1920 bp ORF,编码640个氨基酸,将此基因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JF733783;Dltyw1含有flavodoxin 1、Radical SAM及Wyosine form功能域,进化树分析显示,Dltyw1与其他物种twy1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表明,Dltyw1基因在龙眼体细胞心形胚时期呈现表达高峰,并在子叶形胚阶段迅速下降至最低点,由于心形胚是体细胞胚胎发生由球形胚向各组织器官发育的关键阶段,表明twy1基因在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组织器官发育及形态建成阶段的转录后调控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物电是生命活动基本过程之一,它对揭示生命现像之谜,无论是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于1987年开始,对“鸡胚发育期间生物电的变化枧律”进行了实验测定,实验结果发现生物电在。鸡胚发育期间呈现有规律性变化,表现在整个孵化期间出现三次电位高峰,而且出现峰值的时间是在笫7、14、18天左右。根据生物物理论和鸡胚胎学分析、第7天出现第一次电位峰值是和羊膜水的增加及胚胎代谢的加强相一致,而第14天出现第二次电位高峰是与尿囊液的增加相一致,第18天又出现的第三次电位高峰是与器官全部发育成熟,鸡旦温度增高,心脏跳动增加,肺活量增大、鸡胚活动次数增多、亦即和器官组织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增大与电位增大的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以葡萄风信子“蓝穗”叶片为材料,分别对器官发生和体胚胎发生过程中不同时期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对2种途径中的典型时期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抗氧化酶类活性、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与植物细胞形态发生密切相关;在不定芽分化和体胚发生初期,胚性愈伤的POD、SOD活性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此外,器官发生和体胚发生途径差异在愈伤组织形成期已开始产生,说明该期是器官和体细胞胚发生关键的调控时期。因而可通过向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激素、糖或蛋白等物质,进而调节植物细胞生理代谢方向,达到影响培养物形态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鹿茸粉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四氯化碳构建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分析肝损伤程度.结果显示:鹿茸粉中、高剂量组与四氯化碳模型组相比ALT、AST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中、高剂量组发生肝细胞坏死的动物例数减少,病变程度减轻.鹿茸粉对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百合鳞叶细胞形态发生中胚性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合鳞叶细胞培养在附加1 ̄2mg/L6-BA的MS培养基上进行器型态发生,在附加2mg/L2,4-D的MS培养基上进行器官发生型形态发生。电镜观察发现:两种不同途径中胚性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明显差异。器官型中胚性细胞形态相似,排列整齐规则,核大,叶绿体结构完整,线粒体与淀粉粒在胞质中分布有规律,但在器官发生型中胚性细胞之间形态有差异,排列不整齐,细胞器在胞质中无明显分布规律,但在数量上除淀粉粒外要比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百蕊草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组织细胞特征及内源生长调节物质的变化规律,为建立百蕊草体细胞胚组培苗快繁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并为丰富百蕊草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态建成等基础理论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显微观察方法对叶片外植体诱导的百蕊草愈伤组织及不同分化培养时期的体细胞胚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并检测不同分化时期的体细胞胚内源激素和类似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结果】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态和细胞结构差异明显。体细胞胚分化经历的时期有多细胞原胚(PM)、球形胚(GE)、心形胚(HE)、鱼雷形胚(TE)和子叶胚(CE)等。内源激素及类似物中反式玉米素(tZT)含量与玉米素核苷(ZR)和吲哚-3-乙酸(IA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1*,r=0.536*),与脱落酸(AB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8**),tZT与IAA、ZR对百蕊草体细胞胚发生的作用相同。ABA含量与IAA和ZR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401*,r=-0.430*)。赤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鸡胚肥大细胞(MC)发育与鸡胚发育的关系,用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日龄鸡胚肺脏中MC的形态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胚肺脏中MC发生于15日龄,零星分布在三级支气管黏膜固有层、16~21日龄鸡胚肺脏中MC分布在三级支气管间结缔组织、呼吸性毛细管,肺房、血管周围,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并且MC数量和胚...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哺乳动物单个早期胚胎中基因表达的分析方法,解决胚胎实验中取材困难的矛盾,本研究以牛体内受精胚(in vivo cultured,IVC)、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3种来源的7日龄囊胚作实验材料,通过单个胚胎直接裂解后进行逆转录结合随机引物指数扩增的方法富集相应cDNA.对克隆囊胚cDNA库中随机挑选的15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EST分析.并运用特异性的引物,对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3个重要基因Nanog,Oct-4和Sox2的表达进行了扩增和表达检测.结果表明,在哺乳动物胚胎囊胚阶段,这3个维持细胞多能性的相关基因的表达都相当活跃;相对于体内胚和体外受精胚,克隆胚中这3种基因的表达明显偏低.本方法为牛植入前胚胎发育阶段特异性基因的筛选和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材料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鹿生茸区骨膜是角柄和初角茸生长的组织基础,然而,控制鹿茸生长形状的信息存在于何处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鹿生茸区骨膜移植试验来揭示这一问题。结果表明,在角柄发生前将鹿生茸区骨膜移植到鹿的前额皮下后,第1年诱发生长了角柄或单枝鹿茸,第2年再生了具有眉枝的典型二杠茸。这一结果表明,控制鹿茸形状的信息存在于鹿生茸区骨膜中,而不是所谓的鹿中枢系统的“鹿茸生长中心”中。  相似文献   

19.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发育过程,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与调节,研究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与调节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通过介绍高等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生长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体胚发生中的基因表达,展示体胚发生已经成为研究植物胚胎发生发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体胚发生中分离到的基因研究为理解细胞分化与发育,形态发生与建成以及植物合子胚的发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甘蓝型油菜小塔品种的胚胎发育,作了较系统的观察,要点如下:1.胚囊的发育属蓼型;配子融合属有丝分裂前型;胚乳的形成属核型;胚胎发生属十字花型。2.在成熟胚囊中,助细胞的丝状器很显著,卵细胞及合子的极性明显,两个极核也很显著。3.在授粉后18-24小时,卵细胞开始受精,在授粉后54-58小时,合子开始分裂,但初生胚乳核则在授粉后32小时已开始分裂。4.从合子开始分裂到形成8分体原胚,为线形胚时期,以后胚体逐渐膨大,直到多细胞球形胚时期,为辐射对称器官分化之前,属于原胚阶段。5.由球形胚进一步分化为心形胚、鱼雷形胚、手杖形胚到马蹄形胚,为胚体两侧对称的分化阶段。6.胚乳游离核在胚囊内作彩带状分布外,密集于珠孔区,围绕着原胚,及密集于合点区,形成游离核群,在心形胚时期,游离核开始形成胚乳细胞。7.少数胚珠在原胚时期由胚柄细胞分裂形成裂生多胚现象,平均出现频率为2.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