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美琪  贾小卫  郭蕊  吴丹  刘浩 《绿色科技》2020,(6):34-37,42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19年7月22~23日京津冀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卫星云图、动热力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500hPa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北抬、低空急流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方向的水汽输送和黄渤海的补充水汽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在河北中部的水汽辐合抬升则为暴雨提供了抬升条件。此次暴雨的产生受中尺度对流云团的连续生成合并影响,降水效率高。在暴雨中心整层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升速度中心明显,使得高层的抽吸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与发展,为降水强度增大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高空弱冷空气的入侵对能量锋区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起到了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填图以及物理量等要素,对2012年1月31-2月1日发生在伊春地区的暴雪天气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造成这次暴雪天气主要是河套低压东移北上,在暖锋前后产生的。西南急流为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雪发生在西南急流的左前方。并且,降雪过程中,低层强烈辐合、高层为辐散,负速度等物理量表明上升运动明显,为降雪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降水过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姚素香 《绿色科技》2013,(3):205-20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华北降水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降水低于站点观测值,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华北、东北以及西南部分地区降水为明显的正异常;这次降水500hPa环流形势为三高并存的状态(阻塞高压,日本海高压以及青海高压),925hPa有明显的超低空南风急流,700hPa存在南北向华北切变线,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在40°~50°N之间,分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高原以北以及华北北部地区,因此降水区域表现为明显的低层辐合以及高层辐散;降水区为一致的上升运动,在副热带西风急流以北,对流层下层有明显的经向垂直正环流,而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到南亚高压东部脊线以南对流层中上层有明显的经向垂直反环流,经向垂直环流使得上升运动强烈。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资料、T639数值预报以及FY2E红外云图,对2013年7月22日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为这次暴雨、大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500hPa西风槽和高原切变、700hPa切变线是这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对流云带上不断生消、合并、分裂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给相应地区带来强降水;来自南海的低层水汽输送是这次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850hPa强烈的水汽幅合中心对应大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5.
2013年8月12-14日,黑龙江省自西向东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林业等受灾严重。高空低涡、高低空急流以及地面低压是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而且水汽、动力等物理量条件均有很好的配合,东海、南海为暴雨天气发生区域输送了大量充足的水汽,地面暖锋持续稳定使得降水长时间维持。灾害发生后,黑龙江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迅速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灾民救助和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黄土高原东部288个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10日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冷涡底部下滑槽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这次暴雨的主要成因。远距离台风使低空急流加强,高低空急流耦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强烈的动力条件。θse能量舌向河套地区的伸展与午后增温加剧了能量的增长,二者共同为暴雨区提供了热力条件。台风西进,副高北抬,使系统缓慢东移,影响系统长时间维持在陕西北部上空,是造成强降水持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的高空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11日发生在汉中市的一次明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互对峙,汉中市处于两高之间的低值区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西风槽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这种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以及不稳定层结的上下叠置造成了汉中市剧烈的强对流天气;②对流层低层925hPa附近的逆温层所形成的干暖盖,有利于深厚对流活动的产生,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大小与对流天气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③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强降水属于混合云降水,混合云中的对流单体直接导致了出现在汉中局部地方的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挑选了呼和浩特地区近40年(1971-2010年)春季平均沙尘日数最多、最少的5个年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沙尘天气多发年和少发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春季沙尘多发年500 h Pa亚洲极涡势力偏强,呼和浩特及其上游地区高空偏西(西北)气流明显加强,高空急流强盛,低层风速偏强。沙尘少发年500 h Pa亚洲极涡势力偏弱,高空西风气流减弱,低层风速偏弱。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省森林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的大气水汽产品、山东森林分布图等对大气水汽与森林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汽的变化很快,有明显的运动、传输过程;水汽含量的分布与当时的风速、风向、天气状况、地形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午各地水汽含量差异不明显,夜间各地水汽含量比白天低;林区分布的对大气水汽含量的日变化影响不显著,下午森林对大气水汽的调节作用比较强。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1~2010年恩平市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恩平市40年来暴雨的气候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恩平市40年来年暴雨日数平均为13.0d,主要集中在4~9月。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最大值为1975年、1976年、1993年、1997年、2001年的19d,最小值为1977年的5d。年暴雨日数呈缓慢的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0.0474d/年。最大日降雨量为391.6mm;1h最大雨强为125.9mm,10min最大雨强为33.6mm。降水强度总体上呈现逐渐轻微减小的趋势。暴雨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为明显。恩平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前汛期为锋面(冷锋、静止锋)、西南倒槽、低涡、急流、高空槽、切变线等;后汛期为热带气旋、热带辐合带、东风波等,其中热带气旋是造成后汛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2015年4月19日晚至20日白天,梧州市出现了2015年的首轮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这次过程以冰雹、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利用常规资料对这次过程的天气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高原槽东移引导低层切变线南下及地面冷锋抬升触发造成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梧州地区的动力和热力条件都很充足,但水汽条件欠缺;此次过程的假相当位温、CAPE、SI、K指数等大气对流参数能够很好地预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卫星云图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及预报预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汉中地处秦巴山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暴雨是汉中的主要气象灾害,更是该地天气预报的一大难点。对2015年6月23~29日降水过程中T639数值预报物理量场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700hPa、925hPa相对湿度≥90%,700hPa垂直速度≤-24×10e~(-2).Pa.s~(-1)降水开始;925hPa相对湿度迅速降到70%以下,700hPa转为下沉气流且相对湿度低于90%,降水结束。暴雨落在850hPa水汽通量散度≤-48×10e~(-8).g.cm~(-2).(hPa.s)~(-1)、700hPa垂直速度≤-36×10e-2.Pa.s-1的区域;大暴雨基本落在850hPa水汽通量散度≤-60×10e~(-8).g.cm~(-2).(hPa.s)-1、700hPa垂直速度≤-84×10e~(-2).Pa.s~(-1)区域。汉中北部暴雨、大暴雨落区与700hPa水汽通量散度、500hPa或600hPa垂直速度场的对应关系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荒漠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较敏感,探究该地区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水汽来源,对揭示我国西鄂尔多斯荒漠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减缓或防止土地沙漠化和制定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策略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本研究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西鄂尔多斯荒漠夏季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组成、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运用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判定了该地区夏季大气降水的水汽来源。[结果]西鄂尔多斯夏季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关系为δD=7.287δ18O+1.170;大气降水δD(δ18O)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温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大气降水过量氘(d-excess)均为正值且小于全球平均d值(10‰),表明该地区受到了海洋季风作用的影响;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得出西鄂尔多斯荒漠在6月和8月的水汽来源于大量局地蒸发和西北方向的水汽,特大暴雨(30 mm)是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而7月的水汽来源于东南和西南方向海洋性水汽团。[结论]西鄂尔多斯荒漠大气降水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蒸发作用;西鄂尔多斯夏季降水量效应显著,温度效应不显著;夏季降水受到西北方向、东南和西南方向季风以及局地蒸发水汽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ECMWF资料、FY2E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从中尺度天气系统、过程大气物理量等多方面,对2018年8月29~30日珠海市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受南海热带云团和强盛西南季风影响,造成珠海市出现连续的强降雨天气;降水区域上空各层次均存在明显的低涡中心,强降水区域主要位于急流轴的左侧;过程中大气垂直速度较强,不稳定能量充足。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的可能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齐颖 《绿色科技》2012,(8):102-105
分析了2011年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2010年为拉尼娜年,影响了2011年的大气环流形势,加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地理位置,使得2011年冬末春初之季强冷空气频频向我国南方地区袭来,而低纬度的热带水汽又难以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无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水汽辐合,造成了该地区普遍少雨的现象。由于长时间处于降水缺乏的状态,2011年上半年形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大旱。  相似文献   

16.
对2001~2018年在我国浙闽沪沿海登陆的台风进行了统计共计50个,利用安庆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和FNL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登陆台风对皖西南地区风速和降水的影响,着重对在皖产生特大暴雨的0513号台风"泰利"和0808号台风"风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影响过程中,皖西南地区极大风速多出现在台风登陆后6~18 h,最大小时降水多出现在登陆后6~24 h。副高强度较弱时强降水概率较大,台风降水时,低层风场多分为东风系统和西南风系统两类,强降水主要与台风路径、副热带高压及其它系统相互配合有关。东风系统下台风引起特大暴雨主要原因是冷空气进入台风倒槽和迎风坡抬升影响,西南风系统下台风引起特大暴雨的成因是500 hPa台风残存的环流与副高边缘西南急流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18年11月26~30日安徽省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大雾天气过程的能见度、温度、湿度、风场以及探空数据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过程应为辐射雾;500 hPa位于槽后西北气流控制,期间有弱槽出现,总体天气晴好;850、925 hPa上为弱的反气旋结构,主要为偏北风;海平面气压场上安徽省处于弱高压或均压场上,北方弱冷空气南下,有利于形成大范围多日的大雾天气;另外,925 hPa上存在明显逆温,逆温层的建立和近地面较合适的风速以及垂直风切变配合有利于大雾的形成;相对湿度对雾的形成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次过程中,夜间晴空辐射降温是产生雾的直接原因,由于逆温层和良好的湿度条件使近地面水汽凝结作用明显。在出现雾的过程中,部分台站温度上升可能与水汽凝结放热有关。从雾的预报角度考虑,需关注夜间低云量变化,是否有逆温层建立并且有较合适的风速。  相似文献   

18.
气象景观是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雨凇、雾凇是一种特殊的气象景观,在低纬度出现较少,其预报和预测工作对旅游和景区气象服务来说意义重大。以大明山为例,利用监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末至2019年初出现持续性雨凇、雾凇天气时的大明山地面监测气象要素、大气环流背景、探空数据层结及水汽和物理量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阻塞系统建立和崩溃造成的横槽型寒潮、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持续输送水汽、雨雾和冰点形成的环境得以维持较长时间,是大明山雾凇、雨凇景观的维持机制;低层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为南方大范围雨雪及大明山雾凇、雨凇天气提供水汽条件,锋面提供上升运动;逆温层的存在和地面静风高湿环境的存在和维持有利于雾凇、雨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应用乱流扩散法研究了杉木人工林水汽扩散传输规律.结果表明:水汽交换量的年变化呈双峰型,峰期在5月和7月;日变化特点是,向上方扩散以日出后至午后13时逐渐增加,13时后逐渐减弱,向下方扩散日变化正好与向上方扩散日变化情形相反;其空间变化情况是,林冠上(距地面18.5m)以下空间,随高度降低,其交换量迅速减少,林冠上表面及其以上空间水汽交换量较大;水流交换后水汽量亏盈情况是,冠层空间亏损量最大,其次是近地表空间,再次是冠上空间,而冠下空间是盈余大于亏损.  相似文献   

20.
甲烷(CH_4)是重要的增温气体,在气候变化敏感的寒温带森林地区,土壤CH_4排放量的估算和排放机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以研究寒温带森林沼泽湿地CH_4浓度变化特征为主要目的进行研究。采用LGR快速甲烷分析仪(FMA)定位连续测定大兴安岭天然林沼泽湿地近地表CH_4浓度及其水汽浓度,分析了森林沼泽湿地CH_4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测定期内,寒温带森林沼泽湿地近地表CH_4浓度日变化规律呈现明显的单峰日变化特征,日峰值出现时间12∶00左右;CH_4浓度月变化规律呈现先减少后增大再下降的趋势。水汽浓度日变化规律呈双峰的变化特征,峰值呈现时间段分别为6∶00-12∶00之间、16∶00-19∶00之间。水汽浓度的月变化规律,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沼泽湿地CH_4浓度随着大气的水汽浓度升高而降低,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为:y=-0.00001x+2.0258(R~2=0.7257,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