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旱稻栽培面积扩张很快,说明种植旱稻的好处很多。尤其旱稻能提升中低产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质量,可以说旱稻是缺水稻区和低洼易涝地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最佳作物。但是,为什么过去旱稻一直没有发展呢?一是草害问题难解决,无法种植旱稻,因草害严重减产或绝收;二是人们对旱稻需水问题存在误区,认为旱稻就像旱作物一样种植,往往遇到干旱不灌溉浇水,造成减产或绝收。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传统的淹水灌栽培种植模式不仅耗水量大,水分利用率低,加剧灌溉用水的日趋紧张,同时因径流、渗漏和排水引起环境污染,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生产旱灾等问题日趋严重,水稻生产必须推行节水灌溉,缺水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战略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水稻的用水量和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及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本文叙述了不同时期不同灌溉管理与  相似文献   

3.
生育中后期干旱胁迫对栽培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个栽培稻品种(包括旱稻和水稻)在正常灌溉条件和干旱条件下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并分别对供试品种的产量和稻米品质构成因素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生育中后期持续干旱导致水稻品种严重减产,每穗颖花数减少是干旱导致栽培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旱稻比水稻时干旱有更强的适应性.其在干旱胁迫下的结实率较高.灌浆结实期的适度干旱具有提高整精米率和减小垩白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旱稻(旱香1号)和水稻(粮香3号)的产量及生育特性的影响,为新疆旱稻种植的适宜灌溉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覆膜滴灌栽培模式,以旱稻和水稻为研究对象,水稻为对照,设置5个灌水量,分别为 375 mm(W1)、525 mm(W2)、675 mm(W3)、900 mm(W4)、1 125 mm(W5),研究滴灌覆膜下不同灌溉量对旱稻和水稻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不同灌水处理下,旱稻和水稻随灌水量减少生育期延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WUE等呈下降趋势。675 mm(W3)处理下旱稻产量及WUE显著提高,分别为4 506 kg/hm2、0.67;1 125 mm(W5)处理下水稻产量最高为7 485 kg/hm2,WUE为0.67。当灌水量大于675 mm后增加灌溉量旱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且旱稻在 675 mm(W3)灌溉量时比水稻产量高60.45%、水分利用效率高61.19%。旱稻各灌溉下产量平均值比水稻高11.24%、水分利用效率高10%、节水22.2%。【结论】 新疆干旱区种植旱稻受水分限制小,在节约水资源、提高产量的同时,新疆旱稻种植的最优灌水量为675 mm。  相似文献   

5.
发展旱稻生产 走节水农业之路--我国旱稻生产前景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4%.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谷在粮食中的比重将继续增长.因此,减少稻谷生产的用水量,提高稻作水分利用率,对我国农业节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发展旱稻生产,则是实现农业节水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1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必要性1.1病虫害类型增加近年来,水稻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水稻病虫害类型变得越来越多,防治愈加困难。随着水稻种植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单一水稻病虫害逐渐增加,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同时外来病虫害不断出现,导致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水稻整体质量及产量下降,种植户损失非常严重。1.2病虫害威胁较大随着水稻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外来危害性病虫开始增多。  相似文献   

7.
略论我国旱稻的生产及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全球温度的逐渐提高,水资源的日渐匮乏,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水稻的生产与发展正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威胁。如何适应新形势,转变思维观念,适时发展旱稻生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着重分析了我国旱稻生产的历史、特点与现状,发展旱稻的优势与技术保障,并对旱稻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希望能对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作前景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之 《新农业》2006,(1):16-17
我国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80%,而水稻田用水占农业用水的70%。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340立方米,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尤其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的严重不足,提供给水稻的用水在逐年减少,打井提取深层地下水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型稻作,开展水稻旱作技术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旱稻是水稻长期驯化演变形成的一种生态类型,主要分布在夏季雨水稳定但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山坡地。目前,全世界旱稻种植面积约 1 900 万 hm2,约占水稻栽培总面积的 12.7%。旱稻在我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国内不同稻作区均有分布。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其中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建立较长时期的水层,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农业的 16%。而旱稻种植在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光温条件和降雨量总体相对平衡,广东各生态区以双季水稻种植为主,旱稻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不断发生,广东乃至华南稻作区对旱稻品种的需求逐年增加。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旱稻抗旱机制、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进展,对广东旱稻研究和种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广东旱稻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广东旱稻品种的分子育种、低碳栽培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巨大,但是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灌溉水利用率较低,所以研究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的途径,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保障粮食生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过程中,更要解决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这一技术性问题,充分发挥水的利用率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利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是一种粮食作物,在中国作为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粮食问题关乎民生,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到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水稻最为主要的粮食来源,其产量是至关重要的,而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时能减产50%,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都有水稻稻瘟病病害的发生,1975-1990年期间造成粮食损失高达1.57亿吨。那么,如何有效的防治水稻稻瘟病是种植水稻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就是对水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粮食生产作物中的一种,是南方人民的生活主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提高水稻产量和防治病虫灾害成为水稻生产中重点考虑的影响因素,解决这方面问题才能保证水稻的茁壮成长。文章中分析了水稻高产的栽培要点和防治水稻病虫灾害的策略方法,目的在于提高水稻产量,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以下观点仅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北方稻区节水种稻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稻区水稻生产面临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然而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在水稻生产栽培过程中,不科学,不合理的灌溉是水稻生产效益低下及水资源紧张的基本原因。文章根据调查和分析就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和缺水条件下搞好水稻综合栽培技术,从而减少因缺水而带来的产量损失,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结果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国家计生政策的放开,人口在不断增加,粮食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种子的质量,保证粮食产量提升的同时,粮食的品质也能大幅度提高。水稻是直接经济作物,作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主粮,水稻的质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稻米的质量能够促进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水稻栽培技术、水稻种子质量、土质和当地的气候对稻米的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水稻病虫害防控的重要性中国是人口大国,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巨大。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其产量与质量尤为重要。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如果爆发病虫害,轻则影响水稻产量与质量,重则导致绝产,给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极易引发粮食危机,威胁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水稻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病虫害呈现出高发趋势,这对于水稻抗病防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刘娜 《新农业》2007,(3):20-21
旱稻,也称陆稻,适于在低洼易涝地,雨水较多的山地或水资源不足的稻区种植。辽西地区十年九旱,水稻面积逐年减少,大力推广种植旱稻十分必要。根据多年试验,我们总结出一整套提高旱稻单产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农业快速发展,水环境质量恶化,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中国作为世界水稻生产第一大国,水稻种植面积达到0.3亿hm~2,其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40%。同时,水稻是水肥消耗大户,水肥管理粗放,消耗量大,其用水量约占全国农业用水的60%~70%,施肥量约占20%~25%。外界普遍认为稻田氮磷流失十分严重,是  相似文献   

18.
《河南农业科学》2005,(1):40-40
2003年,上海市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培育的我国第1个节水旱稻品种“中旱3号”通过国家审定,现已大面积种植。据调查,该品种不但比普通水稻至少节水50%,且米质与产量都与水稻相近;即使在严重缺水的环境里,也有3000~4500kg/hm^2的稳定产量。目前,全球旱稻种植面积占总稻作面积的13%,而我国旱稻面积仅占总稻作面积的1%。专家估计,早稻在我国发展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19.
新疆水资源匮乏,大部分水资源用于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于减小新疆农业用水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新疆分为南疆、北疆、东疆和伊犁河谷,利用18个气象站2000-20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三种主要作物(棉花、玉米、小麦)的蓝水蒸散量及蓝水需水量。对四个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比分析调整前后蓝水需水量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不变原则,调整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全疆农作物蓝水需水量减少近2×108 m3;2)基于水资源总量控制,在"十二五"规划面积基础上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蓝水需水量减少10.56×108 m3,全疆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产量均满足规划要求,棉花产量尚需进一步提高。以蓝水蒸散量为工具,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适当减小农作物种植面积,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减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用水量最多的作物。耗水量大、水分利用效率低是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因此,发展节水灌溉对稳定水稻生产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稻田灌水量、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有明显影响。土壤是水稻生长的重要载体,水分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土壤有关性状,从而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文综述了湿润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水稻强化栽培以及覆盖旱作等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主要性状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在该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水稻高产节水栽培和土壤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