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外优良亚麻种质资源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国外引进的74份亚麻种质资源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抗倒伏性等方面的观测和评价,筛选出早熟资源2份,单株纤维产量高的资源6份,单株种子产量高的资源3份,长势好的资源7份,可作为育种材料和经进一步试验后供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4个不同产地的38份亚麻资源为供试材料,开展9项产量性状指标和6项品质性状指标检测,通过多样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等研究不同亚麻资源单株产量性状及籽粒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亚麻资源15项经济性状的变异幅度为7.94%~47.57%,棕榈酸的多样性指数达到最大;相关性分析得出,株果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887;主成分分析得出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0.01%,其中可以把单株粒重、株果数、千粒重、单株粒数、株高、工艺长度、硬脂酸、分枝数、棕榈酸和油酸作为38份亚麻资源经济性状的综合评价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出每个亚麻资源的D值,通过D值分析得出经济性状最佳的亚麻资源为陇亚5号。  相似文献   

3.
枇杷种质资源幼龄树丰产性鉴定及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统一种植管理条件下,对228份枇杷种质资源进行丰产性鉴定,研究了中心枝数、中心枝抽穗数、侧枝数等20个生物学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运用模糊聚类法对丰产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228份枇杷种质资源的单株产量0.4~29.1 kg,变异系数58.8%,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中心枝数、侧枝数、枝梢总数、中心枝抽穗数、枝梢抽穗数、侧枝抽穗数、株高、冠径、干周、叶幂层厚、中心枝抽穗率、单果重、穗坐果数等13个性状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回归显著;利用丰产性度量值(D值)进行模糊聚类,将228份枇杷种质资源丰产性分为5级,并鉴定筛选出产量高(单株产量16.0 kg)、丰产性好(D值0.580)的枇杷种质资源10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湖北右291份饭豆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评价[方法】试验材料按来源进行随机种植,田间观察生育期、花色、成熟荚色等;随机取样调查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荚长、粒色、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结荚数与大部分数量性状都显著相关;分枝数对单荚粒数的影响最大,同时单荚粒数又对荚长产生显著影响;百粒重是最为稳定的产量性状,但容易受单株英教的影响另外,结合田间考察和筛选,发掘出了一批对饭豆遗传育种有益的种质资源材料,其中有2份优异的、丰产性好的种质,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为选育饭豆新品种的优良亲本材料【结论】湖北省饭豆资源在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这两个性状上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90份长果种黄麻资源性状鉴定资料。通过对这些品种主要性状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以产量影响因子直接贡献大小构成判别方程对综合性状的优劣进行判断。以单株生产力和综合判别指标对鉴定长果种资源进行筛选,筛选出9份单株生产力高,综合性状好的高产种质依次是:89—7(404029)、湘黄麻1号、耳朵叶、宽叶长果、巴麻72—3、浙麻2号、长果134,巴麻73—1和台南红皮,其单株生产力平均值15.12g,较全部资源品种(?)=9.88高5.14g,平均高出51.52%。  相似文献   

6.
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初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广东湛江地区种植了50份国内外甜高粱种质资源,测定其生育期、单株鲜重、株高、茎粗、锤度5个主要数量农艺性状,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相关性、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除生育期外,株高、茎粗、单株鲜重和锤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生育期、株高、茎粗和单株鲜重指标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锤度与其它4个主要性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甜高粱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幅度为0.1039%~0.2931%;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50份甜高粱资源可分为4个类群,其中Ⅰ类群5个数量农艺性状均表现良好,产量为90t/hm2,乙醇产量3360L/hm2,可作为今后开发利用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7.
苦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6份苦瓜种质资源的第一雌花开放天数、第一雌花节位、开花到坐果时间、果长、果径、果肉厚等与产量性状有关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雌花数、单株坐果数、单果重、果长、果径等5个性状之间达极显著正相关。单株坐果数性状对产量性状形成所起的直接作用最大,通过其它性状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雌花数量性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是通过结果数和单果质量来实现的。聚类结果表明:36份种质资源聚类为2个主要的组群。所有种质资源中,“04—36”与其它种质的亲缘关系较远,利用“04—36”与这些材料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种质“04—26”和“27—3”的亲缘关系在所有种质资源中最近,实现有利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100份野生大豆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10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农艺性状聚类分析,为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遗传变异丰富,9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H)都大于1.8。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0份野生大豆可分为2大组群,第一组群主要为山西中部和北部资源,品种生育期短,株高较矮,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少,百粒重和单株粒重低,第二组群为山西中部和南部资源,品种生育期长,株髙较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明显髙于第一组群。本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变异类型丰富,遗传多样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51份江苏及国内外引进的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表现,研究不同裸大麦种质在江苏沿江地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为江苏地区裸大麦品种的选择及选育提供参考。对51份种质资源的7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进行考察测定,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6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不同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穗长、千粒质量、穗下节间长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9.96%、27.23%、18.39%、18.10%和16.74%;16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46,其中抽穗期、单株穗数、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产量、千粒质量及结实率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1.8,表明51份裸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裸大麦穗粒数与抽穗期、穗下节间长、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千粒质量与穗长及结实率、单株穗数与结实率、抽穗期与穗下节间长及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抽穗期与结实率、单株穗数与每穗粒数、每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及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1)。主成分分析选取了前3个主成分,其主要与每穗粒...  相似文献   

10.
大豆种质的倒伏性调查及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倒伏是大豆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以60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为材料,调查和分析了大豆倒伏性及其与茎秆性状和产量性状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倒伏性存在显著差异,倒伏的严重程度与茎秆性状有关.大豆品种的倒伏级别与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分枝数等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茎秆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百粒重呈负相关.不同倒伏级别组之间产量性状表现显著差异,2级倒伏组是具有轻度倒伏和高产潜力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纤维亚麻新品种黑亚15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黑亚15号是2004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同意注册的纤维亚麻新品种。原茎、长麻、全麻、种子产量分别为5641.7、897.2、1282.3、619.o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9.3%、20.2%、12.2%、11.9%。长麻率20.O%,比对照高2.8个百分点。纤维强度261.ON。属高纤、优质纤维亚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黑亚12号是2001年2月最新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的纤维亚麻新品种。原茎、纤维、种子产量分别为5140.0kg/hm  相似文献   

13.
纤维亚麻新品种黑亚21号选育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优质、高纤、抗病、抗倒伏育种目标,黑亚21是以品系96001为母本,以法国品种Argos为父本选育而成。原茎、长麻、全麻、种子产量分别达到5590.2kg/h㎡、924.9kg/h㎡、1451.1kg/h㎡和578.4kg/h㎡,分别比对照增产13.7%、23.7%、20.9%和9.2%。长麻率19.7%,比对照高1.9个百分点;全麻率31.0%,比对照高2.4个百分点。于2012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推广。  相似文献   

14.
麻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更新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安全保存和优异种质的评价利用现状,讨论了黄麻、红麻、亚麻、大麻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技术关键和经验,并对麻类种质资源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高产、高纤、多胚特征亚麻新品种,本试验对7个利用多胚亚麻获得的品系原茎产量、纤维产量、全麻率、多胚性等4个指标进行了测试,并采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出1-6Ha-3为参试品系中的最佳多胚亚麻品系;H06116为高纤多胚亚麻品系;H08014、H08015为高产多胚亚麻品系。  相似文献   

16.
对亚麻新品系96-676、96-1862、2003-2进行全省区域试验,测定各品系的原茎、纤维和种子产量。通过对纤维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各品系在各试验点的表现不同,明确各品系在种植区内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选择纤维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亚麻新品种,为生产上推广应用良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胡麻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充分利用胡麻种质资源,促进胡麻品质育种,对国内外280份胡麻种质资源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 280份资源的粗脂肪平均含量38.3%,变幅为35.12%~45.27%,变异系数最小(3.22%);木酚素平均含量3.45 mg/g,变幅1.08~7.24 mg/g,变异系数最大(30.88%);亚麻酸含量平均48.03%,变幅35.62%~57.82%,变异系数为7.07%。(2) 相关分析显示,粗脂肪含量与油酸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含量负相关,与其他性状正相关;木酚素含量与亚油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含量正相关,与硬脂酸、油酸、亚麻酸含量负相关;亚麻酸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负相关。(3) 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品质性状聚为4个主成分,油酸因子、亚油酸因子,木酚素因子和粗脂肪因子。(4) 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D=42.8水平上聚为5大类群,第Ⅰ类粗脂肪和亚麻酸含量比较高;第Ⅱ类木酚素和亚油酸含量比较高;第Ⅲ类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比较高;第Ⅳ类油酸含量比较高;第Ⅴ类亚油酸含量比较低。以上分析可为胡麻种质资源利用和品质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纤维亚麻新品种黑亚1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亚13号是2002年3月6日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的纤维亚麻新品种。原茎、长麻、全麻、种子产量分别为5348.9、949.0、1395.8、646.4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4.1%、24.2%、28.5%和18.6%。长麻率21.3%,比对照高1.6个百分点。纤维强度26.4kg。该品种为高纤、优质纤维亚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Information is needed to optimize enzymatic-retting of flax (Linum usitatissimum L.) based on a pectinase-rich mixture and chelators. Seed flax straw from North Dakota in 1998, ‘Natasja’ fiber flax straw from South Carolina in 1993, ‘Ariane’ fiber flax straw field-aged and dried from South Carolina in 1999, ‘Ariane’ fiber flax straw shed-dried from South Carolina in 1999, and Canadian seed flax straw in 1997 comprised diverse samples that were subjected to various tests to improve absorption of enzyme formulation by stems or to evaluate clean fiber yield. Mechanical disruption by crimping stems through fluted rollers at about 80 Newtons gave optimum fiber yield in conjunction with enzymatic-retting and was, therefore, used in further tests to evaluate enzyme absorption. Enzyme absorption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or uncrimped flax stems with increased pressure of about 310 kPa or with a vacuum around 88 kPa. Increased pressure was effective more than the vacuum treatment. Samples with minimal post harvest handling were affected more by pressure alterations than samples that had considerable disruptions, such as seed flax straw or field-aged straw. Crimped stems showed little increase in enzyme absorption with alterations in applied pressure.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tems by crimping gave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enzyme absorption 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fiber yields. Based on a variety of sample typ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norm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re satisfactory for penetration of enzyme formulation into crimped stems, and that extraordinary measures are not required to expedite the enzyme-rett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