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晋棉40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丰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晋棉10为母本,用抗病、早熟的品种辽101作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统选育而成的特早熟棉花新品种。2004年在山西省特早熟棉区棉花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皮棉产量832.5 kg/hm2,比对照品种晋棉37增产13.96%。经鉴定,该品种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标准,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适宜在特早熟棉区春播,黄河流域棉区夏播。  相似文献   

2.
1984年从人工病圃中选择自然变异株,经过多年连续定向筛选,于1993年育成特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辽棉15号。辽宁省内外试验示范结果证明,该品种早熟性好,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比目前推广短季棉品种增产10%~20%,纤维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泛。  相似文献   

3.
辽棉14号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科学研究所从1984年配制的杂交组合“692*1038”后代中选育出的早熟、抗病、丰产、优质棉花新品种,1996年由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命名。辽棉14号早熟性好,抗病性强,产量优势明显,纤维品质优良,符合国家棉花育种目标要求,在未来的几种中,将广泛地应用于辽宁等特早熟棉共和黄河流域夏播棉区。  相似文献   

4.
辽棉19号(原品系代号为辽4830)是由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95年以自选的抗病品系辽205为母本,用外引的转基因抗虫棉33B做父本,采取人工杂交和系谱选择方法育成的棉花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高抗枯萎病和黄萎病,兼抗棉铃虫等特点,是“八五”期间以来国家“棉花育种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5.
辽棉28号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于2001年以特早熟高产兼抗枯黄萎病品系辽1284为母本、以早熟高产优质品系锦1784的提高系为父本进行杂交,经8代选育而成的抗病棉花新品种。2012年1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特早熟低酚棉花新品种辽棉13号,是继辽棉11号之后我省育成的又一个低酚棉花新品种。辽棉13号不仅适于辽宁棉区和北方特早熟棉区春播种植,而且适于黄、淮、海我国主产棉区夏播夏套种植,发展潜力很大;不仅霜前皮棉产量和皮棉总产量显著超过对照品种辽棉9号,而且在纤维品质、抗逆性、耐瘠薄等方面超过普通棉对照品种。特别是其高抗叶斑病、早熟不早衰、增产潜力较大等优良特性,在国内更具领先水平。辽棉13号的育成,打破  相似文献   

7.
1986~1990年,我们对特早熟棉区保存的棉属资源,利用木盘接种病土和病土纸钵法对190份棉花资源材料进行了抗枯萎病性鉴定;采用无底纸钵法定量蘸黄萎菌液法对190份棉花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抗黄萎病性鉴定。完成了190份材料抗枯、黄萎病性同步鉴定,数据输入国家种质资源库电子计算机内,为抗病育种者利用。  相似文献   

8.
正1选育过程辽棉29号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2006年以特早熟高产兼抗枯黄萎病品系辽7083为母本,以品系辽2258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该杂交种杂种优势强,具备高产、早熟、抗病、优质等优良特性。2008~2010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2011~2012年参加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参加辽宁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2013年通过辽宁  相似文献   

9.
短季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从早熟种质资源金字棉的引进,早熟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的育成,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6、辽棉10号的选育,生化辅助育种技术育成早熟不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转单价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中棉所42和鲁棉研19,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50、中棉所58的培育,到航天诱变特早熟品种中棉所64,综述了中国短季棉品种选育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短季棉育种应加强抗黄萎病材料创制、克服产量和早熟性负相关和解决特早熟品种早衰等遗传改良重点;指出借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麦后直播特早短季棉和杂交短季棉是今后短季棉遗传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北疆以早熟品种为主,南疆以中早熟品种为主。随着种植面积增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棉花生产成为广大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多年连作,导致大部分棉区棉花受到黄萎病危害,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因此,推广抗病高产的优良棉花品种是保证新疆棉花稳产的关键。为了寻找适合南疆种植的抗黄萎病棉花品种,采用人工病圃鉴定法对南疆16个棉花主栽品种进行黄萎病抗病性鉴定,期望对南疆抗黄萎  相似文献   

11.
土传病害茄子大丽轮枝菌致病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天津市5个地区采集的20个茄子黄萎病致病菌——大丽轮枝菌菌株,在6个茄子品种上做致病类型的测定。结果表明,各菌株的致病力可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明确了天津市3个茄子主栽品种的抗感反应型:快圆茄为感病型,大苠茄为中感型,二苠茄为耐病型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棉花抗黄萎病性与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关系,为棉花黄萎病的抗性鉴定提供依据。采用在室内用棉花黄萎菌孢子悬浮液对不同抗性的4个海岛棉(Gossypiumbarbadence)品种和10个陆地棉(Gossypiumhisutum)品种进行接菌,苗期发病后测定叶片s0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并与未接菌的对应品种叶片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棉花黄萎病菌的诱导,棉花叶片中SOD活性比未接菌时下降,其中耐病、感病品种(In〉20)的降低幅度大于高抗、抗病品种(0〈In≤20);MDA含量比未接菌上升,耐病、感病品种(In〉20)的增加远大于高抗、抗病品种(0〈In≤20);棉苗叶片中POD、CAT活性在棉花黄萎菌的诱导下产生的差异比未接菌的酶活性差异要明显,对生理生化产物的测定效果比未接菌时测定的效果好。SOD活性和MDA含量可以作为鉴定棉花抗黄萎病性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黄萎病菌毒素诱导棉花愈伤组织中POD,SOD活性和PR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不同抗、感病品种棉花愈伤组织在黄萎病菌毒素诱导下,体内过氧化物酶和S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中POD活性的升高大且早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SOD活性随诱导时间延长而迅速下降,耐、抗病品种SOD活性的降低较慢;随着病菌毒素诱导时间的增加,在电泳凝胶透射扫描系统中愈伤组织中有数种病原相关蛋白(PR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4.
茄子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琼  徐根娣  刘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069-1069,1071
阐述了近几年来对茄子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的3种病害的抗病育种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动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方法监测棉花黄萎菌在较抗棉花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和较感棉花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鄂荆1号体内的传导情况。[结果]棉花黄萎菌可以有效侵入抗、感棉花品种的根部,但病原菌很少再向抗病品种海7124的上部茎和叶部传导,而感病品种鄂荆1号向上传导的菌量很大。[结论]初步确定海7124的抗病特性表现为不抗侵入但可有效抑制病原菌在体内的传导,感病品种鄂荆1号既不抗侵入也不抗传导。  相似文献   

16.
棉花不同棉种和品种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ae、的抗性与叶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核酸含量有密切关系,无论有无菌侵染,抗病性强的棉种和品种核酸含量均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抗性弱的棉种和品种则相反。在病菌侵入初期寄主植物的生理代谢就受到干扰,叶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核酸含量均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抗棉铃虫品种与常规棉花品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4个抗棉铃虫品种(系)和4个常规品种(系),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抗棉铃虫品种产量低于常规品种产量,主要原因是抗虫品种单铃重偏低,其次是抗虫品种生长期偏短和生长势偏弱。纤维品质指标都能满足纺织工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麦区的严重病害之一.该文系统综述了中国在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以及抗病种质创新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尽管在小麦改良品种中尚未发现对纹枯病高抗的类型,但在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中则有高抗甚至免疫的种质.小麦抗纹枯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抗性可能受2对主效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通过品种间杂交,累加和聚合抗病基因可以创制抗病丰产的新种质.文中就如何加快国内小麦抗纹枯病育种步伐,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棉花育种提供优质抗源,对陕棉抗病种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认为:通过病圃连续选择杂种世代材料,育成的陕棉抗病种质对棉花枯、黄萎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同时丰产、优质是中国棉花育种初始抗源之一.陕4、陕5、陕401、陕5245、陕1155等抗病种质被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具陕棉遗传背景的品种有晋7、冀14、86-1、川56、苏5、新陆中3号、中棉所17、中棉所19、中棉所23、中棉所35、中棉所41等抗病品种60余个,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累计在中国种植0.2亿hm2,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黄萎病在中国的蔓延,起到防病增产作用.陕棉抗病种质作为抗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花铃期棉花黄萎病抗/感品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了解抗/感品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棉花黄萎病的监测与绿色生态防控打下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感病品种(鄂荆1号,EJ)和抗病品种(冀863,J863)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技术分别测定花铃期不同阶段(盛花期、开花后期和结铃期)土壤中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数量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合冗余分析(RDA)明确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土壤中大丽轮枝菌ITS基因拷贝数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感病品种EJ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呈正相关,而抗病品种J863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病原菌数量相关性不大。除盛花期外,棉花开花后期和结铃期抗病品种J863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低于感病品种EJ。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除开花后期,抗病品种J863在盛花期和结铃期的细菌丰富度Chao1和ACE指数均高于感病品种EJ。主成分分析表明,抗/感品种之间及其在花铃期不同阶段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群落组成方面,在门水平上,感病品种EJ的部分优势菌群平均相对丰度低于抗病品种J863,如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菌门(Nitrospirae)、Patescibacteria和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降低幅度分别为16.38%、4.05%、2.25%、6.58%、7.10%、20.60%和35.78%;在属水平上,感病品种EJ的部分优势菌群平均相对丰度低于抗病品种J863,包括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BryobacterIamiaPseudarthrobacter、芽球菌属(Blastococcus)、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Ponti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Gemmatirosa、微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和Solirubrobacter,下降幅度分别为5.09%、19.41%、13.79%、2.36%、10.78%、34.47%、46.76%、61.84%、52.75%、48.61%、74.79%、9.13%和26.42%。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受硝态氮(NO3 --N)、速效磷(AP)、铵态氮(NH4 +-N)、无机磷(IP)、pH和有机质(OM)指标影响。【结论】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数量与棉花抗/感品种黄萎病发生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感病品种黄萎病的发生程度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呈正相关。抗病品种在盛花期、开花后期和结铃期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优于感病品种,并且不同生育时期的优势菌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土壤中细菌多样性、相对丰度和组成受有机质、pH、氮素类型、速效磷等指标影响。同时,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