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甘肃大野口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掌握青海云杉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大面积遥感定量反演青海云杉结构提供关键参数,以及为青海云杉种群保护和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甘肃大野口1hm2青海云杉林大样地的调查结果,首次应用点格局方法开展青海云杉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区内树木分龄级计算,得到不同龄级的树木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首先,应用Weibull分布对样地内青海云杉的胸径分布进行拟合;然后分别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和聚集指标测定法,对样地内各龄级的树木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最后应用纽曼A型分布对研究区内的青海云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胸径分布基本符合Weibull分布;研究区内种群密度较大,空间格局呈集群分布;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在各研究尺度下均呈集群分布;青海云杉随着年龄的增长,聚集强度逐渐降低;研究区内青海云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符合纽曼A型分布。集群分布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和人为干扰、环境条件及青海云杉的生物学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空间结构特征,于2010~2011年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大野口流域设置1hm2(100m×100m)大样地,调查了25个样格内胸径(DBH)≥1.0cm的1 460株青海云杉的胸径、树高及个体相对坐标(x,y),并运用点格局理论,分析不同径级树木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不同径级树木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木相对胸径频率分布呈反"J"形曲线,结合胸径累计频率分布及年龄结构分析,青海云杉符合天然异龄林的分布规律.在研究尺度内,青海云杉种群整体在39m半径内呈聚集分布,之外呈随机分布;幼苗呈聚集分布;幼树、中树和大树分别在30、19、31m半径内呈聚集分布,之外呈随机分布.青海云杉径级间空间关联性在0~30m均呈显著正关联,随尺度的增大关联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秦岭林区华山松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运用标准地及样方法对秦岭林区天然华山松种群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岭林区华山松种群以单层结构为主;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随发育阶段由集群→随机→集群分布过渡,在水平方向不同龄级个体呈镶嵌分布;种群年龄结构及存活曲线复杂,增长型和衰退型并存,并以缺失某些年龄阶段的间断衰退型为主;种群个体的径阶结构多呈右偏正态分布,表现出种群幼苗、幼树储备不足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东大河林区青海云杉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用种群大小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方法,探讨了东大河林区青海云杉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东大河林区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合理,为增长型种群;种群存活曲线属Deevey-Ⅱ型,在整个生活史中死亡率稳定;种群的死亡数、生命期望和消失率分别在幼苗、幼树胸径达到14cm和22cm出现波动,个体通过环境筛的压力增大,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从整体上反映了东大河林区青海云杉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在胸径达到14cm和22cm时,4个生存函数均出现程度不同的波动,与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5.
油松天然林群落结构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北京密云县不老屯镇0.6hm^2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种群及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乔木层共有5个种群,种群密度差异较大,油松种群的密度最大,槲树种群次之,其它种群密度极低。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种群密度大小顺序为中树〉大树〉幼树。群落个体直径分布与树高分布关系密切,均呈双峰山状分布。油松种群和槲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尺度关系密切,均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种间关系为负关联,种间竞争激烈。油松林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格局随尺度变化,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呈现集群分布,幼树的聚集程度最大,中树次之,大树的聚集程度最小。不同发育阶段种群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以负关联为主,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时,油松不同发育阶段种群趋于随机分布,空间关联性减弱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青海云杉群落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云杉群落中用GPS定位设置样地16个、样方256个,研究甘肃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林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群落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不同类型以及同一类型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的格局类型不尽相同,草类—青海云杉林逼近泊松分布,苔藓—青海云杉林有逼近泊松分布的趋势,混交林和其他类型为集群分布;不同类型优势种群的集群强度依次为:青海云杉混交林>灌木—青海云杉林>马先蒿—青海云杉林>苔藓—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苔藓—青海云杉林中优势种群在2 777~2 800 m为显著均匀分布,2 830~3 050 m为显著集群分布;草类—青海云杉林中优势种群在2 660~2 680 m为均匀分布,3 050~3 110 m为显著集群分布;混交林中青海云杉种群随海拔升高,集群强度增大,始终为显著集群分布;灌木—青海云杉林在低海拔(2 730 m)为均匀分布,在高海拔(2 880 m)为集群分布。青海云杉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依次为:青海云杉混交林、灌木—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马先蒿—青海云杉林、苔藓—青海云杉林。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云冷杉种群结构和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匀滑技术和谱分析等方法,在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基础上,对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臭冷杉种 群和红皮云杉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臭冷杉径级结构呈典型的倒J 型分布,幼苗和幼树在 种群中所占比重大,种群个体数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红皮云杉结构近似呈倒J 型分布,幼苗所占比重较大。2)臭 冷杉种群的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出现2 个高峰,一个出现在第4 龄级阶段,另一个 出现在第9 龄级阶段;红皮云杉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也基本一致,每个龄级阶段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比较稳 定,没有太大差异。3)臭冷杉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II域型和Deevey-III型之间,更趋于Deevey-II型;红皮云杉 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II型。4)臭冷杉和红皮云杉种群的生存率曲线都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减小,-积死亡率 曲线都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增大。5)臭冷杉种群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变化基本一致,红皮云杉也具有类 似的变化。6)谱分析显示,臭冷杉种群天然更新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受基波的影响较大,说明臭冷杉种群在整个生 命过程中的数量动态变化,主要是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红皮云杉种群天然更新也存在明显的波动,但受基波影响 较小。   相似文献   

8.
应用“相邻格子法”对塔里木河中游不同生境胡杨种群进行调查,研究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胡杨径阶结构不同,河漫滩生境胡杨幼苗充足,为增长型种群;过渡地带各径阶分布合理,为稳定型种群;而沙地生境径阶≤16 cm的胡杨种群未出现,为衰退型种群。2)河漫滩以及过渡地带生境胡杨种群在5种空间尺度下均处于集群分布;沙地生境总体为随机分布。3种生境下胡杨种群均在5 m×5 m的尺度有较强的聚集性。3)河漫滩、过渡带生境下各个发育阶段均为集群分布,沙地生境随着发育进程,空间分布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化。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珍稀保护植物十齿花种群的结构动态和分布格局特征,在贵州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置了10个有代表性的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获得野外资料。根据径级结构图、高度结构图、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分析十齿花种群动态;应用聚集强度指数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十齿花幼苗幼树总体上比例较大,但多数样地的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随着个体的不断生长,个体死亡率逐渐增大;种群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但在不同发育阶段,集群程度有所差异,随着种群径级的增大和高度的增长,聚集强度逐渐下降。十齿花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受十齿花生物学特性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认为,林窗的形成有利于十齿花幼树幼苗的更新,保持十齿花种群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贺兰山东坡青海云杉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典型样地法调查了贺兰山东坡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分析了种群年龄结构,量化了种群结构动态,绘制了静态生命表和时间序列模型,以探讨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青海云杉种群主体为小树和中树(占总数的82.4%),幼苗幼树和大树数量偏少。在考虑未来外部干扰情况下,种群年龄结构动态量化指数为V′pi=0.001 5>0,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死亡率高峰分别出现在1级和9级,说明贺兰山青海云杉种群正处于增长型向稳定型的过渡阶段,种群具有2次"自疏"过程,分别发生在幼苗时期和中树向大树过渡时期。虽然贺兰山青海云杉种群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恢复能力,并不易导致衰退,但该种群整体径级较小,天然更新较差,仍需要长期的封育保护。图5表2参15  相似文献   

11.
狭果秤锤树自然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揭示狭果秤锤树Sinojackia rehderiana自然种群不同生活史个体分布格局,为该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自然分布于江西省永修县的狭果秤锤树种群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样方调查法、空间代替时间和O-ring完全随机零模型法,对狭果秤锤树自然种群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原因。  结果  狭果秤锤树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完整,幼苗和幼树的数量在整个种群中占绝对优势,种群更新状态良好,属增长型种群。狭果秤锤树种群在从幼苗发育到成树的过程中,在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至均匀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加,聚集分布趋势减弱。在较小的尺度上,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表现出正相关或不相关,在较大的尺度上则表现为不相关或负相关;负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幼苗与中树、幼树与中树、幼树与成树间(P < 0.05)。  结论  在自然状态下,狭果秤锤树分布格局受自身生物学特性和种内、种间竞争影响,幼苗和幼树生长受限但数量较多,种群目前尚未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2020-04ml 目录     
目的幼苗幼树空间分布是影响森林群落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对云冷杉不同苗高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并分别研究幼苗幼树与周围小径木和大径木的关联性,以探究云冷杉幼苗空间变化规律和空间结构对幼苗幼树的影响,提出促进云冷杉天然更新措施,为云冷杉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7年8月在金沟岭林场设置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标准地(0.36 hm2),应用SADIE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林分不同苗高级云冷杉的分布规律。结果云冷杉林分总体直径分布呈反“J”型;色木槭与冷杉直径分布呈增长型,云杉和红松为多峰波动曲线。林分内小径木聚集指数Ia > 1,且随机化检验概率Pa < 0.025,总体呈聚集分布;大径木Pa值为0.025 ~ 0.975,呈随机分布;随林木生长发育,林分空间分布由聚集逐渐趋于随机。冷杉作为主要树种之一,其小径木与大径木空间分布与林分总体空间分布相似;云杉呈随机分布;冷杉幼苗与冷杉大径木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并与云杉呈正相关,其幼苗具有较好的耐荫性;云杉幼苗总体呈空间分离或空间不相关,仅与冷杉大径木呈空间正相关性,云杉与冷杉为良好的伴生树种。苗高Ⅰ、Ⅱ、Ⅲ级冷杉幼苗空间关联性相似,苗高Ⅳ、Ⅴ级的幼树空间关联性相似;苗高Ⅰ、Ⅱ级云杉幼苗空间关联性相似。结论林分内,冷杉幼苗株数较多,与大多林木呈空间正相关,有利于冷杉的林下更新。云杉木材质量较好,作为主要目的树种,其大径木及幼苗株数较少,且幼苗幼树与小径木及大径木均呈空间分离,林下云杉更新状况较差,因此,在云杉幼苗时期采取适当的遮蔽措施,幼树时期进行采伐等经营措施,促进云杉幼苗生长,并通过对冷杉株数的合理控制,调整林分空间结构,为其释放生长空间,以增加云杉母树株数,提高产种能力及产量,促进云杉更新。   相似文献   

13.
乳源木莲天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在福建沙县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内 ,设置样地并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 .通过对优势种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 ,结果表明 :乳源木莲种群结构稳定 ,为成熟型种群 ;拉氏栲、酸枣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 ,幼苗缺乏 ,但大树最多 ,分别达 59和 38株· hm-2 ;栲树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 ,具有丰富的幼苗贮备 ,达 69株·hm-2 .群落中乳源木莲、拉氏栲种群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 ,但乳源木莲聚集强度较大 ;酸枣种群呈随机分布 ,栲树种群呈均匀分布 ,这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有关 ,亦与物种间的竞争排斥作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林隙在森林更新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林隙内冠层结构和光因子及其与幼苗幼树的数量和生长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究林隙冠层特征对幼苗幼树的影响,提出促进云冷杉林天然更新的措施,为云冷杉林可持续经营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8月对吉林省金沟岭林场长白山云冷杉异龄针阔混交林林分内48个...  相似文献   

15.
山西太岳山油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岳山油松林1.96 hm2的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油松种群的径级结构,应用R ip ley′s K函数探讨了油松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幼树、小树和大树)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油松径级结构呈单峰型,中径级的林木个体数较多。油松幼树和小树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大树表现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油松种子的扩散方式有关。不同生长阶段,种群分布格局不同,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大树),油松的空间格局趋于随机分布,这体现了种群的一种生存策略或适应机制。种群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关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正关联的空间关系有利于种群对资源的利用,维护种群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百山祖亮叶水青冈Faguslucida的种群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种群数量动态及发展趋势,在百山祖北坡建立1个5hm2(250m×200m)固定样地,将样地划分成2000个5m×5rn的小样方进行调查,获得野外资料。对亮叶水青冈种群进行统计。绘制径级结构图.发现立木级1级和2级所占比例仅为4%。第4~9级处于峰值,表明种群内成熟个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80%),种群处于成熟阶段.第10~14级则属于衰退级别,它们所占的比例并不大(13%);应用聚集强度指数(K)进行种群分布格局分析,亮叶水青冈除在小树期K=0.588较大外,其余K值在幼苗、中树,大树期分别为0.029,0.588,0.169,均较小。结果表明:亮叶水青冈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幼苗、中树和大树阶段均为集群分布,聚集强度逐级降低,小树呈随机分布。分析认为,亮叶水青冈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群落生境、亮叶水青冈生物学特性以及自然干扰等。图1表2参37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长白山地区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中乔木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组成及空间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科学经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长白山光明林场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平台,通过对连续1 hm2面积内乔木幼苗和大树进行定位调查,分析了该森林群落中乔木幼苗的物种组成;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样地内典型阔叶乔木(水曲柳、紫椴)和针叶乔木(红松、臭冷杉)幼苗的空间分布及幼苗与大树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 样地内乔木幼苗树种组成丰富,共调查到幼苗10 865株,隶属于17个乔木树种,且幼苗全部来自样地内大树树种,未发现样地外其他树种的幼苗;(2)从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在较小的研究尺度上,水曲柳、紫椴、红松和臭冷杉的幼苗均呈现聚集性空间分布;(3)从幼苗与大树空间分布的关系来看,在一定的研究尺度范围内,水曲柳、紫椴幼苗与其大树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红松、臭冷杉幼苗与其大树则表现为负相关关系。结论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中主要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的幼苗在较小尺度上多表现为聚集分布,主要阔叶乔木幼苗与大树在空间上呈正相关,主要针叶乔木幼苗与大树在空间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宝天高速路域华山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采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方差/均值、负二项参数、丛生指数、Cassie指数、聚块性指数等指标,通过与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天然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种群做对比,来研究宝天高速公路路域华山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路域生态段幼苗分布较少,中树及大树的分布居中,幼树及小树较丰富,为稳定状态。宝天高速路域华山松种群分布格局与小陇山自然保护区一致,表现为聚集分布,但受公路工程的影响,其聚集强度明显降低,扩散趋势明显。路域华山松种群随着径级的增加,幼树在成长为中树及大树的过程中,种内和种间竞争激烈,导致密度整体下降,致使分布格局表现出由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聚集强度逐渐减小,分布具有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