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超越  郭绍芬  孙晴  张桂芝  许俊杰  刘林 《园艺学报》2018,45(12):2427-2436
为了解杏花药和花粉发育的主要特征及发育进程与花芽冬眠的关系,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药和花粉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花药壁形成于11月上旬,由5层细胞构成,包括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含2层细胞)和绒毡层(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形成于11月上旬,减数分裂完成于2月上旬,即小孢子发生过程历时约3个月。减数分裂开始时小孢子母细胞积累大量脂滴,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小孢子在四分体内排列成四面体形。小孢子阶段约1个月,2–细胞花粉阶段约0.5个月,即雄配子体发育历时约1.5个月。3月初花蕾与芽鳞等长时小孢子发生有丝分裂产生2–细胞花粉。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含脂滴而不含淀粉,属脂质花粉。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时花芽开始冬眠,减数分裂完成时花芽结束冬眠,即小孢子发生与花芽冬眠同步。杏花粉发育历时4.5个月,其特征包括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积累脂滴,小孢子发生与花芽冬眠同步,花蕾与芽鳞等长是雄配子体发生第一次有丝分裂的形态学标志。  相似文献   

2.
辣椒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申家恒  李伟  杨虹  丁建庭  李冉俐 《园艺学报》2007,34(6):1443-1452
运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与光学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辣椒(Capsicum annuum L.)大、小孢子发生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结果表明:辣椒具5枚花药,花药4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2~3层中层和腺质异型绒毡层组成。药室外侧绒毡层由初生周缘细胞衍生而来;药室内侧绒毡层由药隔细胞衍生而来,共同对雄配子体的发育起关键作用。雄蕊中为多孢原,每个药室的横切面为两排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为四面体型和十字型。成熟花粉具3个萌发孔,为二细胞型花粉。中央特立胎座,多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具有珠被绒毡层。胚珠内为单孢原,胞原直接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形四分体,合点端倒数第2个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经连续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七细胞七核的成熟胚囊,雌配子体的发育为蓼型。雄蕊发育早于雌蕊,花蕾开放前,雌、雄蕊发育趋于同步。开花时,散出的花粉落到自身雌蕊柱头上,从而实现自花授粉受精。讨论了异型绒毡层的来源、形态结构特点与雄性不育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研究了菜心小孢子的发生及雄配子体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花粉母细胞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呈正四面体型;菜心绒毡层细胞是同时型的,均来自初生壁内层,为腺质绒毡层。小孢子继续发育成2-细胞花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精细胞,成熟时为3-细胞花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明平邑甜茶的无融合生殖遗传与发育机制,【方法】以平邑甜茶与B9、M27、M9为亲本杂交,并筛选杂种实生苗;用去雄套袋法鉴定杂种的无融合生殖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杂种的染色体倍性。【结果】获得种子3101粒,培育实生苗2 388株,从中筛选出杂种实生苗73株,其中58株开始开花结果。经无融合生殖率鉴定,有25株为84.00%~95.06%,8株为10.00%~48.00%,25株为0~5.00%;倍性鉴定表明,10株四倍体皆为无融合生殖型,4株二倍体皆为有性生殖型,三倍体植株中无融合生殖型加上中间型与有性生殖型数量比接近1∶1。【结论】验证了平邑甜茶的无融合生殖以显性单基因质量性状为主,也有数量性状效应;初步认为平邑甜茶无融合生殖核基因型为"Aaa"("A"代表无融合生殖基因,显性;"a"代表有性生殖基因,隐性);平邑甜茶胚囊多数情况下由未减数的2n=3x配子直接发育成与母株基因相同的胚,部分2n配子与雄配子结合,形成2n+n=4x型后代,少量胚囊经减数分裂产生n=x、n=2x两种配子,无融合生殖基因随n=2x配子分离。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受精过程及其各阶段持续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杰  申家恒 《园艺学报》2005,32(5):812-817
 对3个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pekinensis) 品种的受精过程及其各阶段持续的时间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 1. 授粉后2~3 h, 花粉在柱头上萌发。2. 授粉后4~8 h, 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3.授粉后8~14 h, 花粉管在子房中生长并通过珠孔进入胚珠。4. 授粉后16 h, 花粉管进入胚囊, 破坏1个助细胞, 并将内含物释放入该助细胞内。5. 授粉后16~18 h, 精核向卵细胞移动并进入卵细胞。授粉后18 h,精核附在卵核的核膜上。6. 授粉后20 h, 精核进入卵细胞核, 精核染色质逐渐松解; 授粉后24 h, 出现雄性核仁。受精卵核内有一明显大的雌性核仁和1个较小的雄性核仁, 此时形成合子。精核染色质在卵核内分散延续的时间长达4 h左右。7. 授粉后32~34 h, 合子进行第1次分裂。大白菜合子静止期8~10 h左右。8.受精前二极核合并成次生核或不合并, 位于卵细胞的合点端。9. 授粉后16~18 h精核向极核或次生核移动。授粉后18 h, 精核附在极核或次生核的核膜上。10. 授粉后20 h, 精核进入1个极核或次生核, 二者进行融合。精核与极核或次生核的融合过程同精核与卵核的融合过程相同, 只是精核与极核或次生核融合速度较快。精核染色质在极核或次生核里分散的时间大约为2 h。11. 授粉后22 h, 形成初生胚乳核, 在分裂前常常看到初生胚乳核内的雌雄性核仁仍未合并。12. 授粉后24 h, 初生胚乳核进行第1次有丝分裂。  相似文献   

6.
中华猕猴桃性别分化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制片和扫描电镜的方法对中华猕猴桃雌雄株花器官发育差异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雄株花蕾的心室形成后无胚珠原基产生是造成雌蕊不育的主要原因;雌株花蕾的花药发育和小孢子发生至四分体时期与雄株无明显的差异,最终花粉败育主要是由于小孢子发育或雄配子体形成过程不正常所致。观察中发现,猕猴桃雄株的花药4室,绒毡层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为椭圆形,具3条萌发沟,属2–细胞型。  相似文献   

7.
我们采用石腊切片和细胞学压片技术,首次较详尽地研究了番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过程,续而又研究了番茄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型,品系72—1)花药组织和小孢子的异常现象、不同发育时期的败育程度和败育原因等问题.结果发现: 1.番茄小孢子的发生从孢原细胞开始,经过造孢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小孢子和雄配子体等发育阶段,最后形成二核花粉。番茄的绒毡层细胞属于变形绒毡层类  相似文献   

8.
以引种的"燕龙"板栗和云南省永仁县本地"永丰1号"品种为试材,采用环氧树脂半薄切片法对二者的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其生殖学进程和特点。结果表明:本地"永丰1号"板栗雄配子体发育早期较慢,后期较快,引种"燕龙"板栗恰恰相反;而且"永丰1号"板栗雄配子体发育比"燕龙"提前约9d。二者雄配子体发育从开始到结束整体用时相近,约32d;花药有4个花粉囊,两瓣、成对;绒毡层类型为腺质绒毡层;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基本型;花粉粒为长球型。  相似文献   

9.
臭椿雄蕊的发育和雄配子体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对臭椿[Ailanthus ahissima (Mill. ) Swingle]的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形成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雄株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正常,花药4室,花药壁由5~6层细胞组成,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2~3层)和绒毡层.药壁的发育属于基本型,腺质绒毡层.(2)孢原细胞为多孢原起源.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形成的四分孢子大多为四面体型,偶尔有左右对称型.同一药室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几乎完全同步.(3)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具3个萌发孔.(4)两性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未进行减数分裂就已退化,而且绒毡层细胞液泡化,细胞质稀少以及过度膨胀.开花时花粉囊空瘪,无花粉形成.两性花中花药败育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之前,因此臭椿为形态上的雄花和两性花异株,实为功能上的雌雄异株.  相似文献   

10.
从形态学和细胞学基础方向研究了春萝卜不育系4-05A,以保持系4-05B为对比。观察并测量花器官雌雄蕊形态,确认4-05A比4-05B的花长势弱,雄蕊花药外形小、中空无花粉,雌蕊花柱较长。采用花粉压片法观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证明该不育系材料为花粉败育型。不育系4-05A的小孢子母细胞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并形成单核花粉,但雄配子体进一步发育过程中,在单核中期到靠边期的发育阶段小孢子发生败育,不能形成可育的成熟花粉粒。减数分裂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花菜产量与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能提高青花菜的产量和品质,效果以酵素菌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复配最显著,有机肥对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影响。2种生物有机肥复配使青花菜产量提高20.78%,抗坏血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干物质含量分别提高34.2%、46.0%、43.8%、6.13%。  相似文献   

12.
青花菜小孢子胚植株再生及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庆农70和庆农80为试材对青花菜小孢子胚状体植株再生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胚龄为30~35d且发育健壮的子叶形胚再生成苗率最高,超过75%,胚龄超过40d再生成苗率显著降低;琼脂浓度为1.2%时,小孢子胚再生成苗率最高,达60%~70%;大多小孢子胚不能直接成苗,二次分化频率较高;植株继代和复壮培养适宜培养基为MS+3%蔗糖+1.0%琼脂;小孢子再生植株一半左右为单倍体,二倍体率为30%~35%,存在少数四倍体和嵌合体。  相似文献   

13.
以青花菜DH系3-6、3-7和3-9带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其高频离体再生体系,比较了不同基因型、不同质量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时期苗龄外植体及不同浓度AgNO3添加剂对不定芽再生频率的影响。结果筛选出3-6和3-7两个基因型:8 d苗龄外植体不定芽的再生频率分别为96.9%和97.8%(培养基:MS+0.02 mg·L-1 NAA+1.0 mg·L-1 6-BA+4 mg·L-1 AgNO3 +10 g·L-1琼脂+30 g·L-1蔗糖),平均外植体的再生芽数分别为15、14个,生根培养诱导生根率均为100%(培养基:1/2MS+0.05 mg·L-1 NAA + 7 g·L-1琼脂+30 g·L-1蔗糖),驯化移栽成活率均达100%。  相似文献   

14.
秋水仙素离体诱导同源四倍体青花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蜀宁  张丽丽  唐君  孔艳娥  侯喜林 《园艺学报》2009,36(11):1681-1684
 以青花菜品种‘海兹’高频再生试管苗为外植体, 利用秋水仙素离体诱导四倍体。结果表明: 用含秋水仙素200 mg·L - 1的MS + 0.1 mg·L -1NAA + 6.0 mg·L - 1 6-BA液体培养基处理2 cm长的再生苗48 h, 每个外植体平均可产芽2.1个, 再生植株变异率为83.33% , 四倍体诱导率达79.17%。与二倍体相比, 四倍体植株叶片、花冠、气孔等均表现巨大性; 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显示, 对照DNA相对含量为200, 四倍体再生植株为400。四倍体根尖染色体2n = 4x = 36。  相似文献   

15.
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9-R9为试材,以可育材料24为对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药败育过程进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药可以形成部分外形正常的花粉囊,但囊内物质随着花蕾的发育逐渐解体,最终这种不正常的花粉囊全部解体消失。不育系花药发育受阻于花粉母细胞形成之前,此时花粉囊内未见绒毡层,可能是其本身并未形成绒毡层。  相似文献   

16.
辣椒受精过程及其经历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与光学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辣椒(Capsicum annuum L.)受精过程及其经历的时间。结果表明:辣椒为自花授粉植物;成熟雄配子体为二细胞型花粉,生殖细胞在花粉管内分裂产生二个精子;花粉管破坏一个助细胞并释放精子,二精子同时移向卵细胞与次生核,精卵融合速度较慢,精子和次生核融合较快;辣椒为细胞型胚乳。自花授粉后2–4 h在柱头上大量花粉萌发;授粉后8–12 h左右花粉管长过花柱进入子房腔;授粉后12–20 h左右花粉管在助细胞里释放精子;授粉后14–30 h左右雌雄性细胞融合;授粉后18–40 h初生胚乳核分裂,初生胚乳核休眠期约为4–6 h;授粉后4 d左右合子分裂,合子休眠期为3 d左右。  相似文献   

17.
青花菜快速碱化因子RAL F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一个与甘蓝显性核不育相关的差异表达片段序列为信息探针, 在NCBI与TAIR网站数据库中进行同源EST序列搜索, 经人工拼接、RT - PCR克隆与序列分析验证, 获得了青花菜快速碱化因子RALF(Rapid Alkalinization Factors) 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 命名为BoRALFL1 (GenBank序列登录号DQ059310)。该cDNA全长240 bp, 编码79个氨基酸, 与电子克隆获得的序列完全相同。序列分析表明, 编码蛋白存在前导信号肽与多个磷酸化位点, 与同源基因RALFL8核酸序列在88 bp上有82%的一致性,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在74个氨基酸上存在56%的一致性, 不同植物间氨基酸序列N - 端差异大, C - 端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8.
甘蓝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的体外表达和相互作用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S位点受体激酶(SRK)和S位点富含半胱氨酸蛋白/S位点蛋白11(SCR/SP11)分别为甘蓝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ility, SI)信号传导的雌雄决定因子。为了深入研究两者的作用机理和进行人工调控,本研究以结球甘蓝ZQ为材料,利用pET·NusA融合蛋白表达系统,将包含SRK胞外域和跨膜域的mSRK蛋白和SCR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融合表达,经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出融合蛋白大小分别约为116 kD和74 kD。进一步将两融合蛋白进行体外相互作用的检测,结果表明mSRK与SCR蛋白能够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体,这为下一步实现SRK-SCR复合体聚合与解离的人为调控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9.
青花菜氮磷钾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3414"田间试验设计,在蔬菜主产区设置氮磷钾肥料试验,获得了青花菜氮、磷、钾的一元二次效应模型分别为:Y=891 45.02N-0.884N2(R=0.858),Y=1118 37.4P-1.229P2(R=0.568),Y=1060 16.37K-0.113K2(R=0.752);青花菜最高产量的氮磷钾理论施肥量:N为385.5kg/hm2;P2O5为151.5kg/hm2;K2O为274.5kg/hm2。  相似文献   

20.
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方智远  孙培田 《园艺学报》1997,24(3):249-254
从甘蓝原始材料79-399的自然群体中获得雄性不育突变株79-399-3。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株的雄性不育受一显性不育基因CDMs399-3控制。该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现为环境敏感和环境稳定两种类型,且温度是影响不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环境敏感的显性雄性不育植株通过自交可以得到显性纯合的雄性不育植株。显性纯合不育植株与普通自交系或相应的姊妹系杂交获得了不育株率达到100%、不育度达到或接近100%的不育群体。根据CDMs399-3基因的这一遗传特点,建立了利用显性雄性不育基因配制甘蓝杂交种的新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保存和繁殖显性纯合雄性不育材料,然后与遗传差异较小的普通自交系或姊妹系杂交得到不育系。选择园艺性状优良、不育性稳定的不育群体作不育系,与配合力优良的自交系杂交,配制出了优良的杂交组合。试验采种结果表明,携带CDMs399-3基因的甘蓝雄性不育系结实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