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作者王基炜、竹内俊郎等用含有不同量可消化能和蛋白质的饵料饲喂尼罗罗非鱼,检测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与投饵率之间的关系,营养物的表现消化率以及可消化能与蛋白质的最适比率。  相似文献   

2.
尼罗罗非鱼幼鱼在70d中投喂具有和没有补充锌的饵料,其锌含量范围为0~100mgZn/kg饵料。投喂含有1mgZn/kg基础饵料的尼罗罗非鱼发育不佳,如厌氧和生长差。投喂补充锌最低含量(0和5mgZn/kg饵料)饵料具有最差的生长和最高的死亡率,而过30mg/kg含量则表明死亡率减少和明显地改进了生长。饵料锌水平与全身锌浓度有显著相关,也观察到饵料锌和全身铁浓度有强烈的负相关。其增重百分数,饵料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鲈鱼幼鱼对饵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当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4.1%,脂肪含量为8.9%,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2.1%时,鲈鱼幼鱼生长迅速,且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 9种人工配合饵料 ,研究真鲷 (Pagrusmajor(T&S) )幼鱼饵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在 4 5d的试验期内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 4 4 6 %、17 6 %、15 5 %时 ,真鲷幼鱼生长最快。饵料系数为 1 4。  相似文献   

5.
黑鲷幼鱼对饵料蛋白质,脂肪,糖类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实验了9种人工配合饵料,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含量为41.2%,17.6%和15.9%的4号饵料,使黑鲷幼鱼生长最快,实验43天,幼鱼增重率为64.3%,饵料系数为1.3。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30‰、20‰、10‰和<10‰)对幼鲻的生长、摄食和食物转换率的影响问题。经试验发现在这四种试验盐度条件下,每天摄取食物的情况是变化无常的。饵料过多时摄食量取决于盐度。给饵量为鱼体重的8%或更多时,生长率没有明显的区别,最大的生长率出现在盐度为20‰时。在10‰盐度条件下超量给饵的转换率百分数最高。当“口粮”固定不变时,转换率的百分数随盐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红罗非鱼海水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罗非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本试验将红罗非鱼由淡水中以5‰的盐度梯度逐步驯化到17.5‰的海水中,成活率达100%;其最佳生长盐度范围是5‰-10‰,耐盐度可达35‰,至40‰盐度时出现死亡。在不同盐度水体中生长的红罗非鱼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顺序为:17.5‰组>10‰组>5‰组>0‰。红罗非鱼和对虾混养,对虾成活率达89.7%;红罗非鱼成活率为62.6%,而日增重率达2.26克/天。经测量和数理  相似文献   

8.
用17α-甲基睾丸素处理(MT)、酒精处理(CA)或不做任何处理(CO)的饵料分别投喂三组尼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n:loticus鱼苗,饵养8周。比较这几组鱼苗的生长率和饵料利用率。结果表明,用MT饵料投喂,鱼苗生长最好,饵料转换率(FCR)、  相似文献   

9.
投放等氮(32%蛋白质)和等热(3600千卡/千克)的半提纯饵料饲养奥利亚罗非鱼苗12周,在这种饵料含有12%牛脂时,鱼苗的生长与缺脂饵料饲养的相比差异显著(P<0.05)。发现用这种饵料和含有2、4、6、8、10或14%牛脂的饵料饲养鱼苗时,鱼苗生长无显著差异。饵料转换率(投喂的干饵料量(g)/鱼增重量(g)]的差异与饵料对鱼苗生长的影响是相似的。投喂含12%牛脂的饵料时,饵料转换率最低(1.9),而投喂缺脂饵科时,饵料转换率最高(2.8)。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鱼苗的成活率在90%以上,而损失的鱼苗主要是因为逃逸。这次试验的结果表明牛脂对奥利亚罗非鱼来说是一种不好的食用脂类。一般来说鱼苗生长不好可能是因为饵料中有低度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0.
本年度在黑山嘴大队温泉试验点进行了尼罗罗非鱼幼鱼开口饵料及集中采卵(采苗)流水孵化试验,同时在河东寨大队及赤土山防潮闸坑塘进行了夏季尼罗罗非鱼单养试验。幼鱼开口饵料今年试验了含粗蛋白37.1%、粗脂肪4.7%的基础饵料(对照)及基础饵料添加5%、10%、15%、20%鱼内脏水解液的4组饵料,网箱试喂,经生物统计检验,体长增长基础饵料较各组添加水解液饵料比较,差异十分显著。添加5%水解液,  相似文献   

11.
用1m×1m×1m的实验网箱,在盐度分别为0、10、20及30的水体中进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和以色列红罗非鱼(Israeliredtilapia)幼鱼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1)盐度、鱼的种类及盐度-鱼类的交互作用都对3种罗非鱼的生长及体重变异系数有显著影响(P<0 05);3种罗非鱼的成活率和肥满系数只受鱼的种类影响(P<0 05);盐度、盐度-鱼类的交互作用对其都无显著影响。(2)生长和盐度之间的回归关系在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较显著,在萨罗罗非鱼显著性较差。(3)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生长随着盐度的降低而加快,萨罗罗非鱼的生长随着盐度的降低而减慢。在3种鱼中,盐度在6 9以下时,尼罗罗非鱼生长最快;盐度7 4~28 7时,以色列红罗非鱼生长最快;盐度高于29 0时,萨罗罗非鱼生长最快。(4)在实验的4种盐度下,萨罗罗非鱼的成活率都高于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而除了在淡水中外,以色列红罗非鱼的成活率又都高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的肥满系数都显著高于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肥满系数和尼罗罗非鱼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夏花青鱼饵料中的最适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酪蛋白、结晶氨基酸、鱼肝油、糊精、纤维素粉等加上适量的维生素、矿物混合剂所组成的精制饵料,以青鱼夏花为试验对象,经过八个星期的喂养试验,从生长、增重和饵料利用率等指标来评定,青鱼夏花的最适蛋白质含量应为41%。蛋白质含量太高,反而减慢生长,降低成活率,同时似乎还对鱼类有毒害影响。蛋白质含量较低,虽然能很好地利用蛋白质,但鱼生长缓慢。6%以下的蛋白质含量甚至出现减重现象。根据本次试验结果,可以认为二龄青鱼和老口青鱼应用饵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为33%和28%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3.
沙特阿拉伯科技大学动物系的科研人员对尼罗罗非鱼投喂麸皮发现,麸皮含量为6%和12%的饲料提高了鱼体增重、鱼体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饲料转换率、蛋白质效率比值和蛋白质净滞留率。麸皮含量为18%饲料喂养的鱼脂肪含量、灰分含量、能量含量以及上述参数最低,而水分含量高。投喂麸皮含量为12%饲料的鱼,蛋白质含量和生长数值最高。表明尼罗罗非鱼实用配合饲料中,麸皮适宜用量为12%。尼罗罗非鱼饲料中麸皮的适宜用量@任维美  相似文献   

14.
罗非鱼生长迅速,饵料转换率高,繁殖快,抗病力强,且味道鲜美,是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罗非鱼主要养殖于淡水中,台湾水产养殖用的淡水来源于地下水。由于需求量大,淡水供给有限,因此海水养殖就显得尤其重要。蛋白质是添加饵料中价格最高的成份,因此了解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选育耐盐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高盐度水体中的生长性能,在塑料盒(80cm×60cm×60cm)中设置盐度21‰、24‰、27‰和29‰共四个盐度梯度处理进行耐盐鱼苗的生长性能比较研究。养殖40d的生长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逐步增加,选育尼罗罗非鱼苗存活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且日增重、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等指标也均呈下降趋势。耐盐选育尼罗罗非鱼可以在29‰的盐度下正常生长,且存活率可达80%以上,本试验为尼罗罗非鱼在半咸水地区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配制蛋白质含量为19 80%~40 50%的6种精饲料,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饱食投喂和(27±1)℃水温条件下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进行8周的饲养实验,比较其在淡水和海水中的生长及蛋白质需求。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在淡水和海水中生长良好,存活率分别为100%和87%~100%;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增加,实验鱼的平均终重、增重率和日增重率呈线性增加,饲料系数呈线性下降,蛋白质效率也呈下降趋势。在相同的饲料蛋白水平下,上述指标在淡水鱼和海水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蛋白质适宜需要量为28%~32%。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饵料蛋白水平(28.13%、31.60%、35.93%、41.11%)对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ki)幼鱼氮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蛋白水平对史氏鲟幼蛋白生物价(BV)及蛋白效率(PER)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的氮收支。在低蛋白水平(28.13%)鲟鱼的尿氮(UN)显著低于其他高蛋白组(31.60%、35.93%、41.11%),生长氮(GN)显著高于其他组,而特定生长率和31.60%的蛋白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均高于其他料组。说明在低蛋白水平下,鲟鱼能够通过降低尿氮而充分利用有限氮源来用于生长,这可能与鲟鱼长期的进化适应有关。因此建议建议史氏鲟幼鱼的饵料蛋白水平在28%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蛋白质含量为20.61%、30.52%、40.43%和50.34%的4种饵料(分别为CP20、CP30、CP40和CP50),研究饵料蛋白质含量对不同盐度下(分别为低盐度LS 2、中盐度MS 22和高盐度HS 32)凡纳滨对虾[(0.0144±0.0047)g]生长、成活及体成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处理组对虾的肝胰腺指数(HIS)和肥满度(CF),试验为期8周.结果显示:(1)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肥满度和灰分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肝体指数、体粗蛋白、体粗脂肪和水分无显著影响(P0.05),中盐度组对虾各指标均最高,其次为高盐度组,低盐度组最低;中、高盐度组对虾的增重率、特殊体重(长)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低盐度组对虾(P<0.05),而中、高盐度组对虾的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饵料蛋白质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的各生长指标和体粗蛋白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其它各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各盐度下,对虾生长和体粗蛋白含量均随饵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升高,投喂CP20的对虾组显著低于其它各处理组(P<0.05);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均先随饵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至40.43%而升高,然后稍有下降;饵料蛋白质含量对各盐度下对虾成活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3)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盐度和饵料蛋白质含量,除对体灰分含量存着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外(P<0.05),对其它体生化成份含量、生长及体形态指标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4)饲料蛋白质含量明显影响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组织结构,投喂CP30和CP40饵料的对虾肝小体基膜完整,投喂CP40对虾的肝小体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存储细胞(R细胞);而投喂CP20饵料的对虾肝小体分布松散,R细胞数量较小,并且部分肝小体基膜破损;而投喂CP50饵料的对虾的肝小体排列紧密,且B细胞内出现大量内容物质.结果提示,提高饵料蛋白质含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对虾的生长速度和增加肥满度,但是并不能提高低盐底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不适宜,尤其是含量过低,会导致对虾肝胰腺的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庄平  宋超  章龙珍  冯琳 《水产学报》2009,33(3):496-502
分析了中华鲟幼鱼4种饵料(3种饵料生物: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和1种人工饲料)及2组中华鲟幼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分别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率比值(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饵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通过分析4种饵料和2组中华鲟幼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价4种饵料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0.57%、67.84%、51.88%、54.20%、91.83%、83.40%.以野生中华鲟幼鱼蛋白为参比,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的EAAl分别为0.938、0.913、0.918、0.956;以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EAAI分别为0.940、0.913、0.915、0.953,说明4种饵料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而言均是优质蛋白源,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蛋白需求.通过比较4种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发现,中华鲟幼鱼3种饵料生物中含n-3 puFA较多,能为中华鲟幼鱼的入海洄游提供丰富的n-3puFA营养,而人工饲料中含n-3 puFA较少,不能满足用于放流的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对n-3 puFA的营养需求.综合来看,不同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同,天然饵料生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和重要脂肪酸的含量较多,故在研制和开发中华鲟幼鱼的饵料时,应根据其天然饵料生物的营养组成情况,适当地添加其所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来满足其生长、存活和洄游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军曹鱼——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适合在热带亚热带网箱养殖鱼类的饵料中最适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进行了两期生长实验。在第1期的生长实验中,在以鱼粉为基础饵料中添加酪蛋白代替淀粉,使饵料形成含蛋白36—60%的梯度,7种饲料据估算是等能量的。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投喂含44%、48%和52%蛋白质的几种饲料的稚鱼(实验开始时体重33g)的体重增长及饲料转化率均优于其他几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44.5%蛋白质含量处,体重增长率达到顶峰,这被认为是最适合于稚鱼生长的饵料蛋白质水平。在第Ⅱ期生长实验中,给稚鱼投喂含脂肪3-18%的7种等氨和等能量的饵料,稚鱼(初始体重41g)的生长率在脂肪含量为30h时最低,随着饵料含脂量的升高,鱼体增重率逐渐升高,然后下降,采用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脂肪含量达到5.76%时,鱼的生长达到一个转折点,超过这个转折点,一直到实验的最高浓度18%,鱼的生长情况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