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优化丝状真菌混合菌群降解原油的环境条件。[方法]从原油污染的土壤和海水中分离并筛选到对原油降解率较高的丝状真菌菌株,由S-3(HyphochytriumZopf)、T-1(Dictyuchus leitgeb)和T-2(Pythiwm pringsheim)构建混合菌群X3,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菌群降解原油的最佳环境条件以及3种菌株不同接种比例对原油降解的影响效果。[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菌群X3的最适氮源为(NH4)2SO4,最适磷源为K2HPO4,最适pH值范围为6.0~7.0,最适摇床转速130~195 r/min。正交试验表明,S-3、T-1和T-2菌株的最适接种比例为1∶0.4∶1,优化后的最佳原油降解条件为:(NH4)2SO41.0 g/L、K2HPO41.5 g/L、pH值6.0、接种量0.5%,原油浓度1.25 g/L。在对原油污染的土壤和海水进行的室内修复试验中,X3菌群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2%和66%。[结论]混合菌群X3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曲丽娜  汪洋  梁彦涛  张丽霞  李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49-16051
[目的]筛选土著原油降解真菌,研究其与植物联合修复原油污染的效果。[方法]从大庆长期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原油降解真菌,通过菌落、菌丝形态及rDNA-ITS序列比对,确定种属,并且研究目标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单独接种于油污土壤和与玉米混合接种对土壤中总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分离出的4种真菌分别为以木霉菌、尖孢镰刀菌、禾生小从壳和玉米赤霉,分别命名为x3、x5、x7和x9,4种真菌在3种接种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效的石油烃降解率。但是,4种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降解率高于土壤中的,其中x9号真菌在与玉米混合接种后达到最大降解率78.01%,并在玉米根系发现明显的根瘤。[结论]真菌与植物联合修复土壤污染物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有利于土壤生境恢复的治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修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2998-3002
[目的]研究蒽降解菌株的生长条件和降解特性。[方法]从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以蒽为唯一碳源的菌株A1,经16S rDNA分子鉴定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的培养条件和蒽降解条件进行研究。[结果]A1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0%,pH 6.0,温度35℃,蒽初始浓度40 mg/L。菌株在pH 7~10,最适降解温度30℃,接种量5%时,生长率及降解率均达到最大。盐浓度为1.2%,蒽浓度为100 mg/L时,菌株降解率达到最大。[结论]该研究可为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真菌漆酶活性与石油降解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真菌漆酶活性与原油降解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株石油降解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漆酶活性、菌丝干重、原油降解率及石油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漆酶在原油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真菌漆酶活性与原油降解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基础液体培养基中,不同菌株的菌丝干重和漆酶活性差异较大,培养7 d后菌株DQ7(Aspergillus sp.)的菌丝干重最大,培养15 d后菌株D2(Actinomucor sp.)的漆酶活性最高;相关分析表明菌株的菌丝干重与漆酶活性相关不显著。在原油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0 d后菌株D2对原油的降解率和漆酶活性最大,分别为42.41%和48.26 IU/ml;菌株DQ5(Fusarium sp.)和DQ7对原油的降解率及漆酶活性最低;不同菌株对石油组分降解情况不同;仅菌株D2的漆酶活性与原油的降解速率相关性较大(r=0.869),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漆酶是影响真菌降解原油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提高真菌对原油的降解速率和降解率,但真菌对原油的降解率还与菌株的种类及其生长特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福建三农集团污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草甘膦降解菌株,研究其降解特性。[方法]采用富集驯化和选择性培养,分离能以草甘膦为唯一碳源、氮源的酵母菌S-2,对其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适宜菌株S-2生长和获得最佳降解率的条件为:接种量4%、pH值7.0、温度30℃、转速130~160r/min。[结论]该研究为草甘膦的生物降解与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微生物降解氨氮的能力,为解决城市生活污水氨氮污染现象提供参考。[方法]在以(NH4)2SO4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从生活污水处理污泥中分离、筛选氨氮降解菌株,并运用生物量测试其最适生长条件并进行鉴定,研究在最适条件下的降解能力。[结果]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氨氮降解菌株DX3,经形态学和生理特性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通过生物量测试得出菌株最适生长条件为30℃,摇床转速为110r/min,pH值8.0,接种量1.0%。在最适生长条件下,DX3对氨氮降解能力显著,当初始氨氮浓度为45mg/L时,24h降解率达98.73%。[结论]该微生物降解污水中氨氮能力显著,可用于生活污水中的氨氮治理。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湿地土壤萘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玫  廖宝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663-7664,7679
[目的]研究降解菌株对萘的降解能力,为其应用于被石油污染滨海湿地的生物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珠海市淇澳岛被石油污染的红树林湿地土壤中富集、分离和筛选出能降解萘的菌株,观察各菌落及菌体形态特征;研究菌株N4的生理生化特征,并应用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结果]从土壤样中分离得到26个能以萘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其中4个在平板上菌落较明显且具有不同的菌落特征,分别命名为N1、N2、N3和N4。菌株N4对萘的降解能力最强,在初始萘浓度为100 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5 d,萘降解率为54.2%,而菌株N1、N2和N3的降解率分别为52.7%、52.5%和47.8%。菌株N4经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为赤红球菌。[结论]从被石油污染的红树林湿地土壤分离筛选出对萘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降解小麦秸秆纤维素的真菌并分析C/N比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刚果红鉴定培养基和滤纸条降解度分析法筛选菌株,通过比对真菌rDNA的ITS区域序列鉴定菌株类型,通过调节培养基葡萄糖和(NH4)2SO4的比例研究了纤维素降解酶活性。[结果]从土壤中筛选出有2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真菌,分别命名为NY01和NY02;真菌ITS保守序列比对结果显示,NY01与木霉的相似性最高达99%,NY02与毛霉的相似性高达99%;培养基中C/N比值在8∶1时2个菌株的CMC和FPA酶活性均达到最高。[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秸秆纤维素降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油烟污染物降解菌,并研究其降解特性,为利用微生物修复被油烟污染的环境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含金龙油的选择培养基,从受油烟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油烟污染物降解菌,探讨油烟污染物降解菌的最佳降解条件[结果]分离筛选出2株能降解油烟的菌株,命名为KD-1和KD-22株菌株能够不同程度地降解油烟污染物,但混合菌株表现出更强的降解能力,混合菌株对油烟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可达8711%,所选的微生物能利用油类物质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代谢。菌体降解油烟污染物的优化条件为:油烟污染物80g/L,NaNO3浓度2g/L,温度40℃,摇床转速220r/min、[结论]所获得的油烟污染物降解菌对于应用生物法治理油烟污染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石油降解固体菌肥的制备和应用。[方法]以从大港石油污染土壤筛选的石油降解细菌菌群为基础,将液体石油降解菌剂接种到麸皮和锯末质量比为1∶1的固体介质中培养,通过温度、接种量、培养时间对固体菌肥影响,制备一种活菌数量较高的石油降解固体菌肥,将其应用于不同含盐量的石油污染土壤研究其修复效果。[结果]通过分析不同温度、接种量对固体菌肥的特性的影响确定其短期内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7℃、接种量为15%、培养3 d,获得固体菌肥的活菌量可达1.95×1010cfu/ml;将石油降解固体菌肥进行60 d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表明,在含盐量为2.0、6.1 g/kg的2种土壤中,60 d修复期结束后,石油降解率分别达52.91%、34.74%。[结论]该固体菌肥适宜用于轻度盐土的石油污染土壤,并取得较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机油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寒冰  刘杰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9883-9884
[目的]分离主要的机油降解菌,并研究其降解特性。[方法]从茂名炼油厂附近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机油降解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同时进一步研究了该菌株对机油降解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分离得到3株机油降解菌,其中1株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该菌株在温度为40℃、pH值为8.0、机油浓度为100mg/L、N源为NH4Cl的条件下生长旺盛,降解率达到47.2%。[结论]利用生物降解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治理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育能够高效降解石油烃的不动杆菌。[方法]采用低能N~+对不动杆菌菌株a8进行诱变,测量离子注入前后不动杆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并研究其降解能力和降解机理。[结果]当N~+的注入能量和注入剂量分别为15 ke V和8.0×1015ions/cm~2时,不动杆菌的降解率可提高至95.03%;利用该注入参数对出发菌种a8进行3次连续诱变后,获得1株能有效降解59种烷烃的突变菌株AQ-15;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AQ-15降解长链石油烷烃的酶Alm A基因进行分析,发现酶结合位点之一的47th氨基酸由原来的天冬氨酸(Asp,D)变为甘氨酸(Gly,G),从而提高了酶的活性,达到了高效降解长链石油烷烃的效果,揭示了离子注入后不动杆菌降解率提高的机理。[结论]选育出1株能够高效降解石油烃的不动杆菌菌株AQ-15。  相似文献   

13.
海洋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来  李会爽  周磊  柳青  张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69-18071,18086
[目的]探讨微生物降解海洋石油污染物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大庆原油为降解底物,以分离的优势石油降解菌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初始盐度、pH和营养盐等因素对菌株SY1和SY2降解石油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降解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初始pH和氮源浓度对菌株降解石油的影响较显著,同时添加氮、磷营养盐能取得更好的降解效果。正交试验表明,菌株SY1在最优组合下石油降解率达59.0%,主要影响因素是磷浓度;菌株SY2在最优组合下石油降解率为57.4%,主要影响因素是盐度和pH。[结论]该研究为菌株对石油降解性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活垃圾处理机生物降解生活垃圾的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昊  张赣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91-16092,16126
[目的]采用生活垃圾处理机生物降解生活垃圾中的微生物。[方法]收集厨余垃圾,对降解混合垃圾、分类垃圾的优势菌群中的菌株和复合菌剂中的菌株进行培养和鉴定。[结果]鉴定出原菌剂中微生物11株;降解淀粉类垃圾的优势菌群微生物3株,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Dh9)、杂菌(sta1)和淀粉液化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BDh1);降解蛋白质类生活垃圾优势菌群微生物3株,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Dh9)、杂菌(sta1)和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 divergens,BD5);降解纤维素类垃圾的优势菌群微生物5株,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Dh9)、杂菌(sta1)、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multivoran,s BDh6)、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BD1)和杂菌(sta2)。[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生物降解生活垃圾自主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胡静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741-17743
[目的]筛选出繁殖速度快、降解亚硝酸盐能力强以及经济成本低的优势菌种。[方法]采用诱变和富集培养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改良,筛选出降解亚硝酸盐能力极强的菌株。将株菌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碳源及盐度的培养基中培养,分析其对亚硝酸盐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照射1min时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多,照射时间〉6min可见极少数菌落或几乎不见菌落生长。挑选诱变后的菌落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筛选出3株降解亚硝酸盐能力极强的菌种。但倘若培养基中不合糖,降解亚硝酸盐能力就变弱。[结论]不同的紫外诱变时间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以及碳源对菌株降解亚硝酸盐能力均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在降解过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优势降解菌群,并对该菌群的降解性能进行研究,为生物修复技术提供帮助。[方法]构建石油污染物的优势降解菌群,对所构建菌群除油时的最适污染度进行确定,并监测该菌群群在石油烃降解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结果]各组菌群中ACD为最优菌群,3d内原油的降解率达39.67%;所构建的菌群在污染度为3%时除油效果最好;混合菌群ACD降解石油污染物的反应初期符合1级动力学方程,后期符合0级动力学方程,总体反应趋向于1级反应。[结论]复合菌群对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性能明显高于单菌,且在其适宜的污染度条件下,菌群的降解性能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王琰  张志敏  王斌  陈斌  何玉婷  万一  马晓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05-12808
[目的]筛选对花椒籽油具有偏好性的脂肪酶产生菌。[方法]采用甘油法和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从实验室分离到的11株具有甲醇耐受性脂肪酶菌株中筛选对花椒籽油具有转酯活性的菌株,并进行了最佳产酶条件的优化。[结果]11株菌株中以D-1-4菌脂肪酶催化花椒籽油的转酯率最高,达到43.05%;其最佳产酶条件为:以2.5%蔗糖为碳源、2.0%黄豆粉+1.0%玉米粉为复合氮源、1.0%橄榄油为诱导物,在初始pH 6.0、30℃培养48h时脂肪酶活力达到79.30U/ml。[结论]为脂肪酶产生菌及其脂肪酶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