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泉州湾湿地白骨壤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婷婷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1):141-142
通过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白骨壤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状况及生态学特征等进行调查,摸清了泉州湾红树林白骨壤的分布面积、数量、种群结构及生态环境等,并建立了调查档案,为红树林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   方法   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土地类型间数量转移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驱动力。   结果   (1)1990—2018年天然湿地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呈增加趋势;从景观水平看,湿地斑块分布呈规则化,聚拢程度减少,景观类型丰富。(2)红树林、互花米草群落动态度波动大,红树林面积比例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先减后增趋势;1990—2000年红树林主要向水域、养殖池转出,2010—2018年滩涂和互花米草群落转出为红树林。(3)2000年来,红树林面积大小与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关联性强,尤其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园林绿地面积影响较大。   结论   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呈恢复趋势,互花米草群落蔓延速率减缓,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该研究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泉州湾红树林河口湿地土壤氧化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泉州湾红树林河口湿地为对象,对不同植被种类下2种土壤氧化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不同季节(春季和秋季)和不同区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秋季,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随季节变化无明显差异;(2)在不同区域,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上游高于中游和下游,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为中游低于上游和下游;(3)从总体上来看,植被种类对两种酶活力影响不大.由于植被的分布差异,从表观上看,原生的桐花树下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秋茄和白骨壤)与无植被生长的空地和裸地,秋茄和裸地下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植被.从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泉州湾红树林河口湿地土壤两种氧化酶活性变化成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以上结果为泉州湾河口湿地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的自然状况及特点,阐述了其保护管理现状,并指出了其面临的威胁,提出了保护建设与发展对策,以期为湿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泉州是我国龙眼的主要产区,现有栽培面积2.46万公顷,总产量3.8万吨。泉州龙眼种质资源丰富,良种储备居全省、全国前列,堪称世界龙眼品种资源宝库。为优化品种结构,加速发展龙眼产业化,笔者结合科研生产实践,将泉州龙眼品种简要介绍如下。一、品种概况泉州是世界龙眼栽培的起源中心,栽培历史悠久。经长期栽培繁育,衍生出许多品种类群及变异后代。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泉州各级部门重视龙眼科技生产力度的加大,龙眼品种选育利用工作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各地相继从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引进新品  相似文献   

6.
泉州湾河口湿地几种植物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3日,对泉州湾河口湿地下游的优势植物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这些植物的光合作用特点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由于潮水的影响,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3峰曲线,日平均净光合速率的排序为白骨壤>桐花树>秋茄。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与其自身的生理因子有显著相关,尤其是与胞间CO2浓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气孔导度的影响不同,桐花树和白骨壤受气孔导度影响显著,而秋茄则不受气孔导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白骨壤适应生长在高盐环境下,但易受水分胁迫;秋茄适应生长在潮水变化的环境下,易受盐分胁迫;桐花树则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浅析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湾河口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之一,当前对其保护与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如法律法规不完善、保护与管理不规范、宣传教育不到位、保护建设资金匮乏等。因此必须做好保护管理基础工作,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快湿地立法,严格做好征占湿地管理工作等。  相似文献   

8.
福建泉州湾红树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林 《农技服务》2009,26(9):103-104,131
以福建泉州湾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从其防护价值,治污价值,拦淤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能源提供价值,旅游、科教、文化价值,基因资源价值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得出该区红树林每年生态经济总价值为8180.9万元。该研究旨在提高人们对湿地红树林系统的保护意识;为湿地生态功能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明确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对于保护和管理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野外实地调查与不同季相红树林、滩涂和米草光谱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Landsat TM/OLI RS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得到1990、1997、2005、2010和2017年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空间分布数据,并结合动态度、空间叠置分析、质心迁移等方法分析红树林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7年,红树林面积整体呈大幅度增加,仅在1997—2005年间呈现小面积减少,其中在2010—2017年间面积增加最为剧烈,动态度为32.78%。相对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米草和滩涂与红树林的面积转化最大,其中1997—2005年共有4.70 hm2红树林转出为米草和滩涂,而2010—2017年间共有178.60 hm2滩涂和米草转入为红树林。1990—2017年,红树林与米草质心均向海迁移,且彼此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红树林面积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自然环境变化、外来植被入侵和养殖业发展对红树林的存在与繁衍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而人工造林工程与入侵植被治理对其具有积极作用,且作用大于前者。继续实施和深入研究红树林人工造林工程、米草治理方法和建立健全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是保护和管理红树林湿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浅谈泉州湾红树林恢复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惠安县红树林资源日趋衰退和大量宜红树林滩涂急待绿化的现状出发,论述了红树林湿地植被恢复和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泉州湾洛阳江红树林恢复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龙眼是我国南方珍贵的亚热带果树,在泉州栽培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我市三大经济作物之一。1978年,晋江、鲤城(含丰泽、洛江)、南安三个县(市、区)被国家农业部、全国供销总社列入为全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县,从而确立了泉州龙眼在全国的重要产区地位。1997年南安荣获“中国龙眼之乡”称号。泉州龙眼栽培地域独特,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据统计,目前登记造册的品种、品系达110多个,早、中、晚熟品种齐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盐度对番杏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番杏种子在盐度为0和5 g/L时具有最高的发芽率和萌发指数,在盐度10 g/L时发芽率只有9.0%,在盐度15 g/L时基本不萌发。番杏在泉州湾的适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海边未受海水淹没的盐碱地栽培番杏100%存活,生长状况良好,可完成整个生活史过程,相对生长率达到1965.28%;经常受到海水周期性淹没的地带不适宜种植番杏。  相似文献   

13.
宋元时代泉州港的香花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一年四月,我同国务院外文司的程德淦同志,到了名闻天下的阿剌伯人蒲寿庚的第二故乡——法石乡去进行蒲氏的历史调查。法石山下有蒲寿庚哥哥寿宬的故居,那边时时散发了浓郁的芳香。那正是七百多年前蒲寿宬的花园,现在是法石花农的农场。我们又驱车至后渚港,去看看宋元之交的古船遗址。最后了解一些中阿关系中的佳果。我们把泉州湾的香花、香木和香果集拢在一起,利用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材料,写下这篇短论。  相似文献   

14.
泉州湾河口湿地几种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是泉州湾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对该湿地不同区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优势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桐花树初始荧光值在中午最大(0.187),表明中午受到环境的胁迫大。上午,下游的桐花树的叶绿素初始荧光值为0.129,显著地小于下午的(0.173);下游的秋茄的为0.142,也显著小于下午的(0.171);而上午时下游的桐花树和秋茄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分别为0.795和0.799,显著大于各自的下午的,表明下游植物在上午受环境胁迫小于下午。叶绿素荧光光响应曲线的结果表明,上午的桐花树的光合潜能和捕光效能低于下午,下游的桐花树在上午有着最高的光合潜能和捕光效能;成熟的秋茄在下午有着最高的光合潜能和捕光效能,上游的5年生秋茄在上午光合潜能和捕光效能最低。成熟的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泉州经济的迅速发展,泉州工农业发展呈现不协调发展的趋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泉州区域产业发展现状,选取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两个指标与其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泉州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并简略提出了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台湾农业探索》2011,(3):45-45
<正>2011年6月8日,福建泉州闽台农产品公共保税仓库首批申报入仓的原产台湾地区的进口农产品顺利申报入库,这标志着泉州关区首个闽台农产品公共保税仓库正式启用。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以"保税仓库货物"贸易方式向泉州海关申报进口的1批食用醋  相似文献   

17.
黄秀珍  邹秀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80-12584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泉州区域菊科药用野菜种类进行归纳与分析,探讨泉州区域内菊科药用野菜的种类及其药用和食甩价值。调查发现,泉州区域有菊科植物74属146种,其中药用植物有65属124种;在药用植物中野菜种类有36属65种,分别占该区域菊科药用植物总属数的55.38%,总种数的52.42%;这些菊科药用野菜均为1、2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食用部位以嫩茎叶为主,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解表、活血止痛和祛风除湿等功效,表明泉州区域菊科药用野菜种类丰富,可利用的药用价值高,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泉州海关透露,2012年1—4月,泉州进口台湾水产品110批、1955.8吨、126.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1.3倍、9.3倍、14.2倍。这表明,泉州已成为台湾水产品登陆大陆市场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9.
<正>泉州口岸正成为台湾农产品、食品"登陆"的主通道。据泉州检验检疫局统计,2014年泉州口岸以对台小额贸易方式进口台湾农产品食品共计4.68万t、货值3829.4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8.56%、124.25%,创历史新高,且进口量仅次于厦门居大陆各口岸第二位。其中,进口台湾水产品3.53万t、货值2650.90万美元,分别增长242.72%、207.64%,进口量居大陆各口岸首位。据悉,目前泉州口岸每周有近15航次船舶实现对台小额贸易常态化经营,泉州当地拥有对台小额贸易资质的经营企业也已达9家,进口的台湾午仔鱼、冻鱿鱼、冻秋刀鱼等水产品,均已成为大陆  相似文献   

20.
分析总结了泉州市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对泉州现代物流中心定位的分析,即将泉州物流节点定位为区域性物流节点,泉州物流节点建设为专业化物流中心,提出了泉州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对策:(1)做好泉州海西物流中心与周边地区物流节点的对接;(2)立足于泉州支柱产业,完善物流节点规划;(3)加快泉州港口物流节点建设;(4)拓展专业化的对台物流中心等措施,以期促进泉州物流产业发展与物流网络合理布局,提高泉州物流中心专业化服务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