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小麦黄矮病(BaYDV)主要症状特征是叶片褪绿黄化或红化和植株矮化。发生红穗症状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武威、民勤、古浪等县,近年来在谷子上发生一种新病害:病株拔节期矮缩,叶色浓绿,叶片丛生;穗颈短、穗小而硬,多不孕,几乎全包在叶丛中(图)。心叶自基部沿叶脉出现断续的条点或条纹,有的可扩展至叶尖。或在叶片的某一段明显褪绿;沿叶脉产生褐色坏死条纹,接着叶片桔黄卷曲;有的无明显条纹,但心叶失绿,叶片变薄,随后沿叶脉产生坏死条斑。为了弄清该病的病原和流行规律,以及它与当地长期发生的小麦丛矮病的关系,自1979年起,我们对此病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子综合分析法预测小麦黄矮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间歇流行的重要病毒病。近年来,许多单位对病害的流行及预测预报都做了不少研究,这对小麦黄矮病的流行规律及其测报,都将是重要的参考。我们根据关中地区1964年以来黄矮病发生流行资料,提出了气象因子综合分析法对黄矮病进行测报。  相似文献   

4.
江苏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处中国的南北交界处,小麦上病毒病种类较多。先后发现的有小麦丛矮病(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小麦梭条花叶病(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kllow mosaic virus, WYMV)、小麦黄矮病(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小麦“绿矮”病 (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其中小麦梭条花叶病曾大面积流行。2005年春天以来,江苏小麦上又发生了多种病毒病,除了以上4种,还出现了2种新的  相似文献   

5.
韩学俭 《植物医生》1996,9(1):10-10
麦类丛矮病的症状及其防治(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扬陵712100)韩学俭1、病害症状小麦、大麦都有发生。典型症状是分蘖增多纤细而病株严重矮化。叶部有绿黄相间的条纹,以小麦居多;大麦则在顶部叶片上产生黄绿色条纹或斑点,病株一般不能拔节抽穗。这种病毒病害,由...  相似文献   

6.
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与经济阈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与经济阈值分析王风延刘俊臣李瑞花王尽松(山东德州市植保站253016小麦丛矮病近几年发生频率增加,1991~1993年我省发生严重。冬前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冬后发病,多数不能抽穗,能抽穗的株矮、穗小、粒秕,减产严重。轻病田减产10%...  相似文献   

7.
晋南冬麦区大麦黄矮病毒流行株系监测及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5年(1996~2000年)采集晋南冬麦区小麦黄矮病标样,采用生物学和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法)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该地区的大麦黄矮病毒流行株系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该小麦黄矮病流行区近五年以GAV株系为主流株系,兼有少量GPV、PAV和混合株系存在。同时对小麦抗黄矮病新品种“临抗1号”进行了GPV和GAV两种株系的抗性测定,明确了该品种兼抗GPV和GAV两种株系。根据小麦黄矮病发生现状,提出了一套以选育推广抗耐病品种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小麦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8.
涪陵区处于重庆中部腹心地带,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降水量1072mm。玉米是涪陵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2万hm2。2005年,玉米矮花叶病大面积流行,全区发病面积共5333hm2,其中产量损失在30%以下的有3000hm2,30%~80%的约1600hm2,80%以上的约733hm2,产量损失严重。1田间症状与发病特点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在田间先在心叶叶尖形成褪绿黄化或褪绿小点,后从叶尖沿叶缘向下褪绿黄化或形成褪绿…  相似文献   

9.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小麦蓝矮病是陕西乃至西北冬麦麦区的一个重要病害,由介体条沙叶蝉专化性传播。对小麦蓝矮病株叶片和带毒条沙叶蝉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在叶片韧皮部和叶蝉后肠中均观察到大量典型植原体。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Rm16F2/Rm16R1,应用PCR技术从小麦蓝矮病株叶片中扩增到1.4 kb的特异片段。通过对16S rDNA基因片段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病原与三叶草绿变、翠菊黄化、绣球花绿变、草莓矮化和番茄巨芽植原体亲缘关系较近,其同源率为99.2%~99.9%。据此可以判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是属于植原体16SrⅠ组,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0.
依据小麦黄矮病症状表现规律及其特征,笔者认为小麦黄矮病的分级标准,仍用以往的3级分级标准比较切实可行。其主要理由如下: 1.小麦黄矮病主要发生流行于黄淮中熟冬麦区,通常在小麦开始灌浆期病情趋于终  相似文献   

11.
聂利欧 《植物保护》1983,9(2):25-25
我们于1978—1979连续两年,对晚稻杂交水稻南优6号采取笼内群体接种,获得黄矮病株。从秧田拔取感病早的南优6号黄矮病株移栽笼内进行观察。发现杂交水稻南优6号黄矮病株存在“恢复性”与“非全蔸发病性”。  相似文献   

12.
云南西部烟区一种新的烟草病害——烟草丛枝症病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凡  陈海如 《植物保护》2001,27(4):50-51
近年来在云南大理、保山等西部烟区暴发流行一种新的烟草病害 ,暂称为烟草丛枝症病害。该病在大田烤烟上的主要症状为 :叶片先出现淡褐色蚀点斑并发展成坏死斑 ,随后新生叶坏死症状减轻 ,叶片逐渐变小变圆并褪绿或黄化。在发生褪绿的叶片脉间组织颜色较淡 (灰色或浅白色 ) ,隐约可见斑驳 ;有时可见叶面皱缩 ,产生疱斑 ,叶缘向背后翻卷 ,顶端优势丧失 ,腋芽比健株提早萌发 ,节间缩短 ,植株矮缩 ,生长缓慢。病株为密生小叶、小枝的丛枝状塔型 (封面彩图 )。苗期感病的烟株严重矮缩且不开花 ,由于为整株性感病 ,病株无任何经济价值。团棵期和旺…  相似文献   

13.
小麦黄矮病是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北方麦区多次流行的重要蚜传病毒病。小麦受黄矮病感染后的典型症状是,由叶尖向下变黄,变色部分占全叶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病叶增厚,挺举,背面光润,黄色鲜明。这样的症状特点,在以往的田间调查与室内接种试验中,一直未见有异常变化。1981年10月,用采自本院农场田间自然感染的黄化病株(小麦品种:阿魁雷)作毒源,用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饲毒,接种感染郑引1号小麦,从分离繁殖黄矮病毒源的过程中,观察到一种不同于黄矮病的症状: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渐次向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河南省灵宝县采集的小麦黄矮病病株标样进行4种蚜虫传毒比较、薄膜饲毒、不同温度饲毒和接种试验、麦二叉蚜成、若蚜传毒比较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证明这种标样的病毒只能由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非专化性传播,而麦长管蚜,玉米蚜不能传播.定为小麦黄矮病毒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非专化性株系.  相似文献   

15.
为查清河北省坝上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是网腥还是矮腥,按腥黑穗菌标准鉴定方法作了观察比较. 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典型症状是病株矮化(比健株矮25—66%),分蘖增多(比正常植株增加50%).坝上的病株比健株仅矮8.6—29.7%,而分蘖数差异不甚显著. 坝上腥黑穗病瘘质地有疏松也有稍硬,为探明病瘿质地与孢子形态和萌芽特性的关系,曾把疏松和稍硬的病  相似文献   

16.
关于小麦黄矮病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代以来,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发生流行的主要病毒病。这种病毒病的毒源为大麦黄矮病毒(BYDV),我们在研究黄矮病毒的株系和发生流行过程中,注意到了下述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麦类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的抗性差异,于2015—2016年连续两年采用堆测法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了231份麦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麦类种质资源对BYDV引起的黄矮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2015—2016年,克群、加麻白芒麦、墨沙、绿见口和灰木头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0.40、22.28、23.08、22.34和13.08,对黄矮病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团结红壳麦-K、红矮子、定兴寨、旱地小麦、小红狼、榔头麦、峥白毛、金包银、红四楞、赤壳须麦及和穗板麦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74.68、71.62、70.36、68.44、65.17、64.74、63.29、60.97、55.78、56.42和53.21,均大于50.00,表现为高感;其余种质资源的平均病情指数在25.00~50.00之间,表现为感病。此外,长芒芒、冰糖色小麦、苏麦、红皮麦、小红穗和青兰麦初期表现感病,后期可恢复健康,有一定的耐病性。抗病性不同的麦类种质资源感染BYDV后,对产量的影响差异很大,其中抗病资源绿见口的产量损失率最低,为8.87%,耐病资源长芒芒、冰糖色小麦、苏麦、红皮麦、小红穗和青兰麦的产量损失率依次为16.90%、17.40%、15.04%、13.13%、18.94%和11.57%,而感病资源和穗板麦的产量损失率达43.57%。  相似文献   

18.
小麦梭条花叶病1991年在天长市零星发生,以后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本市春季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高达60%,少数达毁耕程度。为探明该病害在本市的发生为害情况,我们对该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流行因素作了进一步探讨。1症状观察外部症状:感病小麦在三至五叶期后,从新生心叶上出现褪绿条纹,继而发展成为与叶脉平行的条斑,或呈梭条状,梭条斑中心可引起坏死,叶片逐步黄化以至枯死。少数品种心叶严重褪绿时细弱扭曲,有时亦出现葱管状症状。病株根系发育差,新根少,褐色根多。拔节后…  相似文献   

19.
调查麦蚜种群数量和测定年度及不同地区小麦黄矮病毒分离物类型的组成,对小麦黄矮病毒的流行测报和抗、耐病品种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着重报导1984年小麦黄矮病毒田间标样生物学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20.
筛选抗耐小麦黄矮病的种质资源是选育抗耐小麦优良品种的前提。小麦黄矮病的GPV株系由麦二叉蚜和禾缢管蚜传播,是我国黄矮病流行区的主流株系,它是我国特有的株系(周广和等,1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