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玉米矮花叶病主要是由矮花叶病毒所引发的一种十分广泛的,且危害效果十分严重的玉米病毒害。对此我们选育抗病毒品种来对玉米的矮花叶病毒进行防治可以说是最有效的途径。而引起北京玉米矮花病的分离物也是禾本科植物,但同时在反应症状上又有些不同。下面就结合河南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北京的分离物进行探究,进而表明分离物也是玉米矮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2.
可以感染玉米引起花叶症状的病毒有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甘蔗花叶病毒(SCMV)、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和高粱花叶病毒(SrMV)等4种,目前国内主要认为是SCMV.为明确江苏发生的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2011年从姜堰田间采集自然发生的呈现玉米矮花叶病典型症状的玉米病叶,初提纯物电镜观察可见750 nm×13 nm线状病毒粒子.根据已经发布的SCMV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获得预期的CP、HC-Pro、NIb和Vpg基因片段,而用MDMV、JGMV和SrMV特异性引物未扩增到预期目的片段.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表明,扩增到的基因片段序列与SCMV对应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在90%以上,与SCMV亚组中另外3个株系MDMV、SrMV和JGMV相应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在80%以下.由此判断姜堰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为SCMV.  相似文献   

3.
茄子花叶病病原病毒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茄子花叶病是近年来山东分布较广的一种病害。发病植株表现斑驳、花叶、严重株叶片卷曲、矮化和畸形。从发病植株上分离到一病毒分离物(Smv—1)。可以通过汁液摩擦接种传播和由蚜虫非持久性传播。人工摩擦接种可侵染8科中的21种植物。系统侵染普通烟、心叶烟、黄瓜和番茄。局部侵染苋色藜、昆诺阿藜。此病毒的钝化温度为55~60℃10分钟,稀释限点为10~(-(?)~10~(-4)。体外存活期为5天(22C)。用差速离心法可以提纯该病毒,部分提纯的病毒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59nm,最小吸收峰为239nm,表现为典型的核蛋白吸收。A260/A280=1.68。SDS—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解离病毒得到外壳蛋白亚基为一条多肽链,分子量约为25000道尔顿。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Smv—1与黄瓜花叶病毒抗血清有阳性反应。用1.5%醋酸双氧铀负染。电镜观察部分提纯病毒粒子为球形(正二十面体)、直径为28~30nm。根据上述特征,Smv—1是黄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4.
侵染西瓜的西瓜花叶病毒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物学、血清学及电镜等技术鉴定了侵染西瓜花叶病毒宿州分离物的基本属性。研究结果证明 ,该分离物侵染西瓜、南瓜等葫芦科植物并表现花叶 ;在苋色藜、千日红表现局部褪绿斑 ;桃蚜可传毒 ,该分离物汁液的致死温度为 5 5~ 5 8℃ ,稀释限点为10 - 3~ 10 - 4,体外保毒期为 6~ 10d。病毒粒体为线状 ( 73 0nm× 16nm)。该分离物的提纯物紫外光最高吸收峰在 2 60nm处 ,最小在2 40nm处。A2 6 0 /A2 80 =1.3 2。其病毒的RNA含量约为 8%。ELISA测定该分离物与西瓜花叶病毒 2号 (WMV -2 )的抗血清学反应为阳性。初步确定该分离物隶属WMV -2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5.
侵染西瓜的黄瓜花叶病毒的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生物学、血清学及电镜技术鉴定了西瓜花叶病毒分离物 (XZ -1)的基本属性。研究结果表明 ,该分离物可侵染 6科 17种植物。其中 ,在葫芦科、茄科、菊科、苋科几种植物上表现为花叶 ;在苋色藜、蚕豆上表现为枯斑。桃蚜 (MyzusPersicae)可传毒 ,病毒汁液极易摩擦接种。该分离物汁液的致死温度为 5 5~ 60℃ ,稀释限点为 10 - 3~ 10 - 4,体外存活期约为 2~ 3d。分离物形态为典型球状 ,其提纯物紫外光吸收的最高峰在 2 60nm ,最低峰在 2 40nm。A2 80 /A2 6 0 =0 .69。该病毒核酸含量约为 11.3 %。ELISA测定该分离物与黄瓜花叶病毒的抗血清学反应为阳性 ,初步鉴定该分离物隶属于黄瓜花叶病毒 (CMV)  相似文献   

6.
茄子上烟草花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在沈阳地区茄子花叶病病株上分离到SY—IS分离物.对该分离物进行生物学鉴定、血清学检测及多聚酶链反应(PCR)测定,确定引起沈阳地区茄子花叶病的毒原种类为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的一个株系.此为国内茄子花叶病新的毒原种类。  相似文献   

7.
对玉米矮花叶病毒的病毒粒子形态、结构及其特性,感病叶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纯病毒研究结果表明,MDMV粒子形态为线状,宽度为14nm,长度不等,完整粒子长度为720~750nm。病毒悬浮液经紫外扫描获得了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光谱,最高吸收峰在257.5nm,最低峰在243.3nm,O.D280/O.D260约为0.73。在电镜下观察感病叶片的超微结构,可在细胞质内观察到大量的病毒粒子及风轮状、柱状内含体,体现了马铃薯Y病毒组的典型特征。同时,在感病组织内还可看到许多破坏的叶绿体、线粒体等。  相似文献   

8.
对辽宁地区近年发生的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进行了鉴定.电镜下病毒粒子形态呈线条状,大小为(420~750)nm×(13~15)nm,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以病毒RNA为模板,按已知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出了1kb左右的CP基因片段,将这一片段插入到载体pUC19中转化E.coliDH5a菌株,得到了CP基因克隆.cDNA序列分析表明,和中国已报道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MDMV-B)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同源率达98.4%,氨基酸序列同源率99.4%.由此认为引起辽宁地区玉米矮花叶病的毒原为MDMV,其流行株系为B系.  相似文献   

9.
蝴蝶兰病毒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厦门地区蝴蝶兰(Phalaennopsis sp.)褪绿斑驳的病原为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asaic virus,CyMV)的一个分离物.该分离物能通过摩擦接种侵染5科12种(或品种)植物中的3科3种;失毒温度为60~65℃,稀释终点为1×10-3~1×10-4,室温下,体外存活期超过10d.提纯病毒粒体线状,长约470~490 nm,宽为13 nm.ELISA测定结果表明,该分离物与建兰花叶病毒抗血清有密切血清学关系,而与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及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抗血清无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串红花叶病及其病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9-1992年间对杭州等地一串红花叶病的发生及其病原进行了系统研究,从病株上分离得到的17个病毒分离物,经生物学和血清学反应测定均符合黄瓜花叶病毒(CMV)的特点,病毒分离物M-22不能经由桃蚜传播使黄苗榆等供试寄主发病。用0.5mol/L磷酸钾卤缓冲液对M-22进行提纯,提纯病毒经醋酸铀负染,测定其粒大子小为30.2nm.SDS-聚丙燃酰胺凝胶电泳测定M-22的外壳蛋白分子量约为28kD,  相似文献   

11.
水稻条纹叶枯病系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所致.病毒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以持久性方式并经卵传播,介体灰飞虱有明显的间歇传毒现象.提纯病毒制剂具有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曲线,最大吸收260nm,最小吸收245nm,A260/280=1.54.病毒粒体长丝状,粒体直径约8nm,与日本的水稻条纹病毒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将提纯病毒制剂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其效价可达1∶2048.采用该抗血清,通过免疫扩散和ELISA间接法反应,可很灵敏地检测病叶中的RSV.  相似文献   

12.
采用PEG沉淀并结合差速离心技术,获得了精提纯的侵染观赏百合的黄瓜花叶病毒(CMV-Li).提纯病毒具有典型的核蛋白吸收峰曲线.OD260 nm/OD280 nm=1.236.将提纯病毒免疫兔子制备得CMV-Li抗血清.经微量沉淀法和间接ELISA法测定,其效价分别为1∶1024、1∶4096.两种方法相比,间接ELIS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反应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的温州蜜柑萎缩病毒(SDV)提纯法,仅用100~200克病洋酸浆叶,且无需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在电镜下亦能看到中量直径约25nm 的球状病毒颗粒,粗提纯制剂OD_(860)/OD_(280)平均值为1.28,OD_(260)/OD_(240)平均值为1.15,初步显示出SDV 特征性紫外吸收曲线,提纯病毒产量约为4.5~11mg/kg病叶。比较证明,0.01M、PH7.0和0.1M、PH6.6的柠檬酸缓冲液以及0.5M、PH7.0的磷酸缓冲液是适宜的抽提缓冲液,洋酸浆是最好的繁殖寄主。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物接种、血清学反应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大田发生的玉米矮花叶病毒源进行了鉴定。利用超薄切片系统研究了玉米受MDMV侵染后超微结构的变化。在细胞质中观察到风轮状、卷叶状、束状、圆柱状内含体和简单的囊泡到高度卷曲的膜系统。受侵细胞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胞间连丝,a型为正常胞间连丝,b型的胞间连丝伸出指状突起,这可能是细胞限制病毒在寄主体内运转的一种结构。壁旁体的出现与寄主细胞壁加厚及封闭胞间连丝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适用于禾本科作物不同组织总RNA的快速、高效提取方法,为进行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Trizol试剂法,通过改变抽提上清液吸取量、沉淀方法及沉淀漂洗次数,对甘蔗、玉米和水稻的叶片、茎尖和根尖的总RNA提取方法进行优化.[结果]与吸取0.4 mL上清液相比,吸取0.2 mL上清液的总RNA OD260/OD280、OD260/OD230值分别在1.95~2.00和2.11~2.44,所获得的总RNA纯度较高.沉淀漂洗两次的OD260/OD230值(2.11~2.47)明显高于沉淀漂洗1次的总RNA OD260/OD230值(1.01~1.61),总RNA纯度较高.经异丙醇沉淀所得的各材料的总RNA 28S、18S和5S谱带清晰,无拖尾现象,总RNA完整性较好;LiCl沉淀法的RNA条带较模糊粘连,5S条带明显弥散,总RNA产率相对较低.以Trizol-异丙醇法提取的甘蔗总RNA为模板进行GAPDH基因片段扩增,所获甘蔗的叶片、茎尖和根尖的GAPDH基因表达丰度很强,无特异扩增,目的片段长度为153bp.[结论]改良Trizol-异丙醇法提取甘蔗、玉米和水稻不同组织的总RNA带型清晰、完整性好、纯度和产率高,适用于快速、高效提取禾本科植物不同组织总RNA.  相似文献   

16.
以ScMV-A为材料,采用PEG沉淀结合差速离心技术,经10-4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再经浓缩后即为提纯病毒制剂。该提纯病毒具有典型的核蛋白吸收曲线,最大紫外吸收值在257nm处,最小紫外吸收值为240nm,A260/280=1.68,病毒产量可达1.25-1.37mg/kg。将提纯病毒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所制备的抗血清经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效价为1/1024,且可用于检测甘蔗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17.
高粱红条病病原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山西高粱红条病病叶中得到一种病毒分离物,命名为GL-SX.根据甘蔗花叶病毒亚组(SCMV subgroup)外壳蛋白(CP)基因C-端和复制酶(NIb)基因C-端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GL-SX进行免疫捕获反转录PCR (IC-RT-PCR) 扩增,获得一条长约1.1 kb的扩增片段,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定序列,该序列含1087个核苷酸(nt),编码362氨基酸(aa),取其中的近全长CP氨基酸序列(296 aa)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 SCMV)、玉米矮花叶病毒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 SrMV)和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ohnsongrass mosaic virus, JGMV) 等4种病毒的对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与SCMV的同源性最高(95.3%),而与SrMV、MDMV和JGMV等3种病毒的同源性相对较低,依次为69.3%、69.1%和55.4%.根据Potyvirus属病毒种类划分的标准,将GL-SX鉴定为SCMV.将GL-SX的近全长CP氨基酸序列与SCMV种内各分离物的对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构建关系树,结果显示GL-SX与SCMV-MDB具有较远缘的种内亲缘关系,而与德国的一个SCMV玉米分离物(SCVM-Hoe)及中国的两个玉米分离物(SCMV-ZJ和SCMV-BJ)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病区自然发病鉴定初选、人工接种、病圃重复鉴定复选的方法,对816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矮花叶病、粗缩病两种病害的抗性鉴定。经鉴定筛选出抗矮花叶病优良自交系25份、抗病丰产杂交种17份、抗粗缩病优良自交系33份、抗病丰产杂交种29份;同时高抗两种病毒病的优良自交系7份、丰产杂交种9份。不同来源的材料,抗病性有较大差异,杂交种优于自交系;热带亚热带玉米改良自交系抗病比例远远大于国内温带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介体接种传毒试验和电镜观察,明确陕西省目前玉米病毒病主要种类有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红叶病3种。其中以玉米矮花叶病分布最广,几乎由全省所有玉米产区,玉米粗它们现次之,主要发生在渭南、西安、咸阳等关中东部灌区,玉米红叶病则仅在渭北及关中小麦黄矮病重发区常见。  相似文献   

20.
在严格防虫网室和温室内,分别在抗、感、耐3个玉米自交系的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孕稳期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测定所结种子的带毒率。结果表明,3个自交系对MDMV接种感染后的种子带毒率有明显差异,黄野四-3(R),7922(S)和81515(T)的平均种子带毒率依次为0,1.65%和0。从苗期到抽雄孕穗期,其中7922病株率分别为100%,100%,63.6%和10.1%;病情指数分别为95.6,82.4,63.6,11.1;种子带毒率分别为2.3%,15%,3.3%和0.78%。不同生育期接种MDMV对玉米的抗病性影响为玉米苗龄越小,抗病毒能力越弱,反之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