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杀菌剂对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菇房中11种杀菌剂对蘑菇疣孢霉病防治效果和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蘑菇疣孢霉病防治效果和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有明显差异,其中特克多45%悬浮剂500倍液无论是覆土处理或转潮时喷雾覆土处理,均对疣孢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率分别达93.7%和89.1%,且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无不良影响.其它杀菌剂综合表现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曾宪森  黄玉清 《食用菌》1995,17(1):32-33
1987年我省仙游县大济乡发现疣孢霉病局部发生,1988~1990年波及全省蘑菇栽培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探明蘑菇疣孢霉病大发生条件及提出相应防治适期,是当前蘑菇生产的急需。 一、材料与方法 (一)疣孢霉病发生条件 ①蘑菇菌种间抗疣孢霉  相似文献   

3.
曾宪森  郭海英 《食用菌》1993,15(1):35-36
蘑菇疣孢霉病 Mycogone perniciosa Magn 是我省蘑菇生产上一个重要病害,重则造成绝收,轻者损失也有20%~30%。目前防治上尚无行之有效的办法。1988年在农业部药检所安排下,接受美国默沙东公司用特克多防治蘑菇竞争性真菌病害试验,经室内外试验和推广表明,特克多防治疣孢霉病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蘑茹是我省主要出口创汇的食用菌之一。蘑菇疣孢霉病(Mycogone perniciosa Magn)是蘑菇一种主要病害,其对我省蘑菇的生产和发展危害极大。为寻找一种有效的杀菌剂,我们选用盼牟氏杀菌剂(日本产)进行防治疣孢霉病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蘑菇疣孢霉病化学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蘑菇疣孢霉病(Mycogone peniciosa Magn)已成为福建省双孢蘑菇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据我们在宁德地区调查发现,九个县市普遍发生危害,平均发病率在5%左右,损失率40—50%,高的达80%乃至绝收。为解决菇农生产上的迫切问题,我们进行了疣孢霉化学药剂防治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玉华 《中国食用菌》1992,11(1):21-21,20
近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许多蘑菇主产区迅速地蔓延扩散,危害逐年加重。该病是对蘑菇为害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成为制约蘑菇生产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根据国内外有关报道,结合本地的生产实践,对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作以下概述,以供广大栽培者参考。 (一)病原:蘑菇疣孢霉病国外多称湿泡病(Wet bubble),闽东地区菇农大都称之菇包病,是由半知菌类蕈疣孢霉(Mycogone pernicosa Magnus)寄生引起的。该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灰白色,疏  相似文献   

7.
蘑菇疣孢霉病国外多称湿泡病,其病原菌为疣孢霉,主要危害蘑菇、平菇等子实体。危害蘑菇的种是有害疣孢霉寄生引起的。该菌近年来在许多蘑菇主产区迅速蔓延扩散,危害逐年加重,是目前蘑菇栽培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成为制约蘑菇生产发  相似文献   

8.
蘑菇湿泡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蘑菇湿泡病又称蘑菇无头菇病、褐腐病、疣孢霉病等。该病发生轻者可造成减产,影响菇质;重者可导致欠收,甚至绝收。现将该病症状及防治方法简介如下。1 病原 该病是由疣孢霉(Mgcogoneperniciosa)所引起。此菌属半知菌纲、丛梗孢目、双孢亚科、疣孢霉。2症状蘑菇幼嫩菇蕾被疣孢霉感染,往往生成不象蘑菇的异形物。被感染的子实体,早期在菇盖上有短的卷曲的纯白色,绒毛状的疣孢霉菌丝丛出现。典型的疣孢霉病是菌柄加粗成桶状;有的菌盖平展而小,子实体象一个面粉球从菇土中长出。大部分得病子实体呈棕褐色,有粘…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它以覆土为主要传染源危害双孢蘑菇,已成为制约我国双孢蘑菇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若采取严格菇房处理、培养料二次发酵、重视覆土材料消毒、适时安排栽培季节、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逆性强的蘑菇菌株等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控制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蘑菇疣孢霉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蘑菇主产区瘟疫般地蔓延起来,成为目前对蘑菇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本病发生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不亚于70年代严重发生的“胡桃肉状菌”,一旦发病,轻者严重减产,重者颗粒无收。疣孢霉病也称白腐病、湿泡病、褐腐病、水泡病。其病原菌是菌盖疣孢霉和红丝菌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广泛分布在土表、土层2-9厘米处,病菌的孢子活力在一年以上。蘑菇一旦染上病菌,正在生长中的蘑菇会产生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并呈现各种歪扭的形状,有的菇盖表面长出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有的长成菇盖和菇柄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双孢蘑菇褐腐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春  李国贤  金卫群 《食用菌》2010,32(2):58-58,67
<正>双孢蘑菇褐腐病又名疣孢霉病,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称湿泡病(Wet Bubble)病愿菌为有害疣孢霉或菌盖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疣孢霉属。双孢蘑菇褐腐病是世界性病害,美国、英国、荷兰等均有发生。我国的福建、四川、江苏、浙江、  相似文献   

12.
蘑菇疣孢霉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蘑菇疣孢霉病(Mycogone)是一种世界性的蘑菇病害,在我国蘑菇老产区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一带是春、秋两季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不侵染菌丝体,而侵染菌索、原基和子实体。如蘑菇在出菇初期被疣孢霉侵染,将严重影响第一潮菇甚至以后各潮菇的产量。尤其是早秋抢早播种,在温度偏高、湿度偏大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此病。在缺乏精心管理的春菇菇床上,也经常可见因被侵染而产生的畸型菇,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现将该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疣孢霉病的症状疣孢霉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产生一团团畸型的蘑菇组织。发病初期,菇体呈白色绒毛状,随着生长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这些畸型菇体组织称为“硬皮马勃状团块”。在湿度大、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发病组织会产生琥珀色至深褐色的小液滴,随后团块逐步腐烂变褐、发臭进而污染整个菇房。在菇体生长的后期被侵染,只在菇柄基部发病,使基部变成褐色,并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菌盖发病则出现褐色病斑。2疣孢霉病的发病规律病原菌是一种土壤微生物,来源于土壤,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病原菌能产生两种孢子:一种是单细胞、壁薄、寿命较短的分生孢子,另一种是双细胞、侧生的厚垣孢子。这种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  相似文献   

13.
棕色蘑菇主要特性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和分析了棕色蘑菇(Agaricus brunnescens)ACCC50031的出菇温度、抗病性、子实体农药残留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供试棕色蘑菇正常出菇温度为2~26℃,对照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2796为12~26℃;接种疣孢霉病菌21d后,双孢蘑菇2796的发病率达36%,而棕色蘑菇无病菇出现。10种农药施用后的检测结果表明,棕色蘑菇的子实体中无农药残留或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指标。营养成分分析表明,新鲜棕色蘑菇的粗蛋白、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14%、3.28%和1.26%,均高于双孢蘑菇2796。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我省蘑菇产区由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引起的湿泡病(褐腐病)相当严重,使蘑菇生产遭到了较大损失.为了有效地防治该病,我们对疣孢霉菌敏感药剂进行了筛选试验.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菌种由省轻工所提供的疣孢霉菌株及蘑菇  相似文献   

15.
蘑菇象其他栽培作物一样,是易受病原体和害虫侵袭的。我将只限于谈谈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有四种重要的栽培蘑菇的真菌病害: 1.由轮枝孢霉菌Verticillium fungicola引起的干泡病;2.由蘑菇白腐病菌(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湿泡病;3.由葡萄枝霉菌Cladobotryum sp.引起的腐霉病;4.由白色偏丝霉菌Aphanocladium album引起的白色偏丝霉病。干泡病病原轮枝孢霉菌。症状感染的最初阶段,蘑菇菌盖上能够看见褐色斑点。病害的这个阶段能够与由细菌引起的褐斑病所混淆。如果被感染的蘑菇潜伏予潮湿的房间  相似文献   

16.
<正>蘑菇栽培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但病虫为害日趋加重。目前主要病虫害有蘑菇褐腐病(又称蘑菇疣孢霉病、水泡病、白腐病)、蘑菇干泡病(又称轮枝菌)、胡桃肉状菌、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又名细菌性褐斑病、细菌性麻脸病)、蘑菇病毒病、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各菇区普遍发生,轻者减产1~2成,重者甚至绝收,这给蘑菇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带来不利影响。由于蘑菇疣孢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来自土壤携带造成初侵染,因此有的菇农为了防止土壤带菌传入菇房,改用山坡未污染的红、黄壤作覆土材料,以防该病发生。这种做法对防止疣孢霉病发生取得了积极作用,但部分菇农对红、黄壤土的特性认识不足,处理不当,也会给蘑菇高产和罐头加工厂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根据红、黄壤土的特性,谈谈蘑菇覆土使用红、黄壤土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供栽培者参考: 1 红、黄壤土粘性大 山坡红、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透水通气差,这样的土壤覆盖菇床易造成水多气少,温度低,不适合于蘑菇高产栽培的要求。更主要的是红、黄壤土物理性粘粒(0.01mm以下)和胶粒(0.001mm以下)多,在采菇过程中容易粘着菇体表面,且粘性大,不易漂洗,常使罐头加工企业带来很多麻烦,影响罐头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18.
疣孢霉病又叫水泡病、白腐病,是由疣孢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双孢蘑菇的重要病害。1症状表现1.1菌丝感染双孢蘑菇菌丝在土壤中形成菌索时被感染的,会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色绒状物,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有的变成黄褐色,表面渗出褐色水珠,有臭气。1.2菇蕾染病表现为正常菇还未出时,病菇就大量生长了,一般病菇比正常菇提前3~4天出菇,其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及菌柄基部会长出白色绒毛状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蘑菇疣孢霉病时,首先要分离和大量制作纯疣孢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现将其分离和制作方法介绍如下:一、疣孢霉菌的分离(一)组织分离法 选一个刚发病不久的病菇,去柄,用消毒过的剪刀剪菌盖上表皮10~15块.在培养皿中倒入 2/3体积的 0.1%升汞液,投入病菇块浸泡5分钟,不断用玻棒搅动.用镊子把消毒过的病菇块镊置培养皿内,倒入无菌水洗涤3次.用镊子把病菇块放在消毒过的滤纸上以吸干其表面水分.在培养皿中倒入1/3体积的PDA培养基,将消毒过的病菇块放入培养  相似文献   

20.
疣孢霉在分类学上属半知菌丛梗孢科,是一种寄生性、致病性、传染性都很强的病原菌,可以通过土壤、残体、蝇类、人和喷水等途径传播扩散,为当前蘑菇生产危害性最大的病害之一。严重的年份感染面积达60%以上,我县每年蘑菇因受疣孢霉危害而造成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在目前,防治蘑菇疣孢霉尚无特效药剂,但根据几年来的试验和实践证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蘑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