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玉米秸秆酸解产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翠英  张玉辉  李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09-6511,6566
[目的]考察影响玉米秸秆稀酸水解产糖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分别考察稀酸浓度(稀H2SO4)、酸解温度、固液比、酸解时间对玉米秸秆酸解产糖得率的影响。[结果]酸解温度、酸解时间、稀酸浓度、固液比对酸解产糖得率均有影响,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酸解温度〉稀酸浓度〉酸解时间〉固液比。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适酸解条件为酸解温度120℃,稀酸浓度1.5%,酸解时间60min,固液比7.5%,在该试验条件下还原糖得率为29.64%。[结论]此研究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和转化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春  房桂干  邓拥军  李萍  殷燕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79-18981
[目的]探讨竹簧碎屑的水解工艺,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H2SO4浓度、反应时间、温度和液固比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确定稀H2SO4水解竹簧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竹簧水解液的单糖组分。[结果]稀H2SO4水解竹簧碎屑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稀H2SO4质量分数3.5%、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2.5 h、液固比10∶1(ml/g),在此条件下戊糖得率达到72.61%。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竹簧水解液中单糖组分主要以木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其含量分别为72.380%、11.673%、5.979%和3.468%。[结论]竹簧碎屑具有制备木糖或木糖醇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酸水解竹加工剩余物制还原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素梅  王敬文  杜孟浩  张金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91-10892,10897
[目的]实现竹加工剩余物的高效利用,研究其酸水解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酸水解竹粉的影响因素。以总还原糖产量为指标,通过分析得出稀硫酸水解竹粉生产还原糖的最优反应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5~1∶7时,还原糖得率随浓酸体积的增加而增加;料液比为1∶5和1∶8时,还原糖得率分别为44.0%和41.6%;第1次水解温度为60℃时,还原糖得率最高,为65.3%;当硫酸浓度为15%~30%时,还原糖得率变化很小;还原糖得率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第2次水解时间为1.0h时,还原糖得率最高,为66.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第1次水解温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第2次水解时间,竹粉/浓硫酸比的影响最小;最佳反应条件为:竹粉与浓酸比(W/V)为1∶6,第1次水解温度为50℃,第2次水解温度为100℃,稀硫酸浓度为20%,水解时间为1h。[结论]该研究为竹加工剩余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玉米芯木糖-纤维素酶法分级工艺中的稀酸预处理、蒸煮预处理和木聚糖酶解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干燥的玉米芯为原料,先进行稀酸-蒸煮预处理,研究不同因素对木糖得率的影响,然后再对物料进行木聚糖酶酶解。[结果]得到的玉米芯酸预处理优化工艺为:固液比1∶10 g/ml,H2SO40.5%,水浴70℃,处理2.0 h,木糖的损失率为4.72%,木糖酶解得率为30.03%。酸预处理后玉米芯残渣蒸煮预处理条件为:固液比1∶10 g/ml加入水,在120℃预水解2.0 h,蒸煮液木糖得率为54.77%,总酶解得率为69.11%。酶水解条件:pH 5.0,加酶量2 800 IU/g玉米芯,50℃水解36 h,总酶解得率83.41%。[结论]玉米芯蒸煮预处理能提高木糖的得率,单一用稀酸预处理再酶解得到木糖的得率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酸水解制糖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开发新的玉米秸秆酸解糖化工艺,以解决生物质制乙醇技术中酸解糖化法收率低等问题。[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了带压两段酸水解浓酸段和稀酸段的水解糖化规律和工艺条件。通过两段法浓酸预处理与稀酸水解相结合,对玉米秸秆进行水解,并对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初步确定常压两段酸水解较优的水解工艺条件为:一段浓酸预处理中,酸浓度60%,酸固比12∶1,水解时间30min,温度45℃;二段稀酸水解中,水固比220∶1,水解时间120min,水解温度100℃。经两段水解后,总糖收率显著增加,达93.81%。[结论]首次提出常压两段酸水解工艺,该工艺条件温和、流程简单、成本低廉、总糖收率高、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木质纤维素稀酸糖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对于解决未来的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以脱脂棉、滤纸模拟生物质的主要组分之一纤维素,在不同稀硫酸浓度、时间和温度反应参数下,进行纤维素水解糖化试验研究,以还原糖量为指标,考察纤维素糖化最佳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加热时间为60min时,还原糖得率随硫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加热时间为80min时,还原糖得率在硫酸浓度4%处出现最大值。综合硫酸及废液处理成本考虑,得到实验最佳条件为4%硫酸加热80min。  相似文献   

7.
 为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寻求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途径,运用稀酸水解法对秸秆纤维素进行水解实验研究。该文基于自行设计的高温高压反应装置,以玉米秸秆为原料,以还原糖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硫酸浓度、秸秆粉碎度及金属盐助催化剂种类与浓度四种水解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铬、氯化亚铁、氯化铜、氯化锌四种金属盐助催化剂均提高纤维素稀酸水解效率,并得出了四种助催化剂稀酸水解纤维素的最佳反应条件。实验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浓度2%、粉碎度60目、氯化亚铁浓度1%。实验结果为秸秆纤维素稀酸水解规模化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预处过程中不同理化因子对竹质纤维素糖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理化因子对竹质纤维素糖化效果的影响,以竹质纤维素为原料,以酸解溶出的还原糖和总糖得率为考察指标,选取盐酸、硫酸、磷酸和硝酸4种稀酸在不同稀酸浓度、酸解温度、竹粉颗粒度和固液比条件下,对竹粉处理不同时间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竹粉颗粒度100目和固液比1∶15的条件下,用2%稀硫酸在温度121℃下处理25 m in后,酸解效果较好,还原糖和总糖得率分别在35%和50%以上。与较低温度下的长时间酸解相比,在较高温度下对竹粉进行较短时间的酸解处理能有效地提高酸解液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得率。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寻求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途径,运用稀酸水解法对秸秆纤维素进行水解实验研究.该文基于自行设计的高温高压反应装置,以玉米秸秆为原料,以还原糖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硫酸浓度、秸秆粉碎度及金属盐助催化剂种类与浓度四种水解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铬、氧化亚铁、氯化铜、氯化锌四种金属盐助催化剂均提高纤维素稀酸水解效率,并得出了四种助催化剂稀酸水解纤维素的最佳反应条件.实验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浓度2%、粉碎度60目、氯化亚铁浓度1%.实验结果为秸秆纤维素稀酸水解规模化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孙学习  李俊峰  李涛  曾召刚  任保增  樊耀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04-19905,19962
[目的]研究稀酸强化水解对玉米秸秆发酵产氢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玉米秸秆进行机械粉碎、蒸汽爆破和稀酸水解处理,并分析不同处理、玉米秸秆粒度等对玉米秸秆产氢能力的影响。[结果]蒸汽爆破后采用0.8%稀H2SO4强化水解的预处理方法产氢效果较好;玉米秸秆粒度为0.425~0.850 mm时,产氢效果最好;当0.8%H2SO4(质量)∶秸秆(重量)的液固比为10∶1时,产氢效果较好。[结论]玉米秸秆经蒸汽爆破后,再用0.8%H2SO4强化水解处理可以取得较好的产氢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建辉  梁海琴  王文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88+14066
[目的]确定稀硫酸催化水解小麦秸秆的最优工艺条件。[方法]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在稀硫酸催化条件下进行热水解,分别考察水解温度、硫酸浓度、水解时间对小麦秸秆水解液中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从而确定小麦秸秆的最优水解工艺。[结果]在硫酸浓度为5.0%,水解时间为150 min,水解温度为120℃的试验条件下小麦秸秆水解液中还原性糖含量最高,在此条件下所得还原性糖的产率为83.3%。[结论]该研究可为更好地利用小麦秸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秸秆浓氢氟酸水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探讨了利用浓氢氟酸对小麦秸秆水解的影响因素。氢氟酸浓度、水解温度、水解时间、秸秆粉粒度等对还原糖得率及原料水解率都有一定影响。在浓氢氟酸浓度为30%,水解温度70℃,水解时间2h,秸秆粉粒度40-60目,固形物含量5%的水解条件下,还原糖得率为27.84%,原料水解率为57.37%。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超声波预处理协同固体酸水解蔗渣制备还原糖。[方法]探讨了超声波预处理后水解温度、固体酸用量、水解时间、液固比对水解液中还原糖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并对水解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当水解温度97.52℃、固体酸用量5.76%、反应时间3.10 h、液固比18∶1时,还原糖的得率可达75.65%,比在相同工艺条件下未经超声波处理的得率提高了21.91%。[结论]超声波预处理能够促进蔗渣的水解。  相似文献   

14.
唐楚颖  马春燕  陆豫  余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10-19312
[目的]对绿色木霉降解木薯秆产糖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方法]先用绿色木霉初步降解经预处理的木薯秆,再用纤维素酶水解木薯秆,接着采用响应曲面(RSM)结合单因素试验法优化绿色木霉糖化木薯秆的摇瓶发酵条件。[结果]绿色木霉糖化木薯秆最佳工艺为:接种量11 ml孢子悬浮液,装液量100 ml,初始pH 4.6,发酵时间84 h,发酵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摇瓶瓶口包裹12层纱布。在此条件下,得到最佳产糖量3.06 mg/g木薯秆,比优化前提高了76%。[结论]虽然目前绿色木霉发酵产糖量与纤维素酶水解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微生物发酵糖化法成本更低廉,操作更简便,具有工业化生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植物复合水解酶水解不溶性豆渣粉制备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研究最佳制备工艺。[方法]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总糖和还原糖,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料液比、pH、温度、酶添加量和水解时间对ssPs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选出优化的因素组合。[结果]各因素对SSPS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水解温度〉水解时间〉酶添加量〉pH,在料液比l:20(g:m1)、酶添加量1.2%、pH4.5、温度50℃、提取时间25h的最佳条件下,SSPS得率为8.89%。[结论]酶解制备SSPS工艺设备简单,条件温和,但是耗时较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获得制备丝素肽的简便高效的方法.[方法]以废蚕丝为原料,用0.5%碳酸钠水溶液进行脱胶,硫酸进行水解,氧化钙水溶液中和沉淀,活性炭脱色制备丝素肽;采用正交试验L9(34)优化硫酸水解工艺条件.[结果]试验表明,蚕丝蛋白在固液比1∶40 g/ml,硫酸浓度30%,水解温度80℃,水解时间9h的条件下进行水解时,丝素肽的得率最高.[结论]研究可为丝素肽的进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割手密是生物质产量较高的纤维素类植物,作为能源植物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利用纤维素类材料生产燃料乙醇的过程中,秸秆的水解糖化是关键步骤。以割手密为试验材料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浓度、试验时间、试验温度、液固比对割手密糖化处理的影响,筛选出浓硫酸和稀硫酸处理的最佳条件,将两段硫酸处理的最佳反应条件结合,即浓硫酸水解,液固比42∶1、浓硫酸浓度70%、水浴时间20min、水浴温度55℃;稀硫酸水解,液固比115∶1、浓硫酸浓度5.5%、水解时间155min、水解温度100℃。在此工艺中,还原糖得率为48.78%。该两段水解糖化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不需要高压,成本低廉,还原糖得率高,为割手密的进一步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芒草的酶解产糖得率,研究不同预处理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射线辐照与碱性双氧水对芒草进行协同预处理,考察对其酶解产糖的影响。[结果]经400 k Gy剂量射线辐照预处理后,芒草酶解产还原糖的得率为76.24 mg/g;采用400 k Gy剂量射线辐照与碱性双氧水协同预处理,芒草酶解产还原糖的得率为505.08 mg/g,较只进行相同剂量射线辐照处理提高了5.6倍。通过工艺优化,得出较优水解条件为:预处理温度30℃、Na OH浓度1.2%、双氧水浓度2%、处理时间6 h。[结论]射线辐照与碱性双氧水协同预处理能够大大提高芒草酶解产糖效率,为利用其制备燃料乙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