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灌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灌区2种杨树2种主林带间距防护林内小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m间距内,新疆杨最大降低风速39.35%,最低降低风速23.10%,平均降低风速33.58%;小美旱杨最大降低风速40.68%,最低降低风速31.92%,平均降低风速36.09%。经方差分析,2种杨树在200m间距内防风效益差异显著,小美旱杨优于新疆杨。从水文效应、热力效应方面分析,无论新疆杨还是小美旱杨,100m主林带间距和200m间距对水文效应和热力效应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小美旱杨防护林优于新疆杨防护林,200m间距优于100m间距。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杭州湾滨海生态绿地小气候效应的实地调查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生态绿地植物生长季节可提高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平均为85.25%)明显高于无林荒地(平均为80.32%);滨海生态绿地的冠层截留效应明显,林冠层全年截留降水量为226.2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6.92%;滨海绿地全年月平均大气压的变化呈 S 形,树木在生长季节内有降低大气压的作用,树木停止生长后林木有增加大气压的作用;滨海生态绿地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绿地内可降低风速约75.94%,防风能力较强,降低风速的效率为67.42%;滨海绿地对改变风向也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末期,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体系建成以来,比60年代平均年风速降低14.9396;年平均气温上升42.4%,平均增加0.9℃;年平均≥10℃积温上升2.1%,平均增加50.9℃;无霜期增加7.4%,延长9.5天;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绝对值减少45.3mm;年平均降水增加6.1%,绝对值增加32.9mm;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垂直高度1~5m范围内,水平20H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30.2%;当气温低时,林带能提高温度,当气温高时,林带又能降低温度,调温幅度大约可在2℃左右;林网内地温明显增高,比对照平均增高6%以上;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0%左右,蒸发量减少10%左右。  相似文献   

4.
大袋蛾生物防治技术综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袋蛾是林业的一大害虫。在1998-1999年试验的基础上,2000-2002年在刺槐小片林和林网内对综合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和实践应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Bt制剂的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寄生蝇的寄生率在片林中达到25%,在林网中达21%;而大山雀的招引率也很高,平均达70%。3种生物防治方法综合使用后,刺槐片林大袋蛾老熟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由防治前的47.4头/株下降到防治后的0.39头/株,林网内由46.9头/株下降到0.78头/株,而相似的对照区大袋蛾平均虫口密度刺槐片林为34.8头/株,林网37.6头/株。  相似文献   

5.
“京九”铁路大兴段绿化模式动力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为例 ,对“京九”铁路大兴段绿化模式的动力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对比旷野农田 (对照点 ) ,防护农田的风速平均约降低 18.9% ,距林带树高 0 .5倍距离处 (0 .5H)风速的降低率可达 30 .0 %左右 ,距林带 4H处至农田中心的风速降低率为 1.8%  7.1% ,林带的有效防风距离至少可达 4H ;防护农田内理查逊数 (Ri)总体平均值比对照点约高 4 .6 % ,动力速度总体平均值比对照点约低 14 .7%。  相似文献   

6.
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带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福建平潭岛木麻黄防护林带生物量、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进行 3a的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木麻黄防护林带现存生物量为 3 5 0 2 5t·hm- 2 ,其净初级生产力为 2 3 91 8t·hm- 2 a- 1 。其有效防护范围为林带迎风面距林带 1 0H和林带背风面距林带 1 5H内。林带风速平均降低 2 4 3 % ,土壤细沙含量平均提高1 1 % ,蒸发量平均降低 1 5 7% ,土壤表层含水量提高 1 1 % ;降水量增加 46 1mm。林带防护范围内大麦产量提高 1 5 % ,大麦千粒重增加 7% ,粗淀粉含量提高 4 8%。表明木麻黄仍是目前我省沿海地区防护林的首选树种 ,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对改善滨海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沿海砂土区,利用林木防治河、沟、渠系的堤面、坡面、青坎、保护区的水土流失,具有显著效果,河沟坡面上的年平均流失厚度可减少13.5~16.6mm;在生态环境方面,可减弱风速74.2%~83.5%,降低蒸发30.3%~33.1%,坡上有机质增加0.04%~0.28%、盐份下降30.4%~40.8%;河堤林带的益本比经济效益(E)为5.5。  相似文献   

8.
片林赞     
人们夸起首都绿化滔滔不绝:机场路、长城路绿化的真好;三环路、四环路伴着绚丽多彩的片林;中山、景山、地坛等公园都林木群集、景色迷人;条条块块镶嵌在市区面40%以上的林木绿地处处诱人;啊!北京挂牌“花园式单位”真多,那叫美极了……我要夸赞一下京城西北四环路外的一片片林。这片林沿清华东路南侧长几百米、宽约50米,建国初期是树种简单的防护林带,以后国家频频投入、几经改造,现成为由杨树、国槐、核桃、白蜡、银杏、油松、桧柏、白皮松等多种乔木和少量群植灌木及局地常绿草坪组成的片状森林,林内铺有蛇形石板路。我和这片林已共如50年…  相似文献   

9.
对临泽小泉子治沙站营造的防风固沙林及农田防护林进行了观测研究,观测结果表明:在200cm观测高度时,固沙阻沙林内的风速降低了24.0%~55.0%,在150cm的高度时,风速降低了29.1%~55.8%。农田林内在200cm观测高度时,林后15m、30m的距离风速分别降低了28.4%、39.8%,在150cm的高度时,风速分别降低了28.8%、35.0%,在50cm的高度时,风速分别降低了31.0%、43.7%,林后30m比15m的距离风速降低的幅度大。因此,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防火林带迎风面风速分布规律的风洞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风洞模拟方法,对通风结构、疏透结构和紧密结构3种防火林带迎风面的风速进行测定,绘制了3种结构防火林带迎风面的相对风速等值线图;根据风速的分布特征,采用多模型选优的方法,确定了山脊防火林带迎风面的相对风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紧密结构与疏透结构的防火林带迎风面的阻风性能比较好,最小相对风速达到70%以下,而通风结构的阻风性能最小,迎风面的最小相对风速在80%左右。如考虑其综合防火效能则以疏透结构的防火林带阻火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1.
根据7~9月田间测定,与空旷地相比,农田林网区平均降低风速20%、增加相对湿度2%.12时的温度降低2℃、蒸发量减少10%;北南林带平均增加粮食产量5%,差异显著,东西林带略有增加,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盐池县旱作农田防护林结构及防风阻沙效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宁夏盐池沙地风蚀严重的现状,对当地的农田防护林(片状灌木林、带状灌木林、带状乔木林)的防风阻沙效能进行了实地观测.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的起沙风速差异显著,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的稀疏沙质草场起沙风速明显大于旱作农田及流动沙地的起沙风速;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阻沙效能不同,就研究对象而言,防风阻沙效能的顺序为:小叶锦鸡儿片林>白榆林带>沙柳林带.  相似文献   

13.
对嫩江中下游地区小黑杨片林及林网内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嫩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小黑杨林分的水分生产率为1.113,较全国农业平均水分生产率(0.8)相对提高39.13%;500 m×500 m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网,在树高达到10 m时,可使网内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提高12.9个百分点,效益十分显著,说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是科学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建立沿海防护林主要目的是减弱海陆风的风力及其引起的风暴潮、飞沙、飞盐对岸基受防护区域的破坏,防护林区域风场的特征是评估其防护功能的基础.通过分析广东省滨海典型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带2009年7月-2010年6月的梯度系统观测数据,对木麻黄防护林带前沿海滨,防护林带内垂直分层风速、风向及林带后不同位置周年连续观测的风速、风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典型木麻黄防护林带的风场特征及其防风效能.结果表明:(1)林带前沿观测到海陆风频率为64%,林冠上方观测到的海陆风频率为73%,表明观测区域是以海陆风为主风向.(2)在最大风速情景下,防护林带冠层上方、林带后1倍、5倍、10倍树高处的防风效能分别为23.2%、33.1%、6.6%、10.0%、15.1%;在年均风速情景下,防护林带冠层上方、林带后1倍、5倍、10倍树高处的防风效能分别为26.8%、65.0%、23.4%、28.4%.(3)1 a的观测期内月均风速最高为4月的3.77m·s-1,最低为8月的1.66 m· s-1.(4)防护林区域不同防护位置风速平均日变化规律是白天高于夜晚,日出后风速逐渐升高,到午间11:00-13:30时风速最高,13:30时后风速逐渐减弱,19:00-7:00时平均风速变化比较平稳.(5)防护林带内不同高度风速日均整时变化趋势相近,相比冠层内部各高度,冠层顶部高20 m处风速最高,且有更多比日变化振幅小的脉动波动.  相似文献   

15.
仿真固沙灌木林与塑料网方格沙障防风固沙效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旱区的水资源限制了植物治沙应用范围,将仿真固沙灌木加入退化梭梭林,比较仿真固沙灌木+梭梭的灌木林与塑料网方格沙障防风固沙效能,为仿真固沙灌木应用提供参考。在野外相同条件下观测比较仿真固沙灌木林与塑料网方格沙障内风速,结果显示:仿真固沙灌木+梭梭灌木林的风速削减率与塑料网方格沙障的差异不显著;随着风速增大,仿真固沙灌木降低风速率与塑料网方格沙障降低风速率差异变小;在风速为8.1~8.9 m s-1时,仿真固沙灌木降低风速率达塑料方格沙障的80%;仿真固沙灌木+梭梭灌木林的输沙率随高度变化为指数递减,是裸沙地的35%;仿真固沙灌木林的建立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可重复应用,与灌木搭配可增强防风固沙效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黑龙江省西部几个造林树种耗水量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西部防护林建设的节水树种是小黑杨和樟子松;防护林可增加林网内土壤贮水量;片林在枯水季可平均增加林内贮水量16.5 mm;防护林可打破林内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分入渗和贮水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核桃复合栽培区一般能降低风速21%~52%;空气相对湿度白天平均增加了9.7%,夜晚平均增加4.3%;地温从5~8月低温较对照地偏低,落叶前核桃复合栽培区的气温和地温比对照地均有增加;对光合作用影晌最大的强度是2~3万Lux。  相似文献   

18.
于2009-2010年连续观测了华北低丘山地核桃园内小气候变化特征,并与对照进行了比较,以期为该地区优化核桃园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分析果园水碳循环的影响机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试验期间核桃园内平均气温降低了7%,相对湿度增加了6%。受株行距及核桃叶片遮阴影响,园内太阳辐射及风速明显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园内太阳辐射与风速分别降低了48%和73%。  相似文献   

19.
在“东北农田林网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试区内,进行杨树低价林更新改造研究。采用4种更新改造方式。试验指出,全面整地,“以松改杨”,林粮间作,以耕代抚的改造方式效果最佳,其投入产出比为1∶3.3。同时,生态效益明显:间作林地内平均降低风速1.46m/s;土壤孔隙度平均增加6.4%,速效N、P、K含量平均增加3.1%。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末期,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体系建成以来,比60年代平均年风速降低14.93%;年平均气温上升42.4%,平均增加0.9℃;年平均≥10℃积温上升2.1%,平均增加50.9℃;无霜期增加7.4%,延长9.5天,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绝对值减少45.3mm;年平均降水增加6.1%,绝对值增加32.9mm;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9mm;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垂直高度1-5m范围内,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